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0918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7.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节 人口与发展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第3节 人种第4节 民族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人文地理学,第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出生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死亡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

2、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世界60亿人口日,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4.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1.人口密度增大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3.出现定居的村落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阶层分化,(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原因分析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死亡率下降,原因分析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

3、的下降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1 世界 6,302,309,691(2007年)2 中国

4、 13.19亿(2009年)3 印度 11.69亿4 美国 3.02亿5 印尼 2.16亿6 巴西 1.865亿7 巴基斯坦 1.636亿8 俄罗斯 1.425亿 9 孟加拉 1.587亿10 尼日利亚 1.481亿11 日本 1.277亿12 墨西哥 1.033亿,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一)发达

5、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 极高-极高-极低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 高-高-低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高生-低死-高增长,(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HS 中世纪以前)早期扩张阶段(EE 产业革命后早期)后期扩张(LE 产业革命后后期)低位静止(LS 二战之后)衰退

6、阶段(D),(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模式4.印度模式,1.西北欧模式经济发展与人口转变相适应,人口转变自然、平稳,历时较长。2.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但最终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口转变的成果。,3.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的因素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共存。4.印度模式由于文化传统特定的国情,导致生育控制比较困难,人口转变缓慢。,三、人口与发展,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一、人口增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

7、倍。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自从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30多年来,我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三、人口与发展,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二、性别比失调1987年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为115.6,2000年为116.9。

8、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三、人口与发展,三、出生与死亡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为12.40。人口出生率下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2005年下降为5.89。,三、

9、人口与发展,四、人口老龄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5300万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

10、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语)。.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带来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

11、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适度人口的意义,(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一)人口分布

12、的测度,人口密度的分类,人口算术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农业人口密度公式:D=P/S,其中P-农业人口数量、S-土地面积。,(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2)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的范围内。,(3)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4)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稀疏区也有4块。,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趋向暖湿地区(2)趋向低平地区(3)

13、趋向岸边,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1.自然因素,(1)气候(气温、降水)-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温带:47%;热带: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寒温带:11%,(2)地形-生理、生活、生产(海拔、坡度、坡向)-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低纬度地带趋向高原,(3)土壤乌克兰的黑土地,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集中地

14、区。,(4)水体 影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生了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评价,-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渔猎时期,点状分布;畜牧业,动态流动;农业出现,

15、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聚打下基础;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复杂。,(1)生产方式,2.社会经济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故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3)经济活动方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评 价,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1)历史因素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积累。(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二 人口迁移,(一)概

16、 述1、人口移动2、人口迁移 3、人口流动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1、人口移动 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2、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3、人口流动 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 外,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5)短距

17、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拉文斯坦的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四、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第3节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人种或种族 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在生物学上,世界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人种的概念,(二)划分种族的标志

18、,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等一些生理特征。,(三)世界种族划分,1、采用综合指标,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将人类分为四类(1)白色种族群(2)黄色种族群(3)黑色种族群(4)棕色种族群,(四)地理人种,1929年,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1、地理人种的定义及其三级系统,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

19、地理人种 地域人种 小人种,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2、世界地理人种划分,(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二、人种与地理环境,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

20、,(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1、地理环境对肤色、人体结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都会产生影响;2、同时社会环境也对种族的某些特征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1、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2、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第4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

21、化与整合,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民族的概念,(二)民族的形成,(三)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 2.共同地域 3.共同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一)民族分布的几个概念(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三)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一)民族分布的几个概念,形式分布区 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但是,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的以一定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点”。,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

22、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民族功能分布区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汉族(中国)印度斯坦人(印度)美利坚人(美国)孟加拉人(孟、印)俄罗斯人(俄罗斯)巴西人(巴西)比哈尔人(印度)日本人(日本),德意志人(德国)旁遮普人(巴、印)墨西哥人(墨西哥)爪哇人(印尼)意大利族(意大利)朝鲜族(朝鲜韩国),(三)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我国现有56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占总人口92%)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

23、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一)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二)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五)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19世纪民族迁移,圣劳伦斯河谷,加勒比海,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几个相关概念,1、民族同化,(1)概念 指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2)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3)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

24、的交往和相处中,生产、生活和文化各方面相互影响,交往相处的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的特征,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4)强迫同化是指用强迫手段,凭借暴力和特权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2、民族分化,一民族的某一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民族或者是与其他的民族组合成新的民族。,(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四)移民与民族整合,(二)民族整合,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二、民俗与环境三、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俗:又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

25、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具体反映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和文娱活动等。,(一)民俗的特点,民俗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具有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一些特征。,(二)民俗的类型,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礼仪民俗4、精神民俗5、口承语言民俗,二、民俗与环境,(一)民居(二)饮食民俗(三)服饰文化,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主食,副食,中国福建土楼,中国福建土楼,中国安徽民居,黄土地窑,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

26、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

27、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3.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少数民族服饰特点,1.明快素雅,秀丽和谐,2.色彩斑斓,对比强烈,二、民俗与环境,3、服饰民俗,(1)受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鱼皮衣,藏族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

28、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流动性,逐渐形成大襟、束腰,在胸前有一宽大囊袋,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酥油、糌粑、茶叶,甚至放婴孩。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天冷时又可穿上御寒。从西汉前后的青铜器图像及古代壁画中发现古羌人与今天藏族服饰极其相近,均是肥腰、长袖、人襟、右衽、长裙、束腰、露臂、毛皮制衣等,说明藏族服饰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装形制。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如腰带、靴子、各种佩饰等,这些附加装束既实用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湄洲女的服饰是“

29、帆船头,海蓝衫,红黑裤子保平安”,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面是红黑两截拼成的裤子。“帆船头”又称“妈祖髻”,是大有讲究的,发髻代表船帆,两侧的银卡子代表船桨,中间的红头绳代表缆绳,头顶上的簪子代表锚,海上交通的象征性非常明显。,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朝 鲜 族 服 饰,满族服饰,蒙 古 族 服 饰,三、流行文化,(一)足球及其普及(二)服装与快餐的扩散(三)流行音乐的流行,流行文化,新文化动向欧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几乎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日本传统文化(艺妓、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摇滚乐、棒球)并存,三、流行文化,1.足球及其普及,世界杯举办时间地点 1 1930年 乌拉圭 20 2014年 巴西 18 2006年 德国 19 2010年 南非各国夺冠情况:巴西 5 意大利 4 德国 3 阿根廷 2 乌拉圭 2 法国 1 英格兰 1,三、流行文化,2.服装与快餐的扩散,三、流行文化,流行音乐的流行 摇滚音乐摇摆乐迪斯科乡村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