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3764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8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经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经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扩展资料趣话“西康铁路”中国铁路地名拾趣中国铁路的第一中国十大铁路枢纽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趣话“西康铁路”地理上陕西是中国一个独特的省份,虽然关中平原的西安市与汉中谷地的安康市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千米,但因为其间横亘着高峻的秦岭。两地人往来如果坐火车的话,往东走须绕道900千米左右,往西走则绕着600千米左右,非常不便。国家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1994年决定在西安与安康之间修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北起西安灞桥,南止安康旬阳,基本上是建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工程十分艰巨。尤其艰巨的是在陕西长安县南要开凿一条秦岭隧道,这条隧道全长18.456千米,其长度为单线铁路隧道的中国之最,比

2、我国目前京广线上的大瑶山隧道还要长8千米,它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的大隧道。隧道开凿在海拔870米的秦岭高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加上工程浩大,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相当大。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条难以命名的铁路。中国的铁路命名,向来是依照北南法或东西法或大小法三个方法命名,这是因为中国历来政治中心在北,经济中心在东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即在铁路两端的地名中各取一个字合成一条铁路的名称,如京广铁路、南昆铁路、广深铁路等。但依照上述方法来给这条铁路命名,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这条铁路的名字实在难取。先说两个城市的位置:西安(北) 安康(南)按北南法,先取西安的“西”再取安康的“安”,一组合成了“西

3、安”,很有意思,竟原地不动,成了北边的原地名;后取西安的“安”,再取安康的“康”,还是原地不动,只是成了南边的原地名。看来只有按其它的方法取名了(因为这是南北方位的城市,东西法是不能用的)。按南北法,组合的是“安西”、“康安”。安西是甘肃省的一个县城,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康安作为地名好像没听过,它更像一个祝词。这样,南北法也取不出铁路名称了。北南法和南北法不行,试试交叉法又如何呢?先用上下交叉法,取出的是“西康”、“安安”;再用下上交叉法,取出的是“安安”、“康西”。显然,“安安”是要不得的,那么“西康”和“康西”呢?这也是两地名。西康是1954年国家取消的一个省份的名称,它在现在四川省的西部。

4、康西有两个,如北京北部的康西草原,还有就是西藏旧时内地人对它的称呼。一条铁路这样难以取名,而且取出了这么多现有和曾有的地名,这种现象恐怕只有在这条铁路上发生。如今这条铁路还是被命名为“西康”铁路,这或许是因为“西康”虽然是地名,但还没违背北南法、大小法的大规律吧,何况“西康”作为地名虽已消失,但作为铁路却诞生了。扩展资料趣话“西康铁路”中国铁路地名拾趣中国铁路的第一中国十大铁路枢纽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中国铁路地名拾趣中国铁路经40多年扩建,仅客运线路已超过5万公里。按每10公里设个车站,至少有车站5000余个。铁路是全国联营,站名不能有重复,众多千奇百怪的站名罗列一起就洋洋大观了。车站

5、名最多有6个字“郭尔罗斯前旗”,在吉林省。因站名太长,列车员报站时简称为“前郭”。最少的只有一个字“宋”,在黑龙江大庆附近,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单名”。列车员在报站时为了顺口,却要报成“宋站”。以数字为首的站名如“零口”(陕西)、“半边街”(贵州)、“一碗泉”(宁夏)、“二龙山”(吉林)、“三眼桥”(广东)、“四马架”(黑龙江)、“五台山”(山西)、“六摆渡”(江苏)、“七泉湖”(新疆)、“八面通”(黑龙江)、“九龙坡”(四川)、“十里冲”(湖南)、“二十里店”(新疆)、“百家村”(广西)、“千里山”(内蒙古)、“万家岭”(辽宁)等。以寺庙命名的如“土地堂”(湖北)、“观音堂”(河南)、“二郎

