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1055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3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吗?家庭教育能改变遗传性格吗?,中南大学 唐海波,一个人的性格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后天使然的,曾经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遗传决定论向来被认为是反动的、保守的,环境决定论则被认为是进步的、开明的。争论虽然激烈,在以前却缺乏严谨而客观的科学研究,或者是出于社会偏见,或者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近二十年来,才有了比较可靠的科学研究,可以对基因、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下一个结论。,在遗传学上,要研究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有着相同的基因组的个体(也就是所谓克隆)控制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比较其结果。同卵孪生子有着相同的基因组,是很好的实验材料,但是我们却无法

2、拿人来做这种控制实验,只能进行调查统计。,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比较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的异同。同卵孪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发育来的,他们的基因组相同,遗传相似程度达到100。异卵孪生子则是两个(或更多个)卵分别被两个(或更多个)精子受精产生的不同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来的,虽然他们在同一时间位于同一子宫,但是他们的遗传相似程度与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两个孩子是一样的,平均为50。如果某种行为特征在同卵孪生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并不比异卵孪生子高,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特征的遗传程度很弱。反之,如果同卵孪生子在某种行为特征的相似程度高于异卵孪生子,那么它就很可能是受到遗传影响的。,另一种方法是比较出生

3、后不久就被分开在不同家庭抚养的同卵孪生子和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同卵孪生子。这个办法的依据是认为在不同家庭抚养的孪生子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其相似性就可认为是由于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的。这个依据并不完全可靠,因为孪生子在被分开抚养之前,至少已有九个月的时间是处于相同的环境中的(母亲的子宫),而且在不同的家庭抚育,并不等于其生长环境就完全不同,其中完全有可能有很相同的环境因素。,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只比较个案,而必须对大量的孪生子做调查、统计。在世界上,已有多项这种调查,其中最大的一项是美国明尼苏答大学的研究人员负责的,他们共研究了8000多对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包括130多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

4、的同卵孪生子。他们之所以能找到这么多被分开抚育的同卵孪生子,得益于美国历史上一个悲惨的时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迫使许多贫苦家庭把刚出生的孪生子分开送人抚养。以后很可能再难以有这样的研究机会。,研究者对孪生子进行了深入具体的面试,以了解其生活环境,对社会、宗教、哲学问题的看法,并用一系列心理测试判断其职业兴趣、思维能力和性格倾向。结果表明,同卵孪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明显大于异卵孪生子。明尼苏答大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起长大的同卵孪生子的相关性平均为0.46(0表示两个人没有一点相似之处,1表示两个人完全相同),分开长大的同卵孪生子,这一数字为0.45。这说明同卵孪生子的性格相关程度,与他

5、们是否在相同还是不同的环境长大无关。分开长大的异卵孪生子的性格相关程度平均为0.26,大约是同卵孪生子的一半,这与他们的遗传相似程度是同卵孪生子的一半相符。,从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得到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计算遗传差异与性格差异的相关性。平均来说,大约50的性格差异是由于遗传差异导致的,或者说,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大约占了一半。遗传学家把这个数字称为遗传率。如果性状差异是完全由遗传差异引起的,遗传率为1,如果性状差异与遗传差异毫无关系,遗传率为0。其他的类似研究的结果,所得到的性格遗传率,一般在之间。由此可见,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错误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大约同等重要。两个人的遗

6、传差异越大,环境越不同,性格差异也就会越大。而两个人的性格相似主要是由于相似的遗传因素引起的,环境的影响很小。,但是我们必须记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实际上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而是混杂在一起、交互发生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分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多少属于遗传的影响,有多少属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简单地说,遗传、环境,以及经常被忽视的随机因素,都对人性有重要的影响。,达尔文曾经深刻地指出,那些顽固地坚持遗传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人,实际上是在推卸社会责任:“如果穷人的惨状不是自然法则而是我们的制度导致的,那么我们的罪过就会很大。”,不久前,由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各自单独发表声

7、明:他们已经发现第11号染色体上有种叫4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家认为,既然新发现的基因可决定人的复杂性格,那么将来科学家可以通过控制基因来转变人的性格和气质。这一发现还预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最终将能精密地绘制出像身高、体重、情感、性格等人体特征的遗传基因图,并能运用生物和医学手段来控制人的感情,重塑人的性格,改变人的行为。,我国台湾省陈景虹教授,经过锲而不舍的悉心研究,近期提出基因与人类行为的因果理论。她认为,那些不能循规蹈矩、动辄惹是生非而易犯罪的人,和遗传基因有关,对于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可以进行基因治疗。所谓“基因疗法”,就是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对人的基因进

