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1136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9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的起源与进化.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人的双重属性和人的概念,1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人的概念 人既属于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系统),又属于自然界(生物界)。人类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界,因此,人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的属性和自然的(生物的)属性。因而也就有两种不同的人的概念,即社会人的概念和自然人的概念。,1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人的概念,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或社会人的本质。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是对的。人究竟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呢?从生物学特征的比较来看,人与灵长目动物并没有“天壤”之别。我们人类与黑猩猩在形态学位和基因组成的差别并不比猴子与大象之间的差别大,甚至并不比

2、灵长目中不同物种(例如狐猴与黑猩猩)之间的差别大。人与动物的差别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为特征上。,1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人的概念,例如,认为人能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而动物不能。实际上,黑猩猩,甚至某些鸟类都能够使用简单工具,例如用树枝获取食物。黑猩猩甚至能“制造”简单工具,例如把两根竹杆连接起来成为一个长杆,用以获取高处食物。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差别在于人能够创造文化,建立文化系统。个别的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该系统积累的文化信息,因而成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组成成员。个别的人一旦脱离社会,就失去社会属性。例如,印度的狼孩,她自小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长大。她不会说话,不会劳动,不会与人相

3、处,她失去了人类的社会属性,仅仅保留着人的生物学属性。可以这样说,这种失去人的社会属性的人不再是“人”了。这里说的“人”是社会人的概念,是社会学定义的“人”的概念.,1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人的概念,人既属于社会,各时代各种社会有不同的法律给社会的“人”以严格的定义。例如关于社会人的法律定义是:人是享有生存权、人身支配权(人身自由)等社会基本权利的社会成员。然而,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可以当作商品买卖,因而不被当作社会的人看待。美国南北战争前的黑人也不被当作社会的人。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是“人”,而另一部分却不是。,1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人的概念,今天,社会的人的法律

4、定义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涉及社会伦理道德。区分法律保护的社会的人与生物学定义的人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未出生的胎儿是否属于法律保护的具有生存权的社会的人呢?若是肯定的,则不能堕胎;若是否定的,则可以人工堕胎。但从生物学观点看,受精卵就是生命的开始,胎儿与婴儿都是人。,2人的生物学属性和自然人的概念,所谓自然的人就是生物学定义的人。从生物学观点来看,人类是一个生物种,与其他生物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人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上有一定的地位(图131):在横向上,人类与现时生存的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同属于人猿超科(Hominoidea);在重直关系(时间向度)上,现代人类与若干化石祖先构成人

5、科(Hominidae)。现代人类在分类系统上属于:,二、人的形态学特征,1人具有脊椎动物的某些原始的形态特征 赫胥黎和达尔文最早提出“人猿同宗”(人类与类人猿起源于共同祖先)的观点。达尔文在他的人类由来一书中还罗列了大量形态学证据,证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人类躯体确实保留着许多脊椎动物的原始特征:例如人具有五指(趾),这是多数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人具有尾椎和尾肌(退化的残留),这是几乎所有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人的眼睛有瞬膜(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共有的结构)的痕迹;人类还有耳肌的痕迹、盲肠的残余(阑尾);人还有发达的锁骨。和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人的躯体的整体结构大致符合脊椎动

6、物的“原型”。,二、人的形态学特征,2人类躯体结构保留着树栖生活方式的适应特征 人的颈椎少(颈短),腰椎也少,因此,整个躯干结构紧凑,有利于在树上活动。人的肢体相对于躯干而言是较长的,婴儿时期前肢(上肢)甚至比后肢(下肢)长,这是树栖的灵长动物的典型特征。人手的抓握力很强,婴儿两手的抓握力尤为显著,几个月的婴儿甚至可以两手抓握枝干使躯体悬挂,这正是树栖的适应特征。人的双目前视,具有立体视觉;树栖动物在树枝间跳跃移动需要准确地目测距离,立体视觉正是对树栖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的爪变为扁平的指甲,适合于剥、刻、抓、摘果实和种子,证明人的祖先生活于森林中,以植物果实种子为主要食物。,二、人的形态学特征,

7、3体毛的退化和独特的性行为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人类体表无毛或少毛的特征是极其独特的。因而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类祖先是生活于水中的猿类,因适应于水中生活,体毛退化。皮下脂肪相对发达。人类的另一个显著不同于其他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其独特的性行为和性生理。几乎所有的兽类都是短时期发情交配,性行为完全是为了繁殖后代,即性行为与生殖紧密相关。只有人类,其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殖不相关。人类的性行为比其他任何高等动物更经常发生,人类两性的性接受能力很高,性爱和性行为成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二、人的形态学特征,4镶嵌进化和幼态持续 镶嵌进化 不同器官的进化速率常常很不相同。有些器官进化很快。而另一些器官

