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432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路径依赖二、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与原因 三、制度变迁模型的比较,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路径依赖,1.制度变迁的定义2.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3.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1.制度变迁的定义,新制度经济学能够提供分析经济行为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思考方法和研究工具。研究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是不够的,它必然要涉及到其他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即所谓“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需求的约束

2、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替代成本(即机会成本)。,制度变迁的定义(续),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它应该等于等于制度的边际收益。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制度的交易过程。实际的制度交易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交易成本。制度的交易成本是有关的制度主体在动态的制度变迁中从事对制度这种物品的交易时所付出的成本。研究制度变迁的基本方法就是由科斯开创的边际替代分析法。如企业制度对市场制度的替代中,其约束条件是企业的边际管理成本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2.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1)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2)制度变迁的源泉(3)适

3、应效率,(1)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为什么说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环境下,制度和组织的连续的交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点。组织和企业家的最大化活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与组织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玩游戏的角色。,作为制度变迁关键的组织必须是有效组织,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目标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在组织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的作用又至关重要。创新的结果,可能是重生也可能是毁灭(即熊彼特式的“毁灭性的创新”)。制度变迁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终要取决于人,即制度变迁的主体。,企业家在制度变迁

4、中的角色,企业家的真正任务是设计和发现市场、评价产品及其技术、积极管理雇员的劳动,这是由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当不确定性发生的时候,创新就成为必要的了。企业家实现上述任务需要有关的特殊知识。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传授的知识;另一类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企业家之间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拥有多少特殊知识以及获得特殊知识的能力。,企业家特殊知识的获得取决于特定的制度结构,制度结构“圈定”了企业家选择知识的空间范围。如果基本制度框架使收入再分配成为有利可图的经济机会,那么追求生产率提高以外的特殊知识就会盛行。如果基本制度框架鼓励企业或其他组织投资于提高生产率的特殊知识,那么,生产率的增长就将带来经济

5、繁荣。有效的组织和企业家的最大化行为又决定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及其进程。,(2)制度变迁的源泉,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变迁的代理人是个别企业家,而制度变迁的来源是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相对价格的变化之所以是制度变迁的源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和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讨价还价的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努力。,制度变迁的源泉(续一),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化的另一个来源。影响人们偏好的因素很多,如人均国民收入、历史文化传统、信息成本的变化等都可以影响偏好。相对价格的变化对偏好的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也就是

6、说,当相对价格发生基本变化后,将逐渐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使之合理化。是不是所有相对价格的变化都会导致制度变迁呢?这个问题可以用均衡概念来表述。制度均衡是在既定的当事人的讨价还价能力条件下,没有人能够从改变现有制度中获得好处。,制度变迁的源泉(续二),制度均衡只是在现有约束条件下一种较佳状态,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状态(相对人们的“目标模式”而言)。但是在这种制度均衡的条件下,改变制度的所费成本大于预期收益。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源泉,但是并不意味着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就必然导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从深层次上讲,制度变迁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是制度

7、变迁的外部条件。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对制度变迁最主要的影响是它们改变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预期收益。,(3)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那些决定经济长期演变的途径,还涉及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致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制度变迁使组织更具有了创新的能力和愿望。适应效率更多地与组织的“主观愿望”联系在一起。检验一种制度是否有效,首先就要看这种制度是否给组织带来了适应效率。适应效率尽管不太容易衡量,但是组织中的“适应效率”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适应效率来自于有效的制度。,有效制度如何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第一,有效制度允许组织进

8、行分权决策,允许试验,鼓励发展和利用特殊知识,积极探索解决经济问题的各种途径。第二,有效制度能够消除组织的错误,分担组织创新的风险,并能够保护产权。,如何使组织具有适应效率?,竞争。新制度经济学在注重对合作问题分析的同时,并未忽视对竞争的分析。自由竞争能够给组织带来适应效率。分散决策。制度在分散决策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制度约束才能有效地界定决策权的范围,从根本上杜绝决策权的集中和无序状态。有效产权。产权制度是制度的最基础的部分。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组织适应效率形成的关键。破产法。破产法使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破产法是形成组织适应效率的重要制度约束。,建立个

