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20738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阿长与山海经学情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对于叙事散文,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写人记事的手法和结构,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的内容和结构较为容易。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在体会作者儿时和写作时的不同眼光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应重点引导,同时学生在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时,可能会受到个别字句的影响,也应重点分析。文本定位: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本文被收录在朝花夕拾。这本

2、书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它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重点是掌握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感受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的特点。本文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其被编在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篇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叙事散文这种文体,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及其变化,并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目标确立:1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及其变化。2 .“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写作手法的运用。教法选择:启发式、讨论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

3、具使用:板书、PPT文本解读:一、有关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关于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深切同情。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阿长个人感情上升为对普通大众的关爱和善意的批判。文章有一处细节,即阿长睡相不好,认为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不仅仅是因为她对我的关爱,而且还因为她有着劳动人民最本质的一面:善良纯朴,还有文章结尾处写到的她的孤寡穷苦。在这里作者对阿长的个人情感已上升成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普遍情感。二、教学内容述评(一)抓住阿长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节课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技巧方

4、面应让学生学会“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其次,适当增加学生“读”的训练,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还有益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二)侧重分析作者感情整篇课文,看似在写事,实则在叙情。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更包含着对“阿长”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特别是到了“鲁迅的祈福”这一环节,作者那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达到了极致。(三)侧重双重视角分析文章的故事分为童年的鲁迅和中年的鲁迅。围绕这两个视角,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在分析过程中,将关键的字词、课内外的知识、对阿长感情的变化全部穿插讲解出来。(四)有关人物形象分析鲁迅通过对“阿长”的叙写,表达了

5、他对小人物尊严被漠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在文章开头,作者有意写了有关“阿长”称呼的两个细节。我认为,虽然是对人的一种“称谓“,但它体现了一种“权利结构”,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结构关系”,也显现出作者对这位底层女性命运之同情。三、关于文章结构本文讲述了关于长妈妈的七件事:1.名字的来历2.喜欢切切察察及限制“我”的活动3.睡觉摆“大”字4.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5.讲“长毛”的故事6.谋死“我”的隐鼠7.给“我”买山海经。文章以“我”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及名字的由来;第二部分(318)写“我”对长妈妈的由“不太佩服”到“空前的

6、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第三部分(1929)写因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而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第四部分(3031)怀念长妈妈。四、关于文章写法(一)“欲扬先抑”鲁迅先生在前面写阿长的粗俗、封建、无知等,表达我对阿长的讨厌和不耐烦,后来在阿长讲“长毛故事使我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再到后来为我买到山海经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直到文章最后表达了对阿长深深的怀念。整个写作过程采用了“欲扬先抑”写作手法。(二)双重叙事视角鲁迅先生当时被纷乱的世事所困扰,为了摆脱不得安宁的现状,在笔尖中寻找些许安慰,之前所经历的能够提供正能量的人和事,渐渐重现在先生的脑海里。儿时那位最关心自己的“长妈妈”,曾经给予积

7、极的力量,此时此刻成为慰藉先生心灵的良药。文章前半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写孩子时代的“我”不喜欢阿长。文章的后面则是运用成年视角,表达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末祈福式的话语是先生表达成年后内心情感的最好体现。结合作者当时的叙事视角的独特性,就主要体现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交织五、关于文章语言在这篇散文中,有很多词语貌似不合语境,不符文章感情主线,实则是鲁迅巧妙用词的表现,具体而言,“大词小用”和“贬词褒用”。就“大词小用”方面而言,长妈妈买回山海经那段内容,文章对“我”的反应的描写连续用了“霹雳”“震惊”“敬意”等这样的“大词”。看似“大词小用”的词语都透露给我们的是“阿长”对小鲁迅的深深

8、的爱意。就“贬词褒用方面而言,文章一开始就说:“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似乎定了一个基调,即是写“我对阿长”的厌恶感。具体描述中的用词除“憎恶”之外,还有“讨厌”“疑心”无法可想”“不耐烦”等。这些贬义词语却让读者读不出厌恶来,而是觉得“可笑。而且,还有点“可爱”。从一系列含有贬意的词语背后,品味出、感受到其间鲁迅对阿长的爱意和怀念。教学过程:1 .导入:熟悉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请大家自由朗读,边读边找,文中作者表达情感态度的所用的词语和句子。(设计意图:导入提到朝花夕拾以及它是一部散文集,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明确文体;二是引导学生阅读书籍。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情感词句入手,展开文本的学习。)2 .确定文中有关情感态度的关键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