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3556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8.3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用以判断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区域规划和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8.3.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 8.3.1.1基本查明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破碎情况及其变化、水位、富水性、水的化学成份,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8.3.1.2基本查明泉的类型、流量、水化学成分、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确定其实际价值与开发前景

2、。 8.3.1.3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动态的一般规律。 8.3.1.4调查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分析含水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富水性、分布和埋藏条件、边界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 8.3.1.5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做出初步评价。8.3.1.6掌握区内现有地下水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和开采前后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咸水入侵等)、成因及演化趋势。8.3.2水文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8.3.2.1测绘工作的基础、比例尺要求

3、1、新一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全国基本完成首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工作应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了区内已有各类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2、工作底图应采用1:10万或1:2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几图幅同时开展工作时,必须事先进行充分协商,采用相同的投影系统,以免接图发生困难。 8.3.2.2水文地质测绘基本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精度与技术要求、工作量定额。1、基本工作方法是路线穿越地质点法,必要时辅以界线追索法。观测路线宜垂直岩层(岩体)和构造线走向,或沿河谷、沟谷、地貌形态变化显著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方向布置,为追索含水层或地质构造,可沿含水

4、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水文地质点应布置在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岩性和岩相变化带、地貌分界线、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以及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人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等有地质、水文地质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2、技术手段应尽量采用GPS定位、热红外测温、数码摄影等。3、精度与技术要求(1) 按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数据控建库要求采集数据。(2)测绘填图单位:前第四系地层宜划分组(层),无法划分至组(层)时应划分至群(统);第四系地层宜划分至统;含水岩组必须划分至组;对于宽度大于500m或面积大于2.5km2的地质

5、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4、工作量定额可按表8.3.1。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主要技术指标(单位:100km2) 表8.3.1地 区 等 级地 面 调 查 工 作调查线路长(km)调查点(点)总数调查点中水点(点)水样(件)松散层区基岩区全分析特殊分析单一含水层为主,分布较稳定,水质条件较简单30405101015815350.30.60.050.2多层含水层为主,部份有咸水和微咸水出现40501020152515255100.61.00.20.5含水层变化复杂,咸淡水相间分布或咸水层很厚、淡水埋藏很深,如中部平原古河道带和

6、滨海地区等506020302530253010151.01.50.51.08.3.2.3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原始资料验收四部分。1、准备工作:(1)收集与熟悉测绘区内现有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对取得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初步认识,从而掌握本次调查中所要解决的具体水文地质问题。(2)针对当地条件确定工作量,对测绘点、测绘路线做出合理安排。(3)对航、卫片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并对航、卫片的野外校测路线进行规划。(4)如需要现场踏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其主要任务通常以掌握区域地质条件为主,建立地层层序,确定标

7、志层,同时观测踏勘路线上的构造和水文地质现象。(5)按照有关规范和定额制定规章制度。2、野外调查:(1)实测标准剖面,首先进行路线调查和实测控制剖面,以查明工作区各类岩层的层序、岩性、结构、构造及岩相特点,裂隙岩溶发育特征,厚度及接触关系,确定标志层和基本填图单位;其次研究各类岩石的含水性和其水文地质特征。(2)布置观测点、观测线,仔细观察、认真描述、准确测量、全面记录每个观测点上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并清晰绘制素描图。(3)为取得被掩埋的地层、断层的确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发育段、地下水露头等资料,可布置一些坑、槽、浅钻或物探等必要的轻型工程。3、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外业期间的内业整理工作

8、,每日都要把当日的记录和图件认真地检查,图件及时着墨,整理样品。一个工作站结束后,应及时将各测绘组的图件进行拼接,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并做出初步总结。每月应提交阶段性工作总结。4、原始资料验收(1)按记录本、卡片、图、样进行,作业组长检查100%,项目负责检查50%,项目主管上级技术部门检查30%。要求记录本、卡片文字工整、通顺、意义准确、数据可靠、卡片图文并茂;图面清晰,界线点位正确;样品标签与存根相符,并妥善保管,及时送验。(2)验收应填写验收单,并签名以示负责。8.3.3测绘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8.3.3.1地形地貌调查亦包括以下内容: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各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地形、地

