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弟状况.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196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子弟状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农民工子弟状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农民工子弟状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农民工子弟状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农民工子弟状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工子弟状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子弟状况.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民工子弟状况、需求与社会工作,第一部分,农民工子弟教育,一、打工子弟教育问题由来,(一)改革进程不同步造成的教育责任错位经济体制改革一步当先:人口流动由不可能变为现实人口流动的特点:分批迁移留有退路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属地化管理使城市当局可以推诿责任,(二)教育产业化导向致使农民工家庭面临子女教育经费困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投向分割使学校教育难以为继把教育投向市场使得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事业成为可以创收的产业贵族学校择校现象,各种名目的多收费公办学校赞助费,二、打工子弟教育问题显现与发展,(一)民工潮之初,打工子弟教育问题并不突出,因为:1、民工潮规模相对较小2、民工流动性相对较大3、民工

2、在城市立足未稳4、城市未出现解决打工子弟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二)九十年代前中期,打工子弟教育问题逐渐显现,城市社会出现处于失学状态的学龄打工子弟科技日报1996年6月16日文章:有资料显示,1995年,在北京打工的外来人员携带孩子率为3%,他们的入学率仅为12.5%,照这样计算,目前我国大城市中约有180万外地民工子女,其中就有160万漂流在外。,光明日报1997年3月27日和北京青年报1997年5月14日两篇文章引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徐锡安的话: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少年约有8万人,其中的一半约4万余名,目前以多种形式已在各中小学就读,还有一半外来人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读问题

3、没能得到妥善解决。,(三)独立设置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1993年,北京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诞生至今北京有300余所此类学校,三、社会各界对打工子弟教育问题的应对,(一)媒体披露使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科技日报1996年6月16日:救救外地民工的孩子,谁向他们敞开校门光明日报1997年3月25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不容忽视光明日报1997年3月27日:创造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北京青年报1997年5月14日:民工子弟课桌应该安在哪里,(二)海内外团体和人士关注和支持打工子弟教育事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世界宣明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摩托罗拉,(三)政府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否定

4、、取缔容忍、观望规范、引导1996年4月和1998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公安部联合颁发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两为主原则: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2002年,北京市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提出对打工子弟学校进行限期整改的要求,自2003年至今,部分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相继批准近60所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办学资格。过程中,也有反复:2003年,丰台区取缔区内所有打工子弟学校;2006年,北京市一些区县取缔部分打工子弟学校,四、打工子弟学校的功绩和局限,(一)功绩:为一部分打工子弟提供了学习机会

5、1、适应一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的需要2、成为公办中小学主渠道的有效补充形式3、为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保障4、避免大批新文盲的产生,(二)对打工子弟教育的责难和误解1、举办者的牟利行为2、降低教育教学质量3、会造成更多农民涌向城市4、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5、应该留在农村接受教育,(三)打工子弟学校的局限1、延迟农民工子弟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2、简陋的办学条件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3、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4、一部分举办者投入不够,第二部分,移民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基本价值,一、移民适应模式,一般而言,移民后要在新的环境生活,无论是实际生活或是精神心态,“适应”是首要的课题。从移民学的角度,移

6、民的适应有三个主要模式:,(一)“熔炉论”法国裔美国学者克雷夫科尔(H.S.Crevecoeur)在1782年提出的“熔炉论”认为:美国已经并且仍然继续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人种“美国人”,(二)“社会同化”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帕克(R.E.Park)提出的“社会同化”理论认为:移民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在刚进入迁入地时,由于大多不懂或不能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因此只能先在边缘地区立脚,以廉价出卖劳动力为生。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移民接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于主流族群,进而被主流社会完全同化,(三)、“多元文化论”“熔炉

7、论”和“同化论”在20世纪60 年代以后受到“多元文化论”的冲击,但它们的影响始终存在。以“适应”问题为主导的分析,忽略了新移民作为一个少数族群的处境。新移民的处境并不单纯在于适应,而是作为社会上的少数族群,面对着社会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及歧视问题。,二、结构社会工作理论,从莫拉尼提出的结构社会工作理论看社会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是源自社会结构的不平等,而并不是个人或家庭的过失。结构社会工作目标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指短期目标减低剥削性的社会秩序对人的负面影响。第二层是指长期目标改变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结构。,压迫和不平等是结构社会工作理论关注社会问题的关键点。压迫情况的出现是因社会上一些少数族群在处

