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1776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PPT 页数:182 大小:9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培训.ppt(1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品质量管理,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概念: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质量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质量的概念,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不同,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

2、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注:顾客可以是产品购买者、下道工序、产品最终使用者等,是广义的。,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广义的质量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质量的

3、概念,根据这一定义,质量可分为:产品质量:产品适合于规定的用途,满足社会和人们一定需要的特性。工序质量: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工作质量:企业的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对达到质量标准和提高质量的保证程度。,质量的概念,工业产品质量分级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它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GBT1270791)规定:对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工业产品(包括技术引进产品,由独资、合资、合作生产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产品),产品

4、质量水平原则上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质量的概念,优等品:指其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5年内的先进水平。一等品:指其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一般水平,且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合格品:指按我国般水平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实物质量水平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质量的概念,产品和用户的关系用户对产品优劣的基本评价有两条:性能和质量;用户希望在一定的价位上得到最好的产品;侧向于质量或性能,这是一个综合平衡;对性能或质量的要求要以自身条件合理平衡;,产品质量特性,1、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固有

5、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赋予的”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等。,产品质量特性,2、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明示的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产品质量特性,产品外部质量特性产品性能: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寿命: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功能的总时间。可靠性:即在规定使用条件和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

6、能力。安全性:产品的制造、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经济性: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寿命周期中的成本。,产品质量特性,产品内在质量特性 产品的结构、性能、精度、纯度、特理性能、化学成份等。产品外观质量特性 产品的外部属性,如产品的造型、色泽、光洁度、包装等。产品质量特性与生产的关系 产品的性能决定于技术;产品的质量决定于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发展至今的三个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仅起到把关作用,缺乏预防和控制职能,为事后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优劣的各种因素,以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从系统理论出发,把企业作为产品生产的整

7、体,以最优生产、最低消耗和最佳服务,使用户得到满意的高质量产品为目的,用一定的组织体系和科学管理方法,动员、组织企业各个部门及全体职工,在产品质量形成的所有环节上,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到达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全面质量管

8、理的概念。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基本观点(1)广义质量的观点:研制、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工作质量。(2)用户第一的观点: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3)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把不合格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强调科学性,以准确的数据反映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全员参与:上自最高管理者,下至每位工人,都要投入到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工作中去。(2)全过程控制:

9、从产品设计、试制、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验收、生产、销售,一直到销售后的用户服务工作,都严格进行质量管理。(3)全面管理:不仅是狭义的产品质量和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作质量,更包含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质量。(4)系统方法:综合而全面的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诸要素。,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产品是为顾客所享受的,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之一就是始终要以顾客为中心,最大可能地满足顾客各种各样的需求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顾客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到了今天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的任务:由于全面质量

10、管理的目标是始终将顾客摆在第一位,力求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满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任务都是围绕着满足顾客要求、获取最大利益这个中心展开的。,全面质量管理,生产出适合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第一”为目标,延伸出创造顾客价值的质量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企业必须生产出适合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以用户认为合理的价格销售产品并获取必要的利润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用户认为合理或可以接受的价格销售产品,并要保证企业自身能够获得必要的利润。,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必要的生产数量 企业必须保证必要的生产数量,这是现代经济十分重要的要素之一。只有达到了一定经济规模的时候,产品

11、的生产成本才能较大幅度地下降,顾客才能够不断地获得价格和质量都令人满意的产品。在用户需要时,及时提供必要的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全过程”的概念,这个全过程包括了产品的服务。要求企业能够做到在客户需要的时候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服务已成为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方式。企业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除了要注意满足“三全”的要求外,还应该落实好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本质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全面采用科学方法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一般特征 质量的计量特征:质量必须是

12、可以度量的,能够准确地并且必须用数据来表示。质量的技术特征:质量要体现一定的技术,例如制造技术、质量检验技术,或者蕴含在产品当中的功能方面的技术。质量特征变化的原因:由于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地改变,产品质量如同市场规律一样同样会产生波动,这动波动需要全面质量管理者去研究,寻找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谋求将这种波动降低到最小程度。,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一般性方法:质量控制界限的判别:质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质量的波动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如何去设定波动的界限,即质量控制界限的判别,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质量的抽样检查:由于不太可能把所有的产品都进行彻底的检验,特别是对于批量很大的产品来说,做