8、进化停滞,因而造成一种具有混合特征的表型,即快速的前进进化的新适应特征和处于进化停滞状态的原始特征同时存在于一种生物上,这就是所谓的“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实际上镶嵌进化是普遍存在的,当物种进入一个新的适应带,其某些器官可能受到强的选择压而快速进化,而其他器官可能长期停滞不变或改变很慢。因此,许多物种都同时具有一些“先进”的特征和一些原始的特征。而人类尤其明显。,二、人的形态学特征,幼态持续 荷兰解剖学家波克(Louis Bolk)就注意到成年的人与胚胎期的猿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例如人的头部相对于躯体而言占有相当大比例,人的颜面骨相对较小,眉嵴不发达,脸上皱纹相对较少,枕

9、骨大孔靠近颅底,脚姆趾与其他四趾不对立等。Bolk由此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即人类形体进化是由于控制发育的激素发生变化,造成发育的迟缓,即所谓“幼态持续”。,二、人的形态学特征,Gould(1977)对人类进化的幼态持续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比较,人类发育迟缓,骨骼钙化很晚,性成熟晚,幼年期长,寿命也长。这些特征都显然与控制发育的激素有关。正是由于发育迟缓和寿命延长,人类才具有创造文化的能力。人类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加在一起占个体寿命的1/4到1/3,因而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随着人类社会文化进化,知识的迅速积累,人类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幼态持续假说还指出了另一个重要原理,

10、即生活史或生命周期本身也经历了进化过程。调节控制发育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能够改变一个物种的个体生长发育的速率。,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1人类进化过程中躯体的改变 如果人类的祖先是树栖的灵长类,形体结构类似今日的类人猿,那么我们将现代人类的躯体结构与类人猿的躯体结构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适应进化改变。肢骨:猿的前肢长于后肢;而人的后肢(下肢)长于前(上)肢,除了婴儿外,成年人“两手过膝”者是极为罕见的。人的锁骨发达,而猿类锁骨退化。,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趾(指)骨与跗骨:人的跗骨长,而趾骨相对较短;猿类跗骨较短而趾骨较长。人的跟骨发达(跟骨着地)。人的上肢姆指与

11、其他四指对立,猿类无此特征。脊柱:人的脊柱不是直的,而是前后弯曲成S形,即在颈部和腰部向前弯曲,在胸部和腰部以下(荐椎与尾椎部分)向后弯曲,造成人体体型的曲线美。而猿类的脊柱直,或略向后弯曲。骨盆:人类的骨盆上部短而宽,下部耻骨愈合,骨盆腔呈盆形,盆口缩小。猿类骨盆长,耻骨不愈合,盆腔口开放。腿:人在直立时髋关节和膝关节直;而猿类的髋关节、股骨与躯体不在一直线上,膝向前弯曲。,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人类躯体的进化改变与直立相关,或者说,人类躯体的进化改变是对直立姿式的适应。从攀援的树栖生活方式向直立行走的地上生活方式的进化,导致人类躯体形态特征的显著改变。人的颅骨的形态、

12、枕骨大孔的位置使得人的头部能够很自然地座落在直立的躯干之上;S形的脊柱正适合于直立的躯体承重;人的骨盆结构适合于承托腹腔内的器官;髋关节的结构,股骨、膝关节、发达的跟骨和长的附骨适合于双足直立行走。虽然人并非唯一能直立的动物,但与任何其他能直立的动物相比。人直立得最彻底、最自然、最舒适、最谐调。换句话说,人的躯体已经改变得最适应于直立了。,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2躯体进化改变带给人类的利与弊 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积(脑重量)的增长使人的头部相对于躯体的比重增大,而直立的姿式使得头部位于直立躯干的顶端,无需强大的颈部肌肉的支撑而能灵活自如地转变方向。由于头部与颈、躯干、腿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因此头部

13、比重增大在力学上不会有问题。人能用头顶着相当于自身体重的重物行走自如,说明即使人的头重再增加一倍也不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从躯体结构的力学角度而言,直立有利于脑量的增长。直立使人类祖先的前肢获得自由,并得以进化为劳动器官。实际上猿类的适应于攀援的上肢已具有抓握和采摘等多种功能,直立则使前肢完全摆脱运动功能而向使用工具的方向进化。由于直立,人头部的感官位置前移,并集中于面部,感官的功能完善化,使人面部更富于表情,使人能更多地交流感情,表达感情,通过“察言观色”相互了解。这样反过来促使人更多地相互交往,促进大脑的发展。直立有利于声带的发展,促使语言的产生。今天人类最大的适应优势是能思维的大脑、能使用