8、行拼接,用外来健康人的基因替代患者体内有病的或缺少的基因。这种疗法虽然是在小小的肉眼难辨的细胞内进行的,但它的意义比建造巍然耸立的摩天大楼还要宏大。,科学研究还进一步表明,即使目前人类畏惧的癌症、艾滋病等绝症,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综合症等临床上难以治愈的常见疑难病,都是遗传基因的缺陷而引起的。据统计,因基因缺陷而引起的疾病约有7000种,今后都有可能运用“基因疗法”进行彻底或有效的治疗。,令人惊奇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科学家研究出在患者的细胞中导入一个能够控制基因的“开关”,并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服药物,就能自由地决定基因的工作状态。例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在身体的

9、细胞中导入能开启和关闭分泌胰岛素基因的“开关”,他就能通过服药随时开启或关闭产生胰岛素的基因,实施有效的治疗。,这么多的疑难病症可以用“基因疗法”治愈,由此看来,用“矫正基因”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是可以办到的。,家庭教育能改变遗传性格吗?,新的研究表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会影响孩子遗传基因的表现。,由于人类和人类家庭都过于复杂,研究人员先从研究老鼠开始。小老鼠一降生,鼠妈妈就开始爱抚和舔它们,但是和其他同类动物一样,鼠妈妈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并不一样。一些母亲把孩子像棒糖一样整天舔来舔去,另一些母亲对子女却不太负责,它们的子女长大后有很大不同。如果鼠妈妈非常称职,幼鼠大脑中某些特定的基因就会被

10、激发显现出来,这些基因对行为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些基因的作用下,幼鼠分泌较少的压力激素,成年后更能承受压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老鼠不易受惊,面对陌生环境更加勇敢,更富于探险意识。而对于缺少母亲照顾的幼鼠而言,这些基因虽然存在却不显现,它们长大后更神经质,容易焦虑,暴躁易怒。这一切都只因为鼠妈妈对幼鼠的爱抚程度不同。,正是因为这些实验,那个困扰了我们很久的争论又引发出来决定我们性格的到底是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的生活经历呢?现在的共识是先天后天,即遗传和环境两方面,都起作用。这个模棱两可的结论既没有冒犯遗传学家也没有冒犯营养学家,但也没有说明什么问题。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一项对720对具有不同程度遗传亲缘关

11、系的青少年(从同卵孪生子到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的研究显示,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会激发或抑制子女的基因倾向。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瑞思在其新著遗传关系密码中说道:“生物学遗传并不是决定性的,许多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虽然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只有在适宜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父母如何养育子女确实事关重大。,比如说,人们认为羞怯心理是遗传的结果,但这与眼睛颜色的遗传并不相同。如果父母溺爱和过分保护一个羞怯的小女孩,她可能会一直怕羞下去,如果父母鼓励甚至强迫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她就有机会克服这个毛病。不同的养育过程是如何从分子水平对基因发生作用的,这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有一

12、点已经很清楚:基因遗传并不能决定命运。基因要起作用必须表现出来。例如,手上的皮肤细胞和胰腺细胞一样含有80 000多个基因,但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基因在手上的皮肤细胞中并没表达。决定特定行为的基因是否表达以及程度如何,要由儿童与他(她)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关系来决定。,一些本来坚信遗传决定性格的科学家因为瑞思的研究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他们认为这一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家庭学研究与遗传学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但这一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许多心理学家相信环境决定一切:父母粗鲁暴躁,孩子长大后经常反社会和违法;父母冷漠,孩子会尽力寻找亲情温暖。另一方面,行为遗传学家认为孩子的命运早就写在他的基因