6、庙”(四川)、“关帝庙”(河南)、“卧龙寺”(陕西)、“宝莲寺”(河南)、“观音阁”(贵州)等。沿用当地滑稽的土地名做站名的如“磨刀石”(黑龙江)、“田师傅”(辽宁)、“白帽子”(黑龙江)、“鸡笼街”(湖南)、“东边井”(黑龙江)、“草鞋铺”(湖北)、“六个鸡”(贵州)、“回回疙疸”(内蒙古)、“褡裢”(河北)、“十三间房”(新疆)等。有的车站显然是解放后新设的,如辽宁境内有“五七”、“友谊”等站;内蒙境内有“莺歌”、“燕舞”等站;黑龙江边境有“新友谊”、“建三江”、“志四方”、“胸五洲”、“换新天”、“东方红”等崭新的站名。扩展资料趣话“西康铁路”中国铁路地名拾趣中国铁路的第一中国十大铁路枢

7、纽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中国铁路的第一【第一台内燃机车】中国第一台内燃机是于1958年9月9日在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诞生。和蒸汽机车相比,内燃机车具有耐用、经济、效率高等特点。中国制造的这台内燃机车是用电气传动,机车自重60吨,牵引能力为600匹马力,每小时最高车速为85公里。机车的3万多件配件全部是中国制造。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宝成铁路。铁路全长676公里,电气化改造工程于1958年6月动工,1975年7月1日完工,全线正式通车。 【第一条新建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条铁路是西起成都、东到重庆的成渝铁路。这条铁路全长505公里,1950

8、年6月开工,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铁路的修建完全采用国产器材,从而结束了中国没有一条铁路不是向外国借款、向外国购买材料建筑而成的历史。 【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是东起石家庄市,西至太原市的石太线。铁路全长235公里,1974年10月动工,1982年9月29日全线正式通车。【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1993年3月,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深圳平(湖)南(头)铁路建成通车。平南铁路东起广(州)深(圳)铁路的平湖车站,西到深圳市南头镇,连接蛇口、赤湾、妈湾三大港口,全长50.2公里。 【第一条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铁路】中国第一条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铁路大秦铁路,于1992年12月21

9、日全部建成通车。大(同)秦(皇岛)铁路全长653公里,1985年1月开工兴建,是中国第一条技术先进的双线电气化万吨重载单元运煤专用铁路。该铁路聚集着国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许多先进技术。 【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及第一条高速电气化铁路】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于1994年12月建成通车。这条铁路西起广州东站,东至罗湖桥,贯穿广州、增城、东莞、深圳4个城市,全长147公里。1993年12月,广深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工。1998年5月28日,广深高速电气化铁路全线建成,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电气化铁路,时速为200公里。【第一条国际快运铁路专线】199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条国际快运铁路专线

10、正式开通。该铁路专线从杭州市艮山门火车站至新疆乌鲁木齐延伸至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全程1万多公里,运行时间11天,至新西伯利亚9天,至阿拉木图6天,每天有一趟列车共20个车皮在专线上运行。【第一个实行全面承包的铁路局】1987年12月4日,全国运量最大的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实行“七五”后3年的全面承包。这是中国实行全面承包的第一个铁路局。北京铁路局辖区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两省两市,担负着繁重的晋煤外运任务。【第一家铁路集团企业】中国第一家铁路集团企业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于1993年2月8日成立。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由原广州铁路局改建。集团公司由17家核心层企业、紧密层企业

11、、半紧密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组成。【中国铁路史上首次实现运输安全100天】1996年2月12日至5月21日18时,中国铁路首次实现100天无行车重大、大事故。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全路运输安全百日,是中国铁路安全史上的重大成就。【第一条地下铁道】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是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动工,1981年9月15日正式运营。工程东起北京站,途经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南礼士路等17个站,向西至苹果园,全长23.6公里。【第一台载人磁悬浮列车】中国第一台载人磁悬浮列车于1995年5月11日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英国、前苏联、韩国之后,第六个

