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522287 上传时间:2021-02-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1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聆听了陈雪平老师的一节研讨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给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冲击又是巨大的。一节好课,传来了一股课改新理念、新气息,让我不时告诉自己,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是语文老师最美的收获。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课后感悟到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维。一、重视导入,创设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

2、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真实的环境指学生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出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动人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目的。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蒋老师在本节课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了导语,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开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

3、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通过拓展补充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深刻体会“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二、读悟结合,自由动情表达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

4、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在指导学生读懂沉思,倾吐情感这一板块时,通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沉思,他在想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练笔:周恩来可能在想(),可能在想(),还可能在想()。为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好铺垫。接着马上反复引领学生读课题,让学生对文本的心理体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领悟到的情感自由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上又形成了一个“品读深悟诵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课题,对*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教无定法,用语文的情感去教语文,真正

5、帮助学生入境入情,感悟文本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2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6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2.指导书写生字。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愤学习。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5.继续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教学重点: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6个生字。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愤学习。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愤学习。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字扑克牌搜集有关“周

6、恩来”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中华不振)你从哪一段看出了中华不振?二、读文理解“中华不振”1、出示第三段读这段,这里是什么样子?(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在旧中国还有这么繁华的地方,这是哪里呀?出示租借地的图片和概念:(租借地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有腐败无能而无偿租借给外国人的地界,那些外国人在这里可以为所欲为,全然不受中国政府的管制。)那么在租借地之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旧中国人民和警察的图片)师讲述:在旧中国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的巡警整日在大街

7、上挥枪弄棒,蛮横无礼,他们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老百姓,真是军无法制。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小恩来闯入了外国租借地。2、出示第四段齐读这段。这件事里有哪些人物?(师板书:妇女、洋人、巡警、围观人)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自己再读这段,从描写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上体会到了什么?(妇女:穿着衣衫褴褛看出她特别贫穷可怜;引导:假如压死的是她的父亲,她在向巡警哭诉什么?假如轧死的是她的儿子,她又在向周围人哭诉什么?“哭诉”看出她受欺。)(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看出他对自己造成的车祸并没有自责和惭愧,而是满不在乎,可见他们洋人在中国可以为非作歹。)(

8、巡警:这么大的事故,按照现在的法律,肇事司机应该受到监禁5到10年,而在旧中国,巡警是怎样解决这件人命关天的案子的?“训斥妇女”反倒成了受害者家属的责任。他为什么不敢追究洋人的责任?洋人势力大,惹不起。说明他仗势欺人)(围观人:他们是“紧握拳头,劝劝妇女”“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他们也不敢管这件事,无能为力)那个关联词说明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或违背常理“不但反而”用它说一句话。读这段,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憎恨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他完全明白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呢?(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贫穷受欺,这就是中华不振啊!)三、朗读感悟周恩来的决心从租借地回来,

9、小恩来常常独自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知道吗?写下来。指名读读终于一次上修身课,恩来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师生扮演魏校长和那些学生)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何而读书?”指名几位学生读那些学生的读书目的,再指名一学生“恩来,你为何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意是周恩来的就可以站起来说,“请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讲述周恩来小时候不顾旅途劳顿,深夜坚持练100个大字的故事。)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些什么?(周恩来从小学习主动自觉,而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懂国情,立大志,勤奋学习,所以后来才

10、成为令世人景仰,让中国人尊敬的,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总理。四、拓展延伸,引起学生反思那么,我们生活在幸福美满的21世纪,我们应该为何而读书呢?出示图片:环境污染,宝岛台湾,战争硝烟,贫困儿童你为何而读书写到日记本上。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的能力。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激发学生

11、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中华崛起)咱们把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生读)“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听到这样的消息,你有什么感觉?(兴奋、激动)那我们就兴奋、激动地再来读读这两个词!(生读)有一位少年,他就是以“中华崛起”作为自己读书奋斗的目标,他是谁呢?(生答:周恩来)看来,课前大家是认真预习过课文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直奔*主要事件那么,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呢?谁愿意交流一下?(生交流)是啊,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

12、他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正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样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他才能大有作为。那么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相信大家认真读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现在,谁愿意来给大家读读课文?(指名读课文)那么其他同学就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好了,开始读吧!(生读课文)1、课文当中有几个比较生僻的词语,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生字卡片)(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惩处铿2、交流: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租界地)你知道租界地是什么地方吗?(生交流)师补充三、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地再

13、读7、8两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会儿起来交流一下。也可以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1、场的都有哪些人?2、择印象最深的交流a、中国妇女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怜)(板书:可怜)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生答:就是衣服很破旧)这说明了什么?(她家里很穷)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生答: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是啊,可能今天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是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

14、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却是什么?是中国巡警的一顿训斥!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b、洋人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板书:得意扬扬)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生答)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在故事比赛中夺得了冠军,这时候也有些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不是)是啊,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生回答)同学们,你们看啊,多么令人气愤啊!

