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5615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 页数:205 大小:2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部断层解剖(华西07级影像).ppt(2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You are welcome!,人体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Anatomy,人体断层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定义和性质人体断面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的器官的形态、位置以及相互关系。性质:应用解剖学,绪 论,特点原位状态下显示结构及位置关系可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密切结合医学影像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解剖学有以下特点:1.能保持结构于原位;2.可由断层重塑整体;3.与临床结合密切。,研究范围及其任务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CT(Computed Tomograph

2、y)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 1618世纪 16世纪初,意 da Vinci 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A.Vesalius 研究了脑的横断面解剖。17世纪,数位学者作了脑、眼和生殖器的断面。18世纪,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阻碍断面解剖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尸体变硬的方法。,第二阶段 19世纪20世纪60年代。第一、完善了断面解剖方法: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面

3、标本。Gerota(1895)用5%福尔马林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第二、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图谱:18521859年,俄国Pirogoff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面标 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体断面解剖学巨著(796页和213幅断面图)。,1872年,德国Braune出版了含有人体三种基本断面的断面解剖学图谱,译成英文,流传较广。1885年,美国Dalton出版了脑的横、矢、冠状断面解剖学图谱,共三本。1911年,美国的Eycleshymer 和Schoemaker经九年的努力,从50具尸体中选材,出版了绘制精美的人体全身横断面解剖学图谱。,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发展时期。超声、C

4、T、MRI等断面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断面解剖学研究的新纪元,并逐步形成了断面影像解剖学的全新体系。,断面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塑化切片技术火棉胶切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断面影像技术:超声,光学成像,CT,MRI,SPECT,PET等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发展前景 从横断面向多维断面、从描述向量化、从尸体向活体、从厚片向薄层、从宏观向微观、从真实到虚拟、从正常向结合病理、从断面向三维和四维、从单纯形态相结合功能和代谢等方向发展。以数字化、功能化和分子化为特征影像断面解剖学研究显微断面解剖学研究实验断面解剖学研究介入放射解剖学研究数字化虚拟人研究发

5、育断面解剖学研究,美国可视人 1995年,Spitzer等将冰冻铣切和当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完成了男、女可视人计划,其切片数分别为1878和5189个,层厚分别为1.0mm和0.33mm,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韩国可视人 2000年,韩国完成了男性韩国可视人的预实验工作,层厚为0.2mm,为世界上第二个实施这一工程的国家。中国可视人 2002年,第一和第三军医大学相继完成了男、女数字化可视人体的数据采集工作,层厚在1.0mm、0.5mm、0.2mm和0.1mm不等,三维建模工作已部分完成。,数字化虚拟人的应用,航空与航天替代真人应对有害的环境汽车撞击试验数字解剖学外科手术基础研究服装,学习方法

6、先修系解和局解整体与断面结合标本与影像结合理论要联系实际,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塑化切片技术火棉胶切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断层影像技术:超声,光学成像,CT,MRI,SPECT,PET等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在具体内容上,将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实验断层解剖学研究发育断层解剖学研究介入放射解剖学研究数字化虚拟人研究,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1)做好课前预习,(相关的系 解与局解内容)(2)明确该层断面的切制方法及 其在人体中的部位和位置,并 对照相应的影像图片。,(3)重点掌握主要层面上器官的形态、位置及其

7、比邻关系。(4)注意观察正常、异常及病 变器官结构在影像学上的断面表现,提高识别能力。(5)及时复兴、总结和强化所学过的内容。,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1.断层或断面(Section)断层是沿一定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切片所得的结果称断层 标本,扫描所得的结果称断层图像。断面是指断层 标本的表面,亦称剖面或切面。切面或扫描的厚度 越 薄,断层与断面就越接近,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作严格区分。,2.横断面(Transverse Plane)亦称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沿横断面所作的切片或扫描,称横断层标本(Transverse sectio)或

