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2986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0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它逐渐超越了简单技能的训练,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面,从而彰显了课程的文化教育意义。3.1 课程内容体系的宏观指导3.2 各学段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3.3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3.1 课程内容体系的宏观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定位一、技能化倾向的反思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掌握知识技能本身并非教学的最终目标,仅是教学目标之一。形式训练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培养能力是为了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伊尔肖夫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强调:善于编排与执行自己工作程序是人们有效完成各种任务与获得条理生活的关键。情感培养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技能并运用它去解决问题,然后乐于接受新技术并适应信息化社会中的生活,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定位,二、课程的文化教育定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要定位为:“技术是形,文化是神”。以技术或技能为基础,关注技术相关的思想与方法,关注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习惯及伦理道德规范。,3.1.2 课程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一、课程内容体系选择的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特点: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且不断推进其大众化进程。大众信息技术工具为方便大众使用,具有人性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而目前信息技术本身向高端技术领域迅猛发展,成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精英技术,并且推进大众信息技术

3、应用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需求:掌握大众化信息技术工具,具有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的公民。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个学段各有不同的学习任务。,3.1.2 课程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二、教材内容体系组织的方式1、以知识点为主线来编排以知识点作为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思路。如1984年的BASIC语言电子计算机初步知识,1986年的程序设计、应用软件、LOGO语言等。如在程序设计编写过程中,以程序设计为中心,介绍程序设计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BASIC语句。而现在一知识点为主张线来组织内容,往往与活动过程、任务过程相配合。(专业信息技术知识为主),二、教材内容体系组

4、织的方式,2、以软件工具为主线主张于软件工具的应用作为计算机课程体系建构的主体思路来编排教材。认为计算机不过是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能操作、会应用就可以。(大众化信息技术知识为主)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强调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技术,提高能力。倡导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内容体系不够严谨,学科内容体系的魅力不易体现。,二、教材内容体系组织的方式,4、以“工作”为主线将“工作”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线索。在逻辑线索上,以“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为线索;在工具

5、处理上,打破单一工具软件自身的逻辑体系,提取出不同工具的共同属性,并围绕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实际生活活动需求的结合),“工作”的含义,1、“工作”的含义首先是指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的组块,如文本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动画信息的特点、功能和结构。这些知识块是作为某类活动运转的动力来源而存在的,即活动/任务过程是基于这些知识块的,被某类活动过程所共用,具有共享性,如表格数据的二维关系特征是表格数据的统计处理、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加工所共享的知识基础。2、通过“工作”的学习最终将指向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某次电子图书馆信息检索的过程、某次录音的过程。3

6、、多次执行的活动过程与方法之间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同一类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比如“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图书馆图书管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这类任务的一般工作方法,,“工作”的含义,4、“工作”作为一个动词必然要指向某类活动的完成和某类问题的解决,满足某种工作需求,因此,“工作”还具有目的性,例如,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集成”让信息表示得更清楚、更丰富、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现更深层的信息内容。5、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必需对行为过程和结果做出反思和评价,以评量其目的是否达到?程度如何?即“工作”需设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活动,通过反思以改善学习

7、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工作”还具有反思性,例如,对信息搜索结果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6、“工作”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所解决的问题是来自于活生生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场域,能满足学生的某种或某些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因此,“工作”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不是教师臆造的产物,不是纯粹操作和认知能力的训练。以“工作”为主线,是介于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和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之间的课程编写模式,“工作”的含义,一方面,“工作”之间具有层级性。“工作”是有大小之分的,大的“工作”中有小的“工作”,小的“工作”中甚至包括更小的“工作”,如针对“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程标准条目,可分

8、解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动画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多种“工作”。当然,“工作”绝对不是可以无穷分解的,其前提是分解后的部分能具备上述“工作”的六种含义,如下面这个例子就不宜再分了:案例:合成一首诗配乐,体验音频信息的合成过程(选自信息技术基础)(1)导入背景音乐(“天鹅湖.mp3”):将音频加工软件调整到多音轨状态,选取第二音轨,并将工作点定位到起点上,在该音轨中呼出快捷菜单,选取从文件中导入波形文件的命令,将背景音乐首先导入到音轨中。(2)导入人声音频(已加工过的匆匆朗诵录音):在反复监听背景音乐的基础上定位黄色悬钮到人声应该开始的位置,在第一音轨的相应位置导入人声。(3)修