15、多么令人恼怒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气愤、恼怒)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有可能化为一个字什么?(板书:“恨”)是啊,多么可恨的洋人!(板书:可恨)c、中国巡警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你认为这位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生答)可是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好,开始!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板书:可恶)可恶之至!而且课文当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些巡警的?(生答:耀武扬威)(板书:耀武

16、扬威)“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很神气、很威风)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样子给老师看看吗?是啊,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上就是这样的“耀武扬威”!他们是依仗着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帝国主义),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d、围观的中国人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同学们,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生答)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

17、中国人!那么,当时那些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不是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生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板书:紧握拳头),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感怎样呢?意思是说是啊,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什么?谁来说?(生答:耻辱、羞辱、可悲)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4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

18、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

19、,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3、聚焦“中华不振”。(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

2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生交流)预设(1)“没事不要到

21、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们知道“租界”是什么意思吗?(多媒体播放关于租界的资料)师: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担心、无奈、愤怒、沉重)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2)“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突出“一直、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3)“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师:读了这段话,你的

22、心情怎么样?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4、补充材料。(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多媒体显示相关事例)(2)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3)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学生齐答:中华不振。)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1)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小组讨论)生交流(2)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

23、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师板书:哪)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1)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师生合作读第5段)(2)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师生分角色朗读)(3)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也不是为()而读书,而是为()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4)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

24、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新中国第一个总理周恩来说的。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被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目的强烈地刺激着。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学生。他是灵机一动随便说出来的吗?不是。因为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在这种情景下,周恩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仅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

25、途。多么远大的梦想啊!正因为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今日,中国人不再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还没有读这篇*前,我的读书目的是很渺小的。自从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才认识到读书不仅仅为了自我掌握知识,还要为了国家的强大。我也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梦想,努力学习,掌握好知识和为国家建设的本领,将来使自我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2岁时立下的誓言。当时,12岁的少年周恩来

26、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一次上课时,先生问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人回答说为明理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做官而读书,还有人说为家父而读书,唯有少年周恩来应对先生的问题,陷入了沉思。他想得最多的,是平时耳闻目睹的旧中国的种种濒于危难之时的严酷现实。这使他幼小的心中掀起阵阵切肤之痛。他情不自禁地回答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了这本书,我合书沉思。12岁的周恩来立志为国家强盛而读书,一语道破了读书的意义。腐败的旧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一些大人都熟视无睹,而周恩来年仅12岁,就志存高远,能为祖国的存亡而担忧。更令人敬佩的是立下大志的少年周恩来,为了拯救中华,奋发向上,不懈地努力学习,成了全校的佼佼者

27、。周总理一生的光辉历史完全证明他用毕生的精力最终成就了中华之崛起的伟业。从周总理身上,我明白了少年立志的重要。应对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许多只知读书而不知为什么读书的人,应当重新改变自我的指向。我常听爸爸说起古人的话:“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我过去凭着想光彩图面子的想法去读书,即使读出来又有什么用呢?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以他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激励了我们,像风帆,像羽翼,勤奋学习,不懈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强大。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7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周总理很小的时候

28、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周总理从小就怀有远大的志向。有一天,他的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呀?”有的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而读书。”可周恩来却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5000年的礼貌史,但近代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生活过的紧迫,当人们还在为自我能过好日子而思考时,年轻的周总理就立志要用自我的学识来改变国家的命运,要为国家的崛起而读书,也正是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周总理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为人民服务,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在还没有读这篇*前,我的读书目的是很渺小的。自从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才认识到读书不仅仅为了自我掌握知识,还要为了国家的强大。作为周总理故乡的一名小学生,我也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梦想,努力学习,掌握好知识和为国家建设的本领,将来使自我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