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一“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20XX年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24岁的于本蕃来到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唐古拉工作。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 ,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零下40摄氏度左右,作为第一批被派遣到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的员工,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很多职工、劳务工因忍受不了高寒缺氧的苦楚,千方百计调换工作岗位,于本蕃却留了下来:“单位派我来,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立足本职干好工作。青藏铁路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发挥实际作用,全力确保这条雪域高原
2、铁路安全畅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XX年4月19日19时55分,调度员通知,唐古拉至沱沱河间K1237+600处积雪厚度达30mm40mm,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22时40分,报告开心岭站因积雪冰冻1#道岔正反位无表示、2#道岔定位无表示、3#道岔不转换。一接到调度下达的整治命令,身为车间副主任的于本蕃,立即带领唐古拉车间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装备好除雪工具,在黑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赶赴现场。“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到线路上看看雪情,是否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走得比较急,快到的时候就晕倒了。”于本蕃回忆道。同事借着应急灯光看到于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声呼喊名字让他恢复
3、意识。嘴唇乌黑的他闭着双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不忘嘱咐旁边的人让他们先去现场,稍事休息后自己立刻投入到清雪工作当中。在唐古拉的10年里,于本蕃带领着党员突击队,冲在除雪队伍最前列,无数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解除雪患恢复通车的任务。面对工作上的艰难险阻,环境条件的恶劣变化,于本蕃从无畏惧,勇挑重担。“不管在哪里工作,首先要把它干好,在唐古拉的时间里,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不断成长。”于本蕃告诉记者,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在一天要经历四季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检查、养护线路,从不抱怨,从不喊累。
4、“平时干出来,关键时候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来。”众所周知,青藏铁路线路设备最突出的两大难题是高海拔和冻土路基。作为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工区,于本蕃从踏上唐古拉的那一天开始,凭着永不止步的学习,不断激发创新灵感。在线路养护方面,他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坚持围绕保持冻土路基线路稳定和高海拔设备安全畅通两大主题开展各项生产整修,他带领班组全体职工从安全思想教育制度化入手,把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同时,结合高海拔工务设备特点、冻土路基整修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于本蕃所在的车间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攻克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
5、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鼓质量等技术难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通车10余年来,于本蕃凭着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岗位争先的精神,始终坚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作业技能,浴风雪,战严寒,抗缺氧,挑战生命极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铸就了新时代高原铁路职工新形象。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二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他们默默坚守一线,在奋斗中书写“最美”。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刻苦
6、钻研,做新时代的“职场工匠”火车驾龄足足26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6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他叫邢云堂,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动车组能否在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这是世界级的课题。动车组会车时,路基的积雪被车头气流卷起,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不断钻研,勇于探索,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