8、横断层扫描(Transverse Scan),一般观测其下表面。,3.矢状面(Sagittal plane)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 左、右两部分,与水平面垂直。通 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Median plane),分人体为左、右 对称的两半。沿矢状面所作的切片或扫描,称矢状断层标本(Sagittal section)或矢状断层扫描(Sagittal scan),一般观测其左表面,但超声观其右表面。,4.冠状面(Coronal plane)又称额状面(Frontal plane)同时垂直于矢状面和水平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 分为前、后两部分。沿冠状面所作的切片或扫描称 冠状 断 层标(Co

9、ronal section)或冠状断层扫描,一 般观测其前面。,人体头部的横断层解剖,二、标志性结构,l眉弓 男性较显著,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2额结节 为眉弓上方约5cm的最突出部,其深面正对额中回。3.顶结节 为耳廓尖上方5cm处顶骨外面的隆凸部,其下方2cm的深部适对大脑外侧沟后升支的末端。,4翼点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5 颧弓 全长均可触及,其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的下缘。6乳突 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其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7枕外隆凸 其内面与窦汇相对应。从枕外隆凸向前至鼻额点引一直线

10、,相当于大脑镰和上矢状窦所在部位。8上项线 位于枕外隆凸的两侧,内面适平横窦。9舌骨 适对第3一4颈椎间盘平面,两侧的舌骨大角是寻找舌动脉的标志。,10胸锁乳突肌 颈动脉鞘居其深面。此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称锁骨上小窝,左侧的小窝深部有左颈总动脉,右侧的深面有头臂干分叉部,两侧深层有胸膜顶。,三、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l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横断层解剖,基线:上眶耳线眦耳线下眶耳线,2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CML)或称眶耳线(orbitome

11、atal line,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上或向下成0一20角。CML与RBL向头侧成角1674度士52度。,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经该线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SML与RBL的夹角为2612度士456度。,4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为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PC)前缘中点的

12、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一、解剖学基础,1、颅: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 颅中窝 颅后窝,蝶骨小翼、颞骨岩部上缘、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颅中窝,颅底外面观,前部中部后部,侧颅底界域,Kumar,颅底血管神经,1,2,6,7,3,4,5,2、脑:包括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端脑:大脑半球,(1)分叶、外侧面观,钩,海马旁回,穹隆,透明隔,胼胝体,底面观,(2)内部结构,脑室,侧脑室,侧脑室上面观,前角,体部,后角,下角,三角区,基底核和内囊,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背侧丘脑,

13、内囊模式图,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壳,苍白球,听辐射,视辐射,间脑:脑干与各对脑神经:,3、脑的血管:,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分支,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行程与分布,大脑中动脉行程与分布(1),大脑中动脉行程与分布(2),大脑中动脉行程与分布(3),大脑中动脉分段模式图,大脑中动脉分支分布模式图,椎动脉基底动脉行程与分布,椎动脉入颅(1),椎动脉入颅(2),基底动脉行程与分支,大脑后动脉行程及分布,脑底动脉环(Wills.Circle),基底动脉环,(2)静脉,浅静脉组,深静脉组,: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大脑下静脉、Tro

14、lard v,.,和,Labbe V.,: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Galen V.),直窦,Trolard V.,Labbe V.,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4、脑被膜,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硬膜窦 蛛网膜-蛛网膜下池 软脑膜,揭开硬脑膜可见硬膜下隙,脑被膜由浅入深为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大脑镰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小脑幕 横窦乙状窦 岩上窦海绵窦,小脑幕切迹与中脑的关系,海绵窦冠状切面,脑脊液循环,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经脑室系统注入蛛网膜下隙。,脑室系统,各部脑内位置投影,脚间池、桥池,小脑延髓池,颅脑断层解剖:,

15、结合临床CT、MRI的实际应用,以横断层面为主,辅以冠状、矢状层面,(一)正中矢状切面,胼胝体上层面,额顶叶中份层面,应注意的三个重点层面,鞍上池,基底核与内囊,侧脑室中央部,(二)冠状断层解剖 以胼胝体为标志,注意中线两侧结构对称、从上而下观察,1、胼胝体前层面,2、胼胝体膝层面,3、垂体层面,4、第三脑室层面,5、大脑脚层面,6、侧脑室三角区,7、第四脑室层面,8、顶枕颞叶交界区层面,(三)颅脑矢状切面,断层一、经顶骨上矢状窦外侧陷窝,此断层为经顶骨。关键结构: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外侧陷窝,蛛网膜粒。断面上,上矢状窦外侧陷窝内含蛛网膜粒。在CT图像上,上矢状窦外侧陷窝呈边缘锐利、形态较为规则