13、到全检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比较客观地反映产品的质量,就必须研究如何抽样,如何对抽样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等。预防性质量管理和成品质量检验: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设计出来的,同时也是预防出来的。因此,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质量预防上。,全面质量管理,4M管理 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员(Man)员工机器(Machine)设备和工艺装备材料(Material)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方法(Method)作业方法环境(Entironment)作业环境,全面质量管理,“人”的管理 1、加强员工的技能训练 让员工充分理解质量标准和作业标准;按要求进行充分训练;进行个别而且具体的指

14、导。2、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加强对自己作业质量的控制;提高对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宣传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机”的管理:对设备、工艺装置、夹具和量具等,进行日常检修,及昌发现运转不良及分析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料”的管理:加强验收检查,改进保管方法,避免材料的碰伤、变形和变质等,对保管中的材料进行定期检查,对将出库的材料严格检查把关。“法”的管理:将作业方法标准化。“环”的管理:加强现场管理,推行5S活动。,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质量工作标准。质量目标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技术,更是一种经营思想方法。实施质量目标管理的一般程

15、序如图所示,质量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制定的原则 企业年度质量管理的总目标;目标应符合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实际;目标要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目标合理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员工;制定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考核要求。,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的制定,是在对企业以往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目标现状分析 企业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数据统计;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不合格的数据统计;企业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作业规程;企业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状况;企业质量考核。,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分解:为了使企业的质量总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按照系统的要求,将质量目标自上而下

16、层层分解,使之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进行质量目标分解时,要注意区分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实施:根据企业质量目标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当企业的方针和总目标发生变化时,质量管理体系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充分运用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和其他质量管理方法,围绕质量总目标制订质量工作计划,开展各种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可以采用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建立质量汇报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的功能,保证企业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考核:质量管理应该是包括质量部门在内的全体成员参与的质量质量要素和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因此,质量考核指标的建立和质量目标

17、达成情况的考核方法是质量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质量目标考核指标:业绩考核:产品合格率、返修率、顾客投诉率等。能力考核:质量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态度考核: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能力提升等。,质量目标管理,质量责任制 企业应该做到“质”与“量”的相统一,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只求数量而不讲质量是不可取的,质量责任制强调了质量,突出了“质量第一”,把产品生产在数量上的突破与质量上的提高统一起来,把质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之一就是必须由企业的高层直接负责领导质量管理工作,并且给予质量管理工作足够的支持。因此,实施在总经理领导下的质量部门经理负责制,是企业建立质量责任制的

18、基本思路。,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一、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统计指标产品平均技术性能指标,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产品平均等级,产品质量等级指标 产品质量等级指标包括产品质量等级率和产品平均等级两种。产品质量等级率,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直接以产品等级表示产品质量 根据一系列质量标准和技术条件,将工业产品按其质量高低,可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级。入库产品抽查合格率,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综合质量分 当产品的质量是由多项技术特性和参数决定时,需要对其质量给以综合的评价,实践中通常采用计算综合质量分的办法来解决。综合质量分是指根据产品的质量标准规定一定数量的抽查项目,按照百分制,根据每个项目在整个产品中

19、的重要程度,确定定的质量分数,各项总和为100分。经过对各项技术性能的检验,得到各个项目的分数,然后将各个项目的分数汇总为产品质量分。根据这个分数就可以对产品质量的高低作出综合评价和比较。,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二、反映企业生产质量的统计指标产品合格率,废品率,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质量损失率,返修率(返工率),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内部损失成本 是指产品交货前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其统计范围具体包括报废损失费、返修费、降级损失费、停工损失费和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等。外部损失成本 是指产品交货后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所损失的费用,其统计范围包括索赔费、退

20、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保修费等。,产品质量的变异与数据特征,一、工业产品质量的变异因素现代工业产品的质量一般都是通过规格和标准反映出来的,如灯泡、电池要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钢丝绳、化学纤维要有一定的抗拉强度,电器元件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等。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按一定的标淮(包括设计标准、材料标准、工艺标准、工作标准等)制造的大量同类产品间总是存在着差别,称之为变异。即同类产品的质量总是不会一模一样绝对相同,而是存在着差异或分散的情况。,根据产品质量变异的来源分类 根据质量变异的来源,可以把产品质量因素划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产品质量的一般因素包括:人员(Man)、机器(Machine)、原材料(

