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和信息.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2125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2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环境和信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企业环境和信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企业环境和信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企业环境和信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企业环境和信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环境和信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环境和信息.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第四章企业环境和信息,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张军峰,2,第三章、第四章经营环境与信息,第一节 经营环境 第二节 信息与信息管理,3,第一节 经营环境,一、为什么要研究企业环境 环境变化的频率越来越快,市场承载力、竞争对手、资源获取、组织惯性等对企业选择的压力越来越大。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环境也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会影响管理行为和方式的选择,管理的有效性依赖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洞察好了解,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从20世纪初到中叶,这一时期,企业所面对的环境

2、相对还比较简单,外部环境对企业还没有太大的持续的压力。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是这一时期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管理学者把企业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进行研究,集中注意企业的内部作业或内部管理,一般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无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还是巴纳德的协作系统理论、马斯洛的行为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等,他们的研究重心都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但这一时期,对企业环境的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或理论观点。我们把它划分为第一阶段,即企业环境理论的产生阶段,二、企业环境理论的演变,5,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空前大危机,传统的经济

3、学和管理学理论已难以解释现实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问题,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已有明显的表现。可能是受这种环境变化的影响,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经理人员的职能,虽然该著作的核心内容仍是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研究企业组织的协作系统和正式组织中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方法,但其中对企业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观点,因而是这一阶段中关于企业环境理论研究的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著作,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由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管理环境的意识日益加强,开放系统论的提出及其被广泛的认同,使得企业环境问题得到了西方组织理论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多方学者的关注。这一时期,对企业环境的理论研究,

4、交替形成了两个阶段,即发展或理论丛林阶段和尝试融合阶段,我们把它作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7,第二阶段大体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在不同的研究层次上,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各自关注的不同核心问题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解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派。如权变理论、战略选择理论、种群生态学、资源依赖学派、新制度理论、商业生态理论,8,第三阶段大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一些学者试图将不同学派的理论进行融合。如乌尔里克和巴尔利(Ulrich Barney,1984)在比较分析资源依赖学派、交易成本理论和种群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研究层次、稀缺资源和企业生存

5、三个角度,寻求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并提出了整合三个学派的理论框架,9,三、企业环境的构成因素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0)则从研究企业战略问题的视角,认为“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尽管相关环境的范围广阔,包含着社会的、也包含着经济的因素,但公司环境的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见图3.2),10,“五力模型”,图3.2影响企业的五种力量,11,显然,经济、社会、政治、政府、技术、文化、自然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等因素,在波特看来,都不是影响企业的最关键的环境因素 应该说,波特的“五力

6、模型”的提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青睐。但对现实中的企业来说,其关键环境因素并非只是产业环境,即使是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看,经济、政治、政府、技术、文化、自然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同样会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某些环境因素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或者说是影响企业的最关键的环境因素。尤其是联系中国的现实情况看,会更是如此。因此,企业管理,即使是企业战略的制定,并非只是研究和把握了波特的“五种力量”就能有效进行的,还必须研究和把握宏观环境子系统、自然环境子系统、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中的关键环境因素,12,与上述关于企业关键环境因素的分析视角不同,还有一种被普遍运

7、用的PEST分析,即通过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这四种环境因素,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影响企业的关键环境。这自然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只能说是企业关键环境因素中的一部份。因为它既没有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也没有企业内部环境,因而难以使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13,综上所述,迄今对企业关键环境因素的认识与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很有意义的。但从系统环境观的视角看,则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以反映现实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根据已有的一些企业关键环境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企业环境,要着重从以下12种关键环境因素着手(见图3.3),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8、系及其对企业决策和企业绩效的影响,14,.,图3.3影响企业的12种关键环境因素,15,企业环境系统,企业环境系统,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宏观环境:,市场环境:,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等环境,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购买者等,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组织结构生产与技术结构财务及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企业文化,16,经济 主要是一国总体或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景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价格指数等变动状况。经济环境既能给企业带来发展机会,也可能产生威胁。例如,在景气的经济以及居民实际收入增加而通货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企业既容易获取资源,也容易销售其产品与

9、服务。反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压力就会增大,甚至可能会走向衰亡,17,政府 主要是政府职能定位和政府及官员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政策等对企业决策与绩效的影响。如政府越位,过多地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合理地设限或“设租”,企业的自主权受到破坏,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会遇到种种困难。反之,如果政府只做市场不能之事,企业的事由企业自主决定,则企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政府环境。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政府仍掌握着大量的企业必须的关键性资源,而企业可能以相对市场较低的交易成本从政府获取这些资源,换取相对较高的企业绩效时,虽然这种政府环境会产生许多弊端,但对某些企业来说,则可能为其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

10、的关键环境提供了机会,18,又如经济政策,它是政府为追求或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过程采取的有意识的干预措施,也是政府引导企业行为的一种手段。中国的经济政策,具有很强的垂直通过能力,无论是其对经济运行作用的广度,还是深度和力度方面,都较之西方国家要大。实践已反复证明,企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都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不同的是,不同的政策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其影响存在着差异。例如,有的政策出台或对原有政策的调整,对有的企业来说可能是发展的机遇,而对有的企业来说则可能是威胁。因此,政策环境也就成为企业的关键环境因素(美国烟草业与政府),19,社会文化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