9、人破产制度的意义,第一,完善我国破产制度的需要。破产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是解决损益经济的制度保障。在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破产制度是制止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恶化的一种制度安排。第二,有法可依的个人破产制度可以弥补私了的不足。第三,发展个人信用的需要。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第四,减少社会矛盾和减轻社会负担的需要。破产法律制度不仅关心债权人利益,也开始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破产无罪、破产免责、破产不惩戒已被许多国家的立法所确认。,小结,制度是在组织相互作用中逐渐演进的,具有最大化行为的组织,既可以在现有的制度约束下实现其目标,也可以通过改变其现有制度约束实现其目标。组织如何实现其最大

10、化目标取决于企业家对现有制度提供报酬机会的主观认识。在制度提供了适应效率的情况下,有效组织能够反过来推动制度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演进。,3.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1)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2)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轨迹依赖(3)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1)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诺思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从而提出了制度变迁中的轨迹和路径依赖问题。关于技术演变过程的自我增强和路径依赖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最先是由W.Brian Arthur作出的。,Arthur的技术演进自增强理论,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

11、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手。相反,一种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品质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入一步,没有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定”(lock-in)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自行强化机制的作用,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初始成本或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会出现单位成本下降。学习效应。随着这项技术流行,人们会改进产品或降低成本。协调

12、效应。由于其他经济当事人采取相配合的行为,会产生合作利益。适应性预期。这项技术在市场上使用的增加,有利于进一步扩展。,自行强化机制产生的结果的特征,多种均衡。可能会有多种解决方法,结果不总是唯一的。一项技术可能一开始总是有效的,但发展下去,可能失去效率。模式的固化,选择某种技术容易,而放弃却很困难。轨迹依赖,一次或偶然的机会可能会导致一种解决方法,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它又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一个特点的轨迹。,(2)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轨迹依赖,制度变迁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决定制度变迁的轨迹有两个:收

13、益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随着收益递增和市场不完全性增强,制度变得非常重要,自行强化的机制就会起作用。,制度变迁自行强化机制的作用,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但变迁的方向却取决于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行动个体所具有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其对回报率的预期。,制度变迁自行强化机制的作用(续),协调效应。通过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的产生和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以实现协调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一项正式规则的

14、产生将导致其他正式规则,以及一系列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以补充和协调这项正式规则发挥作用。适应性预期。随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诺思的两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化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允许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一种无效的制度演化轨迹,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只会加强现有制度,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这种制度只能鼓励进行简单的财富再分配,却给生产活动带

15、来较少的报酬,也不鼓励增加和扩散有关生产活动的特殊知识。结果不仅会出现不佳的增长实绩,而且会使其保持下去。,(3)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诺思认为,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利益因素。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制度变迁就可能变成“修修补补”的游戏了。因此,新旧体制转轨的国家要不断解决“路径依赖”的问题。,二、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与原因,1.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概念2.制度变迁

16、的一般理论模型3.学习与制度变迁,1.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概念,(1)制度环境(2)制度安排(3)初级行为团体(4)次级行动团体(5)制度装置,(1)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制度环境是一国的基本制度规定,它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在制度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又是至关重要的。制度环境也是可以改变的,但与其他制度安排相比,制度环境的变迁要相对缓慢得多(革命引起的制度环境的改变除外)。,(2)制度安排,一项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可能是正规的,也可能是非正规的;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久的。制度

17、安排一般在制度环境的框架里进行。一般说,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进程等,但是制度安排也反作用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续),从比较静态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项新制度安排的评价标准有两个,即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帕累托标准是指制度安排为其覆盖下的人们提供利益时,没有一个人因此会受到损失。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是指,尽管新制度安排损害了其覆盖下的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另一部分人因此而获得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总体上还是合算的。,(3)初级行为团体,初级行为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着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任何一个初级行动团体的成员至少是一个熊彼特意义上的

18、企业家,而且在这一模型的逻辑内,团体启动了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初级行为团体实质上是熊彼特意义上企业家的集合体。一旦他们发现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他们就会竭立推动制度变迁。,(4)次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也是一个决策单位,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取收入所进行的一些制度安排变迁。次级行动团体做出一些能获取收入的策略性决定。一般而言,次级行动团体不会使创新的收入有任何增长,但是如果法律赋予他们一些离散性的权力,他们可能会使初级行动团体的部分额外收入转化到他们手中。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推动者;而次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

