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4160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1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机经营管理学,第一章,农业机械化概论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农业机械化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历来是衡量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1、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类机器 和机具的总成。人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代替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

2、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的唯一标准)。,2、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二是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三是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分狭义和广义农业机械化两种。狭义农业机械化:运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代替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广义农业机械化: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过程。,3、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农业机械化管理 农业机械化管理就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和总结

3、其自身规律,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目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及控制过程。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4.管理是一种创新行为。,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行政推动阶段、机制转换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市场导向阶段(1995年以后),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年),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年)这一阶段 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

4、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市场导向阶段(1995年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农机化优惠政策全部取消,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相应法规和政策措施的保护和

5、引导下,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进程加速,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加快。,三、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 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将落后的农业改造成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关系:1、劳动手段的现代化;2、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 中心环节;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4、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5、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一

6、、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在美国被美国工程院等单位评为20世纪20项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名列第七。,(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照现在的汇率计算,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标志。农田耕地,主要是粮食作物的播种、收获、脱粒、加工、排灌等固定作业,以及运输等机械化程度80%-90%役畜逐年下降;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占总

7、人口的比例很小;农业生产率高,农畜产品产率量高;基本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种植和经营。,全民实行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各种农机动力不断增加,特别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经过20-30年的发展,基本趋于饱和;役畜进一步下降,变为食用畜,畜牧业生产进不断发展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畜牧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极端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标志。传统作业全面改革,农机、农艺进一步结合新的作业项目不断出现。如棉花、蔬菜和水果等较难作业项目而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液压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播种机、植保喷雾机、施肥机等农业机械。最后形成农业企业化、工厂化规模较大,耕地比较集中。,分析图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从起步到

8、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大致经历了30-30年的时间。美国从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到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经历了30年的曲折过程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利用已有的技术和经验,发展进程稍短,如英国只用了18年。但没有农业的机械化,也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二)发展持续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面对人口增加,需求增长、资源萎缩、环境破坏等问题,如何保持农业长远的、协调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三)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

9、军,是改造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化作为载体和桥梁。1、农业机械在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比重增加 2、机械动力已成为农业的一地动力 3、作业领域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 4、带动了畜禽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四)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农机工业为农村农副产品加工提供必要技术装备象征企业正常发展需要种植业机械化支持,(五)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广大农民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从劳动结构看 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转移到城乡镇企业、

10、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这部份人以青壮年为主,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在减少,总体素质在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劳动力替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看 三夏 三秋 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要求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不实现和不经济的。从经营收入来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曾出现了农村购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和联合收割机的热潮 从劳动者的观念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变,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合作也成本的降低,广大弄明迫切需求现代文明的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

11、劳动力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可持续农业需要农业机械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尤其是人均耕地和人均淡水资源。持续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能源防止水土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抵御自然灾害,减少农业损失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如旱灾、涝灾、病虫害、低温冷灾等频繁发生。特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大,老在时常发生,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主要障碍。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显著地增强了我国弄个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农田排灌是增加农产品产量的主要措施。(2)机械化旱

12、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3)质保机械化是农作物的保护神(4)减少产品损失,3.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铲平商品率的高低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主要的区别。现代农业通过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的高低,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主要的区别。现代农业通过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和商品率。农业机械没有人力、畜力那样疲劳程度限制,以及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大功率、高速度、高质量进行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世界各国家农业经济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以自然资源的多少位前提不仅在人少地多的国家起作用,在人多

13、地少的国家也如此,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0.003hm当推广应用于水稻插秧和收割机械化之后,人口急剧减少到3850000.1970年平均每人农业经济活动人口生产谷物1642kg,1980年和1994年分别达到1995kg和4101kg,1994年日本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比1970年减少63.6%,生产效率提高2.5倍。,如图所示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农产品商品率也提高了。,4.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雨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资源利用率。这是因为现代农业机械不仅功率大、速度

14、高,还能够复式作业、联合作业,有利于抢农时、争积温、抗灾害、降成本。而且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造和调节已完成高精度作业。,5.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传统人工作业劳动强度打、作业条件差。再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从而吧弄明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意愿。,6.保障食物安全需要机械化 我国人均耕地少,为了保障13亿人口食物安全,必须面向更加广阔的空间索取更多的食物。开垦荒地、改造低产田,治理草山草坡发展近海、远洋渔业,更多样样里不开农业机械的高效作业。,第三节 农