9、改和调整:仔细监听合成的效果,对工作点进行精确的调整,使人声和背景音乐在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相一致,并对背景音乐和人声进行音量等声音参数进行调整,使整体听起来和谐、统一。(4)保存:导出合成的波形文件,导出的格式是可以调整的,如选择MP3格式。,3.2 各学段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实现一体化,在培养信息素养的总目标上保持一致。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内容选择与体系建构上,建议按照启蒙期、发展期、提升期的顺序来进行。在本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框架内,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

10、课程实施与教材编写。3.2.1 小学阶段3.2.2 初中阶段3.2.3 高中阶段,3.2.1 小学阶段,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选择性各地因经费、设备设施、师资条件不同,课程开设情况大不相同。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见P67-68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到高年级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低年级学生观察力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判断力等方面水平较低,五年级后在精确性、判断力方面有明显提高。在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经常回脱节,自我意识有进一步发展,会进行自我评价但不够客观,服从

11、教师等权威,到高年级有一定独立见解。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一阶段(1-3年级)是信息素养的启蒙初期。起任务为:接触信息生活,通过模仿与操作感受技术的神奇魅力,产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信息化生活的感性认识,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鼠标与键盘(打字游戏)、操作系统(Windows)、基本软件(word、画图软件等)。,2)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二阶段(4-6年级)的目的是: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初步实现对技术的独立操作,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生活的理解

12、。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文件管理)、应用软件(Powerpoint、Excel、Flash、Photoshop、Frontpage等)、程序设计(LOGO绘图)、网络应用(浏览网络信息、Google等搜索引擎使用)、认识机器人等。,3)内容的组织形式,小学阶段不追求知识体系的严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包括游戏类、设计类、制作类、应用类。在主题活动内容设计中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深圳市电化教育馆编的小学、初中教材系列共十八册,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中心思想,通过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整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技能,达到培养和提

13、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每课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探究或拓展性知识和练习。,3.2.2 初中阶段,一、初中课程开设的基本假设初中阶段尽量开设信息技术独立的课程。05年前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争取尽早实现90%以上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二、初中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1、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已经达到形式运算思维阶段。以经验支持的经验型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强,抽象逻辑记忆得到发展,会以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趋于稳定,重视同龄的伙伴关系。,二、初中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2、内容的选择开始介绍更多的贴近生活的信息技术应用方

14、面的内容。与小学比较,内容呈螺旋式上升,包括基本知识(计算机基本原理、网络基础知识IP地址等)、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基本软件(小学内容加深、几何画板)、网络应用(QQ、MSN等的使用)等、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Basic)。3、内容体系的组织介于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与以“工作”为主线之间来组织内容体系。,课后任务,1、收索并下载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两个文件,下次课讨论这两个文件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关系。,3.2.3 高中阶段,一、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思维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强,观察力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习惯与

15、理解记忆。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二、高中阶段的内容选择及组织,让学生把握信息生活,增强信息能力,理解信息文化。1、内容选择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基于大众化信息技术的信息活动的经历,延伸信息活动经验,提高对信息技术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借助选修课,增加专业信息技术取向的内容,如:基于语言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等,使学生接触深层的信息技术内容,是学生对信息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必修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为:算法与程序设计(VB)、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等。,二、高中阶段的内容选择及组织,2、内容体系的组织建议以“工作”主线的组织方式

16、,以“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为线索。三、小结在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考虑以下因素:1、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社会性发展需要,尤其不要忽视社会性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体验。2、学科发展变化,课程内容要有相应变化。3、随着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变化,课程内容要有相应变化。,3.3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对信息技术内容模块进行分析一、内容分类方法梅瑞尔成分显示理论把教学内容分为:事实性、概念性、原理性、过程性知识。二、各分类内容的具体描述,二、各分类内容的具体描述,按研究领域分类: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等。按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按学科知识的形式分类:事实、概念、规律、方法等。,第三章课后扩展学习,1、选择学习以下内容,参考文献2、8。2、小组讨论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按何种方法进行分类?如何具体描述各分类?3、找二本小学、初中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看看。4、以后两周上第四章内容,先预习准备上课讨论,找两个好的教案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