8、境上(如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等)的不利,以致被主流人士压迫和歧视。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主流人士阻止弱势社群共同参与社会的机会,并影响其生活之质量。,三、移民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一)基本价值观1、平等尊重2、互利共存3、增权(二)扭转几个认识误区1、误区一:移民是犯罪高发人群2、误区二:移民与城市原居民争夺就业岗位3、误区三:移民与城市原居民争夺保障资源4、误区四:移民适应问题主要源于自身,第三部分,打工子弟问题与需求,以往的研究,1、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2、农民工子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3、农民工子弟就学意向的调查研究4、农民工子弟职业教育供求状况的调查研究5、城市二代移民职业期

9、望的研究6、北京市农民工子弟生存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研究,一、样本基本状况,此次调查,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7份,回收率为92.93%。有效问卷填答者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1、年龄分布3717份回收问卷中,有关年龄的问题有3630人作了有效填答,其分布如表1所示,年龄跨度从6岁至20岁,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0、11、12、13岁四个年龄组,分别为16.7%、18.0%、20.8%和14.6%,四个年龄组人数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0.1%。,2、性别分布在3717份回收问卷中,有关性别的问题有3615人作了有效填答,其中男性为2090人,占57.8%;女性为1525人,占42.2%。性别比

10、为137:100,大大超出自然状态下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正常范围约为105106:100)。,3、户籍地在3717份回收问卷中,3419人填答了户籍所在地一拦内容,地区分布涉及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了港、澳、台和西藏、青海之外,其他所有省级区划都有农民工子弟在我们此次调查所在的学校中就学。其中,人数比例超过10%的有四个省,从高到低的排列为:河南(28.3%);四川(15.1%);安徽(12.1%);河北(10.1%)。四省人数比例加总为66.5%,为全部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二。基本反映了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工的户籍所在地的分布比例。,4、文化程度在3717份回收问

11、卷中,有3666人对年级分布一栏问题作了有效填答,有关人数及比例分布状况如表4所示。其中,分布人数及比例最多和最高的是:小学五年级(841人,22.9%);小学四年级(791人,21.6%);小学三年级(742人,20.2%);小学六年级(726人,19.8%),四个年级人数比例加总为84.5%。,5、出生地在3717份回收问卷中,有3580人对出生地的提问作了有效填答。数据显示:在北京出生的农民工子弟共计528人,占14.7%;非北京出生的3052人,占85.3%。说明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出生在原籍或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然后随同父母来到北京生活,在这些孩子身上有不同地方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12、,6、来京时间在3717份回收问卷中,有3365人对来京时间的提问作了有效填答。数据显示,来京时间的人数分布也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即:来北京不足1年的和超过6年的分别只占总人数的2.7%和0.7%,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弟来京年限集中分布在2年以上至6年以下四个组中,从高到低的年限组别分别是:满3年不足4年组(940人,27.9%);满2年不足3年组(704人,20.9%);满5年不足6年组(669人,19.9%);满4年不足5年组(610人,18.1%),四组人数比例加总为86.7%。,7、在北京,与哪些家人一起生活(可多选)在北京与哪些家人一起生活的问题,因为是多选题,所以在回收的3717份问

13、卷中,对不同选项的有效填答人数有少许出入,大致在3686人至3691人之间。数据显示:在京的农民工子弟,绝大多数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在有效填答的农民工子弟中,分别有3350人和3387人与父亲和母亲一起生活,分别占90.9%和91.8%。此外,有将近一半(49.1%)的农民工子弟有兄弟姐妹一起在北京生活。数据另外显示,在京生活的农民工子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人数比例较低,只占有效填答人数的6.2%,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家庭结构也出现了由直系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的趋势,农村中比较年轻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大量离开家乡来到都市,老年人大多留在了家乡,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越加老化,将来农村老年人