19、实施者。初级行动团体能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入,而次级行动团体不创造收入,它只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5)制度装置,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被用于新的制度安排结构时,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制度安排结构的收入。,2.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诺思制度变迁模型),(1)诺思模型的基本假定(2)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和制度安排的层次(3)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4)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的时滞,(1)诺思模型的基本假定,诺思制度变迁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所谓“潜在利润”就是“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

20、的利润。只要外部利润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从而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由于外部利润不能在既有的制度结构中获取,因此,要实现帕累托改进,要获取外部利润,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再安排(或制度创新)。这种新的制度安排的目的就在于使显露在现存的制度安排结构外面的利润内部化,以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外部利润内在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外部利润的来源,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利润。克服对风险的厌恶。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外部利润是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新范畴。新制度经济学家使外部性理论更具有了一般意义。外部利润的存在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制度

21、的起源及其功能。此外,外部利润理论的发展将大大拓展人们对市场的边界、市场的限度、市场的潜力以及制度问题的纵深研究。,(2)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和制度安排的层次,制度均衡 制度安排创新的压力 制度安排的层次和决定因素,制度均衡,假定既定的制度安排已经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那么,该制度结构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即制度均衡):已经获取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潜在利润仍然存在,但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潜在利润;如不对制度环境作某些改变,就不可能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制度均衡实际上就是既存的制度结构处在“帕累托最佳状态”之中。但是这种均衡未必是永久性的。因为一些外在事件能衍生出制度安排创

22、新的压力。,制度安排创新的压力,第一,制度安排创新的潜在收入可能会增加。第二,组织或者操作一个新制度安排的成本可能发生改变。第三,法律上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使得某些集团实现一种再分配或趁机利用现存的外部利润机会成为可能。,制度安排的层次和决定因素,制度安排分为三个层次:个人、自愿联合团体和政府。按制度的形成主体可把制度分为三类:一是由个人独自推进然后大家“仿效”的制度;二是大家自愿联合形成的制度;三是政府强行推进的制度。制度安排确定在哪一层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每种层次安排中各自收益和成本的比较状况。在制度安排中受影响团体相对的市场和非市场力。,(3)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

23、,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技术对改变制度安排的利益有着普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技术变迁使产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使得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b.技术变迁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知识的积累和教育体制的发展,使信息接受主体、信息搜集与传播手段以及信息资料本身都得到全面改善,减少了与某些制度安排革新相联系的成本。一个社会中各种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会导致它们对建立新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评价的全面修正。,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续),组织费用是团体推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项费用。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升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可以明显地

24、减少政府性安排革新的成本。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表现在:a.政府可利用其“暴力潜能”降低强制推行的组织成本;b.一旦政府性安排为人们所接受,那么推广它的政治成本就会下降;c.因某项计划而建立起来的现存官僚政治机构,经常相对便宜地扩展到另一个方案的使用上。除了上述因素以外,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政府规模、构成和规则变化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外部收益和成本。,(4)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的时滞,何为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变迁时滞的四个部分现存法律和制度安排对制度变迁时滞的影响,何为制度变迁的时滞,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中的时滞。诺思的制度变迁模

25、型是一种“滞后供给”模型,就是在潜在利润出现和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即制度创新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制度变迁时滞的四个部分,时滞:认知和组织 时滞:发明时滞:菜单选择 时滞:启动时滞,时滞:认知和组织,这个时滞是指从辨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一种制度安排创新中得到的潜在利润愈大,时滞愈短。已知的合法安排选择单子(制度选择方案)愈长,时滞愈短。组成有关行动团体的成员愈少,时滞将愈短。如果组成有关行动团体的成员的原型组织已经存在,则时滞将较短。通讯和交通条件愈好,时滞愈短。发现外部利润是制度变迁的首要条件,外部利润能否内部化

26、,又取决于初级行动团体的形成。,时滞:发明,外部利润能否内在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形式的选择。与技术发明不同,制度的“发明”者既不能获得专利,其发明的成本也难以完全得到补偿。制度形式“发明”的时滞取决于:从新制度安排中能够实现的利润愈大愈确定,发明时滞就愈短。以完整的形式被借用或以修正了的形式运作于其他行业或经济中的相似安排数目愈多,时滞就愈短。经济环境对可选择方案的制约愈少,时滞就愈短。,时滞:菜单选择,菜单选择中的时滞是指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单子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次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安排的时间。制度安排的方案多了,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最佳方案的问题。如果每一个方案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