16、的局限性小缺损,由其位置、形态特征加以辨认。,(1)头皮scalp(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结缔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Calvaria(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断层二、经上矢状窦和大脑皮质,切及额骨、顶骨和大脑皮质。关键结构:上矢状窦,中央沟。上矢状窦位于中线,前细后粗,其断面形态有三角形和椭圆形两种。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时,造影剂增强检查,此三角区的中心出现不强化区,称之为空三角征(empty Delta sign),(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叶(5)冠状逢

17、(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13)中央后沟,经额、顶叶上部层面MRI,断层三、经中央沟上份,经额骨和顶骨。关键结构:中央沟,额叶,顶叶。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沟对确认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87)中央沟为-不被中断的沟;)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沟与之伴行;,在横断面上据以下五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迸一步辨认中央沟;)大脑白质的髓型有助

18、于辨认中央沟。在CT图像上,正常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12)中央后回(13)顶上小叶(14)额鳞(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经额、顶叶中部层面,断层四、经中央旁小叶,此断层为经额骨、顶骨和中央旁小叶。关键结构: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楔前叶。此断面通过扣带沟的上方,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中份是中央旁沟与中央旁小叶,其前后分别是额内侧回与楔前叶。,中央沟从脑断面外缘中段伸向后内,中央前、后沟间断地与之伴行。据大脑白质的髓型,中央沟的前方依

19、次可见中央前回、额下回、额中回和额上回;中央沟的后方,依次有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13)额鳞(14)顶骨(15)冠状缝,经额、顶叶下部层面,断层五、经扣带沟,此断层为经扣带沟、扣带回和顶下沟。关键结构,扣带回,额叶,顶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大部分是扣带回,其前、后方分别为额内侧回和楔前叶。大脑髓质呈半卵圆形,以辐射状投射至人脑皮质。依大脑白质的髓型,此断面上大脑半球外侧面由前至后依次为额上回、额中回、狭细的额下回、宽厚的中央前回、稍薄

20、的中央后回以及顶下小叶和顶上小叶。,(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10)中央沟,(11)额叶(12)顶叶(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20)中央前沟(21)中央后沟,经胼胝体上部层面CT,断层六、经半卯圆中心,此断层经胼胝体上方。关键结构:半卵圆中心,大脑镰。此断面恰经胼胝体上方,可见大脑半球的髓质形成半卵圆中心。,此处大脑半球的髓质来自三种纤维:1)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2)联络纤维,连接本侧半球各皮质,人脑

21、的联络纤维极为发达,与投射纤维和连合纤维,相比;其数量最大;3)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相应皮质区。半卯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纤维,故在MRl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CT图像上为低密度。,1额窦 2额内侧回3灰被 4侧脑室 5尾状核 6顶下沟7顶枕沟 8楔叶9楔前叶10顶上下叶11角回 12缘上回 13中央沟14 额下回15 扣带沟16额上回,断层七、经胼胝体干,此断层为经胼胝体干断层。关键结构:胼胝体干,尾状核,侧脑室,枕叶。,枕叶出现,其与顶叶的分界为顶枕沟。侧脑室呈“八”字形,见其内上壁的胼胝体和外下壁的尾状核。大脑半球内侧面被胼胝体分成前、后两部,前部由前至后为额内侧回和扣带回

22、,后部由前至后为扣带回、楔前叶和楔叶。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脑回由前至后依次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顶下小叶和枕叶。,(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13)中央后回(14)外侧沟(15)缘上回(16)角回(17)顶枕沟(18)楔叶,侧脑室顶部层面CT,断层八 经穹窿联合,此断层为经穹窿联合和透明隔。关键结构:侧脑室,穹窿连合,内囊。穹窿脚粗大,连于海马伞,向前形成弯窿连合,参与构成侧脑室中央部的外下壁。侧脑室呈现前角、中央部和后角,

