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质量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质量管理.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本章教学目的 一、掌握内容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医学影像质量标准: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二、熟悉内容 质量管理方法。医学影像质量标准:胸部正位的影像质量标准。三、了解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程序、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CAD的临床应用及开发原则。,第一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概述,一、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一)质量与质量管理 1质量(quality)质量是指产品的特性及满足顾客和其它相关方面要求应具备的性质。对影像诊断而言,质量就是“影像本身或该项检查固有的、决定是否能满足临床诊断目的、作为评价对象的性质的总和”。,2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指制
2、定质量计划,并为实现该计划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它包括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一切活动的全部过程,是结合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形成的理念、精神、质量标准、价值及行为准则,是一种质量文化。,(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就是为了最经济地生产、销售令用户充分满意的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将企业内所有部门为质量开发、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所付出的努力统一、协调起来,从而能达到效果的组织管理活动。,1、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组织协调活动:以低的辐射剂量获得
3、好的影像质量。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照片影像。引进高质量的成像设备。影像学科全员参与并共同努力开展QA、QC的活动。,2、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明了影像质量既是影像学科全员的存在价值,又是患者的期望。质量等于用户(患者)的利益,其结果是质量提高,本部门的利益也会得到提高和发展。,二、质量管理方法(一)集体创造性思维 质量管理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全面、全员、全过程之上。质量管理首要的是全员管理共识的建立,以及QC需要全员的推动。,推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第一要素,就是全员集体创造性的思维归纳。其目的是将多数意见中和、总结,进行大量积累之后,作出新的总结性意见。第一步:对
4、出现的管理上的问题,制定出新的对策或意见。第二步:对新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良好的作用进行评价。,(二)主次因素图 主次因素图也称为排列图。它是把产生质量不良的数据,以不同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分清主次因素,确定管理工作的重点。,图13-1 主次因素图,主次因素图,注意点:在取数据时要进行分层,归类分成不同的项目、层别。将不是重点的项目集中,向横座标右侧排列;对已知的重要项目,进一步分类,做成主次因素图。,(三)因果关系图 因果关系图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箭头组成。中间是一条粗的箭头,表示结果,也就是需要分析原因的某一个质量特性,粗箭头两旁有若干大箭头,表示人、设备、材料、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四)管
5、理控制图 管理控制图是利用图表形状来反映作业过程中的运行状况,并据此对作业过程进行分析、监督控制的一种工具,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图表。,图13-2-R管理控制图,X-R管理控制图,质量管理活动开展的程序,由题目(问题)的决定(包括建立目标及其理由)、现状分析、要因分析、对策探讨、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的制定、总结等八个程序组成。,三、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整套严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以达到合理的最低辐射剂量和最低医疗费用,确保影像质量、机器设备质量、放射防护质
6、量、人员工作质量以及成本管理等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1成立组织机构 2建立质量信息系统 3制定质量保证计划 4实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二)实施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检测、影像质量标准的监测、质量控制效果的评价几部分。1设备检测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检测:(1)验收检测(2)状态检测(3)稳定性检测,2影像质量标准的监测 制定医学影像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以最优的成像技术条件为保证,达到合理的最低辐射剂量水平,为临床提供满足诊断要求的高质量影像。(1)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包括影像显示标准、重要的影像细节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受检者剂量标准、照片
7、影像特定点密度值、成像技术标准等。,(2)标准照片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影像显示必须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学要求。照片影像中的标注完整、无误,包括检查日期、影 像序号、定位标志单位名称等。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包括无划伤、污染、静电及 伪影等。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影像整体布局美观,无失真变形。照片影像的诊断密度值范围应控制在0.252.0。,3质量控制效果的评价 通过检测发现设备性能超过了所规定的误差限,必须及时维修,重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加以评价,使设备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三)运用PDCA循环方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学科的正常管理程序,可采用美国管理学家Deming提
8、出的PDCA循环方法。PDCA是该方法的四个阶段 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的简称。,1计划 包括工作目标、人员组织分工、设备材料购置方案、技术路线与方法、质量控制标准和目标管理项目等。计划的制定要保证可行性、科学性、稳定性、可定量性和严肃性。2实施 按计划内容进行具体工作,形成惯性运行。必须做到:各级各类人员在整个计划中的任务、职责要明确;规章制度合理可行;人员任务配置合理,工作作风良好。,3检查 利用客观的物理评价和统计学手段,将实施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了解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4总结 计划实施完毕时,根据上一阶段提供的数据、图表及反映出的问
