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9303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与代际关系第三节 人口数量变化,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的内容与特点二、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方法三、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 四、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特征,一、人口再生产的内容及特点 1、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指人口群体中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人口的这种世代更替、不断繁衍的连续过程。2、人口再生产的内容(1)人口再生产就是人口的世代交替,即人口的不断出生与死亡。(2)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与质量统一。(3)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生物变化过程与社会变化过程的统一,但是,是以社会变化过程为主。,(4)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微

2、观再生产与人口宏观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即家庭人口再生产和社会人口再生产的统一。(5)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密切相关。A、没有物质生产,人口再生产只能回到动物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B、人口再生产推动了物质再生产。,3、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物质再生产相比较)(1)生产的目的不同。(2)生产成果不同。(3)实现的方式与单位不同。(4)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作用。(5)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比物质再生产的周期长。人口再生产有两个不同的周期:一个是世代更替周期,即由出生到能生下一代。一个是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出生到死亡。(6)人口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少,而物质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多。,二

3、、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方法(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关系角度上研究 1、微观与宏观的人口再生产的联系(1)家庭人口再生产通过婚姻、血缘关系等构成了社会的人口再生产。(2)影响和制约家庭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常常也是制约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因素。(3)当大多数家庭人口增加,家庭的规模扩大时,社会的人口也会增加。反之亦然。2、二者的区别:历史地考察,一些家庭一代一代地扩展着,也总有一些家庭人口减少,甚至消亡。但社会人口再生产并没有停止。3、二者的矛盾:扩大再生产意愿不一致。,(二)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方面关系的角度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社会再生产。广

4、义上讲,社会再生产还包括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都有关系。(三)从人口再生产的两种属性、过程进行研究。A、自然过程(人口的生、老、病死的生理过程)。B、社会过程(结婚、生育、组成家庭)等。(四)从人口的世代关系研究(五)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两种再生产之间的各种函数关系。,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人口转变的涵义 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定义: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平均以每百年每百万人口增长15人的速度增长。据麦柯伊夫迪和琼斯估计,从公元

5、前1万年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平均每千年增长约为27%,人口出生率略高于50。全球人口增长与增长率的历史变化如下表:,100年翻一番,1999年10月12日为世界人口60亿日,2、人口转变的概念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状态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状态的转变。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二)在人口学史上,主要的几种人口再生产理论:1、三种类型论 法国的人口学家兰德里(A.Landry,1874-1956)首先于1909年提出人口发展阶段论:即原始平衡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1934年,他出版的人口革命一书又把这三个阶段的转变称之为“人口革命”。,美国社会学者W.汤

6、普森(W.S.Thompson,1887-1973)于1929年,明确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为标准,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类地区。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1920-1983)在 1945年也提出类似W汤普森的观点,并且首次使用了“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一词: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高生育率、低死亡率和高的人口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1957年,H.莱宾斯坦(H.L

7、eibenstein,1957)也提出了三种类型的观点,并增加了人口寿命这一个指标。当代学者进一步把人口转变理解为: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的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2、四种类型理论 1953年,Fw诺特斯坦又提出了四种类型的观点。他把原来的第一种类型一分为二。1958年,科尔和胡弗也提出四种类型的观点(A.Coale,and E.Hoover,1958:10-13)。1958,美国经济学家C.P.金德伯格(C.P.Kindleberger)和赫里克(Bra

8、ce Herrick)在经济发展一书中,也提出四种理论观点。,人口转变四阶段论。1968年7月,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世界人口的报告中,根据当今世界人口生育水平、死亡水平变动的实际情况,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总和生育率指标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其人口发展模式的特点是高死亡率(25以上)、高出生率(35)和低的人口增长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低于45岁,总和生育率高于6。第二阶段是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这大致上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人口发展模式表现为人口死亡率的大幅下降,而出生率却维持原状,甚至略有增长,因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9、第三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死亡率降至15,人口低增长。第四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此阶段是第三阶段发展的最终结局。一般出生率为12-14,死亡率约在10 左右,平均预期寿命高于65岁,总和生育率低于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向低低零的状态。3、人口转变的五阶段论 早在20世纪40年代,诺特斯坦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时就预见到可能会出现人口退缩阶段。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1947年发表的人口增长的阶段一文中,最早提出人口再生产五种类型的论点,并把第五种类型定为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数量处于绝对减少的状态(C.P.Blacker,1947:88101)。1982