23、前角的外侧壁为尾状核头。,尾状核头与壳和背侧丘脑之间为内囊膝,内囊前肢则位于尾状核头与壳之间。壳的外侧出现岛叶,岛叶外侧的浅沟为外侧沟,其内有大脑中动脉走行。胼胝体膝前方的大脑半球内侧面由额内侧回和扣带回构成,胼胝体压部后方的大脑半球内侧面,以顶枕沟为界区分为楔前叶和楔叶,楔前叶前方为扣带回。,大脑半球的前部为额叶,依髓型可清晰地辨认出额上、中、下回。遮盖岛叶的脑组织称为岛盖。于此断面上,自前向后可分岛盖为三部:前部为额下回(Broca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中部为中央前、后回,分别为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后部为缘上回,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缘上回后方是角回,为视感觉性语言中枢,故此断层及

24、其上、下断层是大脑皮质功能区较为集中的部位。,(1)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3)额钳(4)胼胝体压部(5)枕钳(6)大脑镰(7)上矢状窦(8)直窦(9)穹窿(10)侧脑室中央部(11)侧脑室前角(12)侧脑室后角(13)侧脑室脉络丛(14)室间孔(15)尾状核头(16)背侧丘脑(17)尾状核尾(18)毯(19)视辐射(20)内囊(21)屏状核(22)岛叶(23)中央沟(24)岛盖(25)额下回(26)外侧沟(27)缘上回(28)角回(29)顶枕沟(30)枕叶(31)距状沟(32)扣带回(33)额内侧回(34)额上回(35)额上沟(36)额中回(37)额下沟(38)扣带回峡(39)丘纹上静脉(4

25、0)额骨(41)顶骨(42)颞肌(43)枕骨,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影像图像,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示侧脑室),断层九、经室间孔,基底核,内囊,此断层为经室间孔层面。关键结构:基底核,内囊,侧脑室,第三脑室。侧脑室前角充分向前伸展,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连。背侧丘脑呈三角形,后端为丘脑枕。内囊呈向外开放的“V”形,其前肢居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前、后肢交会处为内囊膝。脑血管意外常累及内囊。,屏状核为一薄层灰质,在岛叶与壳之间,分开外囊与最外囊。额叶位于断面的前份,借胼胝体额钳向外伸展的三个髓支可清晰地辨认出额上、中、下回。岛盖由颞上回构成,伸入其中的髓支为听辐射

26、。颞上回后方依次排列着颞中回、颞下回和枕叶,依其髓支不难识别。,(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10)透明隔(11)穹窿柱(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18)内侧背核(19)外侧背核(20)豆状核(21)内囊(22)内囊前肢(23)内囊膝(24)内囊后肢(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29)外侧沟(30)额顶叶岛盖(31)颞横回(32)胼胝体压部(33)枕叶(34)颞叶(35)侧脑室(36)毯(37)视辐射(38)禽距(39

27、)距状沟(40)扣带回峡(41)舌回(42)侧脑室脉络丛(43)穹窿脚(44)尾状核尾(45)小脑蚓(46)直窦(47)上矢状窦,内囊、基底核区影像对照图片,内囊、基底核区影像图片,断层十、经松果体,此断层为经松果体层面。关键结构:基底核,内囊,松果体区。壳和尾状核头接近并衔接,形若振翼,苍白球居其内侧,背侧丘脑为大块灰质核团,其内可见内髓板。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可见前肢、膝和后肢。在CT图像上,基底核和内囊清晰可辨。,第三脑室后方为缰三角、大脑大静脉池及松果体。松果体多位干该片,在CT图像上,常因钙化而呈一亮点,其后方有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松果体、缰和周围血管构成松果体区,该