7、“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95后”女孩刘晓燕也是一名勤奋钻研的“职场工匠”。她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车辆段的一名轮轴装修工。工作中的刘晓燕很拼。一套铁路货车轴承重达30多公斤,有14个关键部位的尺寸限度需要精确测量,即使比头发丝还细的裂纹也不能放过。为确保精准检测,刘晓燕从源头学起,学习车辆构造、原理、检修方法,掌握故障发生规律;学规章规程、学工艺流程,苦练检测本领。为了彻底学懂弄通,她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十几个轴承零件的70多个检修限度全部熟记,对轴承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明白的测量细节、不清楚的选配环节逐一记录下来,虚心向师傅请教雏燕展翅,不负芳华。
8、2018年10月份,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扎根基层,用坚守传递实干精神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是什么样的感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有着切身体会。自20XX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地呵护着高原“天路”的每一寸钢轨。20XX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发现一段路基出现塌陷。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刻组织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
9、。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已严重透支的于本蕃毅然决定留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脸冻得又红又肿。他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阿西阿呷也是一位坚守基层的铁路人。她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这列“小慢车”途经的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车上90%为彝族旅客。遇到彝族老乡运送土特产,阿西阿呷特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帮助老乡拓展销路,“这些土特产特别受同事和朋友的欢迎。常常老乡们还没下车,特产就在朋友圈订购一空。”阿西阿呷说。20多个冬去春来,在这列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小慢车”上,阿西阿呷与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
10、感情。她说,能够终生为他们服务,是她最大的心愿。矢志不渝,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出彩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为满足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他每天在线上组织港口、铁路物流园、货主开货源计划合编会,精准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港口货源到达动态,为重点企业提供“船舶优先停靠、货物优先装车、列车优先发车”的快速物流服务。“董家口南站是铁路运输新的增长点,我会不断创新创效,担当作为,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贡献力量。”望着眼前繁忙的码头,孟照林说。亚库甫阿沙木都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和田县扶贫干部,先后任达奎村和吉
11、格代艾日克村驻村第一书记。达奎村有500多户两千多口人,种植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摸准了精准扶贫的这个脉,亚库甫阿沙木都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讲授农业种植、林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还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为全村耕地实现水利灌溉网络化奠定了基础。矢志为民,奋斗不息。千余个日夜的浓情躬耕,让这个铁路人变身的“庄稼汉”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精准扶贫事业。“我还想留在这里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用我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服务。” 亚库甫阿沙木都说。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三题记:“我们努力,不是为了要感动谁,也不是要做给哪个人看,而是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并拥
12、有选择的权力。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这里是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这里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而那块镌刻着“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的石碑会像一只有力的大手,将你再次拉近眼前的真实。“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20XX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世界上迄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不仅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且让外国学者“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预言不攻自破。这一雄辩的事实,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在没有树,甚至没有人烟的,极
