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879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夏、商、西周:世官制,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两汉时期: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隋到清:科举制,一、夏、商、西周:世官制,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家天下”,二、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三:两汉时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随着豪强地主并起,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

2、来,削弱了中央集权),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五、隋到清:科举制(必修一:P15、必修三:P13),1、产生原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

3、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采用的一个因素。,2、科举制演变过程是:,(1)、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

4、,(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6)、结束于1905年。,3、全面认识科举制,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科

5、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余秋雨十万进士,17、18世纪,来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科举制称羡不已,纷纷向本国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法国首先于1791年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一位英国学者总结了中国科举制的优越性:“首先,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

6、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其次,学习使他们睿智明察。第三,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的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地黜退那些无能之辈。”连英国自己也承认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因此,西方人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贡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应吸取的历史教训(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选官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 位思想。中国古代社会

7、之所以从先进变落后,与此不无关系,我们应吸取这沉重的历史教训。(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选官制度的逆向制衡,指的是官吏的退免制度。官吏有选用必须有退免。(3)、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古代选官制度重视道德伦理纲常教育,而儒家的经典,则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基本教材,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学用脱节的距离被扩展到了最大的限度,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亦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8、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科举常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9、(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第一名叫解(jie)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

10、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金榜】古

11、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

12、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朝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A、隋朝、唐朝、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