28、区后壁是胼胝体压部、小脑幕及小脑蚓等,松果体部的手术,须注意这些结构。脑叶、脑沟与脑回大致同上一断层,距状沟和视辐射出现是此断层的重要特点。,断层9.经第三脑室上部、松果体层面,(1)胼胝体膝(2)透明隔(3)穹窿柱(4)侧脑室(5)尾状核(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10)豆状核(11)苍白球(12)壳(13)内囊(14)内囊前肢(15)内囊后肢(16)内囊膝(17)内囊豆状核后部(18)外囊(19)最外囊(20)屏状核(21)岛叶(22)海马旁回(23)缰三角(24)缰连合(25)松果体(26)大脑大静脉(27)枕叶(28)侧脑室(29)脉络丛(30)海马、海马伞(

29、31)毯、视辐射(32)侧副隆起(33)小脑蚓(34)直窦(35)上矢状窦(36)大脑丛裂(37)大脑镰(38)大 脑内静(39)额上回(40)额中回(41)额下回(42)颞叶岛盖,松果体层面影像对照,松果体层面影像对照,断层十一、经前连合,此断层为经眶上缘、前连合和上丘。关键结构:前连合,中脑,小脑幕。中脑位居断面中央,中脑水管似针孔样于顶盖的前方下行,左右稍隆起者为上丘,其外侧为内、外侧膝状体。黑质颜色最深,其背内侧有红核。第三脑室的外侧,可见自乳头体背面穿出的乳头丘脑束,其前方为终板及前连合。,前连合左右对称,在MRI图像上,前连合是重要的标志性结构。70的前连合出现于该断面,上、下仅变

30、动一片。侧脑室下角已成弧形裂隙,前端的顶壁处有杏仁体,后壁为海马旁回。大脑外侧沟分开额叶及后方的颞叶,舌回与楔叶之间为距状沟。眶出现,除眶脂体外,尚可见上睑提肌、上直肌和上斜肌。,(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丛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10)侧脑室(11)尾状核头(12)第三脑室(13)中脑水管(14)顶盖前区(15)上丘(16)内侧膝状体(17)外侧膝状体(18)下丘脑(19)乳头丘脑束(20)内囊膝(21)内囊后肢(22)豆状核(23)壳(24)苍白球(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皮质(29)外侧沟(30

31、)蝶窦(31)颞叶(32)枕叶(33)小脑蚓(34)小舌(35)中央小叶(36)山顶(37)小脑幕(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40)侧脑室下角(41)毯和视辐射(42)尾状核尾(43)海马旁回(44)海马伞(45)侧副隆起(46)侧副沟(47)枕极(48)直窦(49)窦汇(50)枕内隆突,经第三脑室下部层面的影像对照,经第三脑室下部层面的影像对照,断层十二、经视神经和视交叉,此断层为经视神经和视交叉层面。关键结构,视神经,视交叉,中脑,小脑幕。在断面中线上,由前向后依次为:筛孔及嗅束,左右视神经由视神经管入颅形成视交叉,视交叉与鞍背之间有漏斗,再向后为灰结节、乳头体、中脑、小脑和呈“

32、Y”形的小脑幕和大脑镰,颞叶形如相邻的一对“肾”,环绕小脑及中脑。,滑车神经于中脑背面的前髓帆出脑,绕大脑脚前行。动眼神经出脚间窝行向前下,后交通动脉在鞍背上方发自颈内动脉末端的后壁,在大脑内侧面行向后,参与 Willis环组成。,断层十三、经海绵窦,此断层经海绵窦。关键结构,蝶骨,海绵窦,筛骨,眶,颞骨,脑桥,小脑。蝶骨体位于断面前份中央,其内有蝶窦,两侧为海绵窦,颈内动脉、展神经和眼神经由内向外穿经海绵窦,蝶窦前方为筛骨迷路,眶呈喇叭形,内容眼球、内直肌、外直肌及眶脂体。颞骨岩部位于断面后外侧,其中段有两个纽扣样白圈,为骨半规管,再向外为乳突小房。脑桥位于断面的中心,基底部宽阔隆起,大量的