15、业机械化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人口增长给农业持续发展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从绝对值讲,中国地大物博,但用众多人口平均中国却成了世界上人均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2如图所示,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的精华。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发展工业,交通不断占用耕地。再加上开荒加耕的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如图所示 水是农业的命脉,人口的增加,是我过人均淡水资源不断下降,1983年为2550m,2007年下降到1250

16、m,淡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2.自然灾害频繁制约农业持续发展 水灾、旱灾、冰雹、霜冻、低温冷害、北方麦区的干热风、南方双晚稻的寒露风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稳定高产,至今中国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土地素质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据1992年遥感普查,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106km,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4*106km风蚀面积187.6*104km水土流失量每年约5.0*109t,带走了大量的肥土。农业环境污染威胁农业生产 据统计,全国每年发生急性污染事件3000多宗,其中60%-80%是农牧渔业污染事故,每年经济损失1.0*109元以上。,二、我国农业

17、发展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深入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也正在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现在看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观察,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民的收入增长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主要是三大变化。,1.农产品供求格局的阶段性变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产品我国农产品供求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近10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上,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市场环境深刻变化,消费者结构明显升级农产品供求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又发生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从供给看,国内资源短缺,生态约

18、束趋紧,扩大生产、增大供给难度越来越大。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重,开发农业资源、增施化肥农药受到明显约制,发展生产的生态成本和经济成本不断提高,从贸易看,农产品国内外市场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传导影响越来越大。,2.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近年来,农村劳动里转移呈现加快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进城打工农民有1.19,在城乡企业就业就业有1.48亿,扣除重复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在2.1亿人左右再算上半年的季节工,临时工,转移外出的总量还要大。这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对促进整个国家工业化、诚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农民

19、增收的重要渠道,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3.农业发展的外部关联度发生阶段性变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产业间、国际间加速流动和配置,引发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和其他国家的关联度明显增强。由此导致我国生产机会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从国内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非农业产业技术进步加快、企业效益提升,又导致大量优质资源外流。总之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视野、战略高度来审视和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变化,进一步跳出就农业抓住农业的圈子,要统筹城乡谋发展,着眼全局工作。,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

20、拉机开始,中国60年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了一个体系。形成了一个网络,建成了一个基地没实现了一个促进。,1.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工业体系 农业工业是为农业生产提供装备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条件。我国农机工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仅有农机制造36个,不仅工厂数量少,而且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基础十分薄弱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小型农具。现如今农机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批技术设备和农具。我国农村和国营农场是用的农业机械中,国产98%以上结构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农业机械产品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

21、且有一定数量销往国外。,2.农业机械化说品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中和机械化水品达44%,已经跨越了中级阶段。与我国初期相比,农业大忙季节,北方大忙季节,北方缩短10天,南方缩短7天。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为13%。按影响力排在水力、化肥、良种之后,为第四位。,3.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机管理服务网络 随着我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我国从国家到省、县、乡、村,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农业管理服务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网络,统一组织和管理各地农业机械的经营、使用、机手培训、销售、维修。服务等工作这是我国农村数量种众多的农业机械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作用

22、的关键所在。,4.建立了一个相当健全的农村科研核试验鉴定基地 根据我国的农业生产特点研究设计使用的农业机械和进行试验鉴定工作,我国不同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农机科研和试验鉴定机构。一是建立国家拖拉机、内燃机、农业机械、农业工程、畜牧机械等研究所。二是我国各省都建设了农牧也机械化科研机构,根据各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和地形、耕地制度、农作物品种等特点,研究了适用的农业机械。三是经过机构调整少数的先保留农机研究所,承担本地区的农业机械的选型实验,进行适合本地特点的小型农具的研制工作。,5.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0年的发展,农机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我国农业动力结构和装备水平的变化,

23、正在改变着千百年来几乎完全依靠人力、畜力和手工落后状况为农业由自给自足,半自给生产转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为农业高产提供了多种手段,例如机械深松、精密播种、深施化肥、抢收抢种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载体。农业增产需要农业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要大面积推广应用都不许运用农业机械。,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产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出一条“农民为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要针对中国的世纪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

24、化发展道路。集体来讲,要做到七个坚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全局;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坚持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坚持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坚持依法推进、依法监管、,(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等条件,有选择的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机械化。(2)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紧张,提高农产品单产至关重要,(3)发展服务型农业机械作业模式 有效协调小地块和大机器、小农经营与大农生产的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机化服务产业化,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不能办好的事,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促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4)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推广、销售、培训、维修等实行一体化经营。,(5)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发展道路 通过改进农业机械的性能,鼓励农民使用高性能节能机械作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断提高农机化节能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