10、年,美国学者彼得(Carrie Pete)和拉金(Robert Larkin)也提出五种类型的观点。,4、从目前世界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阶段和状态来看,人口再生产类型可划分为六种类型:,(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规律性。有7点:1、经济发展是基础。2、先有死亡率下降,后有出生率下降。3、每次人口转变,都导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4、转变过程有时会有反复性。5、转变的时间界限具有模糊性。6、后续开始转变的国家,转变具有超前性、加 速性和变异性。7、这6个阶段的转变,转变时间依次:由慢 快,又由快 慢。,四、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从1711年到1840年,仅仅130年,中国人口就从1.1亿一跃而

11、增长到4.1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5.5亿之多。5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率不断攀升,从1949年的16快速增加到50年代中期的23-24。年平均增加人数也从1949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1479万人。人口总规模也从1950年的5.5亿迅速增加到1959年的6.7亿,人口增长呈现一种加速的态势。,1959年至1961年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出生率不正常地猛然下跌,但1962年,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出生率迅速恢复到37以上,1963年更是陡增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43.37。,1962年以后每年出生人数高达2700万左右

12、,最高时甚至达到2954万(1963年),年净增人口数也平均高达2000万以上。20世纪60年代成为建国后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中国人口总量在1973年已经达到8.9亿的巨大规模,(一)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在计划生育的有力推动下,全国人口出生率从l970年的33.43降到1979年的17.82;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79年的11.61;1970年全国年净增人口2144万,1979年则降为1125万。各项速度和增量指标几乎都下降了50以上。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下降到1978年的2.7,其下降速度之快,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二)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

13、在70年代初婚年龄大幅度提高、生育率普遍急剧下降之后,党和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处理人口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战略意义,中央把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将其全面科学地表述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将其列入宪法。与70年代启动时期的顺利下降相比,80年代无论是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出生人数,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波动与反复的过程,这是一个相持和攻坚的艰难时期。,由于周期性出生高峰的影响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出生率从1984年的19.9迅速回升到1987年的23.3,自然增长率也相应从1984年的13.08反弹到1987年的16.61。每年净增人口从

14、1984年的1351万跳至1987年的1795万,整整增加了444万。但是,出生高峰和政策调整影响毕竟是暂时的,不会从根本上扭转人口转变的方向。所以,在经历了短暂的上升以后,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从高点上又开始逐步回落,到1989年,出生率降为21.58,增长率降为15.04。经历这次波动后,整个90年代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再也没有出现反复,一直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三)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人口增长的速度各指标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9年的8.18;出生率也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9年的14.64;连续

15、几年的人口增量逐年呈平滑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增长率稳步下降,80年代出现的那种波动与反复已不复存在。在人口基数不断增大的条件下,每年净增人口数却逐年下降。很明显,这种增长率和增长人数的平稳下降,构成了9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中国人口从一个增加型人口向一个缩减型人口的转变,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在人口内在增长率为负值的情况下,人口依然在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一种惯性增长,是最终走向人口负增长的一个过渡阶段。,(四)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步下降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呈现出稳定的逐年下降的趋势。人

16、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7.58下降到2006年的5.28;出生率也从2000年的14.03下降到2000年的12.09;出生人数从2000年的1700多万下降到2006年的1500多万。在2000年至2006年间,人口规模从12.67亿缓慢增加到13.14亿。但此时的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9.2。到2035年左右,中国口将实现零增长,并逐渐进入负增长阶段。,五、人口转变带来的新挑战,(一)人口规模控制和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2005年小普查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7%,而预计2030年将达到14%,2040年将快速上升到20.9%。(二)人口出生性

17、别比持续和大幅度偏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到2000年以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情况更为严重,2007年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20以上。,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干预诱催性,是政策主导、引领下的人口革命。北大博士生导师穆光宗于1992年苏州“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率先提出“三分天下”的假说,即有三种力量促成了现代人口转变,分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发力”;宣传诱导和优质服务的“诱导力”;以及制度建设和行政约束的“强制力”,而且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入,三种力量的配置格局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生育节制机制历史演变大致如下:从行政制约力主导型-文化

18、诱导力主导型-利益诱导力主导型-经济驱动力主导型节制生育阶段。我国人口控制机制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保持干预性的同时,诱催性特点在强化。(穆光宗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7.2),双查,讳,第二节 人口与代际关系,代际关系发生的变化一、少子化和多代化二、代际感情向青年一代倾斜三、家庭代际关系外部化四、代际经济关系发生某些变化,代际关系就是指两代人或多代人之间的关系。一、少子化和多代化 1、少子化。2、多代化。即多代人共存现象增多。这主要是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的结果。在英国18世纪妇女在他们的最后一个孙子女出生前就已经平均去世12年;而在20世纪70年代,妇女在他们的最后一个孙女出生后平均还活