33、纵横纤维将脑桥核分成许多灰质块。基底动脉行于基底沟内。小脑位于脑桥背侧呈扇状向两侧展开。,断层15.经蝶窦海绵窦层面,(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碟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碟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10)眼球(11)巩膜(12)上睑(13)眶脂体(14)内直肌(15)外直肌(16)眼球鞘(17)泪腺(18)蝶窦顶(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25)面神经(26)动眼、滑车神经(27)眼神经(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4、(35)脑桥基底部(36)基底动脉(37)桥池(38)小脑脑桥角池(39)脑桥被盖(40)第四脑室(41)颞肌(42)小脑蚓(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49)乙状窦(50)骨半规管(51)窝螺旋管,经海绵窦影像图片,断层十四、经颅底,此断层为经颅底。关键结构:颅底,筛骨,脑桥,小脑,颞骨。蝶骨体占据断面的中心,前份中空为蝶窦,两侧由前向后依次为圆孔、卵圆孔、棘孔,分别有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经过。前方的筛小房呈蜂窝状,筛骨垂直板参与,构成鼻中隔。颞骨岩部位于后外侧,内可见颈动脉管和颈内动脉;左侧颞骨由内向外出现蜗管、鼓室

35、与听小骨、面神经管和乳突小房;右侧颞骨由内向外出现后骨半规管、鼓室与听小骨、鼓膜和乳突小房。颅底的沟、管、裂、孔给病变蔓延提供了途径,如颅外肿瘤可由此侵入颅内。小脑断面广阔,借小脑中脚连于脑桥。第四脑室呈五角形,其后外侧有齿状核。脑桥小脑角是蜗神经瘤的好发部位,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经此入内耳门。,经蝶窦、筛窦、鼓室层面,(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额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筛板(10)上睑(11)内直肌(12)外 直肌(13)眶脂体(14)眶下裂(15)碟窦(16)上颌神经(17)颞极(18)颞肌(19)颞筋膜(20)枕骨基底部(21)颈静脉结节(22

36、)颈静脉窝(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 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30)小脑半球(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33)脑神经(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突(41)鼓膜(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50)橄榄小脑(51)三叉神经脊束(52)小脑下角(53)孤束、孤束核(54)舌下神经核(55)前庭神经核(56)舌下神经(57)迷走神经,经碟窦、筛窦影像图片,经碟窦

37、、筛窦影像图片,断层十五、经下颁头,此断层为经下颁头层面关键结构:下颌头,颅底,脑桥,小脑脚,翼腭窝。蝶骨体和大翼、颞骨岩部、枕骨基底部共间构成颅底,由浅人深可见乳突小房,内邻颈静脉孔,前内侧有面神经管,再向内为颈动脉管,蝶骨大翼根部有卵圆孔和棘孔。小脑占据颅后窝,其与脑桥之间有第四脑室。,鼻腔位于面部中份,鼻中隔居正中位,由鼻中隔软骨及犁骨构成,中鼻甲及中鼻道出现。两侧可见鼻泪管及上颌窦。在颌面深部解剖结构中,翼腭窝是很重要的标志,临床上常以病变是否累及此窝作为手术指征和判断预后的依据。它位于上颌骨后壁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翼突之间,状似小三角形,此窝交通广泛,内有翼腭动脉、上颂神经和翼腭神经

38、节等。,1上颌窦 2下鼻甲3翼突外侧板4翼外肌 5下颌头6犁骨7枕骨基底部 8脑桥9小脑中脚10齿状核 11左横窦12乙状窦 13颈动脉管14咽鼓管 15下颌头16颞肌,断层十六、经衰枕关节,此断层为经囊枕关节。关键结构:小脑扁桃体,小脑延髓池,咽后间隙,颞下间隙。断面已至枕骨大孔下面,但仍可见小脑扁桃体。MRI显示:小脑扁桃体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3mm属正常范围。小脑延髓池穿刺时,需严格保持穿刺针的正中方位,以免伤及其两侧的小脑扁桃体。,上颌骨后外侧面、颞肌、下颌支内面、茎突及咽侧壁之间为颞下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上颌血管、神经与翼静脉丛。此间隙向后内与咽外侧间隙相通,向下在翼外肌下缘与翼

