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每分输出量,血压,心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每搏出量,充盈时程静脉血回流速剩余量,后负荷,神经体液调节,等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汪 胜E-mail:physiology1628126,六、组织液与淋巴生成,第三节 血管生理,二、血流动力学,三、动脉血压,四、静脉血压,五、微循环,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二、血流动力学(一)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公式:QP/R(P1-P2)r4/8L 单位:ml/min或L/min(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阻力 公式:R8L/r4,血压 概念: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Pa;mmHg 产生条件:血管
2、内血液的充盈度 推血流动 血流的动力心射血力 对管壁侧压力 扩张管壁(势能)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主动脉,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静脉,心房,三、动脉血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搏暂停,循环系统各处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循环系统任何一点血压都是相同的,为mmHg,、概念:流动的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力,、正常值:收缩压(Sp)90-140mmHg 舒张压(Dp)60-90mmHg 脉压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二)形成机制 前提 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条件 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 外周阻力,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
3、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1/3)流动 大A扩张(2/3)(动能消耗)(势能贮存+缓冲力),几点说明: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心搏功能量消耗:SP:主要反映搏出量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缓冲SP(势能贮存),维持DP(势能释放),动能:推血流+大A扩张,势能:管壁侧压力+克服外周阻力,(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DP(不明显),SP(明显),血流速,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
4、舒期A血量 心缩期血流速 SP(不明显)(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DP(明显),管壁侧压力,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动脉血压影响因素,(四)动脉脉搏,1.分类:(1)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为412cmH2O 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2)外周静脉压2.特点:近心端低,远心端高 易受重力影响,测量位取平卧位(被测部与心水平),四、静脉血压,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影 响 因 素 静脉回流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缩力(心泵),骨骼肌收缩(肌泵
5、),呼吸运动(呼吸泵)吸气,体位:卧立,(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卧,(头部回流下肢回流),呼气,临床诊断-中心V压 动脉血压 意 义-正常 正常 正常,血容量不足,射血功能良好,血容量不足,血容量,血管收缩,高血压,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过高,射血功能减退或血容量不足,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射血功能,血容量(相对),五、微循环,(一)组成及功能微A:总闸门后微A:分闸Cap.前括约肌:分闸真Cap.:营养性血管通血Cap.:直捷通路A-V吻合支:调节体热微V:后阻力性Cap.,前阻力性Cap.,(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6、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微V,六、组织液的生成(一)组织液的生成(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 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 症毛细血管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 不全等所致的水肿血浆胶体 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淋巴 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 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 所致的局部水肿,(二)淋
7、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3.防御和免疫功能,(一)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管泵:平滑肌+瓣膜(压迫+按摩)120ml/h,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心脏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第九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 经 调 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束支、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 递质 NE ACh 受体 型肾上腺素能
8、型胆碱能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1.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作用,交感缩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T1-L2-3侧角)S2-3外侧核链递质 NE ACh ACh受体(主)、阻断剂 酚妥拉明 阿托品 阿托品 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多为单一支配)外生殖器血管作用 受体血管缩 血管舒 血管舒 受体血管舒特点 调节血压作用大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紧张性血管缩 与情绪、运动有关紧张性血管舒,2.血管的神经支配,部 位 特 点脊 T、L、S段 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髓 灰
9、质侧角 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延(头端腹外侧)心交感中枢 相互间有突触联系(尾端腹外侧)髓 心迷走中枢(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延 下丘脑、髓 大脑边缘系统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上 小脑顶核.,(二)心 血 管 中 枢,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1压力感受性反射(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2)传入神经 窦N(加入舌咽N)弓N(加入迷走N,家兔则游离较长称减
10、压N)(3)中枢联系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三)心血管反射,窦 弓 反 射,血压突然,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窦、弓N,孤 束 核,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 脏 活 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5)反射特点 具双向性作用 BpBp,BpBp 缓冲神经 感受器敏感性: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Bp在824Kpa范围内变化,敏感性高。,高血压情况下,其工作范围可重调定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移),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11、化学感受性反射,PO2 H+PCO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迷走N,孤 束 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3.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肾血流量,垂体前叶释放ADH,心率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肾重吸收水,GFR R-A-A-S,肾排钠和排水,血 压,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2.血管紧张素(A、A、A)的
12、作用:注:A:不具有活性A:主要A:A,二、体 液 调 节,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 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引起渴觉 刺激ADH、ACTH释放;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交感缩血管N末梢,使其释放NE 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释放 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 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醛 固 酮,转换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NaCl重吸收,细胞外液量,(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来 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共 性
13、 兴奋、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升血糖、升血脂、耗氧量、产热个 性 强心剂 升压剂 心脏 结合1受体 基本同E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SP(窦弓反射效应所致)血管 结合2受体 除冠脉外 皮肤、内脏血管缩 全身各器官血管缩 骨骼肌、心、肝血管舒 外周阻力、DP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 代谢 血糖、脂分解、较E弱 耗氧、产热,(三)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 ADH),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晶渗压,血容量,Bp,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垂体束,垂体后叶,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来源:,(四)心房钠尿肽(ANP)(五)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六)内皮舒张因子:NO(七)内皮素(八)阿片肽(九)组胺,1、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53、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34、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5、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作用6、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要 点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