9、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和次要原因加以解决。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拟定改进措施并向下一级PDCA转移,反馈到新的计划中去。,医学影像质量标准,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好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以医学影像检查的成像过程的最优化而实现。一、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满足诊断要求为标准。二、以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三、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一、诊断学要求:1、影像显示标准: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可分3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
10、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剖学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影像上看到,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这取决于正确的体位设计、患者的配合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性能。2、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二、体位显示标准:该标准以相应的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三、成像技术标准:因X线摄影设备的不同,在成像中未能满足其中一些要求时,要加以改进和提高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四、受检者剂量标准:该标准提供在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患者
11、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五、照片影像上解剖学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本标准设定的不同部位特点解剖点的密度范围,可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标准影像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2、影像注释完全、无误;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5、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7、影像呈现的诊断密度范围应控制在0.252.0之间。,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高影像质量为临床诊
12、断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它由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和成像过程最优化来体现。医学影像质量综合评价应以成像过程最优化的三条主线,给出影像综合评价标准。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以能满足诊断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1.影像质量控制(1)影像显示标准: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的表征可分三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影像上看到,从而有
13、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2)体位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以相应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3)成像技术标准:为满足诊断学要求所必需的成像技术的合理组合。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是:摄影设备、标称焦点、管电压、总滤过、滤线栅比、屏/片体系感度、摄影距离、自动曝光控制探测野、曝光时间、防护屏蔽共十项。,(4)受检者剂量标准:影像综合评价标准同时给出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5)照片影像特定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解剖点的密度范围,是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2标准影像必须遵守的一般规则 该准则适用于对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的评价。(1)影像显示能满足
14、诊断学要求。(2)影像注释完整、无误。(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5)影像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加以屏蔽。(7)影像呈现的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二、胸部正位的影像质量标准 1视读评价 分数70分(1)诊断学划区:整个胸部影像按解剖结构划分为两个区域:肺野区和纵隔区。肺野区又分为肺纹理末梢侧和纵隔侧,纵隔区又分为气管、气管分叉和心、膈重叠部三个区域。,(2)诊断学要求:包括肺门影像细节可见,左心影内可辨肺纹理,肩胛骨投影肺野以外,两侧胸锁关节对称,标志正确、画面美观,光学密
15、度适宜,影像对比度协调及层次丰富。光学密度评价要求:第二肋间最高密度1.7,肺门中密度0.75,肺周边中密度0.65,心影低密度0.4,膈下最低密度0.35。,具体到各解剖结构的诊断要求与评价标准为:两上肺野:清晰可见直径2mm末梢血管分支影像;两上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70.05;分数15。两下肺野分支:清晰可见直径1mm末梢血管影像;两下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130.05;分数15。左上肺动脉:清晰可见直径5mm血管影像;密度标准1.130.04;分数8。,右下肺动脉:清晰可见直径5mm血管影像;密度标准0.980.02;分数8。气管:重点评价低密度区、低对比影像的分辨率;气管密度标准0.62
16、0.03;分数8。左右主支气管:重点评价低密度区中略高密度影像(气管分叉)的分辨率;密度0.440.02;分数8。心脏、横膈部重叠区:重点评价高密度区、高对比影像的分辨率;心影密度标准0.370.02,膈下密度标准0.330.02;分数8。,2物理评价 30分。对比度、锐利度及颗粒度分别分配10分。光学密度纳入各评价区域定标。(1)对比度评价:肺野与肺门密度差为0.8、气管与纵隔密度差为0.05、肺野、气管分叉与下纵隔密度差为1.3、肺野与临近肋骨密度差为0.30。(2)锐利度评价:锁及肋骨、心脏、横膈边缘锐利;肺纹理边缘清晰。(3)颗粒度评价:肩胛骨下方软组织内无噪声斑点影像。,类别 胸厚
17、身高 体重 一次剂量(mGy)积累量(mGy)分数男性 20 173 67.5 0.117 0.5 50女性 18 162 54.5 0.1 0.3 50,3入射剂量评价,标准成人胸部摄影入射剂量平均值,项目 指标 评价分数管电压 120 kV 10 栅比 10:1 10影像载体感度 相对感度400 10总滤过 3.0mmAl 10焦点 0.6 10总计 50,胸部摄影基本保证条件表,4摄影技术评价,评价部位 标准片 一级片 二级片 废片右上末梢血管 15 12 9 6右下末梢血管分叉 15 12 9 6 左上肺动脉分支 8 6 4 2右下肺动脉重叠影 8 6 4 2主气管 8 6 4 2左右主支气管追踪 8 6 4 2心脏横膈重叠影 8 6 4 2对比度 10 8 6 4锐利度 10 8 6 4颗粒度 10 8 6 4密度 纳入17评价区域中定标,5胸部正位影像评价等级和评价分数标准,正位胸片评价等级和评价分数表,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