39、颌间隙相通。颞下间隙位于额面部诸间隙的中央,一旦感染易累及周围各间隙。在CT图像上,颌面筋膜间隙为低密度影。,断层十八、经寰枢关节,此断层为经囊枢关节。关键结构:寰枢关节,腮腺,翼腭间隙,咬肌间隙。此平面到达固有口腔,可见顶部的硬腭。上颌骨如马蹄形,两下颌支呈“八”字形,其内、外侧分别被粗大的翼内肌和咬肌附着。,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面之间为翼腭间隙,其前方为颊肌与颊咽筋膜后界为腮腺,内容有下牙槽神经,动、静脉以及舌神经等。咬肌与下颌支之间为咬肌间隙,其前界为哎肌前缘,后界为腮腺。此间隙仅存在于咬肌上部的深面,较封闭,炎症不易扩散。腮腺居下颌后窝,有颈外动脉、下领后静脉及面神经穿过,前二者能在CT

40、图像上显影。腮腺深叶的肿块与咽外侧间隙的肿块在CT图像上有时不易区分,茎突咽肌特别是茎突在CT图像上显影清晰,可作为分辨腮腺与深部结构的界标。,1牙 2舌 3软腭 4翼内肌5颈内动、静脉6椎动、静脉7胸锁乳突肌8头半棘肌 9枕骨10小脑扁挑体11延髓 12枢椎齿突13寰椎侧块14腮腺 15咬肌,断层十九、经枢椎体上份,此断层为经枢椎体上份。关键结构,腭扁桃体,咽后间隙,椎前间隙,咽外侧间隙。枢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为椎前间隙,颈椎结核的冷脓肿可由此间隙直接流入后纵隔。,咽缩肌后面覆有颊咽筋膜,其与椎前筋膜之间为咽后间隙,内含脂肪及淋巴结,该间隙向上延伸达颅底,向下止于气管分权平面,故咽后间隙是口、

41、咽、喉感染蔓延到纵隔的途径,咽后间隙向两侧通咽外侧间隙。在断面上咽外侧间隙大致呈三角形,其外界:翼内肌和腮腺;i内仍界,咽侧壁;后界:椎前筋膜;上界:颅底下界达下领下腺囊(不低于舌骨平面)。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分此间隙为前、后两部。茎突前间隙较小,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少数淋巴结,其内侧与胯扁桃体相毗邻,扁桃体炎症可扩散至此。茎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颈交感千、第9一12对脑神经,此部肿块可引起颈动脉销的移位和神经压迫症状。翼颌间隙内可见下牙槽神经。,1腭扁挑体 2 鼻咽部 3翼内肌 4颈内动、静脉5下颌后静脉6胸锁乳突肌7头半棘肌 8小脑扁挑体 9脊髓10枢椎椎体 11下颌支12咬肌,断层

42、二十、经枢椎体下份,此断层为Rdd基线下方第5断层经枢椎体下份。关键结构:腭垂,咽,咽外侧间隙。咽的前方以腭垂、软腭游离缘、咽腭弓与口腔为界。,腭垂位于枢椎平面水平,在充满空气的咽腔中可清楚地在CT、MRI图像上显示,是影像学中寻找腭扁桃体的标志。腭垂正中位置的改变,提示咽腭部的炎症、肿瘤、神经病变或畸形。茎突咽肌与茎突舌肌已靠近咽壁,咽外侧间隙的后部(茎突后间隙)内除颈动脉鞘、颈交感干外,尚出现颈外恻深淋巴结上组。,1舌 下腺 2下颌骨3翼内肌 4腭垂 5枢椎椎体6椎动脉7颈内动、静脉8腮腺,1 颅底层面,前部,中部,后部,2、蝶鞍垂体层面,3、鞍上池层面,鞍上池位置、边界、形态、内容,4、

43、基底核与内囊层面,基底核与内囊的位置关系,5、侧脑室中央部层面,6、侧脑室顶部层面,应注意的三个重点层面,鞍上池,基底核与内囊,侧脑室中央部,经顶骨横断面,1 头皮2 顶骨3 硬脑膜,经上失状窦的横断面,1 硬脑膜2 上失状窦3 大脑镰4 中央前回5 中央后回6 帽状腱膜7 外板8 板障9 内板10 失状缝,经中央沟上份的横断面,1 额骨2 额上回3 冠状缝4 中央前沟 5 中央前回6 中央沟7 中央后回8 中央后沟9 顶骨10 失状缝11 上失状窦12 颞浅静脉13 额中回14 额上沟15 大脑镰,经扣带回的横断面,1 额骨2 额上回3 额上沟4 额中回5 额下回6 中央前回7 中央后回8

