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常见遗传病.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1087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9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常见遗传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人类常见遗传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人类常见遗传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人类常见遗传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人类常见遗传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常见遗传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常见遗传病.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人类常见遗传病,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导致各类遗传病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遗传物质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类疾病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的特点。,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有哪些?,基因重组: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 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基因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遗传病的类型,Contents,第一节 染色体病,定义:染色体病(chromosomal di

2、sease)是染色体异常或畸变所致的疾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以及结构发生变化,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造成人体外表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异常,出现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病的类型,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染色体病,定义:是由常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 常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常染色体病约占染色体病 的2/3举例: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 部分三体综合征 部分单体综合征、嵌合体,定义:是指性染色体X和Y发生数目 或结构异常所 引起的疾病。发病率:性染色体虽然只有一对,但性染色体病 约占染色体病的1/3。举例:Turner综合征 Klinefelter综合征 XYY综合征 X三体综合征,

3、一、常染色体病,(一)21三体综合征(Downs syndrome)发现:21三体综合征也称为Down综合征或先天愚型,1866年英国医生兰登.道恩Langdon Down首先对此病进行了报道,故命名为Down综合征。发病率:据统计新生儿中Down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10001/500,我国目前大约有60万以上的Down综合征患儿,全国每年出生的Down综合征患儿可高达27000例左右。Down综合征发病率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尤其当母亲大于35岁时,发病率明显增高。,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包括头面部特征在内的一系列异常体征。智力发育不全是本病的最突出特征,患者智

4、商常在25至50之间。患者面部异常、精神呆滞、圆形头、斜眼、眼间距大、眼球震颤、畸形耳、颈宽而短。患儿出生后,发育迟缓、智力迟钝、时而傻笑、常伸舌,故也称伸舌样白痴。40%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1520倍。半数以上患儿在不满周岁时夭亡,只有少数能活到成年,存活至35岁以上的患者出现老年性痴呆,且一般无生育能力,身材矮小,21三体综合征,1959年莱杰沃斯(J.Lejeuce)对这类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病人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形态、大小接近于21号的染色体,所以认为这种先天愚型是由于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故称为21三体综合征。,近年来,经染色体显带技术证明,那条染色体为

5、22号染色体,染色体显带技术,定义:借助特殊的处理程序,使染色体的一定部位显示出深浅不同的染色体带纹。这些带纹具有物种及染色体的特异性,可更有效地鉴别染色体和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显带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染色体经化学试剂处理染色后即可显现深浅相间的带纹。染色体的这种带纹图像,称染色体带型。不同的染色体一般都有各自特定的带型,所以可将其作为识别不同染色体的标准。目前较为成熟的显带技术是G、R、Q显带。染色体带型的确立,还为深入研究染色体的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显带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目前还能观察到带纹更加丰富的染色体高分辨带。染色体的这种高分辨性带型也称染色体亚带。它提供更多的

6、染色体畸变细节,有助于发现染色体的细微异常,使染色体的定位更加准确。(P20),(二)18三体综合征,发现:1960年爱德华兹(Edwards)等首先报告本病,故又称为Edwards综合征。病因:1961年Patau证实了该病的病因是多了一条18号染色体,因此本病命名为18三体综合征,这是仅次于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染色体病。发病率: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35001/8000,但在某些地区或季节明显增高。患儿常易发生产间死亡或新生儿死亡,出生时体重一般不足2500g。,临床表现,生命力严重低下,多发畸形,生长、运动、智力发育迟缓。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早熟和虚弱,头狭长、眼睛小、耳畸形且低位、小颌、唇裂

7、或腭裂,胸骨小,颈部常有多余的皮肤形成的颈蹼,枕骨后突,出现内翻的“摇椅脚”,手以特殊姿势握拳(右图)。95有先天性心脏病,它构成了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三)13三体综合征(Pataus syndrome),发现:1960由帕陶(Patau)首次发 现本病,故又称帕陶氏综合征。发病率:患者13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这种病的发病率很低,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5000,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发病率与母亲年龄增大有关,但患者的畸形比上述两种综合征严重,99的13三体型胚胎导致流产。出生患儿有45在一个月内死亡,90在6个月内死亡,不到5活到3岁。,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小头,前额低斜小眼球或无眼球