14、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二、研究发现与结论,(一)关于农民工子弟身份认同的发现与结论1、农民工子弟家乡生活的印记发生着由深刻向逐渐淡漠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多数农民工子弟离开原籍地家乡的时间并不太长,如:99.3%的农民工子弟在北京生活的时间不满6年,又如:59.6%的农民工子弟离开家乡后又回去过家乡探亲,所以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弟对留在家乡的亲人以及过去家乡的生活还有一份怀念之情,数据显示,在北京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弟中,有93.3%的人表示想念留在家乡的亲人;有86.2%的人表示想念过去家乡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离开家乡时年纪尚小,加之有超过四成(40.4%)的农民工子弟来到北京后,没有回去过家乡

15、,所以农民工子弟对原籍地家乡的印象逐渐变得模糊和陌生。如:农民工子弟中只有不足一半的人(47.9%)对家乡的印象还“十分熟悉和亲切”;而超过一半的人(52.1%)对家乡的印象或者“有些陌生”,或者“十分陌生”。,2、农民工子弟对城市生活总体上感觉适应和向往因为多数农民工子弟出生在原籍地农村,又随父母亲友来到城市生活,有城乡两地生活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当将两地的生活相比较时,农民工子弟对城市生活的肯定和喜爱多于对农村生活的肯定和喜爱。如数据显示,认为“北京好得多”或“北京好一点”的加总的人数比例为43.1%;认为“家乡好得多”或“家乡好一点”的加总的人数比例为25.6%。前者比后者高出68.4%。

16、数据显示,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对于在北京的学习、生活表示“非常适应”和“基本适应”的加总的人数比例为81.4%,超过八成;表示“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的加总的人数比例为6.1%。前者比后者高出12倍多。,在面对“将来是否打算回家乡生活”问题时,农民工子弟表示“坚决不回去”和“只要有可能,尽量不回去”的两项相加的人数比例为28.5%,将近三成。表示“打算回去”的占6.8%。前者比后者高出3倍。另有34.9%的农民工子弟表示“为了参加中考或高考,打算回家乡学习和生活”,这部分表示打算回去的农民工子弟中,有许多是囿于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限制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并不是想放弃城市生活而回到农村。,3、农

17、民工子弟在城市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与城里人的交往不多数据表明,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主观上很想与北京人交往,他们中表示“非常希望”或“希望”与北京人交往的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高达71.5%;而表示“不大希望”或“很不希望”与北京人交往的人数比例只有6.0%。前者比后者高出10多倍。但是在实际上,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家庭与北京当地居民在生活中的交往甚少,数据显示,居住地周围全部是北京人或大部分是北京人的两项加总只占五分之一强(21.6%)。而居住地周围大部分是外地人或全部是外地人的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为58.5%,说明多数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家庭生活环境还比较封闭,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同质人群中,与城里人

18、的生活交往比较少。,数据进一步显示,有很多北京朋友的农民工子弟只占12.8%;而没有北京朋友的农民工子弟却占到39.6%。说明有将近四成的农民工子弟基本不与北京同龄人交往。,4、农民工子弟的身份认同处于非城非乡的尴尬境地从主观愿望的角度考察,大多数农民工子弟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人。如数据所显示的,表示“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成为北京人的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为61.3%;表示“不太希望”或“很不希望”成为北京人的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为11.9%。前者比后者高出4倍多。,但是从农民工子弟的实际感受角度考察,很多农民工子弟又不认为自己已经被接纳为城市里的人,他们的身份认同还更多地与原籍地家乡相联系

19、。如数据所显示的,在对“你认为自己是否已经是北京人”问题作答的农民工子弟中,认为自己已经“是”或“不是”北京人的人数大致相当,分别占总人数的26.1%和27.2%,持否定态度的略多一个百分点。另有将近一半(46.7%)的农民工子弟回答没有考虑过此问题。将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认为自己已经是北京人的人数比例要比有成为北京人主观愿望的人数比例少了35.2%,说明主观愿望与现实感受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很多在城市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弟并没有城市的身份认同。,与此相反,农民工子弟对自己的家乡身份的认同却远远高于对城市的身份认同。如数据所示,当问到“是否认为自己还属于家乡地方的人”的问题时,有三分之二以上(6

