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7634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古代节日习俗.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及其再思考,政史系 颜星 2012年3月23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春节,冬至,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元宵节,中秋节,腊八节,二月二,龙抬头,花朝节,元旦,寒食节,想知道他们的具体事情吗?赶快去和我一起去看一看吧!,立夏节,一、我国古代主要节日,1、春节 俗称“过年”。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面,互说吉利话。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

2、青菜(寓四季长亲)。,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五、十六两天有各项民间娱乐活动。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长虫、刺猬、口袋和枣山等大型蒸馍,象征来年好收成。3、二月二 又称龙抬头。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们多等这一天剃头,以取吉利。家家摊煎饼,爆玉米花,炒大豆。,4、清明节 为群众性的祭扫祖坟的活动。在坟头烧纸,挂白纸条,以招幡扬魂。5、端午节 俗称五月端午。家家门头插艾草,儿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脚脖系五彩线。日出前取河水洗脸,吃粽子。6、中元节 俗称鬼节,在七月十五,炸油馍,上坟祭祖。,7、中秋节 即八月十五。节前带月饼、水果走亲串友。晚上,全家团圆拜

3、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8、十月一 俗称鬼节。上坟,为坟墓添土。户户吃油馍。俗语说“十月一儿,油唧唧儿。”9、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冬至起开始数九。家家户户吃饺子,俗曰: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10、腊八节 俗称腊八儿。民间有“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的俗语。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人在树上涂腊八粥,并祈祷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11、祭灶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12、除夕 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二、中国古代重

4、要传统节日介绍,春节由来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为一年之始,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过年的美妙传 说。,中国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蒙古族:酒肉不尽壮族:迎英雄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哈尼族:荡秋千傣族:掷糠包高山族:“围炉”满族:挂旗过年,白族:“放高升”侗族:芦笙会 彝族:跳虎 撒尼族:食汤圆,中国人的团圆节-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

5、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 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

6、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关于中秋拜月,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关于中秋的另一个传说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的习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1、赏月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2、吃月饼

7、“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梦梁录 隋园食单,传统民族大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1、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

8、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2、源于纪念伍子胥 夫差 勾践 大宰,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孝女曹娥之墓,在 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

9、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龙舟竞渡”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 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 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中国人的祭祖节

10、-清明节,一、清明节的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寒食,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割肉奉君尽丹心

11、,但愿主公常清明”寒食节“清明柳”,清明节的习俗,1、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纪年华”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2、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

12、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鬼怖木”“取柳 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折柳赠别”“年年柳色,灞陵伤别。”,3、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烧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4、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

13、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6、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7、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8、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

14、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歌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小孩子去拜年,长辈会给压岁钱,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汤圆庆团圆。观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催人奋进增信心。3、二十五要打囤,预测一年万事顺。美好蓝图先准备,准能粮食满囤钱满柜。捞干饭做羹汤,真诚回味满嘴香。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

15、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利刃不动免伤龙,剪纸贴墙杀蠹虫。拍墙山填鼠洞,旮旯的蝎子全死净。切好的葱花摊面片,独特的煎饼人人爱。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相传王母寿诞日,神话故事出上巳。7、清明前后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有人伤感因伤春,“清明时节雨纷纷”。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饮雄黄,挂艾蒿,绣香囊,驱邪除秽有良方,卫生习惯天天讲。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齐天寿,老人腰缠红腰带,女儿孝敬一刀肉。1

16、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11、七月十五是中元,鬼节遇鬼真难缠,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河北置酒去赏菊,江南登高插茱萸。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节日少,理当然。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17、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祈愿上天言好事,期待下界降吉祥。18、二十四,家家忙,

17、又扫屋子又扫房。置办年货要齐全,少不了爆竹和春联。19、除夕夜,过大年,千家万户庆团圆,相传年怕红颜色,爆竹赶年一溜烟。20、节日文化有内涵,一时无法说完全,核心内容好记住,无非祭祀祈福和庆祝。每逢节日要串亲戚,沟通情感密切关系,世道人情礼不差,丰富人生闯天下。,新年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愚人节,4月1日,复活节,春分圆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劳动节,5月1日(英)9月第一个星期一(美),万圣节,10月31日,母亲节,父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圣诞节,12月25日,三、西方主要节日:,圣 诞 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的

18、由来,圣诞节习俗,圣诞老人,圣诞树,过平安夜,吃圣诞大餐,圣诞色,复活节,Easter,Halloween,万圣节,Trick or Treat 习俗,恶作剧,款待,不给糖就捣乱,感 恩 节,Thanksgiving,感恩节的由来,“五月花号”的故事,turkey,总统火鸡放生仪式,三、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 2、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比较3、文化差异的价值,四、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再认识,从根本上讲,这种文化失衡的根本原因:西方的经济强势和本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受重视程度不够。,从社会历史因素看:,1、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传统节日多以家庭为单位让人觉得沉闷,外国节日注重集体参与、

19、调度欢快、喜庆形式多样,符合年轻人爱玩爱热闹的心理,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4、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国加入WTO,更需要外来节日的熏陶;,2、商家炒作;,3、人民的推动,国家、政府的支持;,态度:对西方节日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习俗节日,在一年一年的新生代中,英语取代了本地俚语,洋名字取代了中国古典文化,圣诞节和圣泰伦节(02.14的情人节)反客为主,打退重阳节七夕节,这些浸染着深厚的中华气质的节日在商业大潮中节节败退,失城丢地。年轻人的热情统统不在其上。中国本土文化和地方本土文化满目疮痍,他们全然不顾。当下很多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在有些地方圣诞节的热闹程度甚至不亚于春节。在这一些列现象的背后,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深思的问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我们到底何去何从?,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