12、研制成功磁悬浮列车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磁悬浮技术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无接触式运输系统,靠电磁力支撑,列车运行时悬浮空中810毫米,时速可高达500公里。这种车具有安全、能耗低、爬坡力强、无空气污染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交通工具。中国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始于80年代。国防科技大学于1989年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小型磁悬浮原理样车。1992年,研制载人磁悬浮列车被正式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这台磁悬浮列车为单转向架磁悬浮列车,长3.36米,宽3米,轨距为2米,车上安装了4组8只悬浮、导向电磁铁,由4套控制系统进行控制,静止时起浮重量为6吨,起浮间隙20毫米,运行间隙10

13、毫米,可乘坐20多人。单转向架具有独立悬浮与推进的功能,用几个完全相同的转向架连接在一起,再覆盖车箱外壳、安装座椅,就可组成一节磁悬浮列车。【第一列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新时速”号】 1998年8月28日,中国第一列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从广州东站开出,驶至香港九龙,这标志着中国铁路客运提速又翻开了的新一页。这列冠名为“新时速”的摆式列车由瑞典戴姆勒奔驰交通公司生产,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它与传统列车不同,可在曲线较多的既有线路上高速行驶,适合中国既有铁路曲线半径多的特点。列车由1辆动力车、5辆客车和1辆带操作室的客车组成,总的座席定员为399人。列车上的“自动行车控制系统”可连续

14、向司机提供列车安全运行的有关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将会迅速实施制动停车,确保运行安全。自1998年7月25日开始,“新时速”进入广深线运行试验,并在广州和深圳间试运50余趟,全面进行了安全性能、制动性能、弓网性能、信号系统、线路及安全退避距离、模拟运行等方面的上百个项目的测试,列车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运营要求,时速最高达到220公里。“新时速”投入运营后,每天在广州东至九龙间运行1对,运行时间由原来的105分钟缩短到95分钟;广州东至深圳间运行2对,运行时间由原来的65分钟缩短到55分钟。【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宝成铁路。铁路全长676公里,电

15、气化改造工程于1958年6月动工,1975年7月1日完工,全线正式通车。从此四川有了第一条同全国铁路网联结起来的铁路干线。宝成铁路始建于1952年7月,1957年12月建成通车。铁路纵贯中国西南和西北,沿线经过陕、甘、川三省的19个县市。全线有隧道304座,总长84000多米,约占线路总长度的八分之一,最长的秦岭大隧道达2300多米;有大、中桥梁161座,小桥825座,涵渠1002座,桥梁总长25000多米,最长的渭河大桥达400多米。 1958年,国家决定对宝成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同年6月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全线实现电气化通车后,货物通过能力比电气化以前提高一倍以上,从而使这条通往祖国西南的

16、咽喉要道改造成为先进的、高效能的运输大动脉。1993年12月22日,历时8个半月的宝成铁路改线工程完工并开通运营。至1998年,中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近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第9个拥有1万公里以上电气化铁路的国家。【第一条沙漠铁路】穿越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经过当地人民防沙治沙,在铁路沿线建起绿色屏障,至今已安全畅通41年。这一治沙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年降雨量仅有1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64毫米。每当狂风肆虐时,这里便飞沙走石,连绵起伏的流动沙丘掩埋村庄,吞噬良田。1958年,穿越腾格

17、里沙漠连接华北与西北的包兰铁路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在沙坡头数次穿越沙漠。当时国外有不少沙漠铁路因流沙的侵袭而被迫改道。通车后的包兰铁路初期也深受风沙的危害,火车被迫停开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保证铁路安全畅通,承担治沙工程的兰州铁路局中卫固沙林场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治沙站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火车穿越的50公里铁路沿线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治沙工程。经过反复试验,科技人员摸索出“麦草方格沙障”,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米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种沙蒿、花棒、籽蒿、柠条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带,营造挡沙树林。