20、7.4%)的农民工子弟持肯定的态度,而只有占4.1%的农民工子弟持否定的态度,两者的人数比例相差16倍。另有占28.5%的农民工子弟表示“说不清楚”,说明有将近三成的农民工子弟对自己的身份归属感觉迷茫。,分析上述农民工子弟身份认同迷茫现象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居民的身份隔阂和悬殊地位。如数据所显示的,当问到“你认为成为北京人的障碍是什么?”时,除了有37.3%的农民工子弟表示说不清楚之外,认为成为北京人的最大障碍排序第一位的是“没有北京户籍”,占总数的29.6%,其人数比例与选择其他三个原因(没有固定住房、父母无固定职业、城里人不接纳)的加总人数比例大致相等,说明户籍制度对农民

21、工子弟城市认同的负面影响作用十分巨大和深远。,(二)关于农民工子弟生命教育方面认知与行为的发现与结论,5、生命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严重薄弱的环节一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对于人的生命的认知十分欠缺。具体体现为:一是农民工子弟对生命教育概念的认知度和活动的参与度都很低。如数据所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子弟(33.8%)听说过“生命教育”这一名词,没有听说过的农民工子弟却达三分之二(66.2%)。相对于是否听说过“生命教育”的名词,参加生命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更低。统计数据显示,参加过生命教育活动的农民工子弟只占总数的6.3%,而没有参加过的则高达93.7%。,二是农民工子弟对于生命的生理

22、物理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如数据所示,对于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表示“懂得很多”的农民工子弟只占总数的11.0%,而表示“不懂”的却有12.3%。其余高达76.6%的农民工子弟只是“懂得一些”或“懂得很少”。如数据所示,有关男女生理构造差别方面的知识,表示“懂得很多”的仅占5.2%,即只占总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表示“懂得一些”的占30.5%;表示“懂得很少”的占30.0%;表示“几乎不懂”的占34.3%。“懂得很少”和“几乎不懂”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高达64.3%,几近三分之二。又如数据所示,有关人的生命孕育过程方面的知识,表示“很了解”的农民工子弟只占总人数的4.2%。表示“了解一些”的占45.3%

23、,两项相加不足一半。另有超过一半(50.5%)的农民工子弟表示“不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这些少得可怜的有关人的生命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不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获得。如数据所示,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有关人的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只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对于男女在生理构造方面差异的知识只有不足五分之一(19.5%)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有关人的生命孕育过程方面知识,只有不到六分之一(16.0%)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6、农民工子弟生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意识与行为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农民工子弟在生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总体上令人满意,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农

24、民工子弟都表达了较为科学的认知水平,并养成了较为健康的行为习惯。例如:,数据显示,占总人数一半以上(51.2%)的农民工子弟一贯都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还有占46.4%的农民工子弟能做到“有时是,有时不是”饭前便后洗手,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高达97.6%。数据表明,当家庭成员生病后,有将近一半的农民工家庭(49.6%)采取“上医院看病治疗”的方式处理。另有占四成以上(40.8%)的农民工家庭采取“自己买点药服用”的方式处理。两项加总的人数比例占九成以上(90.4%)。数据显示,有六成以上(60.2%)的农民工子弟过马路时遇到红灯,即便没有一辆车,也能做到不乱穿行。数据显示,在吃东西之前,“非常关

25、注”或“比较关注”食品保质期的农民工子弟人数比例高达70.5%。,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在生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还有不甚科学和不甚健康的表现,有些农民工子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十分令人担忧。例如:数据表明,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每日三餐定时、定量,有规律饮用的人数比例不足三分之一(33.0%)。在定量方面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喜欢就多吃,不喜欢就少吃的人数比例高达四分之一强(25.9%);在定时方面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有时早有时晚,无固定时间的人数比例也近四分之一(24.1%);经常不吃早饭的农民工子弟占17.0%。,数据显示,当家庭成员生病后,采取“不看病也不吃药

