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2547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feverparatyphoidfev.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及副伤寒 typhoid fever paratyphoid fever,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学教研室林潮双,概 述,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clinical feature)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WBC减少。,病原学,伤寒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佳,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伤寒杆菌凝集反应抗原有:菌体“O”抗原“O”抗体(IgM)鞭毛“H”抗原“H”抗体(IgG)表面“Vi”抗原“Vi”抗体 带菌者,发病机制,伤寒杆菌 胃酸杀灭 菌体裂解,释放内毒素(消化道、肝

2、脾、皮肤、循环系统),未被胃酸杀灭,小 肠,肠道淋巴组织(结)繁殖,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无症状),肝、脾、胆囊、骨髓繁殖,第二次菌血症(初期),症 状,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明显。伤寒细胞伤寒肉芽肿、伤寒结节(typhoid granuloma),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四、流行特征:,病 人:病后24W传染性最大。带菌者:暂时性带菌者:3个月以内。慢性带菌者(主要):3个月以上。,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夏秋季,儿童、青少年多见.,临床表现,潜伏期:7 23日,一般1014日

3、。典型伤寒: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 初期(侵袭期):病程第1周。病理: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起病缓慢 发热阶梯形上升,少有寒战。,临床表现,极期:病程第23周。病理:肿大淋巴结坏死,溃疡形成 波及血管-肠出血,侵入肌层与浆膜层-肠穿孔。高热:持续发热(Sustained fever)消化道表现:伤寒舌、腹胀、便秘和腹泻交替。,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症状:伤寒面容、耳鸣,重者-谵妄、昏迷。循环系统表现:相对缓脉或重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病程713日,多见于胸腹。,临床表现,缓解期:病程第34周。病理:溃疡愈合。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恢复期:病程第5周起。约1个月。体温正常,食欲好转。,临床表现 临

4、床类型:轻型:普通型(典型):迁延型:逍遥型:暴发型:,临床表现,老年、小儿伤寒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小儿伤寒:越小越不典型 婴幼儿:病情重,消化道症状常见,伴支气管肺炎。血WBC不减少。学龄儿:病情轻,肠道病变较轻。老年伤寒:发热不高,病程迁延。,复发、再燃,复发(relapse):进入恢复期,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入侵血循环,使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病情一般较轻,病程短,并发症少。再燃(recrudescence):病程23周,体温下降但未稳定至正常,又再发热。再燃时症状加剧。,实验室检查,血象:肥达反应: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确诊依据,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尿

5、、粪便培养:其他:,WBC EC或消失,“O”IgM,“H”IgG,Widal reaction,并发症,肠出血(intestinal hemorrhage):常见严重肠穿孔(intestinal perforation):最严重中毒性肝炎(toxic hepatitis):最常见支气管炎(bronchitis)或支气管肺炎(bronchopeumonia)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a)中毒性心肌炎(toxic myocarditis),诊 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3.实验室检查:WBC,EC,Wi

6、dal(+)血、骨髓伤寒杆菌培养(+):确诊,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 2.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 3.结核病 4.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 5.钩端螺旋体病 6.疟疾 7.非感染性疾病,治 疗,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护理与饮食:T;P;Bp;大便,水电解质平衡 3.对症处理:发热,兴奋狂燥,便秘,腹泻,腹胀,严重毒血症处理:激素,治疗,病原治疗,1.喹诺酮类:,2.头孢菌素类:孕妇、幼儿,3.氯霉素:,治疗,并发症治疗 1.2.3.慢性带菌者的治疗,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加丙磺舒,预 防,控制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及早隔离、治疗,调离饮食业,治疗,关键!,注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副作用大,保护效果差。,口服减毒活菌苗。,副伤寒特点,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基本与伤寒相同。,肥达反应 结果及意义,O1:80 H1:160 意义 伤寒;某些其他疾病发病早期曾患或菌苗或非特异反应非伤寒;早期应用抗菌素,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