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和抗原提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原和抗原提呈.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原与抗原提呈,第 10 章,第一节 抗原概述 基本概念 抗原的性质 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种类 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成分,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一、基本概念,抗原(antigen,Ag)是指能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2.抗原性(antigenicity)与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 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tolerogen)和变应原(allergen)
2、,半抗原与载体,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一方面取决于抗原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一)抗原的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二、抗原的性质,(二)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量大小(一般在10kDa以上)*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一定的物理性状(三)完整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也与机体的应答能力有关,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三、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抗原性的特异性意义:*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一)抗原决定簇(an
3、tigenic determinant,AD)*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1.概念 抗原决定簇(AD)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 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特异性,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化学基团的组成决定抗原的特异性,化学基团的空间位置决定抗原的特异性,2.AD类别(1)按AD结构分类*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2)按决定基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功能性决定簇*隐蔽性决定簇(3)按识别决定簇的免疫细胞分类*T细胞决定簇:TCR(识
4、别)表位*B细胞决定簇:BCR(识别)表位(4)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的类型及性质,抗原的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不需表位性质 主要是变性多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 8-12氨基酸(CD8+T)5-15氨基酸、5-7单糖 12-17氨基酸(CD4+T)或5-7个核苷酸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载体效应,(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犹如锁和钥匙,具有高度 多态性;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
5、所决定,而非由整个抗原分子决定;抗原决定簇的空间位置很重要;抗原结构的旋光度也与抗原特异性有关。,(三)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抗体(或抗原)除可与其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原(或抗体)发生反应。*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豚鼠内脏,绵羊红细胞,Forssman抗原的发现,共同抗原,共同决定簇,相似决定簇,交叉反应发生的分子基础,(一)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xenogenic Ag)*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eic Ag):如ABO血型抗原、HLA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异
6、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四、抗原的种类,(二)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TD抗原和TI抗原的异同,TD抗原,TI-2抗原,诱导婴幼儿免疫耐受刺激无胸腺小鼠产生抗体无T细胞的免疫应答激活T细胞多克隆B细胞激活对重复序列的需要抗原举
7、例,+-,TI-1抗原,-+,-+,+-,-+-,-+,白喉毒素、病毒血凝素、PPD等,细菌多糖、多聚蛋白、百日咳杆菌、LPS等,肺炎球菌脂多糖、沙门氏多聚鞭毛聚糖等,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激活B细胞的机制,(三)其他分类方法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白质等。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一)免疫佐剂(adjuvant)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1种类:微生物及其产物、多聚核苷酸、无机物,细胞因子等。2机制*增加抗原表面积,使之易
8、被吞噬;*延长抗原在体内停留时间;*诱发抗原注射部位及局部淋巴结炎症反应,刺激免疫细胞增殖。,五、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成分,(三)超抗原(superantigen,SAg)*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极低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二)丝裂原(mitogen)*非特异的多克隆激活剂*对T、B细胞有相对选择性*可用于检测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超抗原激活T细胞示意图,1SAg的种类*内源性(病毒性)SAg*外源性(细菌性)SAg:多为细菌的外毒素,如金葡菌的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等。2SAg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1)无须APC加工,直接与MHC-II类分子非多 态
9、区外侧结合,无MHC限制性;(2)仅与TCR V片段结合。3SAg的生物学意义(1)诱导T细胞耐受;(2)参与病理过程发生:活化大量T细胞,产生大量CK而致病。,特点 普通抗原 超抗原物质属性 蛋白质、多糖 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应答特点 须被APC处理 无须被处理 然后被T细胞识别 直接刺激T细胞反应细胞 B细胞、T细胞 CD4+T细胞 T细胞反应频率 1/106104 1/201/5 与MHC结合部位 肽结合槽 非多态区 与TCR结合部位 链V、J区-链V、D、J区 链V区MHC限制性+-APC存在+,超抗原与普通抗原比较,第二节 抗原提呈,一、抗原提呈和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二、抗原提呈
10、过程*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抗原提呈 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又称为辅佐细胞。,二、抗原提呈过程,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APC外的抗原。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APC内合成的抗原。,(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II类途径)*指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I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
11、-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1APC摄取外源性抗原()巨噬细胞: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树突状细胞:以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为主,吞噬作用较弱。()B细胞:以BCR特异性摄取抗原为主;非特异性胞饮为辅;无吞噬作用。,外源性抗原的摄取,2.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加工天然抗原在胞内通过代谢而被修饰成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具有强免疫原性的肽段,称为抗原的处理(antigen processing)。(1)抗原在APC中的降解(2)APC内MHC-II类分子的合成、组装及其作用,外源性抗原在APC中降解,恒定链依赖性的MHC-II类分子合成
12、途径1)MHC-II类分子的组装*场所:内质网*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的意义2)MHC-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CLIP*HLA-DM恒定链非依赖性途径或称替代途径APC表面的成熟II类分子可重新内化,进行再循环,MHCII类途径:外源性抗原 内吞 内体与溶酶体中被降解10-30分子肽;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形成九聚体(Ii)3,并在Ii帮助下 高尔基体转移到内质体腔,形成 MIIC,Ii被降解成 CLIP HLA-DM辅助在溶酶体及内体内形成抗原分子肽-MHCII复合物 细胞膜。,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一),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二),3.MH
13、C-II类分子-肽复合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低结合率和低解离率*MHC分子借助抗原结合凹槽与抗原肽结合*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和兼容性4.决定蛋白质抗原免疫原性的分子基础*蛋白质的免疫显性表位*MHC-II类基因型决定个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锚着位点(anchor position)决定肽与I类分子结合能力的12个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强结合位点)。,HLA-I类和II类分子的锚着位点,外源性抗原,吞噬小体,吞噬溶酶体,蛋白酶作用,形成10-17AA的抗原肽,(内质网)新合成MHC-II类分子,恒定链(Ii)抗原结合槽为Ii所占据,Ii被降解并暴露MHC-II类分子抗原结合凹槽,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
14、合物,表达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与吞噬溶酶体融合,APC处理与抗原提呈,(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I类途径),*指内源性抗原被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APC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组织抗原等)主要经此途径提呈。,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TAP依赖机制1)蛋白质抗原的降解*蛋白酶体(LMP-2,LMP-7)2)抗原多肽的转运*HSP-70,HSP-90*TAP3)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的结合TAP非依赖机制*在内质网腔合成的抗原,TAP-1和TAP-2结合抗
15、原,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被胞质溶胶中LMP酶解 抗原肽(含8-13个AA)经TAP转运至内质网 形成抗原肽/MHC-I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一),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二),外源性和内源性 抗原提呈途径示意图,蛋白酶体,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病毒,MHC-类分子,细菌,Ag肽-MHC-类分子,内体/溶酶体,M HC,内质网,Ag肽-MHC-类分子,TAP,MHC-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比较,溶酶体(内体)途径 胞质溶胶途径(endosome pathway)(cytosal pathway)抗原类型 外
16、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酶解部位 内体 蛋白酶体结合部位 内体 内质网结合分子 MHC II类分子 MHC I类分子提呈对象 CD4+T细胞 CD8+T细胞辅助提呈分子 CD4 CD8,(三)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内源性抗原也能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也能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四)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CD1分子是类似于MHC分子的一种糖蛋白。主要表达于专职APC表面。主要提呈糖脂或脂类抗原。,CD1可提呈脂类抗原,教学要求,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的概念2、熟悉抗原的性质与抗原特异性3、了解抗原的分类4、熟悉抗原提呈的经典途径(溶酶体提呈途径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5、了解抗原提呈的非经典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