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8274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十种小吃申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沙河粉,简称河粉,是一种通过蒸煮米浆而成的粉条食品,是中国南方和港澳、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食品,常见的煮法为炒或水煮后配汤,例如炒牛河、上汤河粉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产广州沙河镇。沙河位于白云山东麓,山上有九龙泉, 该镇沙河饭店制作沙河粉的水就取自该泉。加上独特的制粉技术,故沙河粉晶莹 雪白,爽、韧、软滑,富有特色。说起沙河粉的传说有好多个,这里说的只是其中一个。早在前清末年,广州北郊沙河镇上有家义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 夫妻俩,早上卖白粥油条,中午卖家常饭菜,生活倒也过得平平稳稳。一天早上, 店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有气无力地倒在门前青石上。阿香不禁心起恻 隐,便叫妻子送去热粥。老人推说没

2、钱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虽小,但对 老人家,这白粥一向是免费的,你就放心吃吧! ”谁知自此以后,老人几乎天天 出现,阿香夫妻也不嫌弃,照样施舍。忽然有天,阿香不幸得病,茶饭不思,一卧不起,小店只好歇业。中午时分,老人又出现在店前,当得知阿香病情时, 便说:“阿香哥粒米难进,病自然难愈,今天就让我做碗好吃的给他开胃吧! ”老 人稍加思索后,即用从山上引来的泉水浸泡大米,熟练地磨好米浆、烧好开水, 然后把米浆薄薄舀进竹匾上蒸。一会儿,米浆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条,加葱盐 香油,送到病人床前。阿香顿时食欲大开,几碗下肚后,病情果然好转,再三道 谢后自然问起老人来历。原来老人本来竟是宫中御厨,只因性

3、格耿直,不慎得罪慈禧太后,侥幸中逃出北京,自此隐姓埋名,四处躲避追缉。老人说:“此 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此镇已停留多时,再不走恐怕就要连累主人家 了! ”言毕就走,以后再也不见人影,但义和居的沙河粉却从此出名。河粉和其他地方的同类食品,如客家人的板条、闽南人的粿条极为相似,甚 至无法分辨,以致很多时候,在多种方言交叠的地区,板条、粿条和河粉都被视 为同一种食物,例如在马、新一代,在福建人、广府人、潮州人和客家人生活交 融的环境,河粉和粿条可说是同义词。荔枝湾艇仔粥广东著名风味小吃艇仔粥起源于广州枝湾。荔枝湾位于广州老城西郊,因历史上盛产荔枝而得名。那一带,原是球江岸边河汊纵横、地势低

4、 洼的大沼泽,历代居民为了防洪防潮,便持之以恒地修筑基堤,并在基堤上种植 荔枝树,在水塘里养鱼,在河涌种植莲藕、荸荠、菱角、慈姑、茭笋,天长日久 就呈现出“一湾绿水对城东,宛转竹枝趁好风,引动万家空巷日,棹歌添得荔枝 红”的景象。明代,荔枝湾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荔枝湾成了略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般的人间仙境,盛行“游船河”的消遣娱乐 胜地。达官巨贾、文人雅士于月朗风清的夏夜,乘坐八桥艇舫,穿梭于荔红荷白 的银河金网之间,一边欣赏粤讴小调和“咸水歌”,一边品尝荔枝等岭南佳果和炒 田螺等南粤小食。于是,驾舟兜售消遗食品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了。据耆老宿儒介 绍,艇仔粥