14、和创造工具的双手、语言、复杂的行为、感情以及建立其上的社会组织,这些都与形态进化相关,与直立相关,是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的骄傲。,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人类在获得了直立姿式和与其相关的躯体结构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躯体的适应进化改变也带来了众多弊害。由于直立,人的脊柱承重过大,腰痛(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和驼背是人类的常见病;下肢因承重过大而经常发生髋骨和股骨骨折、关节炎、关节损伤(特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由于直立,内脏下垂(如胃下垂)、静脉曲张以及痔疮成为人类特有的疾病;由于适应于直立,骨盆下部开口变小、耻骨之间愈合,而人的婴儿头部体积大,使孕妇难产成为威胁母亲与婴儿生命的严重问题。由于颜面

15、骨退化,颌骨与口腔缩小,牙齿排列过于紧密,牙病如此常见以致光顾口腔医院和牙医的病人日益增多。,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3人类的生物学适应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们已经适应于地面生活的石器时代的祖先不仅获得了直立的躯体,而且也获得了对野外狩猎、采摘及其他体力活动的生理的适应。而今天人类的文明生活方式和人类躯体结构及生理的特征之间不相适应。换句话说,人类的文化进化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人类的躯体结构和生理的特征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人类的生物学进化缓慢)。于是造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所谓“文明病”:肥胖症、心脏病、血管病、癌症、神经衰弱、精神失常、近视等等。当然、有些疾病可能是由于人类文明削弱了

16、自然选择作用而引起的人类体质的退化。,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人类祖先是适应于植食的,或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杂食。过多的肉食和过量的脂肪食物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病。人类祖先是适应于体力活动(劳动)的,今天的脑力劳动者过多的脑力劳动与过少的体力活动造成神经衰弱。近视、消化不良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原始社会的妇女生理上适应于多产、哺乳;文明社会的妇女生育少或不生育、不哺乳的结果造成子宫与乳腺易发癌变。文明社会的医疗模式减弱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降低或破坏了人的免疫能力,使得人类对病原微生物侵害的抵抗力逐渐减弱。现代人类的诸多疾病,一方面是人类生物学进化的结果,即人类获得直立所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是人类文化进化引起的

17、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与人类生物学适应之间的不协调所致。,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4脑量的增长 人类的适应优势不是体力,而是智力。人类生物学进化的最重要的改变,除了直立以外就是脑量的增长。在动物界中人类并不具有最大的绝对脑量(某些大型脊椎动物的脑量比人的大);也不具有最大的相对脑量(某些小型灵长类的相对脑量,即脑重与体重之比,比人的大;一种小型热带鱼(象鼻鱼)的脑重达到体重的3%,超过了人类)。但人的相对脑量大大超过哺乳动物相对脑量的平均值,人的脑量大大超过与人体重相近的哺乳动物的脑量。此外,人的大脑皮层比任何哺乳动物的都发达。,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三、人类的生物学进化,哺乳类比爬行类的相对脑量大

18、,肉食性哺乳类比草食性哺乳类相对脑量大。脑量的进化增长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人类祖先由树上到地面,生活方式改变,竞争压力增大,直立、工具使用、群居、狩猎可能是促进人类脑量进化增长的因素。,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全世界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生物种,它是一个遍布全球各大陆的广布种,一个包含了若干亚单位的复合种。人类的种内分异如此明显,所以是研究种形成的很好的对象。造成人类种内分异的原因不仅仅是地理隔离,还有文化隔离。人在许多基因位点上是多态的,血型就是典型的例子。现代人类是由若干种族组成的复合种。人类种族的形成可能与地理隔离、文化隔离(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而限制了群体之间基因交流)有关。现代人类的种族

19、相当于亚种。,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早期的一些学者根据人的形态特征,如肤色、毛发颜色和形状、鼻的形状、眼部形态特征及眼色而划分人的种族。林奈将人类分为4个种族:美洲人(美洲印第安人)、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德国学者布鲁门巴赫(JFBlumenbach)将人类分为五个种族:白种人(高加索人)、黄种人(蒙古人)、黑种人(埃塞俄比亚人)、红种人(美洲印第安人)、棕种人(马来人)。,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Garn(1961)将人类划分为9个地理族(相当于亚种)和34个地方族。9个地理族是:美洲印第安人(Amerindians)、波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米克罗尼西亚人(Micro