8、,虹膜缺损或视网膜病变,眼间距大耳畸形低位,小 颌,唇裂或腭裂手似18三体综合征患者方式握拳,多指、多趾智力迟钝,脑发育常有欠缺,一般是无嗅脑,整个前脑缺失等88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脾、肾、子宫等可有畸形,(四)猫叫综合征(5p-综合征),发现:1963年由勒祖恩Lejeune等首先报道,因患儿具有特有的 猫叫样哭声,故称为猫叫综合征。病因:1964年证实本病为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所致,故也 称为5p-综合征(下图)。发病率:这种病的发病率在新生儿中约为1/50000,在智力低下患儿中约占1%5%。,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哭声似猫叫(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转为正常),小头、小颌,脸圆似满月,

9、面部有奇异的机警表情,眼裂外侧下倾,眼间距大,低位耳,通贯手,智力低下,生活力差。50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多数患者可活至儿童期,少数活至成年,均伴有严重智力低下,在智商低于35的群体中约占1%。,(五)18q-综合征(De.Grouchys syndrome),病因:德-格罗乌稀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的长臂缺失了一段引起的。临床表现:声调低,生长迟滞,智力低下,小头小脑,脑形异常,口角下弯,大耳,常封闭,眉间距大,眼球震颤,伴有隐睾症,手指纤长。患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存活期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二、性染色体病,(一)Turner综合症 发现:1938年Turner首先描述了这种病例,故命名为

10、Turner综合征,患者主要为女性。随后发现患者体内有条索状卵巢,无卵泡发生,因此也称为性腺发育不全。病因:1954发现多数患者的X染色质阴性。1959年,查出Turner综合征患者仅有一条X染色体,即45,XO核型。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其母亲怀孕年龄偏高有关。发病率:在新生女婴中Turner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5000,但在自发流产胎儿中可高达18%20%。,临床表现,患者虽过青春期,但第二性征不发育,婴儿型生殖器,阴毛稀少,乳房发育不良(右图)。身材矮小,很少超过152cm,50%的蹼颈,70%的肘外翻,智力差,低位畸形耳,赀赘皮和上睑下垂,平板胸,面部表情呆板。35%的有心血管病,80

11、%的肾脏畸形,尤以马蹄肾为多。一般卵巢发育不良,原发性闭经。,(二)Klinefelter综合征,发现:1942年克莱恩费尔特(Klinefelter)等首先报道了该病例,故称为Klinefelter综合征,也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或原发性小睾丸症(下图)。病因:1956年布拉德伯里(Bradbury)等在病人的细胞内发现X染色质阳性(正常男性X染色质为阴性),1959年1959年雅各布(Jacob)和斯特朗(Strong)证实患者的核型为47,XXY,即较正常男性多出一条X染色体,因此又称为47,XXY综合征。发病率:该病发病率相当高,在男性新生儿中约占1/10001/500,在身高180cm

12、以上的男性中占1/260,在精神病患者或刑事收容所中约占1/100,在不育的男性中约占1/10。,临床表现,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睾丸很小,无精子生成,尿中含有性激素,“太监”体型。25%乳房发育较快,进入青春期后男性第二性征不发育,患者体征呈女性化倾向,肌肉不发达,体力差,无胡须或稀少,声音、性格温柔如女子。约有75%的患者智力正常,其余智力较差。,(三)XYY综合征,发现:1961年由桑德博格(Sandburg)等首次报道,染色体组型为47,XYY,故称为XYY综合征。病因:一般认为,这类患者是由于父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第二次减数分裂时,Y染色体不分离,产生了YY精子所致。发病率:本病在男性中的发