26、,硬挺着”的方式处置的农民工家庭占5.3%。数据显示,过马路遇到红灯时,有16.4%的农民工子弟表示会穿行,还有23.4%的农民工子弟表示“有时会,有时不会”穿行。两者相加的人数将近四成(39.8%)。数据显示,在吃东西之前,“不太关注”或“从不关注”食品保质期的农民工子弟的人数比例为11.3%。,7、部分农民工子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子弟中的绝大多数心理比较健康,他们积极向上、友善乐群、有安全感。但是数据同时显示,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某些情景和场合中,情绪过分紧张,缺乏安全感。临床心理学认为,紧张和恐惧,是对威胁和危

27、险的不适而作出的正常的人类反应,在未知而陌生的环境中,紧张和恐惧可被视为危险的警示,从而协助个人动员资源以应对威胁。青少年在面临重要的考试测验、身处夜深灯黑的环境时,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当反应和刺激不成比例,或紧张和恐惧的情绪体验频率、强度过高时,这样的心理反应就不可再被视为正常,严重者还会发展成精神方面的疾患,从而影响人的社会功能的承担。,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一部分农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已经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如数据显示,有21.8%的农民工子弟在考试测验之前经常感觉紧张,人数超过五分之一;有超过三成(30.6%)的农民工子弟在遇到夜深灯黑时的心理反应是“经常感觉害怕”。

28、,二是在某些情景和场合中,常常感觉空虚无聊和孤单寂寞。青少年处于由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过渡的关键阶段,团体心理和社会归属感的培养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中的大多数社会心理发展较为健康,无论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在家庭或学校的环境中,他们都生活得乐观、充实,有集体归属感。但是调查数据同时显示,也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弟社会心理发展不够健康,常常产生被同伴和社会排拒的疏离感。,如数据显示,当一个独处时,经常感觉空虚无聊的农民工子弟将近三分之一(33.2%)。数据显示,即使在家中或在学校这样亲友和同伴聚集的场合,也还有将近一成(9.9%)的农民工子弟经常有孤单寂寞的感觉。,三是

29、有了苦闷没有宣泄排解的有效渠道。人的一生中产生各种烦恼和苦闷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产生烦恼和苦闷之后有倾诉的对象和排解的渠道。但数据显示,当心中有了苦闷后,农民工子弟向成年师长诉说的人数比例只占五分之一多一点(20.9%)。,与此相比较,心中有了苦闷后向同学或同龄伙伴诉说的概率比较高一些,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强(25.5%)。自己想办法排解的人数比例也占到两成以上(25.5%)。另外,有超过三成(30.8%)的农民工子弟心中有了苦闷后只能自己闷在心中,没有任何诉说和排解的途径。,8、农民工子弟在社会沟通交往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社会化过程中,与人沟通和交往是青少年参与

30、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弟的社会交往能力从总体上讲发展比较健康和顺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乐于和善于与人沟通交往,与生活的不同群体维持着较为正常和理想的关系。但是调查数据同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弟在社会沟通交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代际交往中存在矛盾和冲突。这里所讲的代际交往既包括青少年与自己亲属长辈的交往,也包括作为学生的青少年与自己老师的交往。由于师长们在过往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经济的、学识的和生活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所以在代际交往中占有优势。而青少年处于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发展阶段,在与师长的交往中更期待平等

31、、自主和坦诚。由于上述原因,部分农民工子弟在与师长的交往中有负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如数据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二(66.8%)的农民工子弟不认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友好平等”;有超过二成(20.9%)的农民工子弟“比较怕父亲或母亲”;有接近二成(19.2%)的农民工子弟认为“父母不理解我的想法,无法沟通”;有将近一成(9.2%)的农民工子弟中感觉“父母总给我压力,觉得很厌烦”;还有占7.7%的农民工子弟“想早日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数据显示,有超过二成(20.2%)的农民工子弟对老师“有敬畏的感觉,不敢接近”;有接近一成(9.4%)的农民工子弟认为“老师不理解我们的想法,无法沟通”;有占5.8