9、貌与含水层的分布及地下水的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强度及其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例如:对山前大型冲洪积扇应注重研究扇前、后缘及两侧标高及地面坡度变化;对可溶岩地区调查微地貌(岩溶漏斗、竖井和洼地等)和岩溶泉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构造、岩性、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水文网等因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暗河(地下湖)的位置、规模、水位和流量,及其补给条件和开发条件,大型洞穴的形状、规模和充填物;对于冻土地貌要调查(醉林、冰锥、冰丘和冰水岩盘等)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在沙漠地区调查古河道、潜蚀洼地和微地貌(砂丘、草滩、湖岸、天然堤等)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淡水层(透镜体)的

10、关系,喜水植物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埋深和化学成分的关系,砂丘覆盖和近代河道两侧的淡水层的分布及其埋藏条件。8.3.3.2地层岩性、岩相与地质构造调查1、地层主要调查地层的岩性、产状、厚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地区应着重研究冲洪积扇、河谷阶地、冰水台地、坡积洪积群、掩埋冲洪积扇等的结构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同时,对邻近山区的区域地质条件及其与平原区的交接关系和地下水补给关系,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必要时布置专门性调查工作。对碎屑岩地区应注重岩层的互层情况,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和深度,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关系的调查。对冻土地区应注重多年冻土和岛屿状冻土

11、的分布范围、 融区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和水文地质特征的调查。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应注重岩浆岩和变质岩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岩体、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围岩接触带破碎程度与含水性和变质岩层间裂隙的调查,并加强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孔洞的发育特征及其含水性的调查。2、岩相主要调查地层的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分析其沉积相。在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调查古河道的变迁及其分布和多种成因沉积物的叠置情况,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成因和叠置关系。在冲洪积扇地区调查冲洪扇的边界、规模和分布,扇轴的位置和走向,沿扇轴方向的岩性变化规律,地下水溢出带的位置和水文地质特征。在第四系

12、广泛发育的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区主要是通过水井、试坑、渠道、阶地、陡坎的实际观测和访问调查了解其形成和变迁情况,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咸淡水界线,海岸或河岸砂砾、贝壳、珊瑚层中淡水透镜体的范围、厚度、水位、水量和动态变化。3、地质构造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褶皱的类型,轴的位置、长度及延伸和倾伏方向,两翼和核部地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富水地段的位置及向斜盆地、单斜构造可能形成自流水的地质条件;(2)断层的位置、类型、规模、产状、断距、力学性质和活动性,断层上、下盘的节理发育程度,断层带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情况,判定断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含水性、导水性、富水地段的位置及其

13、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3)不同岩层层位在不同构造部位中节理的力学性质、发育特征、充填情况、延伸和交接关系及其富水性;(4)测区所属大地构造类型、规模、等级(包括对构造变动历史、新构造的发育特点及其与老构造的关系的了解)和测区所在的构造部位及其富水性。8.3.3.3钻孔、水井、泉和地表水体调查1、钻孔调查主要包括钻孔和水井的类型、深度、结构、地层剖面、井(孔)水位、水量、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后出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2、泉水调查包括: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测定泉水流量、水质、水温、气体成分和沉淀物;确定主要泉

14、的泉域范围,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资料、利用情况;对于大流量岩溶泉,溢出带泉群以及其他类型的主要泉源,应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若有供水意义时,应设观测站进行动态观测。3、地表水体调查内容包括:测定地表水体的规模、水位、流量、流速、水质、水温、含砂量及动态变化;查明地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污水排放等)和地下水(包括泉和暗河)的补排关系;地表水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河床或湖底的岩性和淤塞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搜集水文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8.3.3.4含水层(组)、透水层、隔水层、地下水类型、水质、水量及其动态调查1、含水层(组)、透水层、隔水层、地下水类型内容