13、病率为1/5001/3000。,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身材高大,智力正常或略低,性情刚暴,常有攻击性行为,偶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青春期后,多患痤疮,四肢常有关节病,性腺发育不全,隐睾、尿道下裂,多缺乏生育能力。人称那条额外的Y染色体为“犯罪染色体”,XYY型患者性情刚暴,有易于犯罪的特点。一九六五年,美国的斯佩克闯入医院杀死了八名护士;一九六八年,澳大利亚青年汉尼尔杀害了房东老太太;西德的农业工人贝克谋杀了三名妇女;一九六九年,纽约的肖恩法利在一位四十岁妇女的住宅附近强奸并杀害了她。通过检查,发现这些犯罪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Y。,(四)X三体综合征,发现:1959年由Jacob首次报道。

14、病因:患者核型多为47,XXX。体细胞中有两个XX染色质。少数患者核型为46,XX/47,XXX。极少数为48,XXXX 和49,XXXX。额外的X染色体,几乎都来自母亲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不分离。发病率:本病发病率在新生女婴中约为1/1000,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中发病率约为4/1000。临床表现:X三体综合征患者可无明显异常,约70%患者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并可生育;另外30%患者的卵巢功能低下,原发或继发闭经,过早绝经,乳房发育不良;1/3患者可伴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髋脱位;部分可有精神缺陷。约2/3患者智力低下。,(五)两性畸形,个体的性腺或内、外生殖器、第二性征具有不同程度的

15、两性特征称为两性畸形(hermaphroditism)。两性畸形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性染色体的畸变有时导致两性畸形,但并非所有的两性畸形都是由于性染色体的异常导致的。某些单基因的缺陷和环境因素也可引起两性畸形。,临床表现,两性畸形可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患者既有睾丸又有卵巢,外生殖器形态不同程度地介于两性之间,第二性征发育异常。核型:约57%为46,XX;12%为46,XY;5%为46,XX/46,XY;其余为各种染色体异常。假两性畸形患者体内只存在一种性腺,但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兼有两性特征,或者倾向于相反的性别。根据性腺为睾丸或卵巢,可将其分为男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Y

16、,性腺为睾丸,右图上)和女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X,性腺为卵巢,右图下)。,染色体病的特征,染色体病患者一般有先天性多发畸形,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迟缓,有的还有特殊的皮肤纹理改变。具有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大部分流产或死产。性染色体异常患者,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内外生殖器异常或畸形。如性腺发育不全,副性征不发育等。,第二节 单基因遗传病,一个(或一对)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monogenic inheritable disease)。尽管每个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的机会很少,但由于人体内基因总数量庞大,在人类已被确认的单基因遗传病至少有77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遗传,

17、X连锁遗传,Y连锁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决定该疾病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不同,以及该基因性质的不同,(此外,在常染体遗传病中还有限性和从性遗传病,其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定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指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2、特点: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但绝大多数为杂合子,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2的可能性也为患者;系谱中可见本病的连续传递,即通常连续几代都有患者;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无病的子女与正常人结

18、婚,其后代一般不再有此病。,(一)家庭性高脂蛋白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1、什么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相关脂蛋白的升高(同时,也包括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而造成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如动脉粥样硬化等。2、高脂血症的分类(一)按病因:原发性高脂血症。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或与其他因素有关。,高脂血症的分类,(二)生物化学上,1976年WH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1)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2)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a型和b型。a型高脂蛋白血

19、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此型临床常见。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3)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4)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5)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高脂

20、血症的家族性特点,其中,II型和IV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较为多见,可为家族性,呈体显性遗传;III高脂蛋白血症较少见,呈隐性遗传,常为家庭性。II型又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生物化学特点表现为:血浆中脂蛋白大量增加,胆固醇和磷脂也增加,甘油三酯正常或微增。这些胆固醇和脂质在动脉管内沉着,内膜呈现局限性增厚,形成斑块,然后发生崩溃,形成溃疡和软化,分解出一种黄色粥样物质,故称“粥样硬化”。所以,I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危险并发 症是早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 展为冠心病。,(二)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马凡氏综合征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

21、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发病率约0.040.1。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 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临床表现,马凡氏综合症患者常有四肢细长,蜘蛛指(趾),双臂平伸指距大于身长,双手下垂过膝,下半身比上半身长。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皮下脂肪少,肌肉不发达,胸、腹、臂皮肤皱纹。肌张力低,呈无力型体质。韧带、肌腱及关节囊伸长、松弛,关节过度伸展。骨畸形最为常见,有时见漏斗胸、鸡胸、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椎裂等。眼可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约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主动脉中层囊样

