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9356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三章.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就业与非就业选择模型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一、劳动力范畴分类 1、概念: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说明: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1、劳动力中的就业者

2、和失业者、非劳动力2、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3、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1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设机构的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2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全体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用作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3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4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

3、统计技术上,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平民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5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

4、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4、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1、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1)、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

5、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2)、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3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4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

6、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二、劳动力参与率,1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2公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3类别: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4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二、影响劳动

7、力供给的经济因素1、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2、经济周期波动三、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和闲暇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工资、收入和预算线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一、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

8、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2、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特点:具有负的斜率。凸向原点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预算约束线的性质:其斜率为负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四

9、、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补充:关于纯收入效应,个人获得与其本人劳动力供给时间无关的非劳动收入y,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时间的增加使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向更高的方向移动。,Y,H,0,a,hb,ha,b,纯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是闲暇增多,劳动时间减少。,五、工资率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1、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 03、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

10、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Y,H,0,hb,c,ha,总效应:hahc,b,替代效应hbhc,a,hc,收入效应hahb,工资率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结论:,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随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劳动供给随工资的上升而上升。,若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随工资的上升而上升,劳动供给随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六、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1、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

11、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2、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第四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1、分析家庭的原因: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不足之三:家庭劳动力不能以个人最适当时间去就业。,

12、家庭劳动力不能以个人最适当时间去就业的原因:,1、企业的生产技术及职业工作的客观要求2、企业管理的需要3、劳动时间制度的惯例,2、就业与非就业选择模型,o,Y,H,t,a,b,c,d,Ya,1、假定家庭已有收入Ya,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时间是固定的Ht。2、工资率是w1时,家庭成员将选择不工作。3、工资率是w2时,家庭成员工作或不工作无差异。,案例1 工作和闲暇: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一百年间,一个典型的美国成年男性工作和闲暇时间的比较,案例2 鸽子的劳动供给,第一阶段:实验人员减掉了工资率(每配克报酬)但增加了足够的自由食物以只观察替代效应。几乎每一次这些鸽子都减少了它们的劳动供给而增加了闲暇时间

13、。第二阶段:实验人员拿走了自由食物以只观察收入效应。他们发现当鸽子的收入被减时每只鸽子都增加了叼拾的数目(减少了闲暇)。结论:鸽子的收入闲暇交易在很多方面和人类是相似的。,案例3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第一个阶段:迅猛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就业方式为不完全计划式,就业领域从集中于轻纺等传统行业向商业、服务业、邮政业等较广泛的领域拓进。规模:60万人 328万人 比重:7.5 13.4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业和多种职业。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案例3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开始至今)此阶段以城市女性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其就业方式为从被动安置转向自我发展式。现状总结:全国亿从业人员中,女性占47,比世界妇女参与劳动平均比例高出11个百分点。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过去占第一、二产业近半数的城市女性必然有相当部分要退出原有产业领域,下岗或转向新的领域再就业。,复习思考题,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什么是家庭就业非就业选择模型?我国妇女劳动力的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