32、%的农民工子弟感觉“老师总给我们压力,很厌烦”。,二是在与同龄人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和愉悦感。人类的结群需要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同龄人交往是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最重要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我意识的提高,青少年更加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这种心理需求能够在同龄人交往中得到满足。但是调查发现,有部分农民工子弟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主动性和愉悦感。如数据显示,占54.2%的农民工子弟在生活中要好的朋友不多;有5.0%的农民工子弟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同龄朋友。,三是与异性同龄人的交往须加以正确引导。与异性的交往在青少年交往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于异性同龄人有一种神秘感,经

33、历一个由抵触到渴望的变化过程,需要成人社会的正确引导,禁绝和放任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调查数据显示,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农民工子弟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尚属正常。如数据所示,表示自己有要好的异性同龄小伙伴的农民工子弟占41.1%;表示自己没有要好的异性同龄小伙伴的农民工子弟占58.9%。,9、在农民工子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中,学习成绩处于突出受关注的地位调查资料显示,在农民工子弟的心目中,无论是自我的关注重点,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学习成绩”这一指标。说明农民工子弟的自我意识和评价已经具有了统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如数据显示,在诸多的评价指标中,最受农民工子弟关注的指

34、标依次排序为:成绩、品德、身材容貌、性格、才能、衣着打扮和其他。其中,学习成绩排在受关注指标的第一位,其关注人次比排在第二位的品德高45.7%。,数据显示,在诸多的评价指标中,农民工子弟经常受到别人称赞的方面依次排序为:成绩、品德、其他、身材容貌、性格、才能和衣着打扮。学习成绩仍然排在第一位。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最希望自己有所改善的地方依次排序为:成绩、身材容貌、性格、才能、品德、衣着打扮和其他。排在第一位的希望提高学习成绩的农民工子弟人数比排在第二位的希望改善身材容貌的农民工子弟人数高出87.5%。,10、成人社会要引导农民工子弟确立正确、科学的生死观一方面,考察农民工子弟对于死亡现象的看法

35、和态度发现:处于学龄期的农民工子弟年纪尚小,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思考过死亡这样严肃的问题。如数据所显示的,占45.6%的农民工子弟从来没有想到过死亡问题。还有占41.0%的农民工子弟只是偶尔想到过死亡问题。但是数据也显示,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中,有超过一成的人(13.4%)经常想到死亡问题,如此沉重的问题时时与十岁上下的孩子相伴,实在应该引起成人们的警觉和思考。,对死亡现象的不同解读,反映出一个人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农民工子弟中,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死亡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的人数占36.9%;对死亡现象心存畏惧,表示“死亡让人感到很

36、害怕”的占33.7%;持宿命论的立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种解脱”的占13.6%;还有占15.8%的农民工子弟对死亡现象表示了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考察农民工子弟对于生存现象和人生意义的看法和态度发现:在对待生存的看法方面,农民工子弟从总体上表现出正面、乐观的认知,但也有一部分表现出负面、悲观的看法。如数据所显示的,赞成“人活着是一件幸运的事”的占62.3%;持相反观点,认为“人活着不是一件幸运的事”的占11.0%。两种观点的人数相差6倍。,在对待人生的态度方面,农民工子弟中的大多数表现出珍惜和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表现得消极和被动。如数据所显示的,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子弟表示“要珍惜

37、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76.4%);有超过一成的人(11.6%)持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表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走一步算一步”;持独往独来的人生态度,表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管不着”的占7.7%;随大流,表示“别人怎么过我就怎么过”的占4.3%。,在对待人生的价值方面,农民工子弟中的大多数人能正确处理好贡献社会和自身利益的关系,但也有一部分人将两者的关系作了颠倒的处理。如数据所显示的,在被调查的农民工子弟中,对“人生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观点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立场的人数比例达65.3%,将近三分之二。持“不大赞同”和“很不赞同”立场的人数比例为5.8%。两者的人数相差11倍

