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0919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理论.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与基本理论,第1节 人文地理学的 研究主题,一、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概念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文化的定义(1)泰勒,泰勒: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 年,其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近代的文化科学定义;概念: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评价:其定义侧重文化中的软件,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的统一,即知识、习俗、才能的复合体。,(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

2、,并通过符号而传播 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二)文化的结构,1、结构分层: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2、文化内容,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制度文化:亦

3、称社会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关系-三位一体,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相互独立,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构成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二、人文地理学研究 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一)文化区文化的 空间现象,1、文化区的定义 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2、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如语言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

5、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自然状态的形式。,(2)功能文化区,内涵: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界限确切性。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乡土文化区,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表现:感情 符号,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

6、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的扩散,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1、扩展扩散,内涵: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类型: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2、迁移扩散,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特点:(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

7、、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3)速度快,(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在文化的生成,演化发展中,地理环境的作用称之为文化生态。(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这种人地关系

8、,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地理环境对的文化影响-以中国为例,1、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影响文化的地域特征3、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的特色,1、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中国地理、人文环境,外部封闭、内部活跃 腹地辽阔、资源丰富 农业文明、自给自足 和谐文化、稳定社会,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影响文化的地域特征,(1)文化类型与地理环境(2)人的心理素质,性

9、格特征与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与文化类型,河湖平原农业文化 草原牧区游牧文化 海洋岛屿工商文化,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类型差异之比较,(2)人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与地理环境,法国学者博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取决于这个民族所赖以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生活在草原的人比较剽悍;生活在平川的人比较机警;生活在北方的人性格比较豪爽;生活在南方的人情感则较细腻;住在海边的人往往较坦荡、开放;住在深山的人往往较朴实,狭隘和保守。,从我国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地形差异的影响:气候差异的影响:土壤差异的影响,北方大平原,南方山地、丘陵,南方温和湿润,北

10、方寒冷干燥,北方黑土和南方的红壤,东北黑土地,南方红壤,3、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产品 和文化现象的特色,(1)语言:北齐南繁、北爽南细(2)饮食:主食、副食、烹饪方法(3)聚落:城镇、村落与民宅,(1)语言,地理环境是方言区产生的重要背景。我国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复杂分散。原因分析:气候、地形、政治等,(2)饮食,从主食结构上看,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干冷,适宜种植小麦,因此,以面粉为主食;西部、北部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这里民族以肉、奶为主食;居住在河湖、森林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则以水产、野味或杂粮为主食。,(2)饮食,副食口味上,各地的差别也很鲜明。例如我国

11、人们常常把食俗口味笼统地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大体上反映了我国饮食风味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在烹饪上,我国大体分为“北味”与“南味”两大流派,在此基础上形成鲁、川、粤、苏、浙、闽、湘、皖八大著名菜系。各具特色的加工方法:例如山东菜系:因其靠山临海,多 山珍海味,风格富 贵华丽,讲究壮阔 排场。,江苏菜系,河湖众多,海域辽阔,水产丰富,果蔬肥美,一年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历来 是人文荟萃之地,故而隆 淡别致,色、形、味俱佳,且多江鲜,清淡爽,重庆火锅,广东菜系,(3)聚落(城镇、村落与民宅),聚落是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一面

12、镜子,是人与自然间的介质.人类建造自己的居住环境,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时又适应社会文化环境.从中国传统民居看,无不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性。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民居地缘特色突出,类别纷呈:,北方四合院,南方吊脚楼,南方吊脚楼,江南水乡民居,青藏高原碉房,青藏高原碉房,碉房图,四川坡地民居,闽粤沿海骑楼,图(课件有),黄河中游的窑洞,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包,图(课件有),客家土楼,土楼图(课件有),福建客家大院,围村图(课件有),客家人的围村,民居与地理环境,气候影响 地形影响 水源影响,气候影响(降水量与房屋坡度),地形影响,山区村落一般较分散,规模较小。平原地区,村落一般较集中,规模较大

13、。聚落在几何形态上也呈出明显的差异,如北方平原的集镇、村落,布局秩序井然,道路笔直通畅;南方山区集镇、村落,布局松散灵活,道路迂回曲折,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水源影响,聚落的位置必须有方便的比较洁净的水源。在我国广大的干旱地区,聚落的分布与水质的关系显而易见,即使是在我国广大的湿润地区,聚落的分布也明显受到水的影响。在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且规模较大。在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丘陵民居,干旱地区村落,图,平原村庄,地理、人文环境与民居,结论:民居建筑要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深受地理环境

14、的制约与影响,但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又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反过来深刻影响地理环境。,结 论,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文化是影响地理环境的强大的“无形的物质和能量”,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作用,构成双向同构的关系,我们在研究文化地理时应注重把握这种关系。既不陷于”环境决定论”,也不可轻视环境对文化的重要作用。,(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文化特质: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

15、力,增强文化扩散力。如:普通话的普及等,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1.景观内涵:景观一词原来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景观,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文化景观,卡尔索尔: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李旭旦: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本教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

16、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 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文化景观,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

17、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文化景观,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第2节 人地关系 基本理论,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 环境感知论 文化决定论 和谐论,环境决定论,核心观点: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起源与发展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气候与民族品德。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与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德国的拉采尔等: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

18、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对环境决定论的评价,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论,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对可能论的评价,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但它承

19、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辨证观点,对环境感知论的评价,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适应论,核心观点: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生态论,形成及其主要观点:美国地

20、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对生态论的评价,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元论观点;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对

21、生态论的评价,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环境感知论,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对环境感知论的评价,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

22、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对环境感知论的评价,采用行为透视与区域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把人文地理学与同源的社会科学各分支区别开来。这种透视使人地关系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分析、解决人地问题,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人口移动的行为决策、环境对人类所施加的压力以及感受程度及其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企业、工业区位选择中的行为因素;景观、灾害、市场、宗教等环境知觉的人地感应,对环境感知论的评价,研究;城市规划、环境行为、地方行为、国家行为在土地利用、区域

23、规划、地缘关系、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文化决定论,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支配作用。,对文化决定论的评价,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观点:人地关系应当“和谐”评价:“和谐论”、“可持 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思考题:,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