13、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除了跃动着一群群像藏羚羊一样灵动身姿的高原精灵外,更是充满了散发着生命的平和与喜悦的人的劳迹。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养路工,担负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线路养护任务的于本蕃,就是其中一分子。奋战在“天路之巅”。在终日遑遑、年年如旧的日常中,把忍受变成了享受20XX年,纵跨巍巍昆仑山的“钢铁巨龙”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当千军万马的建设者告别浩浩荡荡、足以彪炳千秋的历史舞台后,上百名“天路”的护卫者,又默默地拿起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把热血青春和无悔人生交付给植根苍茫大地的两根铁轨。就在这一年的6月底,24岁的于本蕃带着初生牛犊不
14、怕虎的劲头,一脚踏进“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跟随师傅和工友们开始了青藏铁路线上冻土病害最多的125公里线路的验收、运营和维修工作。初来乍到,于本蕃和工友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日常吃水吃菜都是靠汽车运送,上个厕所还要提防熊、狼等动物的袭击。尽管如此,作为“铁二代”的于本蕃依然为能子承父业,并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自豪。“第一次上线路,前后有50多天吧。记得临出发时,格尔木的树都已经泛绿了,唐古拉却与世隔绝般地下起了暴风雪,呼啸的冷风吹在身上如刀割一般生疼。”那一晚,于本蕃失眠了。次日出工时,于本蕃像所有初上高原的人一样,口唇青紫,心跳加速,走路带喘,种种不适迎面袭来。由于连续不断
15、的风吹雪,线路大面积结冰积雪,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险情就是命令!”工友们个个抡锨挥铲,在没膝深的雪野里全力清雪。“小伙子,别吃太多了!”整夜没睡好觉,白天又干了一天的体力活,于本蕃饿得愈发心慌气短,索性在吃晚饭时盛了满满一大碗。就这,还被师傅当面说了一句。终于,在繁重的体力活和彻夜的难眠中,于本蕃想起了在青藏铁路柯柯段工作的父亲,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线路上检查的情形。“当时就非常好奇,只有两根铁轨架起的铁路竟然这么庞大,有开火车的,有调车的,有维修水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一道工序都与下一道工序环环相扣。”巨大的反差开始让意气风发的于本蕃纠结起来:“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么枯燥的生活
16、,这么单调的工作,难道注定就要在这里度过一生吗?”“你连眼前的事都做不了,今后还能干啥?”时任唐古拉车间工长的师傅,也是被评为省级劳模的王建民的一句话,像一盆浇在炭火上的冰水,让于本蕃幡然醒悟。的确,比起丰满的理想,骨感的现实更多充满了无奈:一个人的选择从来就不广阔,从来就不自由。但人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真实却是尤为重要的。“别看我们使用的工具笨重,可我们干的却是精细活儿,作业时轨距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轨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驶过时会对冻土造成压迫,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会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感。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经过风雨历练,仿佛脱胎换骨
17、一样地成长着扎根一线是养护线路的基础,精细检修更是确保铁路畅通的基石。常年与冻土打交道的于本蕃知道,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是线路安全运营的绊脚石,必须予以实时关注。于是,他养成了一个徒步检查测量的习惯,就是在每日的线路巡查中,每隔50米左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一番,用脚踩一踩路基;每行走100多米,就逐个检查轨道上的连接螺栓。如果按照每日平均检查10公里计算,12年来,经他双脚测量过的冻土路基就达2.16万公里。“很多工作都还在摸索中,每一次病害也都不一样。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于本蕃说。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唐古
18、拉线路工区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野外,整个人很快都会冻僵,养护作业如同雪上加霜,但线路检修工作不能因此耽搁一天。一次施工中,如何把一台重达150多公斤的螺栓机抬上近70度的坡道线路,让于本蕃和工友们着实犯了难。几经尝试,由前面3人在高处用绳子使劲拉,后面6人在底下合力扛,才算搞定了这个大家伙。工友们如释重负般的开怀大笑声,立时被唐古拉亘古的空旷所吞没。“铁路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们的养护质量关系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平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区风吹石头跑、雪打如刀割。为确保火车安全通行,于本蕃和工友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顶狂风战暴雪,排除冻土、大风
19、、塌方等危害铁路安全的险情,用血肉之躯铸成一根根看不见的“轨枕”,托起青藏铁路安全运行的奇迹。自20XX年开通运营以来,青藏铁路格拉段至今已安全运营13年。当列车平稳行驶在雪域天路上,旅客被窗外的壮丽风光所震撼时,也会被那一闪而过的铁路护工所吸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穿着醒目的工作服,而是他们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浮躁。时间向前飞驰。20XX年10月15日,第十九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开幕式在俄罗斯索契奥林匹克公园举行。来自180多个国家约2万名青年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这届活动的主题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进行斗争。在活动现场,看到精英同行半个小时就能设计一条高铁出来,感