38、。,11、应该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弟对于自杀现象的看法和态度在对自杀行为的评价方面,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民工子弟中,认为自杀的人“很愚蠢”的占22.8%;认为自杀的人“很不负责任”的占21.6%;认为自杀的人“很懦弱”的占17.8%;认为自杀的人“很无奈”的占14.5%;认为自杀的人“很勇敢”的占13.9%。另有占9.4%的农民工子弟表示对有人自杀“没有什么感觉”。,在对自杀意愿的评估方面,数据显示,占四分之三以上(75.8%)的农民工子弟表示“从来没有”自杀的念头。但是数据同时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民工子弟中,竟然有将近四分之一(24.3%)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而其中表示“经常有”自杀的念头,占总

39、数的4.2%,也就是说:在每25个农民工子弟中,就有1个多“经常有”自杀的念头。,(三)关于农民工子弟学习、生活状况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发现和结论,12、农民工子弟对于学习方面软环境的评价高于硬条件考察农民工子弟对于学校的学习感到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在所列的9个选项中,农民工子弟感到最满意的大多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软环境方面的指标;相反,农民工子弟最不满意的大多是学校环境条件、课外活动安排等硬条件方面的指标。例如:,数据显示,在所列的9个指标中,学生最感满意的方面依次排序为:老师的教学态度好、教学水平高(29.8%);上课时间安排合理(19.4%);同学之间关系融洽(12.

40、5%);老师对学生关心支持(11.9%);课外活动丰富多彩(8.4%);作业量适当(7.4%);课程安排多样化(5.7%);学校的环境条件(2.9%);其他(2.0%)。,数据显示,在所列的9个指标中,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依次排序为:缺少课外活动(23.0%);上课时间太满,课外活动时间太少(17.7%);课程安排单调(16.7%);学校的环境条件(10.9%);作业太多(9.8%);同学之间关系淡漠(8.5%);其他(6.1%);缺少老师的关心支持(4.0%);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3.3%)。,13、农民工子弟在生活方面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大于对经济条件的追求考察农民工子弟对于目前的生活感到最满意

41、和最不满意的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农民工子弟在生活方面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十分强烈。如数据显示,与父母的关系和谐是农民工子弟第一位感到满意的方面,占30.6%的农民工子弟对于“父母虽然很忙,但还是抽出时间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感到满意;满意度排序第三位的是,占22.4%的农民工子弟对于“有几个好朋友,能够说说心里话”感到满意。,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对于生活中最不满意的地方排序前两位的分别是:心中常常有烦恼,但是没有人可以诉说(23.4%);父母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19.1%)。说明在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中,最受关注的是代际之间的交往和朋辈之间的交往。,与此相比较,农民工子弟对经济条件

42、的关注程度要远远低于对人际交往的关注。如数据所示,对家庭经济条件感到满意的农民工子弟人数比例的排序位列第二位,而不满意的农民工子弟的人数比例(16.6%)的排序只列第四位。数据进一步表明,在农民工子弟最希望生活中有所改变的方面中,感到“和本地人的生活差距太大,心理不平衡”的农民工子弟人数比例的排序位列倒数第二,只占总人数的6.9%。,14、农民工子弟未来生活的理想目标是取得高学历、留在大城市,但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弟对于未来前途的预测总体上比较乐观,如数据所示,认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一定比父母现在的生活好”的占79.3%接近八成,只有一成多一点的人(10.7%)认为自

43、己将来的生活“很难说,可能比父母混得还差”。,对于自己将来生涯发展的规划,大多数农民工子弟的理想目标是取得高学历、留在大城市。如数据所示,当问到初中毕业后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有高达五成五的农民工子弟选择“在北京上高中,争取上大学,以后留在北京工作”(55.4%);人数比例排在第二位的选项是“回老家上高中,争取考上大学,以后留在北京工作”(15.2%)。上述两项说明,上高中、上大学是在城市农民工子弟的最大心愿,其人数比例高达七成(70.6%)。,统计数据还显示,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想在北京就业发展,其人数比例高达93.5%。表示初中毕业后“回老家上高中、职高、技校等,毕业后在老家找