5、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广州“西关阔少”,他于经济拮据的窘 境中,买了一只小艇,在荔枝湾做起了卖粥的营生。以油炸花生米、炸鱿鱼丝、 炸米粉丝、生菜叶丝、海蜇丝、熟猪肚丝等作粥料,客人要吃时,就把粥料放入 碗里,临时加入新鲜鱼片,冲入沸滚的味粥(这种味粥多用鸡鸭或生鱼的骨熬成), 然后撒上芫荽、葱丝、紫苏叶,最后加入一小撮虾子、几滴麻油,热腾腾、香喷 喷的端到游客面前。这种粥由于在艇仔(珠江三角洲称长约4米、铺上舱板、中段或中后段有篷 的小舟为“艇仔”)上出售,故被叫做“艇仔粥”。艇仔粥浓度适中、粥料丰富而奇 特,味道鲜美,制作方便,用宽口厚身大碗或钵仔盛载,富于南国水乡情调,所 以很快就

6、风靡一时。直至搞战前,凡到荔枝湾游河者,几乎无不人手一碗。广州 前市长朱光同志在一首词中描写了夜品艇仔粥的雅趣逸兴:“广州好,夜泛荔枝湾。击楫飞觞惊鹭宿,啖虾啜粥乐余闲,月冷放歌还。”后来,艇仔粥的供应范 围由荔枝湾扩大到珠江沿岸,西郊泳场和? “海角红楼”一带,以及西濠、东堤等 处,及至岭南各处水乡。专营航仔粥的艇仔,大多在艇头竖立一面狗牙样嵌边的 布旗作招牌,上绣“XX记”字样。当年,荔湾涌艇仔粥最驰名的是“坤记”和“顺记”, “海角红楼”一带就数“小神仙”(意谓到此艇上喝靓粥、赏美景,风流快活不啻小 神仙)了。民初至搞战前,每逢夏、秋季节,珠江三角洲顺德等地,有艇农历上 半夜扒着小用,悬

7、持风灯,敲着铜锣,沿河兜售艇仔粥,还以“赌柑标”(竞猜柑 核数目)方式促销,颇为热闹。以后,艇仔粥还登岸经营。搞战前,广州长堤有一片高档食店“安乐园”,在 店堂最显眼处砌了一方大水池,将一只小艇连同艇家一起移至池内卖艇仔粥,引 来了不少顾客。上世纪40年代,艇仔粥传至西江河港梧州。一些迁居岸上的艇 家把具体而微(长约1米)的小艇吊在档口,作为艇仔粥的标志。小艇内有8 个小舱,分放各种粥料。顾客要时,便各抓一撮放进碗中,浇以滚烫的味粥,饶 有情趣。解放后,艇仔粥以在岩上经营为主,经营时间多由晚上改为白天,甚至在茶 楼作早点。艇仔粥续写了昔日的辉煌,于1956年和1983年被评为广州的名牌 小吃。

8、2000年,广州“荔湾名食家”的艇仔粥被授予“中华名小吃”的称号。该店把 粥料猪肚改为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叉烧丝,粥底又添上了江跳柱和猪骨,从而使粥 品更加鲜香浓郁,创出了日售800碗的佳绩。笔者深信,只要不断创新,富有 南国特色的艇仔粥就一定能在岭南地区长盛不衰。布拉肠粉拉肠是广东人最喜欢吃的小吃,而拉肠分为一般的拉肠和布拉肠粉。一般的拉肠 是用铁皮做出的方形铁锅,把米浆倒入铁皮上,一层一层的蒸熟,再用一个铁铲 把肠粉刮起。而布拉肠粉呢,是放一块布在加热的铁皮上,把米浆加盖蒸熟来吃 的。相对来说,布拉肠粉比普通的拉肠更为嫩滑和透薄。而广州布拉肠粉比较有 名的点分别银记、华辉、强记等等。拉肠是广式

9、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在香港,拉肠亦是传统粥店 中早餐常见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肉类拉制,或者是没有馅料 的斋肠,亦有炸两,是在肠粉内包上油炸鬼。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 肠,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一般会将肠粉切断,吃时再加入芝麻、通酱及 辣酱调味。以布拉成的称布拉肠粉,没有布拉的称手拉肠粉,但不如布拉那样薄, 由广州西关泮塘荷仙馆创制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肠粉传统以碎肉、鱼片、鲜 虾仁为馅,也是广州、香港酉楼常见的点心,一般常见的以鲜虾肠粉、牛肉肠粉 和叉烧肠粉等等。,泮塘马蹄糕”是采用当地的特产马蹄粉作原料,在制作上先将砂糖炒至稍黄后溶成糖水,再调入半分熟的