15、应包括:含水层(组)、透水层、隔水层的性质,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各含水层(组)或含水带的埋藏和分布的一般规律。对冻土地区应调查多年冻土层的上下限、厚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冻结层的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对黄土地区应调查黄土层中所夹粉土、姜石和砂卵石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和富水性,黄土柱状节理、孔隙、溶蚀孔洞的发育特征和含水性,黄土源上洼地的分布、成因和含水性,黄土底部岩层的含水性或隔水性;对三角洲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应注重调查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2、水质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水质简易分析,取样水点数不应少于本要求表8.3.1中水文地质观测点总数的40%,分析项目应为

16、颜色、透明度、嗅和味、沉淀、Ca2+、Mg2+、(Na+十K+)、HC03-、Cl-、S042-,pH值、可溶性总固体量、总硬度等;(2)水质专门分析的取样水点数不应少于简易分析点数的20%,分析项目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47985、不同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的要求,在有地方病或水质污染的地区,应根据病情和污染的类型确定;(3)划分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了解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4)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来源、途径、范围、深度和危害程度;(5)天然不良水质的地下水中主要物质成分及含量的时空分布,过高或过低物质成分含量程度、范围、形成原因,对环境和生态(包括人体健康)的影响,地下水

17、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污染原因、污染类型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8.3.3.5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和补给、径流、排泄调查内容包括系统范围、边界条件和性质及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和范围,地下水与河水;海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8.3.3.6地下水开采历史与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地下水开采区的位置、分布范围、开采层位、开采方式和用途,还应访问历年或逐月开采量。8.3.3.7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地下水资源衰竭、含水层疏干调查(1)调查地下水开采历史比较长,机井密度比较大的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漏斗中心的水位和漏斗面积和形状,查明水位

18、下降漏斗形成的原因、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计算各年和多年累计的开采量;在城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每l一2年要统测一次丰、枯水期水位。(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衰减情况及开采量衰减趋势,分析研究机井密度、水位下降幅度与机井开采量变化关系,查明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程度和原因。(3)调查被疏干的含水层的位置、疏干形状和面积,被疏下含水层类型、岩性和厚度,疏干量,疏干原因和发展趋势。2、水质污染、咸(海)水入侵(1)调查工、农业污染源的位置,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医疗卫生废水中排出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年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和去向,处理及综合利用状况,生活垃圾、粪便的排放、储存、处理利用状况;化肥、农药

19、和农家肥施用量及其历年的变化,较大的牲畜场分布、规模与发展状况;污水灌区位置、范围、污灌量、灌溉方式、污水的主要成分和作物种类;大气、地表水和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范围与演变过程、污染原因和途径;调查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改变天然地质结构的各种地下工程、 改变环境化学条件的矿产开发等)。调查中所采取的地下水样应化验项目: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特殊成分和细菌分析,其中必测项目有简分析项目和三氮、酚、氰、汞、铬、砷和化学耗氧量等。(2)调查海水的入侵范围、咸水(包括现代海水和古代残留海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及其变化规律, 淡水层(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和水位及其动态变化,咸水

20、区中淡水泉的成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和水量,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海水入侵的原因、程度、范围、途径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3、地方病调查有地方病人群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的范围、饮用水源的性质和水质,分析当地水质与地方病的关系。4、荒漠化、盐渍化、沼泽化、冷侵田调查荒漠化、盐渍化、沼泽化、冷侵田分布范围,地下水位、降水分布情况、变迁历史,植被生长情况,分析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5、水库库周侵没、黄土湿陷侵没范围和黄土湿陷的形成原因、程度、范围、途径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1)各类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风化程度及风化厚度;(2)滑坡、崩塌、流石流泥、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物理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3)滨海平原区淤泥、流砂层;(4)在重点地段采取一定数量的岩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确定各类岩石的力学强度和各类土层的边坡稳定性。6、地面沉降调查沉降的位置、范围及面积,沉降量,沉降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沉降原因以及发展趋势。7、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应查明塌陷的位置、范围及面积,塌陷量,塌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塌陷原因以及发展趋势。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