20、nesian)、梅拉尼西亚-巴布亚人(MelanesianPapuan)、澳洲人(Australoids)、亚洲人、印度人、欧洲人及非洲人。但通常仍然普遍采用五个种族的划分,即蒙古人(Mongoloids)、高加索人(Caucasoids)、黑人或尼格罗人(Negroids)、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地理因素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1.人科谱系和现代智人种的起源 现代的人类,即智人与若干似人的化石祖先构成了灵长目下的人科。人科的最早的化石代表是什么样的?人科与今日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的祖先是何时“分道扬镳”的,即人与猿的分异发生

21、在何时?从最早的人科祖先到现代的智人,经历了哪些中间的进化阶段,包含哪些中间类型?换句话说,人科谱系中包含哪些化石代表?人类有哪些直系和旁系的祖先?现代智人的若干人种起源于何时、何地和怎样形成的?这些都是人类生物学进化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上述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学者们仍在探索、研究和争论之中。,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1人科最早的化石代表 早先,人类学家多认为最早发现于印度的腊玛古猿(Ramapithecus)和西瓦古猿(SiuaPithecus)是人科的最早祖先(现在分类上腊玛古猿被归并到西瓦古猿属)。它们生存于中新世 9001400万年前。西瓦古猿颌骨较粗大,因而有些

22、学者认为它可能不是人科动物,而是猩猩祖先。而腊玛古猿具有一些人科动物的形态特征,例如犬齿退化。我国学者吴汝康(1989)认为,在我国发现的西瓦古猿与腊玛古猿可能为同种的性二型。腊玛古猿化石在亚洲西南部(我国云南、巴基斯坦)、中亚(土耳其)以及欧洲(匈牙利)、非洲(肯尼亚)皆有发现。根据在我国云南禄丰发现的起初认为属于腊玛古猿与西瓦古猿的化石标本的比较研究,吴汝康将二者合并,命名为禄丰古猿(Lu fenpithecus lu fenensis),并认为禄丰古猿具有较多的人科动物特征,而不同于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腊玛古猿(后者似乎更接近猿)。,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如果中新世的腊玛古猿和我国的禄

23、丰古猿是人科最早的化石代表,则可以推论人与猿的最早分异发生在1400万年前。但根据某些同源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比较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分子钟的推论,人与猿的分异时间在400600万年前。化石及地层年代数据与分子钟数据相差甚远。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是否恒定尚有问题,我们暂且存疑。但最近对于腊玛古猿是否属于人科的最早祖先尚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人与大猩猩及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因此,腊玛-西瓦古猿在人猿超科的谱系图上的位置尚难确定。,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2南方古猿 比较肯定的人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南部与东部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化石。从20世纪20年代在非洲

24、南部发现的第一个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到最近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前前后后发掘出相当于数百个个体(代表男女老少)的骨骼化石,生存时间从440万年前持续到大约100万年前。出土的南方古猿化石之丰富虚假称人科化石之最,南方古猿生存时间之长也堪称人科中之最。,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专家们对进化谱系的分析得出的一般结论是:始祖南猿或阿德猿是目前已知的古猿化石种类最早的共同祖先,由它进化为阿法南猿。非洲南猿、粗壮南猿及鲍氏南猿都来自阿法南猿,但粗壮南猿及鲍氏南猿是人科谱系中的盲枝(已绝灭的线系)、也就是人类线系之外的旁系(见图134)。,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

25、3能人 20世纪30年代在东非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了简单的石器,1959年在石器出土地点发现了鲍氏南猿头骨化石(当时称东非人)。但一些专家怀疑小脑袋的鲍氏南猿能否制造石器。60年代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颅骨较发达、脑量较大的头骨化石,被定名为能人(Homohabilis)。其后不久,又在其他地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发现了能人化石。能人是最早的人属成员,生存时间大致在100万年前到250万年前,与南方古猿的生存时代重叠。能人的脑量平均为700mL(雌性500600mL,雄性700800mL),能直立,群居,能制造工具(专家们认为奥杜威峡谷的石器可能是能人制造的)。能人可能由阿法南猿进化产生的。,

26、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4直立人 19世纪末荷兰人杜布瓦在印尼爪哇发现的头骨和股骨化石被命名为直立猿人。20世纪初至今,在印尼几个不同地点已发现了代表男女老少大约30多个个体的化石骨骼,并归于人属,即直立人或称爪哇直立人,其生存时间因同位素年龄测定的误差大,不能精确确定,大致在50200万年前。,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19211927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洞穴沉积中发现了两颗牙,经当时的协和医院医生步达生鉴定,认为是介于人与猿的灵长类,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19281935年,裴文中等继续在周口店发掘,1929年找到了第一块头盖骨。19491960年又大规模发掘,获得头盖骨5个,头骨碎片1