10、马蹄粉浆,然后猛火蒸熟。其糕体色泽金黄透明, 爽滑而富有弹性,且带有一些马蹄清香之味,特别可口。人们在饮茶吃饭之后 品尝一两件马蹄糕,确是别有一番清新的滋味。历史上以泮塘产的马蹄粉蒸制的 马蹄糕为最好。其色美、晶莹、透明、爽滑、清甜,是广州人喜爱的早点之一。效用:清热、化痰、消积。适用于消渴黄疸、热淋、痞积、目赤、咽喉肿痛、 肺热咳嗽、痔疮出血等症。姜撞奶是一种源自广州番禺沙湾镇的中式甜品,以姜汁凝固加糖调味的牛奶而制。制作姜汁撞奶使用的牛奶以水牛奶为佳,因为水牛奶较为浓稠,一来容易 凝结,二来口感也较为香醇。目前除了广州,附近的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 澳门,香港等地,均有供应的餐厅,也有冲滚

11、水的即食产品出售。关于姜撞奶,曾有传说。从前,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 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于是将 水牛奶加糖煮热,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 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 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叉烧包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 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为直径五厘米 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 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

12、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又有一说传统叉烧 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1。叉烧包是饮釜时必备的点心。叉烧包亦有急冻后放在超市出售。不过其风 味与茶楼内新鲜供应的相去颇远。叉烧包作为其中一种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饮茶 点心,很受小孩子欢迎,亦成为不少坊间传说的主角。香港流传的一些传说有:叉烧包用的馅料来历不明。除了是卖剩的叉烧以外,还可能加入其他 不明物料。最广为流传的是将叉烧包中的馅料换成人肉,这项传说后 来更被拍成一部电影: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蒸叉烧包时要洒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没有喷水的水壶,点 心工人会把水吞入口,然后喷到包上。因此吃叉烧包时要把最表面一 层皮

13、剥去。虾饺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 多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 有笋,现在流行的是独虾虾饺。优质美味的虾饺一定要皮薄而软,如果饺皮是半 透明则更佳;虾要爽口弹牙,饺内有少量汁液,全只饺要够热则为最佳。虾饺的起源地,有人指出是广州漱珠岗附近五凤乡的怡珍茶楼。最早的虾 饺被称为“五凤鲜虾饺”,诞生时间在1920-1930之间。虾饺在广东及香港,以至 海外唐人街皆可找到,粤式饮茶的茶楼、酒家。在超级市场也可找到急冻的虾饺, 只要在微波炉加热便可食用。云吞面,或叫做馄饨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

14、,加入热汤即成。据考究,馄饨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 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去卖。因为小贩通常在晚间到住宅区出售,为 免滋扰坊众,叫卖时只会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发出“督督”之声,故又称为“卖督督”。 后来一些成功的小贩改为在店铺内经营,经过数十年后,成为今日的馄饨面老店。可惜的是,在香港,手造的竹升面店铺越来越少,原因是成本太高,加上青黄不 接,缺乏青年接手,现存还有麦突馄饨面世家及何洪记等。著名的“竹升面”有澳 门的祥记、老记、黄枝记及六记,香港特首曾荫权曾光顾六记,食家蔡澜则大力 推崇祥记的竹升面。广州街头的萝卜牛杂已成为广州的一种饮食文化,而三五成