20、到中国铁路真的非常“牛”!“老外”们争相跟我们换路徽、留合影,太长见识了!”于本蕃说,这次经历让他大开眼界,更加明白山外有山,学海无涯。了解铁路的人都说,选择铁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20XX年开春的一天,于本蕃50多岁的母亲因家中煤气中毒,口吐白沫,神智不清,生命危在旦夕。原来,得知儿子第二天回家的消息后,母亲忙不迭地和面拌馅蒸包子,给许久没吃到家里饭的儿子改善伙食。没想到,老旧小区的煤气管道发生了煤气泄漏。“得亏我提前回了家!”一时慌得六神无主的于本蕃,居然把电话打给了“110”,好在接电话的人负责,很快便叫来了救护车。“从此,母亲便留下了头疼的后遗症。”于本蕃说,打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跟母亲
21、红过脸,发过火。作为铁路单职工家属,倔强、不服输的母亲操持着家中里里外外一应大小事物,含辛茹苦把他和弟弟妹妹拉扯长大。如果母亲有个三长两短,他实在是承受不起。小时候,在柯柯段巡线的父亲给了他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上,承载着那么多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留下了那么多家喻户晓甚至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母亲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忍,早已如骨血般在他的身上默默流淌。河流的源头深藏大地,奋斗的昨天是日历的标记。沧海桑田70载。从慢慢悠悠的蒸汽机车到后来的电力机车,再到今天飞驰在华夏之都、响彻九州大陆的“复兴”号高铁,中国铁路已然从一名“追赶者”转变成“领跑者”。而伴随着铁路成长起来的于本蕃,
22、也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这一划时代巨变。“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和成就人!”也因此,于本蕃身上有一种敦实又质朴的安心,让他能在生命禁区的唐古拉一干就是12年!他知道,这就是他出发的地方,他更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出发。这是一个既遥远又坚定的存在!妻子王兴芳比于本蕃大一岁,他们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马了。早在上初中时,于本蕃就相中了这位齐耳短发的姑娘,虽然她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而他只考上了兰州铁道学院,但在于本蕃的穷追不舍下,他俩最终成了班里最被人羡慕的一对儿。一天的结束便是梦的开始,泪水却每一次都是新的。就在母亲发生煤气中毒的那一年,于本蕃与妻子组建了甜蜜的二人世界,从此夫唱妇随,过起了聚少离多的小日子。3年后
23、,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哥,你千万别生气,成成的脖子被开水烫伤了。”一次,于本蕃正在格拉段沱沱河区间巡线。那年儿子才两岁多点,妻子当时身患感冒,又因服用感冒药而过敏,儿子口渴吵闹着要水喝,昏昏沉沉的王兴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起了滚烫的杯子.“一直到现在,我们家里都不用保温杯。”虽然是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的,但于本蕃当时那个百爪挠心与见到母亲煤气中毒毫无二致。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是只有喜剧或悲剧,总是悲与喜交织在一起。生活一直在教会我们学习,而我们也在借鉴生活本身的同时,经由生命的本质或意义带领我们抵达现实到不了的地方。“就冲着你对我好!”从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再到同学聚会时被调侃成的“中年油腻
24、男”,在全职太太王兴芳的眼里,于本蕃一直都是一个“最能坚持”的大丈夫,她甘心情愿为他放下身段,舍弃工作,从此风雨同舟,不离不弃。2018年8月,在青藏高原最有生机的季节,妻子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昆仑山脚下的望昆车站探亲。不凑巧的是,当地铺天盖地的大雨浇灭了于本蕃与妻儿“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团圆梦。“我们来了一个星期,而你却早出晚归的基本见不着面,难道你就有这么忙?”高原的雨季滂沱而骇人,但凡遇上这样的天气,线路的防洪便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于本蕃哪里还能顾得上家人呢。妻子告诉他,他们来的第一个晚上,轰隆隆的炸雷就把孩子吓哭了,加上高原反应,她们娘俩整晚整晚地睡不好觉。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妻子王兴芳对
25、他更加体贴了。她给他买来面膜敷脸,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穿上时下潮流的衣服就连离别时再三嘱咐的话,也变成了“一定注意安全”的专业用语。的确,任何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安逸些,少吃些苦。但于本蕃的父母妻儿亦没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一心直叨念着四个字“:平安就好!”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作为新时代的铁路榜样,于本蕃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车间副主任,从一名普通群众历练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荣誉就像强心针,它时刻鞭策我往前走。”天的尽头是大海,曾经带着妻儿在海边见识了人的渺小的于本蕃,在离天最近的青藏高原,初衷不改地
26、干着被朋友圈点赞,却又在亲人眼中“太苦了”的工作。而又有谁明白:只要一个人真有力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可以如此轻易地从沉闷中解脱的道理呢?秉承工匠精神,12年确保世界最难维护铁路万无一失唐古拉山的冬季时间超过半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唐古拉线路工人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在人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创造了4300多天安全运行的纪录。像于本蕃一样,12年来,唐古拉线路车间的所有职工和劳务工在两根铁轨上工作,也在两根铁轨上生活。车间22名职工、88名劳务工,秉承工匠精神,累计完成近10万个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搜集整理,针对雪域高原冻土变化规律和特点,按照“冬病夏
