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7198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心理咨询三级教材-社会心理学讲义(知非9-18).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主讲:知非顾问厦门市勋章咨询顾问公司总经理资深企业管理顾问、心理咨询师督导,第一节 概述(p102),社会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二个主要学科母体:侧重于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社会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外显客观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主观不能直接观察社会刺激社会心理(中介)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即时情境、过去经验、个体人格。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

2、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心理学发展三阶段论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

3、的描述和分析。达尔文进化论等五个学派为代表。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向应用研究。,详细见书p104-108,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P109,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三)档案法:对过去的和现在的资料的 调查,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联想、强化与模仿三机制。社会交换论: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

4、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符号互动论: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精神分析论: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P115),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概述: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P119,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13-25年不等),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化的基

5、础。2.人类遗传素质提供社会化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类型(p121),语言社会化: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道德社会化: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 p122,一、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二、社会

6、角色分类,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容貌是父母给;笑容是自己努力的;老师角色)规范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军人;朋友)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企业家实现效率功能;学者、教授)角色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演员;性别角色),三、角色扮演(P123),1、角色期待:他人和社会期待,偏离期待可能招致他人异议或反对。2、角色领悟:对角色的认识、理解、调节、塑造。3、角色实践:实际表现角色的过程。例如:军人,吃苦耐劳,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四、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便产生了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1、角色冲突:受夹板气的男人,

7、丈夫/孩子。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该角色的行为规范认识不清楚,易出现焦虑、不满足感。3、角色中断:如在业人员突然失业、离婚。4、角色失败:被迫放弃(官员渎职下台)。,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P124),一、自我,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请您做一下自我介绍,(P124),作业:“我是谁”,自我概念的测量:高顿“我是谁”方法请您写出15个我是谁?要求:1、被试者在六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是谁”的叙述句。2、这些句子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

8、辑关系。,见书P126,二、身份,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实际是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角色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学生:身份地位身份。学生:角色与学生相对应的行为。,三、自尊,自尊是自豪的基础。是自我价值感的体验。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涉及三个方面:1、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2、个体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3、个体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P 127,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P129),一、什么是社会

9、知觉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是社会认知过程。,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经验不同,认知结果不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的中心。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是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是个体按照已往经验,在接触社会情境时,将情境中的人或

10、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明确个体的行为的过程。,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以偏概全。刻板印象: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就是刻板印象。,P131,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特征越多,印象越大。2、平均模式: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和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确定各种特征的权数,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4、中心品质模式:忽略次要,根据主要的有意义的特征来形成印象。(真诚、热情积极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消极中心品质),P 132,四、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亦称

11、印象整饰。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李云龙田雨,赵政委:不谈诗歌,讲战争,英雄形象)。,P132,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定义:人们根据有关信息、线索推测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态度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二、行为原因分类:1、内因与外因。内因(人格、品质、态度、情绪)归于个人特征,称内归因。将(背景、机会、任务难度)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2、稳定与易变原因。3、可控与不可控。,P 134,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的影响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动机是引起、推动

12、、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P138,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 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需要。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社会动机功能,1.激活功能: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指向功能:动机使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目的性。3.维持与调节功能:调节行为。个体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依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比如外显改为内隐。,P138,动机强度与活

13、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人静心深),见P 139图,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动机:成就动机:社会赞许动机:,P139,一、亲合动机,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与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亲合起源于依恋,长子(女)的亲合依赖更强。,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外界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抗日)。2、情绪因素:恐惧(现实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非典、地震);焦虑(非现实情绪)降低

14、亲合动机。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还可能增加)。3、出生顺序:亲合倾向随出生顺序递减。第一个孩子对父母依赖性最强(恐惧症)。,二、成就动机,定义: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p141,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温特的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谋求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四、侵犯行为,侵犯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侵犯的原因(p143)

15、,1、本能论:侵犯本能侵犯行为(性本能、生本能、死本能);侵犯作为一种心理能量要宣泄才能心理健康。2、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3、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五、利他行为,定义: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p146,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概念: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满足积极;不满消极

16、情绪。,p147,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消极情绪体验。(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在某些认为重要的方面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三)羞耻: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缺憾,或思想、行为不一致产生的痛苦情绪体验。(四)内疚:自己对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愧、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p149),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向内心理状态向外行为预测。,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内在心理倾向对象性:指向一定目标稳定

17、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二)态度的成分,1、C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2、A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3、B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一般地,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P149,心理咨询中的运用,ABC法则,(三)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行为。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如吸烟有害但依旧吸烟)。,(四)态度与价值观,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价值大小决定态度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个体赋予它的价

18、值。价值观的六种类型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社会型 政治型 宗教型,P 150,二、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发展给自己礼仪的态度,社会交换的产物2.自我防御功能:被动保护3.价值表现功能:主动表现4.认知功能:通过态度赋予意义,三、态度的维度,1.方向:态度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2.强度:态度方向的程度。3.深度:对态度对象的信奉度。4.向中度:所处位置。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5外显度:外露程度。,四、态度的形成,美国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2、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

19、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3、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份是中介因素,认同是情感上的喜欢,内化过程是以理智(认知成份)为基础。,P 151,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美国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涉及四个方面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见P152,态度转变是接受者发现自己的态度有差异。影响力越大,转变越快,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

20、素,三、态度转变理论,1、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论3、社会交换论,p154,您怎样影响他人态度转变?,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一般使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具体在第五章测量心理学介绍),p157,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P 158,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是直接沟通形式)、大众沟通(是传媒中介沟通形式)。,P158,二、沟通的结构,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是沟通准备过程。信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通道:沟通过程信息载体信息接收者:沟通另一方反馈:使沟通成