27、那么菜单选择的时间就更长了。尤其是:在已知菜单上可行的安排选择数目愈多,时滞就愈长。显现在菜单上的选择方案的现值分布愈大,时滞将愈短。对外部利润内在化至少能起部分作用的现存安排的总成本中固定部分愈大,时滞则愈长。,时滞:启动时滞,启动时滞是指可选择的最佳安排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着时间间隔。启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制度主体的不同,制度主体有个人、团体和政府,不同的制度主体因在规模、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就必然导致启动时滞。一般地说,在个人安排的场合,创新的“启动”时滞最短。涉及自愿合作团体的长一些,涉及政府的则最长。,现存法律和制度安排对制度变迁时滞的影响,第一,它限

28、制了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如一国宪法秩序就往往规定了制度安排的可行性空间。第二,现存制度安排可能还有残存价值。第三,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无现存制度可资借鉴,或者有但不可借鉴(有些制度根本不能移植),那么,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制度创新时滞必然拉长。第四,制度创新是一个利益调整过程。尤其在非帕累托改进型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受损者进行相应的补偿,那么新制度的推行就会被延期,甚至最终不得不被取消。,从利益调整角度看制度变迁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制度创新中的潜在利润及成本与收益的变化,这个层次仅仅是新古典主义的原始制度变迁。第二个层次是考虑不同利益集团后制度变迁的博弈及其演变。第

29、三个层次是引入国家后的制度变迁。国家是一个国家制度的最大供给者。越是到后面层次,制度变迁的利益矛盾也越尖锐。正因为利益矛盾的影响,国家所供给的制度经常是低效的。,3.学习与制度变迁,学习机制如何影响制度及其制度变迁?第一,经济及其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但变迁的方向却取决于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第二,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第三,现存知识存量的变化对制度变迁的时间因素起着重大的影响。学习与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制度、规则是人们不断地“试错”、学习的结果;反过来,有效的制度又鼓励人们不断学习。,三、制度变迁模型的比较,1.诱致性制度变迁2.强制性

30、制度变迁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4.制度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还是人为设计的结果,1.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含义影响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不同制度安排对创新者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含义,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即要把外部利润内在化。外在利润内在化的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环节:首先,要有外在利润和新制度安排的“发明者”;其次,还要看制度环境和其他外部条件给新的制度安排留下的空间和边界。诱致性

31、制度变迁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影响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影响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制度引进可以扩大制度选择集合。但是制度引进面临着一个“配套”的问题,还受到文化土壤的约束。第三,制度选择集合还可能因政府政策的改变而扩大或缩小。制度选择集合不同于制度结构。制度选择集合是某一制度安排的多种备选方案。而制度结构则是由一个个制度安排所构成,,不同制度安排对创新者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要使一套新的行为规则(或规范)被接受和采用,个人之间就需要经过讨价还价的谈判并达成一致的意见(或一致同意)。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

32、程中,谈判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对于创新者而言,不同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是不同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即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种安排对创新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正式制度安排对创新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影响,组织成本和谈判成本。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其后果在于:人们可以简单地模仿由别人创造的合约方式或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提供方案的人就缺少激励,从而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即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由于存在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正式制度安排创新的密度和频率,

33、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因此,可能会持续地出现制度不均衡和制度短缺。,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创新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影响,非正式制度变迁是指规则的变动和修改,纯粹由个人完成,它用不着也不可能由群体行动来完成。非正式制度安排有外部效果,但却没有“搭便车”问题。新规则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和成本的计算。非正式制度创新者的费用主要来自围绕着他的社会压力。由于一系列原因,非正式制度安排显示出一种比正式制度安排更难以变迁的趋势。但是,当制度不均衡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到足以抵销潜在成本时,个人会努力接受新的价值观、道德和习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1)盈利性。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有关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2)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有关群体(初级行动团体)对制度不均衡的一种自发性反应,自发性反应的诱因就是外在利润的存在。(3)渐进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的转换、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从外在利润的发现到外在利润的内在化,其间要经过许多复杂的环节。,2.强制性制度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