18、他们还建起了4级扬水站,将流经沙坡头的黄河水引到沙丘上,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员和工人们在高大裸露的沙丘上,扎设方格草障82.6万亩,栽种沙生和抗旱乔灌木5512万多株。由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在沙漠铁路的两侧递次展开,一条护卫着铁路的绿色长廊出现在腾格里沙漠上。包兰铁路得以41年安全运行,畅通无阻。在固沙护路的同时,科技人员和工人们还夷平了上座沙丘,开垦出2000多公顷沙地,引黄河水栽种了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在铁路边建起了一座沙漠果园。沙坡头治沙工程逼退了沙漠,使16万公顷被沙漠吞噬的土地

19、变成了绿洲,极大地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沙坡头每年的风沙日由40年前的330天减至现在的122天。植物种类由过去的25种旱生植物发展到现在的453种,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以前这里难见野生动物,如今已有140多种。国家环保总局在沙坡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荒漠生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铁道部也在沙坡头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沙生植物园。沙坡头固沙模式和治沙经验,已在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推广应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称赞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世界上首位的沙漠治理工程”。扩展资料趣话“西康铁路”中国铁路地名拾趣中国铁路的第一中国十大铁路枢纽

20、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中国十大铁路枢纽北京铁路枢纽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客流量每天达30万人次。天津铁路枢纽北方最大的水陆交通中心,京哈、京沪两大铁路在此相交,并与塘沽新港相连。上海铁路枢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枢纽,是京沪和沪杭的终点与起点。近几年客流量有时每天超过200万人次。沈阳铁路枢纽东北两大铁路枢纽之一,有京哈、哈大、沈丹、沈吉等干线交汇、其过境运输量在东北为最大。哈尔滨铁路枢纽东北北部最大的铁路交通中心,有京哈、哈大、滨州、滨绥、哈佳等干线在此汇合。郑州铁路枢纽地处我国中原地带,陇海、京广两大干线在此相交,沟通了东南西北十几个省区的货流,是全国铁路运输网中的“心脏”。武汉铁路枢纽是

21、京广、汉丹和长江、汉水航运的交汇中心,是水陆交通的要冲,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广州铁路枢纽我国华南的水陆交通中心,京广、广深、广三铁路与珠江航运在此汇合。兰州铁路枢纽兰州位于全国的几何中心,有陇海、包兰、兰青、兰新四大铁路干线汇合,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要冲。重庆铁路枢纽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有成渝、襄渝、川黔三条干线汇合于此。扩展资料趣话“西康铁路”中国铁路地名拾趣中国铁路的第一中国十大铁路枢纽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1995年10月4日,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开始,由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尔勒至南缘的民丰,路程缩短了876.5千米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线

22、通车。新疆南部地区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轮南,南止民丰,全长522千米,其中沙漠路段446千米。沙漠公路起点处,塔里木河南岸的肖塘矗立了一块巨大的“OK”碑,在滚滚黄沙中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一块里程碑,向全世界宣告:地球上第一条长距、上等级的沙漠公路诞生了。回顾历史,无力抗拒塔里木沙漠公路,被称为“希望之路”,人们对它已期盼了几千年。因为塔里木沙漠公路地处面积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塔克拉玛干腹地,这里是人们谈虎色变的不毛之地,维吾尔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人叫它“死亡之海”。晋代僧人法显、唐代高僧玄奘,确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经过。晋代高僧法显路过这里时,在佛国记里

23、这样描述:“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余者。”唐代大诗人岑参在诗中这样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涉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不难看出这里自然条件之恶劣。当年的丝路南道,也是“傍南山(即昆仑山)涉河西行”,绝无今日之险。近代,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成为第三次世界性探险大潮的热点,许多探险家接踵而来。第一个实现南北纵穿沙漠的外国人,是英国探险家凯里。然而,他是沿和田河河道行走,未敢真正深入到沙漠中。第一个向沙漠天险挑战的外国探险家是瑞典的斯文赫定,在100多年前的1895年4月,他从麦盖提向东进入沙漠,尚未到达和田就丢盔卸甲,以1人死亡、8匹骆驼全都丧生的