21、为双向的交互过程。障碍:信息源信息不充分、不明确等。背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p158,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体语是身体语言的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领域是身体语言学。,一、目光与面部表情,P162,二、身体运动与触摸,摆手:意义是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推:意义是拒绝。双手外摊:意义是无可奈何。双臂外展:意义是阻拦。搔头或搔颈:意义是困惑。搓手、拽衣领:意义是紧张。拍头:意义是自责。耸肩:意义是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三、姿势与妆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

22、度的体语。这也是常见的沟通方式。,见书 P164图,四、人际距离(p164),1.公众距离(1225英尺)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它公共事务中的距离,单向沟通。2.社交距离(412英尺)彼此认识的人们的距离,商业交往距离。3.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4.亲密距离(018英寸)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

23、的人成为主要问题。(二)直接性 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三)情感性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联合型情感;另一类排斥分离的情感。,P165,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选择交往对象。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P 165,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的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自我暴露由浅入深分为四个水平: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和

24、人际关系,隐私。,P 166,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趋利避害。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与评价,防止别人贬低和否定。4.平等原则:平等待人会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一)个体三种人际需要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需要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感情需要:爱他人和被他人爱(二)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社会情境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问题。(三)个体对人际需要有两种满足方式:主动、被动,P 155,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25、一、人际吸引的定义: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肯定的形式。二、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性和邻近性:熟悉能增进吸引的程度。相似性: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地位、年龄互补性:需要、社会角色、人格特征外貌吸引力: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才能:才能如果不对别人构成压力,会增加吸引力。人格品质:受人喜欢的六个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P 169,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定义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它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

26、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一)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基本条件是:1目标的一致。2共识与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二)竞争,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

27、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如拳击等竞技体育。,第七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P173,第一单元 从众,一、从众的定义: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特点:(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真实或想象存在。(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三)从众行为有时虽

28、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P 173,二、从众的功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只有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行为与内在一致权宜从众:行为一致,内心怀疑。反从众:内心与群众一致,外在行为不同。,四、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五、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2.个体人格因素 3.情境

29、的明确性4.其他因素,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P177,一、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隐含在场。社会促进有二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你快我更快)。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运动员、演员),P 177,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干扰的理论解析,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个体活动熟练或简单,他人在场会提高动机水平使

30、效率提高,绩效出色。相反,个体不熟练或费脑筋,完成任务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复杂推理、判断思维过程,那么他人在场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使绩效降低。,P 177,三、社会懈怠,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如:“磨洋工”。社会懈怠的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减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一个和尚、二个和尚、三个和尚),P 177,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p178,一、模仿,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

31、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特点: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二、暗示,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p179,三、社会感染,1、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2、特点:(1)双向性:你感染我,我感染你;(2)爆发性: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

32、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3)接受的迅速性: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易被被感染者接受。,P 180,第八节 爱情、婚姻、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的定义: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P 181,二、爱情与喜欢,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三方面区别:(一)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对象不会。(二)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现高度的宽容。(三)亲密: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

33、,三、爱情的发展阶段,爱情发展经历四个阶段:1.取样与评估:选择。2.互惠:交换收益,亲密感加强。3.承诺:一对一频繁交往。4.制度化:订婚、办理结婚手续,契约使双方排他性。,P 182,四、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激情式):一见钟情2、好朋友式(友谊式):青梅竹马3、游戏式:花心萝卜4、占有式:私有财产5、实用式:满足需求6、利他式:痴男厌女,自己吃苦,他人享受。,五、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是由:亲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定、承诺发展稳定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P 171图,魅力与性吸引,决定发展稳定关系,(彼此喜欢、理解、期待),p183,第二单元 婚

34、姻,一、婚姻的定义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动机。,P 185,夫妻关系的7种类型,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第三单元 离婚,离婚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夫妻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会造成双方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离婚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p187,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需求不满: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35、三)“自我”的远离(四)夫妻的性差异,P 187,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感到心情不舒畅,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争吵和持续的冲突,二、离婚的原因,离婚是常见的婚姻解体方式。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在生理、心理、经济、社会等方面不能调适,使婚姻失调,发展到极点,婚姻功能丧失,只能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离婚对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影响是显见的,严重的。但是,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形式的离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离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解放的标志之一。,P188,第四单元 家庭,一、家庭的定义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

36、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家庭特点: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3.与其它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多种关系。,P 189,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的结构(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在家庭代际关系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由代际不同产生的代沟)。(3)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固。,P 189,家庭的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2、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3、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4、其他家庭:其他

37、类型,如丁克家庭。,见书 P190图,(二)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 2.性的功能 3.生育功能 4.抚养与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7.休闲与娱乐功能,(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1社会与环境因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尚、人文条件以及所在的地域 2家庭成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环境素质、生理与心理素质等。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家庭成员既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从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功能。,P190,三、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六阶段:1形成(结婚)2扩展(第一个孩子出生)3稳定(最后孩子出生)4收缩(孩子离开,自组家庭)5空巢(最后孩子离开,自组家庭)6解体(配偶死亡)(家庭生命周期只适用于核心家庭,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家庭),p191,?提问时间,感谢您对本次课程的支持与关注!,有关本次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生活应用过程中,如遇到疑问欢迎您与我们联系!服务热线:电子邮箱公司网站:http:/,感谢各位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