11、的文化传统,如社会价值观、信仰、社会习俗、伦理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也包括外国文化的渗透。社会文化具有无形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它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以及鼓励或约束企业的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法律 法律法规,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因而是影响企业决策与经营行为和绩效的关键环境因素。如果企业不分析和把握法律环境及其变化状况,就不可能利用法律可能提供的机会。或不懂法甚至知法犯法,则可能产生企业的法律危机,20,科技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不断地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昨天还在津津乐道的技术和工艺,今天则成了“昨夜星辰”;今天的新技术、新工艺,明天可能又在“辞旧迎新”中被淘汰

12、。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管理方式以及交易方式。因此,密切关注科技环境的变化并采取措施适应这种变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成败,21,自然资源 这里主要是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包括地理及区位、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与植物资源、水资源、气候与大气资源、自然生态等。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对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及其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是企业的关键环境因素购买者 包括国内外的采购商和消费者,他们从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购买者的意愿、购买行为及偏好等方面的变化,对企业的决策与绩效会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企业成败的是购买者。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满足了购买

13、者或消费者的需求;一个企业的失败,往往不是被竞争对手击败,而是被购买者或消费者抛弃。因此,研究购买者的需求意愿、需求结构、购买行为及偏好、购买者之间的差异等及其变化,就成为企业环境分析中的关键环境因素,22,供应商 包括国内外的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他们向企业提供从事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零部件等物品资源和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资源。如何稳定地获取企业必须的资源,并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企业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的现代化环境中,没有哪一种产品完全是由那一个企业自己生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供应商,也就没有生产商。因此,研究资源供应商、资源获取

14、渠道以及资源获取方式的变化可能提供的机会与威胁,也是企业环境分析中的关键环境因素,23,竞争对手 包括国内外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也包括替代品的生产者或潜在进入者。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的策略和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因此,研究竞争对手的行为目标、竞争策略、竞争手段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会与威胁,也是企业环境分析中的关键环境因素,24,管理者 这里,管理者不是单指个人,而且包括管理者群体。企业环境,除天然的自然环境外,几乎都是人为创造的环境。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管理者的素质、能力、企业家精神等,对企业决策与绩效的优劣

15、以及企业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高、能力较弱、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且常为一己之私而明争暗斗,管理者之间相互掣肘,这样的一种企业内部环境,就不可能办好企业。反之,如果管理者的素质高、能力强、事业心与责任心强,为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协调一致,就没有办不好的企业。因此,研究企业环境,就要分析管理者的状况对企业决策与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去短扬长,25,人造资源 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内含的概念。这里的人造资源,是指非自然形成的、通过市场交换可获取的资源。在企业内部环境中,关键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其中,信息资源又可能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环境是作为信息输

16、入企业的。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以及信息的利用能力,是影响企业决策与绩效的贵重环境资源。卓越的管理者资源,尤其是灵敏准确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决策、资源的获取、产品及服务的输出等等,就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26,企业文化 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习俗、习惯、伦理道德、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等功能。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经济资源。它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企业员工协调一致地自觉做出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行为选择,激发创新精神,节省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边际收益。卓越的管理者资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尽的环境资源,可形成企业持

17、续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7,四、关于企业环境的中国特征问题,1.国别企业环境特征与国别管理理论 毛泽东早在1938年在论及学习问题时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对我们研究管理理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8,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管理学者一直在讨论管理的本土

18、化与国际化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这对推动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探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本土化?什么是国际化?什么叫与国际接轨?是否是学习或“拿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就是国际化了,就是与国际“接轨”了?反之就是本土化?这倒是一个值得进一步专门讨论的大问题,29,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大国,他们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制度等环境特点,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成了世界企业500强之最的国家,人们在学习它;日本人在二战后,又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制度的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总结出了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19、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奇迹”,人们在学习它;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形成了某些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人们也在学习它。于是,人们通常就把学习世界各国成功的管理经验,就称之为国际化或与国际接轨。但往往却忽略了本土化,忽略了与本土接轨,30,因此,国际化应包括两个层面: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吸收其优秀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是国际化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国际化也是本土化的成功。研究本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制度等环境特点,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也就成为国际化了。因为它可供世界各国学习与借鉴。美国是如此,日本是如此,其他一些国

20、家和地区也是如此,31,我国的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问题。尽管目前还存在某些不同的看法,如认为管理理论也应同自然科学一样,不存在国家或地区特色的问题,而应具有无国界的普遍实用性。虽然这种观点从某种层次上讲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如何,管理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只具有自然属性。而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也更具有社会属性。因为,管理是与人结合的,是协调人的行为的,必定受其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亦是文化。因此,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必须与本国特定的环境相结合,才可能具有实际意义。这也应该是管理理论研究的一种趋势,3