15、群或站或蹲分享 一碗香飘四溢的萝卜牛杂则成了广州街头一道独特风景。来广州而不品味一次萝 卜牛杂是一种损失,也算不得真正领略到了广州美食。萝卜牛杂是广州人的最爱, 并且固执的认为站着吃牛杂,才是最原汁原味、最贴近牛杂本来意义的吃法。广州的萝卜牛杂遍布大街小巷,无论是繁华喧嚣的北京路、上下九,还是在 狭窄破旧的古街小巷,你都可以见到飘着那种独特香味的萝卜牛杂店,它们多是 一些小店,有时甚至就是一个窗口、一辆小推车。而萝卜牛杂的价钱也不贵,一 般就三四块钱一小碗,口味有辣有不辣,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番茄酱拌 着吃。一些卖萝卜牛杂的小推车还兼卖麻辣烫,青菜肉丸等随你搭配,味道认真 “酱”!据说,

16、和味萝卜牛杂源于清朝,是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厨师发明的。当时,他 在广州开了一家牛香店,将牛肠、牛膀、牛肺、萝卜,与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种 味料的酱汁慢火焖几个小时,等牛杂焖透了,而萝卜又吸满了加入牛杂味的酱汁 后,再剪成小块,用小竹签串着蘸辣椒酱吃,入口回味无穷。善食的广州人纷纷 仿效,流传至今。都说广东人爱吃,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除了飞机和桌子不吃,啥都敢吃。 我倒没觉得有何不妥,食色,性也!爱吃乃人之本性,而探索让世界充满惊喜! 只要浅尝辄止,对某些敏感食物不过分贪求就行了。广州街头除了本地的特色小 吃,也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乡间美食,每次逛街,我都喜欢花上几块钱买一些小吃 试一下,一根香肠,一个

17、山东煎饼,一串炸糯米丸子,都让我品尝到无穷乐趣。顺记椰子雪糕荔湾区宝华路79号顺记冰室制作的椰子雪糕是驰名远近的西关历史名牌小 食。上世纪20年代由小贩吕顺首创,选用肥厚结实的椰肉作原料,加工成鲜椰 丝后榨成椰汁,再配上新鲜的水牛奶和鸡蛋、白糖,独特的制作使雪糕格外软滑 可口,椰味浓郁,别具风味。五六十年代一些外国元首、贵宾如柬埔寨西哈努克 亲王等都曾慕名品尝并津津乐道。自1956年以来均获历届评比的“广州市名牌美 食”称号。生活在西关的人几乎都知道,因为真材实料,所以深受喜爱,除了椰 子雪糕、香芒雪糕之外,红豆拌雪糕、香蕉船也是值得一试的佳品。80年代的时候,在华贵路还有顺记椰子加工的作坊,

18、现在已经当然无存了。 路人都可以闻到椰子香,但从来没人看到师傅如何做雪糕的。顺记最奇怪的是, 以前从不外卖,后来即便外卖的甜筒都不能尝试到真正美味的椰子、香芒雪糕, 非要坐下来才能吃到最正宗的。以前顺记冰室只经营雪糕、饮料,后来发展需要,加入了很多其他的经营项 目,例如粥、粉、面、煲仔饭等,但依旧以雪糕闻名。老字号:顺记招牌小吃:椰子雪糕、香芒雪糕为食感受:香浓美味,特别是椰子雪糕,用整个椰子磨制而成,十足的材料, 加上帅父的巧手,整个雪糕弥漫着椰子的香味,入口细腻,唯一的缺点就是略为 甜了一点。香芒雪糕的做法与之如出一辙,但不够椰子雪糕香浓美味。这两种雪 糕均是十成材料做成的,能在雪糕内看到丝丝的纹理,香芒雪糕内还能吃到芒果 的粗纤维,与麦当当的雪糕粉风味大不相同。红豆雪糕中最值得一赞的是红豆, 不太硬,不太软,恰到好处,融入牛奶雪糕的甜味,入口化开,真是甜而不腻。PS:以上图片全部来自Google图片搜索,文字大部分来自wikipedia。谢谢收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