21、Material)、加工方法(Method)、测量工具(Measure)和环境(Environment),简记为5M1E。根据产品质量变异的原因分类根据产品质量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随机因素、系统因素、异常的特殊因素。,产品质量的变异与数据特征,随机因素又称偶然因素,是一些随机的、偶然性因素所产生的产品质量的变化,随机因素对质量影响比较小,不易识别,能够加以控制或减少,但技术上难以消除,或经济上不值得消除。例如原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结果、机床的振动、刀具的硬度、室温的变化及环境的文明状况等。系统因素又称为非偶然因素,是一些不经常发生的、对产品质量影响比较大而又前后呈现一定规律的因素,容易

22、识别,也能消除。如刀具的磨损、原材料不合格、机器设备故障、操作方法不当等。异常的特殊因素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如电力供应混乱、机器失灵、操作人员思想不集中等 随机因素是不可避免的,系统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产品质量控制就是要对系统性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差异加以控制,以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产品质量的变异与数据特征,按质量因素对质量作用的强弱分类 按质量因素对质量作用的强弱程度可以划分为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非常多,然而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同样重要,其中有一些因素,虽然数量不多,但一旦出现显著的变动,便会产生重大的、系统的影响,而另一类因素尽管数目很多,可是影响甚微,不会造成大

23、范围的质量问题。,产品质量的变异与数据特征,二、产品质量统计管理中数据的特征 产品质量统计管理中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计量值数据是指可以用仪器测量的连续性数据,如长度、强度、温度、硬度、重量、压力、时间、成分等。计数值数据是指只能用自然数表示的数据,如合格品件数、废品数、疵点数等。计数值数据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计件值数据和计点值数据。计件值数据是按产品个数计数的数据,如合格品件数、废品件数等;计点值数据是按点计数的数据,如缺陷、气孔数等。,产品质量的变异与数据特征,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一、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

24、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进行控制等问题。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二、产品质量统计管理中数据的特征 产品质量统计管理中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计量值数据是指可以用仪器测量的连续性数据,如长度、强度、温度、硬度、重量、压力、时间、成分等。计数值

25、数据是指只能用自然数表示的数据,如合格品件数、废品数、疵点数等。计数值数据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计件值数据和计点值数据。计件值数据是按产品个数计数的数据,如合格品件数、废品件数等;计点值数据是按点计数的数据,如缺陷、气孔数等。,三、过程能力产品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场地上(如一台机床或一个装配工位等)对一个(或若干个)工作对象连续完成的各项操作的总和,它是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也是形成产品质量的基本单元。过程能力也称为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处于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即在影响过程质量的所有因素都充分规范化和标准化后,工序处于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过程质量的能力。,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

26、,工序处于控制状态下,过程质量的变异通常是由正常波动引起的,质量特性一般呈正态分布,质量特性值的分布与质量标准(用公差表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由于标准差能反映过程能力的强弱,所以实践中人们常用作为基础来表征过程能力。为了经济性地实现过程质量控制,在实践中通常使用来描述过程能力,这是由于当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时,在距平均值范围内的产品占整个产品的99.73,废品率仅为0.27。显然,以3即6为标准来衡量过程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性的。因此,过程能力为6。,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四、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一般表达式为,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若用抽取样本的实测值

27、计算出的样本标准偏差s来估计,则过程能力指数为,五、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一)计量值为双侧公差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工序分布中心与公差带中心重合,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解:,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工序分布中心与公差带中心不重合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工序分布中心 与公差带中心不重合,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质量标准、过程能力和过程能力指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二)单侧公差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计算 计量值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计算 当设计标准规格要求为单侧公差的情况,即只给出规格上限或下限,如图所示

28、。,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式(10.4.6)为只给出上限单侧标准的情况,即只给出上限要求,而对下限没有要求,例如机械产品的圆度、平行度等,只希望上限愈小愈好;式(10.4.7)为只给出下限单侧标准的情况,如产品的机械强度、寿命、可靠性等要求不低于某个下限值,且希望愈大愈好,计件值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计算,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式()中样本大小,一般为定值,以减小误差。,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以不合格品率p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指标,并以pu作为标准要求时,CP值的计算。,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例由某批零件随机抽取大小为的样本20个,其中不合格品数分别为:2,1,3,5,2,4,1,0,3