27、治,夏水冬防”的思路,冬防断,夏防胀,暑防洪,春秋两季防变化,确保世界最难维护铁路的万无一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旅客和货物发送量分别达到1655万人次、3400多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3%、5.8%,其中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运期间,青藏铁路共发送旅客148万人次。2月27日,记者在望昆车站见到了这群在生命禁区默默坚守的职工队伍。他们个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手脚麻利,除了看上去有点像“柔软的胖子”的于本蕃。“好大的风啊!这大白天的都能把人吹着跑了。”记者说。“这里就是个风口子,雪窝子,我们早都习惯了。”于本蕃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妻子因为脱发严重去医
28、院看病,主治大夫正好与妻子相熟。闲聊中,得知这位医生拿着不到他一半的工资还乐此不疲地治病救人,他又一次被感动了。“把普通的职业当成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这对当时的我触动很大。”这一天,早已大雪封山的昆仑山银装素裹。连续的风霜暴雪,使望昆车站所管辖的路段积雪严重。为安全起见,工区临时取消天窗作业时间,转去线下清雪除冰。在大风雪中,记者试着抡了几下铲子,十个手指立时冻得失去了知觉。而对面的于本蕃,却身手敏捷地大干了半个多小时。“吸点氧,会舒服些。”当天,我在于本蕃的宿舍里小憩了一刻,他熟练地打开氧气瓶,细心地安上一根刚刚拆封的鼻氧管,轻手轻脚地带上了门。抬眼望去,就是被誉为中华神州大地之脊梁的昆仑山
29、。莽苍苍的昆仑山在漫天风雪中兀立着,耳边尽是打着呼哨嘶鸣着的罡风。这座伟岸的大山绵延不绝,仿佛是流逝的时间里不曾移动的坐标,在渺小的瞬间凝望着永恒。“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着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这是今年开年上映的一部现象级同名科幻大片。电影的编剧也是原作者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一书中写道。“回去后,带上家人去看流浪地球吧。这是一部由咱们中国人自己编剧自己拍摄的科幻大片,也是第一次把家国情怀和爱与希望放在了宇宙的大背景下,里面有一
30、种残酷现实中的温情,质朴而有力。”去年才调到望昆车站的于本蕃,再次度过了一个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新年。从元月10日上山出工至今,他又在线路上前前后后忙活了50多天。“上来之前,医院检查出了糖尿病,要求住院治疗。这段时间血糖一直不稳定,调休后准备去医院好好治治。”由于同事的意外摔伤,于本蕃在岗位上又多待了一个月。3月1日,是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这次,他可以送孩子去上学了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四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这名在青藏铁路坚守了12年的工务人可能最有发言权。驻扎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一丝不苟地呵护天路的每一寸
31、钢轨。他就是新时代铁路榜样,他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他扎根雪域高原,20XX年6月底,24岁的于本蕃初次来到雪域高原,刚刚毕业不久的他,虽对未来懵懂却不怯懦,跟随师傅开始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在最高海拔线路区段的验收、维修工作.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核心地带,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风吹石头跑,十里不同天;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就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刚来到唐古拉时的于本蕃和工友们住在临时活动板房,日常喝水吃菜都要靠汽车从格尔木送来,
32、上个厕所还得提防棕熊、野狼等“高原伙伴儿”的“恶作剧”。尽管如此,于本蕃依然为能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12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极端恶劣天气的挑战。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XX年初的一个深夜,唐古拉地区突降暴雪,个别地段积雪上道,掩埋线路。于本蕃接到命令后,迅速出动。在快速攀爬路堤边坡时,他突然感到一双“大手”紧紧掩住他的口鼻,在剧烈的心跳声中,于本蕃晕倒了。“于主任晕倒了!”身后的工友迅速赶来,将栽入雪地的于本蕃扶起。于本蕃双眼迷离、嘴唇乌黑发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看看雪情,千万别影响行车。”精检细修确保线路质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扎根高原的
33、精神高度是由“零误差”精细检修的基石搭建而成。在日常线路巡查中,于本蕃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也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就会下意识地用脚踩踩路基,确保线路状态稳定.20XX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在1386公里450米处发现路基不平。险情就是命令。时任车间技术员的他一边向调度报告,一边做好两端防护,调集所有机具、人员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职工们看着于本蕃冻得黑紫红肿的脸,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儿或派其他职工去盯控,可他坚定地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相当于在平原负
