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4588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8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5 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均衡的基本含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共台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给,5.1,5.6,5.5,5.4,5.3,5.2,局部均衡: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它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影响。,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它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5.2.2 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5.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5.2.3 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1)劳资双

2、方是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2)劳资双方对他们赖以存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充分的信息,信息分布均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3)劳动力具有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及其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是工资接受者;(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完全劳动力市场的假定条件,S=f(W)D=f(W)S=DW=We,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1)不同劳动力市场除工资外的工作条件相同或具有可比性;(2)忽略掉劳动力流动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3)劳动力在被考察的多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没有进出障碍。,

3、动态均衡的基本假定,5.3.2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5.3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5.3.3 公共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均衡,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Dt和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为:Wt=f(Dt)(1)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率Wt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St+1为因变量。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St+1=f(Wt)(2)公式

4、(1)和公式(2)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封闭型蛛网,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5.4.2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5.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意义,5.4.3 充分就业,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A和B是经济社会任意两个行业,两行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均衡,两行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相等,社会获得了最大的产出水平和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那么任意两行业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所有行业劳动力市场都实现均衡。,从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

5、谈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从资本流动的视角去谈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结论:同等的劳动获得同样的工资,不会因职业、行业、地区差异而形成工资差别。,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影响,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概念一:瓦尔拉斯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概念二: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及其他市场所受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原因,第一,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

6、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等因素的调节。,概念三: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概念四: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这种情形也称劳动力过度需求。,概念五:劳动力过剩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初始攻击大于有效供给,又称劳动力过度供给。,概

7、念六: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寻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5.6.2 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5.6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5.6.3 劳动力供求平衡的调节,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第一:人口规模第二:人口年龄结构第三:人口城乡结构,因素,第一:工资水平第二:劳动生产率第三:劳动力的需求,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在同样劳动力需求变动的情况下,均衡工资率水平的提高程度还要受到劳动力供给弹性的重要影响。劳动力供给弹性越小,由劳动力需求增加造成的均衡工资率的提高程度越大。,刘易斯的经

8、济增长模型,在模型中,其基本假设是经济社会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构成,传统部门是农业等生产部门,在这类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很低,故农业劳动力收入(工资)亦维持低水平,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现代部门是被企业家支配的工业部门,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并把利润用于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使资本存量持续增加。在现代部门存在着由该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D1,它与劳动力供给曲线S决定的最佳就业量为L1,均衡工资率为We。,我国要实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需要做以下工作,第一,要综合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长期和短期的劳动力供求,以及劳动力的供求

9、结构进行调节,以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第二,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加社会和各单位对劳动力需求的途径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中小型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技术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政策,积极发展城镇建设等等,来扩大需要。,第三,控制并压缩劳动力供给。这首先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方针,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缩短劳动时间也是压缩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各种教育事业,可减少劳动力供给。此外,还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劳务输出等形式来缓解劳动力供求的矛盾。,第四,协调劳动力供求结构。这主要根据劳动力需求结构的状况,抓紧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再培训工作,促使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协调。,第五,进一步完善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在调节短期劳动力供求中的作用,尽可能消除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供求的偏差,实现劳动力供求的总体平衡。,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并在深刻把握未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趋势、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工作,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保持协调。,欢迎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