22、坏死而引起的主动脉窦瘤、夹层动脉瘤及破裂。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亦属本征重要表现。,病例,美国著名女排选手海曼,身高1.96米,四肢修长,近视。在比赛中因血管瘤破裂而死亡,最后专家确认为马凡氏综合征。我国原国家男排主力副攻手朱刚,身高2.04米,也是因马凡氏综合征而猝死。武强,原中国NBL联赛沈阳东进队的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因患马凡氏综合症,经医治无效,于2009年9月6日19点10分不幸在沈阳病逝,享年23岁。,(三)亨丁顿氏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亨丁顿氏舞蹈病是一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的显性遗传病。亨丁顿氏舞蹈病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4号染色

23、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患者20岁以前很少发病,一般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后死亡,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四)结肠息肉(Peutz jeghers syndrome I),该病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患者最早可在20岁左右发生恶变,结肠上长有大小不等的肉瘤,引起胃肠出血和腹泻,息肉恶变的概率较大,需进行结肠手术切除。同结肠息肉相类似的另一种肠道遗传病是空肠息肉,患者早期在口、唇周围及口腔粘

24、膜和手指上出现色素斑点,成年后可逐渐消退。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应尽早行全结肠切除术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五)体质性低血压(Primary hypotension),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如果成年人血压低于90/50mmHg以下,可称之为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往往具有家族遗传史。一般可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也有体质性低血压的人,可出现精神疲倦,头晕乏力,心悸,心前区重压感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并且容易发生胃下垂、肾下垂、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其原因为体质较差,心脏功能较

25、弱,心搏出量少,故以收缩压降低为主,但一般不会低于80mmHg。,治疗,1、适当加强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2、调整饮食,进行食疗。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

26、降低血液粘稠度。,(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外周血液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至25以上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亦可有少数椭圆形红细胞,但至多不超过15,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这种细胞至少有25,更多见的是超过75,甚至多达90(下图)。椭圆形红细胞的横径和纵径的比率不超过0.78。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患者不全都有溶血现象,临床上发生溶血性贫血者仅占10%15左右。,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在世界各民族中均有发现。我国亦有少数病例报道。本病为遗传性疾病,由常染色体显性传递

27、。男女均可得病。各家族间溶血的程度很不一致。在部分患者中,本病的基因与Rh血型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两种基因不联接时,则溶血较严重。右图为由于膜蛋白 异常导致红细胞呈 椭圆形。,该病是一种慢性溶血性贫血,主要特征是黄疸、脾大、红细胞球形改变、脆性增加(下图)。本症大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型。男女均可发病。常染色体显性型特征为 贫血、黄疸及脾肿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也 多有显著贫血及巨脾,频发黄疸。,(七)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erediatry spherocytosis),分型,根据疾病严重度分为以下三种:轻型:多见于儿童,约占全部病例的14,由于骨髓代偿功能好,可

28、无或仅有轻度贫血及脾肿大;中间型:约占全部病例23,多成年发病,有轻及中度贫血及脾肿大;重型:仅少数患者,贫血严重,常依赖输血,生长迟缓,面部骨结构改变类似海洋性贫血,偶尔或一年内数次出现溶血性或再生障碍性危象。,并发症,本症患者较多见(约有50)的并发症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过多,在胆道内沉淀而产生胆石症。其次是发生于踝以上的腿部慢性溃疡,常迁延不愈,但可经脾切除而获得痊愈。,这种球形的红细胞,体积变大、变形能力差,当血液进入到脾脏时,红细胞就不能很好的通过细小的血管,结果很多红细胞滞留在脾脏,并被破坏,结果就引起溶血、贫血。,其他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强直周期性麻痹软骨

29、发育不全症、短指畸形、先天性白内障、夜盲症、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眼睑下垂、多指畸形、多囊肾遗传性神经耳聋、过敏性鼻火、牙齿肥大症、多胎妊娠、尿崩症等。,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由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它的发生也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相等;系谱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有时在整个系谱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此时出生患儿的可能性约占1/4,患儿的正常同胞中有2/3的可能性为携带者;近亲婚配时,子女中隐性遗传病要比非近亲婚配者高很多,这是由于他