24、代价死里逃生,是他给塔克拉玛干加上“死亡之海”的新名,一直沿用至今。二十世纪初叶,1917年,雄踞一方的新疆督办杨增新,曾一度打算沿和田河修一条公路,以缩短沙漠南北的距离,结果,也只空留下“沙软马蹄涩,日斜人影长”的遗恨。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自认为无“抗天之力”的人们,只有从盆地北缘或南缘绕行。交通艰难。使南疆处于闭塞之中,人们在赤贫中挣扎。至20世纪80年代,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7县1市全部列为国家贫困县。路,一条穿越沙漠的路,对人们来说,实在太需要了,却又可望而不可及。1989年10月19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石油,不久又探明3亿吨级储量的塔中四号油田。当时,从库尔勒到达那里要环绕沙漠

25、边缘的5个地州24县市,最后来到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的安迪尔,然后换乘从美、德、俄进口的沙漠车向北再走两天到达塔中,全程2000多千米,(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里程),需要10天时间,开发塔中油田需要运输几百万吨物资,艰难遥远的路程使运输费用高得令人无法容忍。于是修建一条从北部进入沙漠腹地的公路,就成为大规模开发塔中四号油田当年之急的首要工作。征服恶魔,科技攻关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除了灸人的炎热和难忍的干旱外,还常常出现可怕的风暴。当沙暴来临的时候,塔克拉玛干成了魔鬼的世界,一个司机说:“这时候就是50吨重的巨型沙漠车都不敢行走,把胳膊伸到窗外都看不到手指。”当沙暴停止的时候,一

26、切标记都荡然无存。沙漠公路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控制和固定流动沙丘。1989年11月,中国几十位沙漠专家汇集库尔勒,他们提出了20多种筑路方案,经过复杂的论证,筛选了其中的8种方案进行实地施工,修建了2千米的科学试验路和25千米的工作试验路,最后他们掌握了在流动沙漠中修筑永久性公路的技术。就是在公路两旁100米的范围内用芦苇编成边长40厘米的固沙网格,芦苇束的2/3埋在沙子里,露在沙面的芦束约有30厘米。远远看去,整个沙漠好像撒了一张巨大的渔网。当沙漠中起风的时候,风在稠密的芦苇网格内受阻形成涡流,使网格内的沙粒无法逃走。这样,流动沙丘就被固定了。然后在芦苇网格的尽头挂上一道用化学纤维织袋做成的防风

27、屏障。这种防风屏障不仅能把细沙挡在外面,而且还有效地减弱了风力,保证了固沙网格不致被流沙掩埋。沙漠公路最令人伤脑筋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修建沙漠公路的另一个难题是怎样在柔软的沙子上建筑坚固的永久性路基。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也找到了满意的方法。先用推土机把沙丘推平,洒水压实形成原始路面,然后喷上一层特殊的化学胶剂使沙面板结,接着覆盖一层厚厚的砾石,最后铺压沥青混凝土,整个路基就好像一个“千层饼”。试验证明,用这种方法铺设的路面非常坚固,完全达到了二级公路的承压标准,60吨的重型卡车可以任意驰骋。目前,沙漠公路在塔中正向四面八方延伸,最终将贯通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伟大的工程不久将成为现实。治沙奇

28、迹,世人称赞塔里木沙漠公路的攻关和建设,在世界沙漠公路建设史上创造了多项新纪录:里程最长。全长522千米,沙漠路段446千米。等级最高。公路达到国家二级公路下限,路宽10米。施工期最短。北段219千米,施工期1000天,其中从K27至K192千米,在应用攻关成果后,施工期仅453天;南段227千米施工期不足400天。成本最低。与撒哈拉的沙漠公路比较,成本仅及该路的1/3,施工难度却远远超过该路;与塔里木河北岸常规公路比较,每千米筑路成本也低约20万元。工程量最大。仅北段的219千米移沙量达360万立方米,拉运砂石料近60万立方米,所用的土工布达263万平方米。沥青公路像一条黑色的“巨龙”,从流