19、25年。1962年,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40%的有了曾孙。1962年,丹麦和英国分别为23%和22%有了曾孙。20世纪80年代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上升到46%的有了曾孙。等等。,形成了多代化的格局:65-80岁为“年轻老年人youngold”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老老年人oldold”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最老的老年人oldestold”35-45岁之间的人口1997年牛津英语字典注为“老少年adultescent”二、代际感情向青年一代倾斜 子代身价提高,代际感情的天平进一步向子代倾斜。社会由孝子时代进入了“孝子”时代。,三、家庭代际关系外部化 所谓家庭代际关系外部化,是指在家庭中多

20、代共存,而分居式的普遍现象。这种代际关系主要有以下特征:三个特征 1、直系亲属关系增多,旁系亲属关系减少。2、代际关系重新调整,代际关系外部化的种类。(1)空巢:这种家庭内部没有代际关系,家中居住人口是夫妻俩人或其中1人,这称之为“空巢”。(2)并巢:第二代人把已分居的第一代人接到自己家中照顾,重新形成三代或四代直系家庭,我们把它称之为“并巢”。,(3)添巢:在四代关系中,第二代人也可能是在自己的孩子都分居出去,“空巢”后,才把第一代人接回家照顾,这种现象称之为“添巢”。(4)拆巢:在第二代是多个兄弟姊妹,第一代又是一对老夫,两个老人可能被拆散,分别居住在两个子代家庭中的现象,称之为拆巢。这对

21、老年人生活是不利的。3、老年人丧偶及丧偶后再婚可能性都会增大,甚至离婚和再婚的可能性也增大。,四、代际经济关系发生某些变化 1、赡养方式与内容变化(1)养老方式社会化。由家庭社会(2)养老内容多样化。物质养老、精神养老 2、子代赡养父辈的时间被延长或推迟。(1)延长型养老:子代赡养老年人的时间被延长。(2)推迟型养老: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积蓄提高,退休年龄推迟而导致的子代对父代的赡养时间推迟。,3、遗产继承关系变化。(1)发生继承关系的遗产总量增加。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1995年美国仅有840亿美元的财产要发生继承关系,2000年将达到4300亿美元,2040年将达到10万亿美元。约有25

22、%的美国人即将继承5万美元以上。当然我国今后老年人留给后代的遗产主要是住房,而不是存款。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70%,(2)遗产继承的实现时间推迟。英格兰在13世纪,“男性平均在20岁出头就开始继承遗产”。到中世纪末,继承遗产的年龄上升到30岁。1994年,法国初次受增人平均年龄为51岁。,(3)遗产继承方式有所调整。“1989年台湾老年人健康和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至少与一个孩子居住在一起的60岁老年人中,有15.5%的已分割了全部财产,有10.1%的分割了部分财产,有45.3%的没有分割财产,有29.1%的没有财产。住在养老院的人大部分没有财产。(4)遗产继承关系复杂化

23、。老年再婚引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纠纷。-解决的办法:推行“老年再婚协议婚约”。,(5)遗产捐献给社会。这是一种新的代际文明关系。遗产继承时间长短不同对子辈产生两个不同的作用。A、父辈寿命短,使得人类文明与财富在代际之间经常流失,并引起效率低下和社会紊乱。B、父辈寿命延长,又加剧了代际经济矛盾。给养老保险带来了需要研究的新的课题。,4、代际储蓄互相影响。莫迪利亚尼 的生命周期储蓄假说认为:莫迪利亚尼是犹太人,1918年6月,出生在意大利的罗马。17岁时,他提早两年结束高中学业,考入罗马大学,修读法律。二年级时,他参加了一个由学生组织举办的经济学方面的全国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他第一次撰写经济

24、学文章,从此建立了他对经济学的兴趣。也就是在那一时期,他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他携妻子来到美国。以后,他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公民。莫迪利亚尼是到了美国之后才正式开始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的。194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此后,他在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74篇论文,即从26岁到85岁,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25篇。莫迪利亚尼1962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他的不少学生成了华尔街上的精英。可能最让他骄傲的学生是莫顿(Robert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3年9月25日逝世,享年85岁.,第一、人们在退休前不断增加