44、顶内沟9 顶上小叶10 上失状窦11 顶骨12 胼胝体辐射13 扣带回14 额内侧回15 大脑镰,经胼胝体上方横断面,1 额骨2 额上回3 额中回4 额下回5 中央前回6 中央后回7 顶骨8 枕骨9 上失状窦10 顶枕沟11 楔叶12 楔前叶13 顶下沟14 扣带回15 大脑镰,经穹隆连合的横断面,1 额骨2 额上回3 胼胝体膝4 侧脑室前角5 尾状核头6 背侧丘脑7 侧脑室后角8 胼胝体压部9 枕额肌枕腹10 上失状窦11 下失状窦12 侧脑室中央部13 颞肌14 穹隆连合,经室间孔的横断面,1 额嵴2 大脑纵裂3 额上回4 额中回5 外侧沟6 胼胝体膝7 透明间隔8 豆状核9 内囊后肢10

45、 背侧丘脑11 松果体12 小脑蚓13 海马14 四叠体池 15 第3脑室16 屏状核 17 外囊 18 尾状核头19 内囊前肢 20 侧脑室前角,经大脑脚的横断面,1 额嵴2 扣带回3 第3脑室4 大脑脚5 小脑蚓6 小脑幕7 颞叶8 四叠体池,经乳头体的横断面,1 眶2 额窦3 直回4 蝶骨大翼5 颞叶6 环池7 脑桥小脑角池8 第4脑室9 枕内嵴10 小脑蚓11 小脑半球12 桥前池13 乳头体+灰结节,经乙状窦的横断面,1 眶2 筛窦3 颞肌4 蝶骨体5 外耳道6 脑桥7 第4脑室8 小脑半球9 蝶窦10 乙状窦11 枕骨,经寰枕关节的横断面,1 鼻中隔2 鼻泪管3 下鼻甲4 上颌窦5

46、 下颌骨髁突6 腮腺7 乳突8 颈内静脉9 枕导静脉10 小脑扁桃体11 第四脑室12 延髓13 枕骨14 颈内动脉15 翼内肌 16 翼外肌17 颞肌 18 鼻咽,经寰枢关节的横断面,1 犁骨2 上颌骨3 下鼻道4 上颌窦5 下颌骨冠突6 下颌骨髁突7 咽隐窝8 腮腺9 颈内静脉10 颈内动脉11 横突孔+椎动静脉12 延髓13 小脑扁桃体14 寰椎后弓15 咬肌16 下鼻甲,经枢锥体的横断面,1 舌2 口腔前庭3 下颌支4 咬肌5 颈内静脉6 椎动静脉7 枢锥体8 延髓9 颈深静脉10 颈内动脉11 口咽12 舌中隔13 腭扁桃体14 翼内肌,经第3颈椎的横断面,1 颏舌肌2 下颌支3 下颌下腺4 口咽5 颈内静脉6 椎动静脉7 延髓8 颈深静脉9 颈内动脉10 颈外动脉,经3.4椎间盘的横断面,1 下颌体2 颏舌肌3 舌下腺4 腮腺5 喉咽6 会咽7 颈内静脉8 椎动静脉9 颈内动脉10 颈外动脉,经甲状软骨上份的横断面,1 下颌骨2 下颌舌骨肌3 甲状软骨4 喉中间腔5 喉咽6 颈总动脉7 颈内静脉8 胸锁乳突肌9 斜方肌10 颈棘肌11 颈半棘12 头半棘肌13 头夹肌+颈夹肌14 肩胛提肌,经甲状软骨下份的横断面,1 甲状软骨2 喉中间腔3 杓状软骨4 喉咽5 颈内静脉6 椎动静脉7 脊髓8 颈总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