29、沙中伸展。公路两侧,流沙靠芦苇固定。防护设施配套完备,全线形成阻、固、输、导、控相结合的完整防沙体系。仅北端编扎的芦苇方格即约2000多万平方米,竖立由尼龙网、芦苇排建造的阻沙栅栏长446千米,规模之大,在我国治沙史上也属空前。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科技攻关的结晶。在攻关中,形成了10项配套技术;形成了15个新理论和新认识;研制成10种新材料,一种新设备;提出3种新标准和新规范。许多新技术、新材料都具有重大首创意义。例如,在沙漠极端条件下的选线实用技术,为沙漠公路测报、防护、施工中奠定了良好基础,还缩短线路30千米,节省了大量投资;综合防护体系在我国包兰铁路防沙工程基础上又有新的、重大的发展;首创

30、的“强基薄面”原则,研制的各种路基、路面材料,体现了就地取材,减少了砂石用量,增强了路面强度,降低了筑路成本,应用土工布铺设沙基,不建便道,应用常规机械即可进行沙漠作业,日进度达800米。综合防护体系则使风沙俯首称臣,不能再危害公路,北段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证明攻关成果是过硬的。国家验收组的结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贯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效益,它证明中国治理沙漠的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顾问,国际干旱区研究中心名誉主席屈林克教授称赞“是件了不起的工程,无论在施工规模和研究深度上都是一流的;”日本沙漠学会会长崛岩教授也

31、感叹:“我走遍了世界的主要沙漠,还未见到沙漠治理中如此壮观的场面和成功的经验;”在开发利用沙漠中成绩卓著的以色列荒漠应用研究所所长帕斯特奈克教授指出:“在沙漠中修建这样一条公路,国际上是没有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该项工程是以科研为基础,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密切配合,克服各种困难,加快了沙漠公路的建设。”沙漠公路的尽头是一块平坦的地面,叫塔中。从地图上看正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区,正是塔克拉玛干的中心。沙漠公路为“塔指”(塔里木石油指挥部的简称)专用线,这里的人们连同他们的沙漠公路默默地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贡献。石油工人说得好:“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的,塔克拉玛干,已成为一片希望之海

32、,中国,从这里向新的世纪起航。沙漠公路的成功证实:人类与沙漠斗争并取得彻底胜利,将不会是遥远无期的。扩展资料既要耕地也要林业生态农业富了贫困县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农业面临生态危机走近华西村既要耕地也要林业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应控制在19.2亿亩,而同时,人口将达14亿。人均耕地减少,土地压力增大。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禁止占有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同时,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着眼于

33、农业,还要着眼于林业;既要着眼于耕地,还要着眼于广阔的山地、沙地。林业不仅是生态产业,还是前景十分看好的经济产业。 国家确定林业六大重点工程,核心是改善环境、带动农民增收。其中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能够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据有关资料,几年来,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已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启动,至2002年,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万亩。到2003年底,国家已累计安排了退耕还林任务2874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182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6919万亩,这项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粮食、种苗和现金补助收入数百亿元。进入20

34、04年,为确保质量,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粮食生产、巩固造林成果,全国退耕还林计划大幅调整,与上年相比计划相对减少80,原来的中长期计划受到影响,一些县区政府退耕工作陷入被动。妥善处理基层因超前发动和超前实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平稳过度是当务之急。 当前的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各地在实际工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全面规划,退耕地的选择比较零散,不利于与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协调配合;工作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开展;科技支撑费用不能快速落实,影响了退耕还林的质量;50元种苗和造林补助费无法保证还林质量;退耕还林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造林树种

