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25142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

2、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3、师生共同释题。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三、读懂课文内容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读通句子;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前谈话: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

5、萋芳草、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

6、牙绝弦二、 熟读课文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三、 品读感悟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

7、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

8、读。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

9、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四、 能力训练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

10、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

11、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填空: , 天涯若比邻。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欲觅知音难上难。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二、理解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指名回答,教师引导)三、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

12、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生:自由读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生1:读,生2:读。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 师:范读师:请同学起来读。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师: 同学们齐读一遍四、总结全文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

13、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

14、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

15、、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准备】在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

16、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一)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2、齐读课题。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二)初读感知。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二、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打开语言。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

17、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诗句?(二)体验“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1、理解“念”和“

18、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三、破琴绝弦祭知音。(一)痛失知音。从“子期死”

19、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二)想象补充。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三)纵情朗读。四、朗朗诵歌怀知音。(一)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二)熟读成诵。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能运用

20、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播放古曲高

21、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

22、不复鼓。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配乐熟读,练习读出韵味。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1)师生对读两次。(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

23、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出示“伯牙所念,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6)学生用一个成

24、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1、创设情境,感

25、受失知音之悲。(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死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

26、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师:同学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