29、,2,6,4,9,3,7,1,8,3,5,0,当允许样本不合格品数(np)u为10时,求过程能力指数。,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计点值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计算,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例10.4.4 由某批产品中抽取大小为n=100的样本20个,其中疵点数分别为:0,3,1,2,3,1,2,3,2,1,2,4,2,3,5,3,4,2,3,2当允许样本疵点数为8时,求过程能力指数。解:,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六、过程能力的分析与提高途径 过程能力分析,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对于属于特级能力的过程,允许有较大的波动,这时可考虑降低成本措施,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对于属于级能力的过程,允许有一

30、定程度的波动,如果不是重要的工件,可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对于二级能力的过程,需严格控制,检验不可放宽,否则易产生较多的不合格品;对于属于三级能力的过程,应采取措施提高过程能力,如已出现一些不合格品,则需严格检验,必要时进行全检;对于属于四级能力的过程,必须追查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并对产品进行全检。通过对过程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对过程进行诊断,对设计合理性进行验证并为技术经济分析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依据。,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提高过程能力指数的措施 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提高过程能力,减少工序加工的标准偏差;调整质量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适当放宽公差以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管理基

31、础工作,一、质量与标准化 质量管理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产品(包括服务)质量的形成,必须使用一系列标准来控制和指导设计、生产和使用全过程。因此,标准化活动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标准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过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该文件是公众可以得到的,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的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

32、程和服务的适用性,减少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与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化是一个活动过程,主要是指制定标准、宣传贯彻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标准实施情况修订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订、修订和贯彻标准,这是标准化最主要的内容。,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标准的分类:我国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的官方标准化机构或国家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适

33、用的标准。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用“国标”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和“B”表示。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三部分构成。,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代号为“GB”,其他推荐性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代号为“GB/T”。所谓强制性标准是指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强制性标准可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

34、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在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国家鼓励企业在不违反相应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充分反映市场、用户和消费者要求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者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企业的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日内办理备案。一般按企业隶属关系报当

35、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所谓企业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内部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企业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标准、工装标准、原材料及半成品标准、能源和公用设施标准、信息技术标准、零部件和器件标准、包装和储运标准、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等。,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企业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基础标准、营销管理标准、设计与开发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产品验证管理

36、标准、不合格品纠正措施管理标准、人员管理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和质量成本管理标准等。企业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通过工作标准、一般管理人员通过工作标准和操作人员通用工作标准等。,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企业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 对企业标准贯彻实施进行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核。企业应当接受

37、标准化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二、计量工作1、计量基本概念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的内容通常可以概括为六方面: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2、计量的特点 计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四个方面。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

38、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被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国家基准是全国量值溯源的终点。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一般不具备、也不必完全具备上述特点。计量既属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的测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狭义地认为,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3、法定计量单

39、位 所谓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国际单位制是在米制的基础上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其国际通用符号为“SI”。国际单位制(SI)单位是由SI单位的倍数单位、SI基本单位、SI导出单位组成的。SI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所有SI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国际标准ISO1000规定了国际单位制的构成及其使用方法。我国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包括量及单位的名称、符号及其使用、书写规则,与国际标准的规定一致。我国还选用了一些非SI的单位,作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国际单位制单

40、位相同的法定地位。,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 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除特别说明外,一般指法定计量单位的中文名称,用于叙述性文字和口述中。名称中去掉括号中的部分是单位的简称,否则是全称。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是代表单位和词头名称的字母或特种符号,它们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不论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一律用正体。词头的符号与单位符号之间不得有间隙,也不加相趁乘的符号。,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使用规则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名称,一般适宜在口述和叙述性文字中使用。而符号可用于一切需要简单明了表

41、示单位的地方,也可用于叙述性文字之中。单位的名称与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时,不得使用重叠词头。只通过相除构成或通过乘和除构成的组合单位,词头通常加在分子中的第一个单位之前,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4、量值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称为量值溯源性。根据量值溯源等级图的概念,不同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比较链。但不同国家所建立的比较链应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以便于溯源到国家基准,并与国际基准相联系。,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建立溯源体