35、普遍单一;退耕还林补助期短等。怎样做到既保护耕地,又发展林业? 面对当前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新形势,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严禁将基本农田退耕还林。 为了弥补陡坡耕地退耕后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必须加大川地、缓坡地基本农田建设,尤其要加大水浇地、旱涝保收地高产优质农田的建设力度。兴修水利,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保障退耕还林工作“不反弹”。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时做好补植补造,确保造林成活率,及时兑现粮款补助,及时发林权证,使政策连续稳定。 封山禁牧,舍饲圈养,严禁牲畜对林草植被破坏。在退耕地间种优质牧草,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造林树种单一,不利于生态

36、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涉及林学、植物学、生态学及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应组织大学、科研等部门研究人员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研究,以利于该项工作健康发展。本着保护耕地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确保耕地的保有量,在山地荒地、坡地上大力发展林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持退耕还林政策的连续性。来源:河南日报扩展资料既要耕地也要林业生态农业富了贫困县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农业面临生态危机走近华西村生态农业富了贫困县黑龙江省拜泉县发展生态农业纪实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人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经济工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持续性和整体性。黑龙江省拜泉县

37、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咬定生态农业建设不放松,使拜泉生态农业顺利地完成了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工作任务,创造了向持续、高效生态农业迈进的条件。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强县之举、富民之路。走进黑龙江省拜泉县,映入眼帘都是绿。不仅有绿的草、绿的树、绿的庄稼,还有“绿色”的牛、“绿色”的猪、“绿色”的鹅人称:“绿色”畜牧业。跨进“绿色”时代拜泉是享誉国内外的生态农业县,现有绿色食品基地115万亩,占全县农业种植面积的13。近年来,基本形成了粮食和秸秆牲畜和家禽优质农家肥还田的绿色畜牧业链条。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过腹增值、过腹还田,不仅转化了粮食,还改良了土壤,实现了经济效益和

38、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过去拜泉县曾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1993年以后,拜泉县开始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从培育典型入手,坚持“两条腿”走路:千家万户普养上数量,集中规模上水平。畜牧业的规模逐年扩大。2001年,全县黄肉牛饲养量18.5万头、生猪48万头、山绵羊15万只、家禽220万只。今年形势喜人,预计到年末,分别可达20万头、50万头、16万只、450万只,实现产值3.8亿元。由于规模大、品种好、肉鲜味美,这两年,拜泉先后获得“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全国商品猪基地县”、“中国黄肉牛之乡”等殊荣。“绿色”畜牧业带动了饲料加工业、屠宰业和运输业,市场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目前全县拥有6000多名畜牧业经济

39、人,光“倒牛”的就有4000多人。拜泉镇丰乐村年屠宰牛羊5万多头,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颇具规模。如今拜泉县的“绿色”畜牧业声名远播。华信生态养猪基地用无污染无公害玉米喂养生猪,今年年初与上海、大庆等地的厂商签订了购销合同。辽宁、吉林的买主慕名而来,北京、天津、河北的客户也纷至沓来,就连远在广东、广西等地的商家也被吸引过来。粮食在绿色的庇护下稳定增长。2001年全县粮豆薯总产量由1985年的4亿公斤提高到7.8亿公斤,增长195;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2.68亿元,增加到9亿元,增长335;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000元,比1985年增长22倍。曾有难熬的日子拜泉,古称“巴拜泉子”,是

40、蒙语“宝贵的泉水”的意思。这里,曾经山川秀美。随着人口的增长,加上掠夺式的毁林毁草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干旱、风沙、洪涝、霜冻、冰雹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交替出现,频繁发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20万亩,占耕地面积88。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降到3.7,黑土层厚度已由原来的1米下降到2030厘米。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性贫困,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昔日产粮大县的雄风已荡然无存。拜泉,从此进入了全国贫困县行列。严酷的现实,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唤醒了全县上下的生态保护意识:必须结束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经营,用生态经济眼光审视县情,确立经济生长点。1985