27、5块,下颌骨14,牙147枚,代表40多个个体。现已将其归入直立人,或称北京直立人,其脑量为9151200mL,平均1089mL(5个头盖骨统计)。北京直立人的年龄测量数据有多个,大致为2050万年。60年代在陕西蓝田发现了直立人头盖骨,被称为蓝田直立人,脑量780mL,年龄大约为100万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牙齿经研究也被归于直立人,称元谋直立人。在安徽和县发现的头盖骨及牙经鉴定也属直立人,称和县直立人。它们的年龄都在100万年以上。,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5智人 智人是人科中唯一现时生存着的物种、同属于智人种的现代人的不同种族究竟形成于何时、何地,起源于哪一支线系,仍然没有弄清楚。形态

28、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它们被称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在中国发现的柳江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资阳人(1951年发现于四川资阳)、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等,它们具有黄种人的形态特征。在欧洲发现的晚期智人有姆拉德克人、克罗马农人、库姆卡佩尔人,它们多少具有一些白种人或非洲黑人的特征。在非洲也有一些晚期智人化石的发现,例如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具有一些黑人的特征。由此可见,晚期智人已经有分异,现代人的人种分异应早于5万年前。,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6关于现代智人种的起源 由于涉及早期人类进化谱系的多数化石证据来自非洲、特别是最近在非洲埃塞俄比亚

29、发现的距今440万年的始祖南猿化石以及非洲的年龄较老的直立人化石,因而早先学者们多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认为现代智人种的起源地在非洲。现代智人种在非洲进化到某个阶段后扩散到世界各地。但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疑问。早先未确定出在印尼发现的爪哇直立人的年龄究竟有多老,最近应用改进的技术重新测定了6070年代在印尼桑吉兰地区发现的直立人化石的年龄,确定为166万年左右;重新测定30年代在印尼莫佐克托发现的直立人(小孩)头骨化石的年龄,确定为180万年左右。这个数值与非洲最早的直立人的同位素年龄值相近,中国最早的直立人如兰田直立人,其年龄也在100万年以上。这说明180万年前直立人的分布已不

30、限于非洲了,或者说人类祖先早在180万年前就离开非洲。,四、人类是一个多态复合种,7关于人科谱系的问题 按照单线系观点,同一时期不可能有多个人科物种存在;按照多线系观点,多个物种可能同时存在。新近的研究结果支持后一种观点。例如南方古猿中有多个物种同时存在,南猿与能人生存期重叠,早期直立人与能人甚至南猿的生存期重叠,北京直立人与金牛山早期智人的生存期可能有部分重叠。这表明,在人科谱系中,一个新种产生以后,某些老的种并未立即绝灭(图13-5)。,8.从猿到人:关于人与猿的本质区别问题,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类仅仅是一个生物种,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占据着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然而,人类对地球环境,对其他生物

31、种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是有生命以来绝无仅有的,因而人类绝非一般生物种可比。人与非人的动物之间确实存在着“鸿沟”。人是怎样脱离动物状态而成为人的呢?人与猿(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之间的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这些既是生物学家,也是社会科学家关心和争论的问题。,8.从猿到人:关于人与猿的本质区别问题,许多人类学家试图找出人与猿的解剖学(或形态学)的区分标准。例如躯干与肢体适应于直立的程度,脑量等。另一些人类学家偏重于用行为特征来区别人与猿,例如工具使用与制造。然而,动物行为的观察研究,发现许多种动物能够使用不同的工具。,8.从猿到人:关于人与猿的本质区别问题,智力、双手和社会组织 人类大

32、脑的智力发达程度决定了人能够学习,能够掌握符号语言,能够创造文学,因而能够储存、积累和传递文化信息。人类灵巧的、彻底从行走功能中摆脱出来的双手与发达的智力相结合,使人类能够使用和制造较复杂的工具。智力和双手是文化创造的两个重要因素。但如果人类不是群居的,如果没有人类的社会组织,也不可能创造复杂的语言、文字,并形成一定的文化系统。正因为人类同时具备三个创造文化的要素,而任何其他动物都没有,因而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文化,并形成文化系统。文化创造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集体)行为。文化是一种信息形式,文化系统是一种信息系统。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具有发达的智力、灵巧的双手和社会组织,因而能创造文化。,思考题,简述人类进化的主要阶段。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谈谈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