42、系的目的 保证量值得到准确、合理、经济的溯源,尽可能减少所进行的测量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环节。该体系包括:(1)不同等级测量标准的选择;(2)等级间的连接及其平行分支;(3)有关测量标准特性的重要信息,如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等;(4)溯源链中比较用的装置和方法。,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5、测量标准及其管理 测量标准:在我国也称计量标准,是指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例如1Kg的标准砝码。为了使测量标准在正常技术状态下工作,计量法规定,建立测量标准时须经依法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量值传递。这种考

43、核是指对测量标准设备、操作人员、环境条件和规章制度四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考核合格后由本单位批准使用,并向主管部门备案。测量标准考核证书期满前6个月,应申请复查。,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6、校准和检定 校准和检定是实现量值溯源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校准 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一起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称为校准。检定 测量仪器的检定,则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检定证书。,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1)校准不具法制性,是企业资源溯源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属计量管理范畴

44、的执法行为。(2)校准主要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则是对其计量特性及其技术要求的全面评定。(3)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标准方法、通常应作统一规定,有时也可自行制定;鉴定的依据则是检定规程。(4)校准通常是不判断测量仪器合格与否,必要时也可确定其某一项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则是必须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5)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则是合格的发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发不合格通知书。,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7、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即测量误差,简称误差。测量结果的误差往往是由若干个分量组成的,这些分量按其特性

45、可分为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两大类,而且无例外地取各分量的代数和。即可用下式表示: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测量结果修正 系统误差是测量误差中量值确定的部分,其效应可以通过修正来消除。而随机误差则应视作随机变量,大小和符号不确定,其效应不能通过修正来消除。对系统误差尚未进行修正时的结果,称为未修正结果。对系统误差进行休整后的测量结果,称为

46、已修正结果。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三、质量信息工作 质量信息是指反映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形成各阶段工作质量的基本数据,其来源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检验等过程直接产品使用过程的原始记录。,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1)质量信息的意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决策是收集信息、判断、权衡、决定的过程;质量信息是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各环节工作质量,掌握提高产品质量规律性的基本依据;质量信息工作必须满足:准确、实时、全面、系统、完整五个方面的要求。,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2)质量信息工作的内容:建立企业的质量信息中心;制定质量信息制度;规定质量信息责任制;加强质量信息管

47、理;,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3)质量信息管理措施 建立质量信息档案,使得质量信息可以追溯 加强质量信息统计和分析 建立质量信息分析、汇报制度 全员进行质量信息的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四、质量培训工作 质量培训工作可能帮助每一个员工形成质量管理的概念,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顾客第一的思想,训练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所需的技能,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质量培训工作的内容 1)设置质量岗位 把产品质量控制和提高的要求明确到每一个岗位 2)进行工作岗位职务描述 为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企业需要制定岗位职务说明书,对所设置的岗位进行详细的工作描述,并明确与相关部门

48、/人员进行联系的具体职责。,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3)建立质量培训课程体系 三级培训体系:决策层:加强质量理念的培训;管理层:加强质量管理系统方法的培训;基层员工:加强质量管理的控制方法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4)实施科学的质量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科学地设计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此建立起课程与岗位之间的有机关系。,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3)建立质量培训课程体系 三级培训体系:决策层:加强质量理念的培训;管理层:加强质量管理系统方法的培训;基层员工:加强质量管理的控制方法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4)实施科学的质量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科学地设计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此建立起课程与岗位之间的有机关系

49、。,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五、现场管理与5S 什么是现场:企业所有的工作都要在一定的场所进行,厂区、生产车间、办公室、仓库等均可称为现场。什么是现场管理: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保持正常运转并不断得到改进,以求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的进行生产。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质量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1、现场管理的特点 1)基础性:现场管理属于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2)系统性:现场管理是从属于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输入的是人、机、料、法、环、资、能、信等要素,通过现场的转换过

50、程,输出各种合格的产品、半成品或劳务。3)参与性: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由现场的人去掌握、去操作、去完成。,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4)开放性:现场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之间,需要经常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信息反馈,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秩序地进行。5)规范性:现场管理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工艺纪律及各种行为规范,现场的各种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要利用标准化,做到规范、齐全,并提示醒目。6)动态性:现场种种要素的组合,是在投入与产出转换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现场管理应根据变化的情况对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提高现场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