41、年,县委、县政府在先行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做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历史性抉择!牵住“牛鼻子”“山处者林,水处者鱼,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就是拜泉生态农业建设的“牛鼻子”。三道镇齐心村农民张占学,1986年同村民委员会签订了50年的承包合同,靠承包荒山荒坡致富,他在375亩荒沟基础上,模拟江南水乡水陆并用的良性循环构成坡上林粮、林草间作,坝内养鱼、养鹅,坝外种稻,形成立体开发与食物链延伸相结合的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劳作,如今已是满目苍翠。专家给他算了一笔账:30年后,仅落叶松一项收入可达百万元。控制

42、水土流失,始终是拜泉县生态经济工程的主旋律。三道镇的农民说:“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种苕条扎带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里蓄水养鸭子,坝外开发种稻子,瓮地栽树结果子,平原林网画格子,立体开发办厂子,综合经营抓票子。”他们运用这一“十子登科法”进行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几年来,拜泉共修水库、塘坝、围泉、多功能蓄水池等1946处,实现了对县域内水资源的有效控制,构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第一种水库工程水库。又选择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有效地防止了坡耕地在降水后形成径流导致的水土大量流失,构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第二种水库土壤水库。“千湖王国”的时光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农业结构,就是合理的利用资源,

43、多目标生产,多次循环利用,在利用和转化中多次增值。现在,拜泉县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采取生物、工程、农艺措施相结合办法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20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65。目前,拜泉已走上农牧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县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的绿色面粉已销往韩国、俄罗斯;以优质大豆为原料的绿色速溶豆粉已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以优质白糖下脚料加工生产的颗粒粕已销往日本;芸豆、杂粮已获绿色食品证书,正在国际、国内市场抢占商机;杨木加工项目去年创利税500多万元。这些产业形成了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产业环流。经过17年的生态建设,拜泉人工造林面积为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七十

44、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1,有效地保护了361万亩良田。百万亩人工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34万立方米,价值3.2亿元。目前,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量减少88,土壤有机质提高0.51,风速下降58转载:中国农网扩展资料既要耕地也要林业生态农业富了贫困县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农业面临生态危机走近华西村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开始进入常规现代化的阶段,显著标志是高产作物品种的大批育成、种植业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长,并保证了过去30年间相对于人口增长(1.6)较高的粮食增长速度(3.4)。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已经面临着严峻

45、的生态环境危机。 在占国土面积2/3以上的山区、农牧、农林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80年代以来,全国沙化面积年均扩大2460km2,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多数地方仍是沙进人退;全国草原面积约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31.8,但由于草地盲目开垦、草原超载滥牧以及其他人为的破坏,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1/3;由于生态破坏加剧,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灾害趋于频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灾面积已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也加剧了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全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生

46、活在这类地区,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坡耕地的不断开采,不少地区陷入“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群众的贫困程度加深,脱贫的难度增强。 在我国广大的农业主产区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并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稳定提高。目前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接近或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施用水平。如1995年全国化肥施用量已达375kg/ha,即使按复种指数折算(242kg/ha),也已高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安全上限(225kg/ha)!我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必然引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的加重,我国地面水体多已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

47、太湖等地的富营养化中化肥N即贡献了入湖N的29。据日本学者研究,目前太湖的污染防治需投入2000亿元。 水资源贫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过大,使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即淮河以北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14.4,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特别是使用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如华北已形成1.5万-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约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由于黄河上游及中游不断引黄灌溉,加上近几十年干旱频繁,黄河已连续十几次断流,1997年长达226天,创历史记录。现实情况是全国在2000年前后整体进入水资源的危机阶段。我国一些地区如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降至2-3,表土层因水蚀、风蚀而逐年变薄,面临土壤基础耗竭的威胁。 机械化养殖场的迅猛发展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不加处理进入地上和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全国1988年畜禽粪便排放量为18.84亿吨,到2000年可达27亿吨,其危害不亚于生活垃圾。 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提高到1997年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