34、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这条横亘在生命禁区的“天路”上,于本蕃却坚守了12年。每年车间管辖的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于本蕃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线路出现问题需要紧急抢修时,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直至处理完所有问题。把脉冻土解决难题、高原冻土地段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于本蕃常年与冻土打交道,线路实时状态成为他最关心的问题。他采取徒步检查测量的方式,准确掌握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检查时,他强忍着钢轨晴天的灼烫和雪天的冰凉,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平均每个工作日徒步检查近10
35、公里高海拔冻土区段,12年走行距离达2.16万公里。“高海拔,必须做到零误差。虽然工作累些、标准高些,但只有确保了安全,我和同事们的心里才踏实,晚上才能睡个好觉。”于本蕃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是对青藏铁路安全畅通的责任。12年间,于本蕃先后完成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固质量等多项QC成果;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坚持科学养修,定期检查病害突出区段路基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气温变化及线路动静态规律性变化数据;组织职工加强线路精细化养护维修,开展线路病害攻坚整治活动。“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多年来,于本蕃与职工
36、们同学习、同进步,并积极开展传帮带,使本车间整体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他所在车间的职工人人都能熟练检查线路设备,并且掌握所有检养修机械操作技能,具备单独负责处理线路病害的能力。“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是于本蕃的座右铭。12年的坚守,12年的奉献,雪域高原砥砺着于本蕃的青春奋斗,也见证着于本蕃的青春梦想。由于工作成绩优异,于本蕃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踏上新的征程,永远不变的是于本蕃的精神底色。“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在天路之巅,于本蕃将继续行走出幸福的奋斗之路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五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是
37、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记录。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二十四年如一日的真诚奉献。当年,18岁的邢云堂怀揣着开火车的梦想,考入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乘务专业。4年后,他被分配到哈尔滨机务段,如愿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从驾驶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到韶山型电力机车,邢云堂一直是业务尖子。在从事司机工作二十四的职业生涯中,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抛酒在的驾驶员室内!没见过他说什么,要什么,开车技术过硬,而且责任心特别强。强将手下无弱兵,邢云堂的徒弟中有7人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邢云堂的徒弟牟洪亮在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动车组司机第一名的好成绩。随着哈大高铁的成功运营,黑龙江省昂首跨入高铁时
38、代,20XX年、2018年,哈齐、哈牡高铁相继开通。2018年9月30日,时速200公里的哈佳铁路也投入运营。邢云堂一次次地主动参与到联调联试工作中。哈牡高铁全线隧道多,他因地制宜制定隧道行车办法,建议增加隧道行车、接触网结冰等应急演练项目,科学制作风险提示,消除雪天隧道内行车安全隐患。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顾大家,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向邢云堂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始终保持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对岗位的热爱,对心中责任的坚守,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驾驶员。支撑他内心世界的是一个老驾驶员的理想、信念、精力。二十四年来,他用
39、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广大旅客的依赖和喜爱。但他并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他依旧平凡而忙碌,车开到哪里,服务就做到哪里,用真诚和爱心树立了铁路行业文明服务的新形象!邢云堂同志是新时期铁路人的楷模和先锋,用生命践行“铁路梦”的一个最美音符。各岗位上都需要这样有梦有坚持的奋斗者。因为有梦,才有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因为有梦,才有了“交通强国”的音律铿锵;因为有梦,才有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个铁路梦,汇聚成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一种自主创新的能力,一种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让铁路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力量。以梦为马,成就榜样人生。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每一个为梦想起舞的人,都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书写下更精彩的未来。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