30、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往往具有某种共同的基因。,特点,(一)苯丙酮尿症(Phenykelonuria),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约为 l6000l25000。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我国1/16500。,苯丙酮尿症病因及表现,病因:由于致病基因使患者肝脏内不能形成苯丙氨酸羟化酶,该酶能促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由于它的缺乏,导致苯丙氨酸的转化受阻,造成人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苯丙氨酸的积累。过量的苯丙氨酸和它的衍生物(苯丙酮酸)从尿中排出,发出异常的臭味。表现:体内的苯丙氨酸

31、累积过多,可使皮肤、毛发变白。严重时,苯丙氨酸堆积在脑组织中,使患儿智力低下、表情痴呆、惊厥等(如图)。,CO2+H2O,乙酰乙酸,尿黑酸,基因P,基因A,酪氨酸酶,苯丙酮酸,蛋白质,苯丙氨酸羟化酶,(三)白化病(Albinism),定义:白化病是由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黑色素或黑色素体生物合成缺陷,从而表现为皮肤、眼睛、毛发等的色素缺乏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白化病在人群的发病率平均为1/15000,据此推测我国人群中约有白化病患者近9万人,平均每60人中有一人携带白化病基因而不表现出症状。,白化病的分类,全身性白化病局部性白化病,按黑色素细胞是否残留酪氨酸酶活性,按伴发症状出现与

32、否,按累及部位的不同,按发病范围,皮肤白化病眼白化病,综合征性白化病非综合征性(又称单纯性)白化病,酪氨酸酶阳性白化病酪氨酸酶阴性白化病,病因及表现,病因: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缺乏,或酪氨酸酶相关酶异常的共同作用,使黑素小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造成毛发、皮肤、眼的颜色变浅,酪氨酸酶缺乏,同时造成其它的代谢改变,产生一些伴随症状。表现:皮肤黑色素减少,易患皮肤癌;畏光、眼视网膜和虹膜色素减低、并引起视网膜中央凹发育不良、眼球震颤、斜视、视神经根发育异常等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双眼视力丧失。寿命和智力一般不受影响重型的白化病可表现出出血倾向、肺纤维化、结肠炎、神经损害症状等。因免疫缺陷可导致患者

33、易受感染。,(二)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Sivklecell anemia),定义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从双亲处接受血红蛋白突变基因的,红血球由正常的圆盘状的细胞变异成新月形细胞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生率 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生率为8/100000,但是在某些人种中却有较高的发生率,例如非洲裔的美国人发生率为1/600以及西班牙裔的美国人为1/1000-140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突变基因,是1949年确定的,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到1957年终于由英国学者英格兰姆阐明了它的分子机制。使遗传机制的研究从基因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就是遗传物质DNA中一个CT

34、T变成CAT,即其中一个碱基T变成A,以致产生病变。正常健康的人第六个氨基酸是谷氨酸,而患镰刀型贫血症的人则由一个缬氨酸代替谷氨酸。,症状,疲劳 呼吸困难 咳嗽 心跳速率快速 生长及青春期迟缓 容易受感染 下肢溃疡(发生于青少年及成人时期)黄疸 骨骼疼痛 下腹部疼痛 虚弱 关节疼痛 发烧 呕吐,杂合体,只从父母一方得到此异常基因,则仅有约1的红细胞镰刀形化,这种人只有轻微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症状,如避免强烈的运动或其他使循环系统紧张的状态,可过完全正常的生活。但是,这种杂合体如果处于高原地区或长时间进行大强度运动训练而导致体内缺氧时,红细胞就会发生“镰变”,阻塞血管,引起全身发烧,肌肉酸痛,大