21、2,如果说经济学也具有国别的特点,那么,管理学则更具有国别性。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大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系统结构,客观上存在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因此,从研究企业环境理论入手,借鉴西方相关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吃透中国企业环境,吃透中国企业与环境关系的特征,在建立企业环境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可能是一种途径,33,2.企业环境的中国特征分析 对企业环境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中国特征的研究,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或者说,不深入研究和把握中国企业环境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特点,只谈西方,不看东方,只学外国,不懂中国,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合中国特色的管理

22、理论,34,我国改革开放,如果从1978年算起,至今已近30年了。为什么在这大变革的丰富的实践中,我国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发展滞后,以致有人戏言:中国无经济理论!中国无管理理论!我想,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学习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的环境,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言必希腊”,完全照搬过来,结果总是尾随其后,还“水土不伏”,使一些“理想化”的、“新潮”的理论与方法,成了过眼烟云,昙花一现 因此,我们既要研究企业环境的一般特征,又要着力研究企业环境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中国特征,35,从企业环境的中国特征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一概念的性质就决定了中国企业

23、环境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特点。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系统结构,客观上存在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如几千年来,一些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和集权的组织结构,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而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但在目前及以后较长时期,仍会对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着重大影响。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环境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又一重要特点,决定了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变轨”,36,例如,经济政策,是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要素。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它是一种通过市场中介影响企业行为的间接工具。但在我国,由于集权的组织结构和传统的文化力量,垂直通过能力极强,一项经济政策的出台,往往

24、是企业必须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指令。反过来,某些企业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某种“变通”的特权。又比如,公平竞争,是典型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规则,也是企业的基本市场环境。但在我国,由于政府掌握着企业所需的重要资源,当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的成本高于其争取政府支持的成本时,某些企业就可能不囿于竞争规则,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政府资源,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益,37,再比如,企业内部环境,本是企业可控的环境,但我国的企业,也可能由于受到某些外部环境要素的强力影响而变成不可控 如此等等,都反映出我国企业环境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非完全市场传导机制的基本特点。这里并不存在对我国企业环境好坏优劣的评价,而是说这种环境特点是我国社

25、会文化、制度结构等方面的一种反映。说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企业环境特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38,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或一味强调与西方“接轨”,而更要注重研究中国的特定环境,以此为前提,研究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当我们研究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的同时,要考虑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人的典型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要考虑中国式管理的“灵活性”。当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要注重研究充分发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以企业环境的“非均衡性”的一般特征和非完全市场机制传导的中国特征为基本前提,研究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可能更能反映中国实际,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

26、实践,39,第二节信息与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及其特征 二、信息管理工作 三、信息化管理,40,一、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定义数据与信息的概念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物理符号,或者说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信息是将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以后,提供给人们的有用资料。,41,数据与信息的区别与转换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在于:数据是客观的,它来源于客观的现实世界,它只反映了某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说明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行动是否有关系;信息是人们对数据加工后的结果,它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需求,要对人们的决策行动产生影响,人们对数据和信息

27、的关系形象地解释是原材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将数据看做是原材料,将信息看做是产品。,42,数据,加工处理,信息,数据存储器,图1信息与数据,43,(二)对信息的评估收益与成本比较有形成本无形成本,44,(三)有用信息的特征,45,二、信息管理工作,(一)信息的采集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 明确采集的目的界定采集的范围选择信息源,46,(二)信息的加工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鉴别筛选排序初步激活编写,47,(三)信息的传播目的更加具体控制更加严密时效更加显著,48,(四)信息的利用:指有意识地

28、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1.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作一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的信息是否存在;3.如果组织中存在所需的信息,则可直接利用。如果不存在,则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来满足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如果不能,则要考虑重新采集信息,回到信息管理的源头。,49,(五)信息的反馈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8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反馈信息真实准确信息传递迅速及时控制措施适当有效,50,三、信息化管理,(一)信息系统的要素,处理,控

29、制,输入,输出,反馈,51,(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1.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1)基本任务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2)基本内容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52,53,(二)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

30、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闭环MRP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54,55,(三)20世纪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和信息流。于是,在1980年代,人们把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并称该集成系统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而记为MRPII。,56,57,(四)20世纪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31、ERP)1、功能介绍超越MRP范围的集成功能包括质量管理;试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又可支持流程的制造环境;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和国际范围内的应用。,58,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omputer aided design engineerin

32、g,CADE),面向对象设计技术(object-oriented design,OOD);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al query language,SQL)对关系数据库查询:内部集成的工程系统、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59,功能特点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

33、为灵魂的软件产品;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60,ERP与MRP、MRPII从开环MRP经过闭环MRP直到MRP,其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两个方面延伸:资源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大;计划闭环的形成。但这种发展均没有突破两个局限:资源均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尽管从物料资源扩展到制造资源;功能上以优先级计划以及需求和能力平衡的计划为核心,基本上是结构化决策。,61,ERP的发展突破了这两个局限:ERP中的资源计划已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把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都看作是受控对象被集成进来,因此,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时间被作为资源计划的一部分,且当作最关键的资源被考虑,这是ERP对资源内涵的另一个扩展。ERP革命性表现在五个方面(1)由层级文件到关系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RDBMS);(2)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用户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3)由主机系统到客户机/服务器;(4)由刚性结构到弹性结构(指模块功能配置方面);(5)由反应式功能到能动式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