13、里。他们的证据是:孪生子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并没有什么区别。很显然,由同一父母用同样的方法养大并没有使他们在自尊心、智力、性格及其他特性方面更加相像。两个由同一家庭收养的孩子也不比两个从不同家庭随意抽取的孩子更像。这些都使环境影响说大打折扣。,而现在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基因确实在起作用: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这些不同的性格或温柔或冷漠、或暴躁或镇静使得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如果孩子表现出冷漠,父母就会对他们冷淡;如果孩子是个小魔头,多数父母会训斥、惩罚甚至责打他。瑞思和他的同事们认为,正是父母的反应决定了孩子脑中决定性格的基因是显现还是隐藏,是加强还是减弱。基因因

14、素为发育过程中特定的行为奠定了基础,但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些基因影响显现与否。,对于一个总是打架斗殴、不听管教的问题儿童,父母经常会以暴制暴,对他采取高压手段。而这就极可能加大孩子内在的暴力倾向,甚至加大他对抗社会成为罪犯的机会。家庭是一个起点,既可以设法使性格有缺陷的孩子步入正确的轨道,也可能加大他的性格缺陷从而引发行为异常。这表明基因因素与环境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比如说,基因因素似乎对人的语言能力有较早的作用,一个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使父母花很多时间为他阅读,因而刺激他的内在学习倾向。之后他会在学习能力上建立信心,勇于接受挑战并成为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得到周围人的赞扬。这些赞扬更增强了他的

15、认知天赋,使他在学习上远远超过他人,最终获得学业的成功即使实际上他的智商并不比别的孩子高。,找出激发基因显现和抑制基因显现的环境因素非常困难。然而,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某些联系。除了智商外,基因因素似乎还会影响儿童最初的性格。这些最初的表现唤起了家长的反应,而家长的反应又加强了孩子的内在性格。一个孩子性格暴躁、好斗会使父母用各种粗暴的手段如责骂、惩罚、喋喋不休的斥责来对待他,这就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恶念,使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加敌对,一旦进入这个怪圈就很难停下来,这样的孩子进入青年期,会失去学习兴趣和所有的责任感,进而演变为对抗社会和家庭。孩子先天继承的性格特点引发了家长对孩子的敌意;家长的敌意又增强了

16、孩子的性格特征,使其向反社会的一面发展。而先天可爱的孩子赢得了母亲的爱护和鼓励,性格特点得到增强而且继续沿这一趋势发展。,如果瑞思等人对孩子发育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就有希望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孩子的责任感、认知发育得到加强,使反社会的倾向和性格弱点减弱。,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反向培养:把羞怯的孩子推向社会而不是娇惯她,为没有阅读兴趣的孩子读书,拥抱不想要拥抱的孩子这种“矫正教育”当然不会容易,但可以实行。所谓的“干涉计划”就是教家长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不能用敌对的态度增加孩子的怒气,而应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这一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孩子们变得不那么爱冲动了。同样,家长们也可以学会如何对待

17、刻薄的孩子,用爱心来安抚他而不是冷淡地对待他,教会他怎样宽慰自己。,瑞思说:“我们正在设计这些干涉计划,如果有效,我们就能通过改变家庭环境来改变遗传性格了。”果真如此,未来,家长只需通过正确的抚养方式就可以对孩子的先天弱点进行“基因治疗”了。,“铁公鸡”或源自遗传 科学家发现吝啬基因,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提取了101位年轻男性和女性嘴里的细胞样本,并在样本中检测一段名为COMT的基因。该基因分成G碱基和A碱基两种类型,其能够影响脑,进而有可能左右人们慷慨与否。,在实验中,志愿者被要求去玩一个赌博电脑游戏,然后告诉实验人员他们愿意将赢取的一部分还是全部奖金捐赠给秘鲁的贫困儿童。为了使实验任务更加

18、真实,实验人员还给志愿者呈现了一个名叫莉娜的秘鲁贫困女孩的照片,以及一只由她编织的手镯。,实验结果表明,拥有G碱基的志愿者有超过20%的人将他们赢的所有钱都捐给了莉娜,但是拥有A碱基(即“吝啬基因”)的志愿者仅有不到2%的人能够像G型人这样慷慨。,通常,人类每4人中间大约就有1人携带有“吝啬基因”,他们表现得特别注重自己的钱财,比如时常讨要香烟而不是自己去买,或者定期借钱付公交车车票,但不怎么还钱。而且,那些携带“吝啬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捐赠给慈善机构的钱更少。,不过,吝啬的形成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基因。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慷慨与否只能部分地用基因来解释,诸如抚养、教育和宗教等其他因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