44、份工作”,或“直接回老家找份工作”的人数比例只有4.8%。,但是,农民工子弟对于自己生涯发展的客观可能性的预测与理想目标的设想之间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在考虑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后,农民工子弟对初中毕业以后人生发展实际可能的预测是:排序第一位的仍然是选择“在北京上高中,争取上大学,以后留在北京工作”,但是人数比例比有此理想愿望的人数减少了20多个百分点(20.6%)。,将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下列信息:第一,无论是从主观愿望还是从实际可能出发,上高中、上大学后留在北京工作,都是农民工子弟的首要选择。当然,实际可能要比主观愿望严酷一些,预测自己能在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人数比例,要比主观期

45、望的低一成多(13.3%)。第二,在北京完成高中和大学的学业虽然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弟的心愿,但是现实条件却不能如他们所愿,所以预测能在北京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的人数比例比主观期望的低两成多(20.6%);预测回老家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的人数比例比主观期望的高7.3%。,第三,无论是从主观愿望还是从客观预测而言,留在北京工作都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弟的人生规划,其人数比例都超过九成,只是客观预测(91.0%)要比主观愿望(93.5%)低二点五个百分点。第四,完成高中(或职高、技校)及以上学业是多数农民工子弟起码的学涯规划,但是客观预测(80.8%)要比主观期望(88.5%)的低七点七个百分点。第五,无论从

46、主观愿望还是从客观预测观察,选择只完成初中学业就从事工作的人数比例都比较低,但是客观预测的(17.4%)要比主观愿望的(9.8%)高出七点六个百分点。,15、农民工子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众多困难和需求需要社会各方予以解决和满足数据表明,农民工子弟在学习中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而学习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学习成绩不好,其人数比例超过一半(52.0%)。除此之外的学习压力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12.2%);家长因为成绩不好责罚自己(12.2%);不能进入公立学校上学(7.6%);老师的批评(6.9%);兴趣班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5.6%);其他(3.5%)。,数据显示,在农民工子弟最希望目前

47、的生活有所改变的方面中,依次排序为:要帮父母干活或做家务,很少时间能用在学习上(32.1%);没有人真正了解和关心自己(19.2%);生活太单调,没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17.0%);周围的同学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自己也受到感染(10.5%);北京人有偏见,自己不被接受(10.3%);和本地人的生活差距太大,心理不平衡(6.9%);其他(4.1%)。,数据显示,在农民工子弟学习上需要帮助的方面中,被选频次排在第一位的是“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集体补习功课”,占28.3%。其余选项被选的人数比例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有正规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实验机会(14.2%);能参加课外学习兴趣班(12.7%

48、);有更多的教学辅导资料和课外读物(12.7%);有好的家教老师给予个别辅导(10.3%);有大学生志愿者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10.1%);能参加各类学习竞赛活动(10.0%)。,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在学习上需要辅导的学科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数学(25.5%);语文(21.6%);英语(21.2%);计算机(15.3%);历史(5.7%);化学(2.7%);生物(2.5%);其他(2.2%);物理(2.0%);地理(1.2%)。,数据显示,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最想参加的课外兴趣学习活动的依次排序为:计算机兴趣班,占27.5%;数学奥林匹克班,占21.3%;作文辅导班,占20.2%;英语辅导班,占1

49、8.1%。,数据表明,农民工子弟最感兴趣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次为:唱歌(23.2%);球类(17.8%);舞蹈(14.6%);绘画(11.9%);棋类(11.7%);电影(11.6%);器乐(4.5%);田径(2.7%);其他(2.0%)。,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最想参观的展览馆或博物馆的排序为:故宫博物馆(18.3%);抗日战争纪念馆(15.8%);国家图书馆(13.9%);天文馆(12.6%);军事博物馆(11.1%);历史博物馆(9.8%);古生物馆(8.7%);艺术博物馆(6.2%);农业博物馆(2.1%);其他(1.3%)。,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弟最想去的北京的景点和场所的排序为:长城(31.9%);大学校园(22.6%);故宫、天安门(12.6%);动物园(11.7%);颐和园(8.8%);世纪坛(5.5%);其他(3.7%);天坛(3.3%)。,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