35、量红细胞被脾脏吞噬,血红蛋白下降,机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造成机体红细胞破坏和缺氧的恶性循环。,三、伴性遗传病,定义: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伴性遗传病(sexlinked inheritable disease)。分类:此病分为X伴性遗传病和Y伴性 遗传病两大类。其中X伴性遗传病又 分为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 病。,(一)X伴性显性遗传病(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ble disease),本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不管男女,只要存在致病基因就会发病,但因女子有两条X染色体,故女子的发病率约为男子的两倍。

36、因为没有一条正常染色体的掩盖作用,男子发病时,往往重于女子。病人的双亲中必有一人患同样的病(基因突变除外)。可以连续几代遗传,但患者的正常女子不会有致病基因再传给后代。男病人将此病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女病人(杂合体)将此病传给半数的儿子和女儿。,1.遗传性肾炎(hereditary nephritis),症状:儿时多仅为无症状蛋白尿或反复发作的血尿(有些病例可为肉眼血尿),较少有高血压。但病情持续缓慢地进展,男性到青壮年期常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女性病情较轻,可达到正常寿限,但偶尔也有个别患者发展到尿毒症者。有的患者有神经性耳聋;有的患者眼异常,如白内障、近视或锥形晶体、锥形角膜、眼球震颤和球

37、形晶体等。致病基因:致病基因位于Xq21.3q24。不过遗传性肾炎存在遗传异质性,即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1岁后开始表现出临床症状。患儿在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发生困难,首先受影响的是盆带肌,随后累及肩带肌。患儿动作笨拙,易跌,走路蹒跚,登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不能象同龄孩子一样跑、跳。随着病变的发展,患儿因背部伸肌无力,使其站立时脊柱前凸;由于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呈特殊的鸭行步态。,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地面

38、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症。由于肩胛带和前锯肌的萎缩和无力,双臂前撑时即可出现肩胛骨突起,呈“翼状肩”。绝大部分患儿伴随有假性肌肥大,以腓肠肌最为显著,三角肌、舌肌也有肥大改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累及心脏而致心脏扩大、心动过缓,有时因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一般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大多患者最终卧床不起,并发痉挛、褥疮、肺炎,20岁前后死亡。常伴智力低下,部分患者脑电图异常,表明有器质性障碍,3.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定义: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是一种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发病率约1:25,000。分型:该病有低血磷

39、性和低血钙性两种。比较多见的为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病因:该病主要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的突变,导致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肠道吸收钙、磷不良,血磷降低,一般在0.650.97/mmol/L(正常人为,婴儿为之间),钙磷乘积多在30以下(正常时,二者的乘积为30-40mg/dl),骨质不易钙化。,疾病症状,血磷低下,对一般剂量维生素D没有反应;尿磷增加;钙从肠道吸收不良,尿钙减少或正常;佝偻病症状发生在一周岁以后;生长缓慢,但年长儿发病者生长正常。,(二)X伴性隐性遗传病(Xlinked recessive inheritable di

40、sease),这类遗传性疾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X伴性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患病的男子远多于女子。患病的男子与正常的女子结婚,一般不会再生有此病的子女,但女儿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患病的男子若与一个致病基因携带者女子结婚,可生出半数患有此病的儿子和女儿;患病的女子与正常的男子结婚,所生儿子全有病,女儿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患病的男子双亲都无病时,其致病基因肯定是从携带者的母亲遗传而来的,若女子患此病时,其父亲肯定是有病的,而其母亲可有病也可无病。患病女子在近亲结婚的后代中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中要多。,1.血友病,血友病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皇家病”。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血友病基因携

41、带者,她的一个儿子利澳波德死于血友病,女儿普林赛斯、比阿丽斯也同样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普林赛斯的儿子中有两个患血友病,一个女儿埃娜女王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也生了两个患血友病的儿子。,血友病(hemophilia),该症是一种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它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导致血液中缺乏一种凝血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或血浆凝血活素因子引起的。患者常常自发性出血或某处破裂流血不止,尤以关节腔、肌肉、皮下粘膜及泌尿系统最易出血,此病患者最后会因流血过多而死亡。血友病是一种致死性的遗传病。男性患者一般很少能活过20岁,所以女性为致病基因纯合体的机会极少。致病基因定位于Xq 28。,(三)Y伴性遗传