25、储蓄,退休后不断消耗储蓄或叫做反储蓄,到死亡时个人储蓄基本为零。第二、依靠子代赡养的老年人将抑制子代储蓄,从而也降低宏观储蓄率。第三、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考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可能主要是社会保障金,而不是子女赡养。-从而也构成了宏观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弗兰科莫迪利亚尼1918年生于意大利。,小结:从人口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对代际关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社会的不同侧面来看待:从4个侧面(讲义57页)。第一,从人口结构上来讲,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代际关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嬗变,进行调整,并且有关代际关系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二,从功能的角度上看,人口再生产

26、类型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代际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一方面代际互相支持与帮助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养老负担、深化了代际矛盾。,第三,从政策的角度上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代际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从法律、政策和道德方面进行协调和规范。第四,从研究的角度上看,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对代际关系的影响的方面来探讨历史问题、现实问题,以及未来社会的演变,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代际关系用图表示:1、第二阶段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代际关系。,第一代人口寿命30岁,第二代人口寿命30岁,第三代人口寿命30岁,2、第四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代际关系。,第二代人

27、口寿命30岁,第一代人口寿命65岁,第二代人口寿命65岁,第三代人口寿命65岁,第四代人口寿命65岁,假如在20岁时生育,只能二世同在,可以四世同在。,*在这两个人口再生产类型中都按 父母20岁生育来考虑,第三节 人口数量变化,一、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二、抑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三、人口增长有利的方面 四、适度人口,人口数量变化的三种趋势:增加、稳定、减少。一、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一)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两个。1、出生率。受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的制约:3方面(1)生育模式。在早婚、早育、多育、性别偏 好强烈的生育模式的作用下,出生率升高。(2)年龄结构。生育旺盛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8、的高低。(3)性别比。女性多于男性,就容易导致人口增加。,2、死亡率。影响死亡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人口外部3方面:(1)医疗卫生条件。(2)营养水平的提高。(3)其它自然、社会方面的因素。(二)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间接因素 1、人口迁移与流动 2、法律与政策、社会背景 国家法律和政策等有四种选择:一是抑制人口增长;二是稳定人口增长;三是鼓励人口增长;四是不干涉。,二、抑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一)人口增长对生活资源的压力(二)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1、人口增长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0777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1/3;(网上一资料:2000年全国可

29、耕地1.51亩。2002年降为1.15亩。)中国耕地利用程度高,目前垦殖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的3倍。2、人口增长使得耕地生产能力下降。我国复种指数:1949年为96.21;1952年131;1957年为141;1995年为158;2000年为160。,(三)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压力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1、在60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有400多个,严重缺水的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2、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5年进口约8000万吨。中国石油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值得

30、8.1%。,(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表现在3个方面:1、水体污染。2、大气环境污染 3、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五)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1、人口和就业的巨大压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2、庞大人口与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3、我国人口素质较低,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大国,科技强国。4、我国人口结构不太合理,人口老龄化速度已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三、人口增长有利的方面(一)为了增加劳动力、发展经济(二)为了增强国力(三)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四)为了种族的生存与发展,四、适度人口(一)定义:适度人口(Optimum population)指

31、适合于一定区域内的理想人口数;它是由人口的生物因素、军事因素和经济因素来考率设想的人口规模。具体地说,在一定的土地及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年龄组成、国防实力等条件下,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保持平衡状态下的人口数即为适 度人口。,(二)几种含义的适度人口:有的认为,适度人口就是平均产量达到最大的人口;有的说,适度人口就是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有的又认为,适度人口是能保证人类最大幸福,使资源与人口之间有一个最恰当的比例;有的又说,适度人口就是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按人均计算,能使每人得到最高收入的人口数量。有人提出人口环境容量理论,认为人口数量应当是受环境容量决定的

32、。不同的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不同的。,按法国人口学家索维的研究分为两个概念 静态适度人口:就是假定再生产技术、物质资源、产品分配、年龄结构、工作日等条件不变,并且充分就业,没有国际贸易和移民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标准所确定的最适合的人口。动态适度人口:就是在生产技术、物质资源、产品分配等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所需要的人口数量。,复习题 一、解释名词 1、代际关系 2、家庭代际关系外部化 3、空巢 4、添巢 5、并巢 6、拆巢 7、人口转变 8、适度人口 二、什么是人口再生产?它的内涵有几个方面?三、简述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四、从社会的不同侧面或不同的角度,怎样看待人口再 生产类型的转变引起的代际关系变化?五、在中国抑制人口增长有那些必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