42、病(Ylinked inheritable disease),这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只能随Y染色体传递,由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世代相传。因此,被称为“全男性遗传”。1.蹼趾男人:据报道,美国的斯柯菲尔德家庭的14个男人在其第23趾间都长有一个蹼状的联系物(如同鸭子脚上的蹼),而患者的11个女儿没有一个有此性状,这些女子结婚后子女也没有带此性状的,因而认为蹼趾是Y伴性遗传。但是蹼趾这个症状也有男女都有的,只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因此,有人认为蹼趾的遗传性尚不能完全肯定为Y伴性遗传。到目前为止,仅发现Y伴性遗传病10余种,这主要是因为Y染色体

43、很小,其上的基因有限的原故。这类遗传病没有显、隐性的区别,只要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的男子,就会发病。,四、限性、从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并不存在于性染色体上,但却只有一种性别的人发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但由于受到性激素的作用,基因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第三节多基因遗传病(Polygenic inheritable disease),多基因遗传病是指与多个基因有关的遗传病。控制这类遗传病的多个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每个致病基因对疾病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累加作用,并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多基因病有家族聚集倾向,所以患者亲属的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但在一个家庭中并没有明显的孟德

44、尔遗传方式。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风险与遗传度密切相关。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发病率也有关系。亲属发病率与家族中已有的患者人数和患者病变的程度有关,家族病例数越多,病变越严重,亲属发病率就越高。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发病率高50100。有些多基因病有性别的差异和种族的差异。,二、常见多基因遗传病,(一)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

45、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糖尿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在日本,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占10%,即十人当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十年之多,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分型,本病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常见代谢性疾病。按

46、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I型)两个类型。I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易感性十分复杂,它的发生是散布于整个基因组的多个位点上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I型糖尿病又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某些环境因素引发了机体慢性自身免疫反应,致敏的淋巴细胞对胰岛细胞产生抗体,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攻击胰岛细胞,使之发生破坏并迅速发生功能衰竭。II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通常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这两大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阐明II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及其与环境因素及行为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发病机制是防治II型糖尿病的前提之一。,(二)动脉粥样硬化症

47、(atherosclerosis),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3种。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病变发生在动脉内膜,且主要局限于该处。先后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大、中型动脉,多呈偏心性分布,如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此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本病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食、肥胖等许多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遗传因素也是本病发生

48、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目前认为本病属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三)无脑儿(anencephalus),本症指无脑,而且无头顶,无脑膜的畸形儿。在颅底有紫红色,形状不定的血管肿瘤块,前额窝短缩,眼突出呈“蛙脸状”,多不能存活。补充叶酸:如果准妈妈缺乏叶酸,将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雏形神经管的正常发育,将会出现神经管畸形。所以,要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在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直至孕后3个月。具有以下情况的女性更应该注意补充叶酸。1.年龄超过35岁的女性。2.曾经怀有过一胎神经管缺陷的女性。3.经常不吃绿叶蔬菜及水果的女性。4.过于

49、肥胖的女性。,三、心血管病与遗传,许多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它可以是由一个基因突变引起,也可以是由于染色体畸变引起。,哥斯达黎加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经过5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血管病与人种的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拉美土著人种比纯种欧洲人更易患心血管病。该研究小组的上述结论是通过对两类人种遗传基因中的凝血酶原、类半胱胺酸等心血管异变因素的对比分析得出的。,先天性心脏病,据研究表明,有2%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一个突变基因造成的,约有4%是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其余的94%是多因子遗传的,即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家庭遗传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怀孕的母亲如果没有受到不利

50、环境因素影响,孩子不会发生先天性的心脏病。但如果接触到更多的环境触发物,孩子发育的心脏就处于危险中,子女将出现心脏畸形。另一种是怀孕的母亲不仅受到有害环境因素影响时有更大的发病机会,而且即使没有从环境中受到不利的影响,也可以自发地产生心脏发育异常,这种家庭称为高危家庭,此类家庭的一级亲属中多数有先天性心脏损害。,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和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决定的。关于该病的遗传,目前学者认为,大多数的病例是多基因遗传的,但少数病例不能排除是单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