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8430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2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7DR中水东北公司xxxxx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I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China Water Northeastern Investigation,Design & Research Co.Ltd二O一四年十月报告名称:提交单位:经 理:总工程师:技术负责:编写人:评估资质:证书编号:证书编号:提交时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证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目 录前言 1-一任务由来-1-二评估工作的依据-1-(一)法规文件-1 -(二)技术标准-1 -(三)有关文件、委托合同-2 -三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2-(一)评估工作目的-2 -(二)评估工作的主要

2、任务-2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3-一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3-(一)工程概况-3 -(二)征地范围-3 -二以往工作程度-3-三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4-四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7-(一)评估范围-7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7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9-一气象水文-9-(一)气象-9 -(二)水文-9 -二地形地貌-9-三 地层与岩浆岩-10 -(一)地层-10 -(二)岩浆岩-11 -四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1-(二)区域地壳稳定性-12 -五岩土工程地质特征-12 -六水文地质条件-13-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3-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6-一地质灾害类

3、型及特征-16-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6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7-一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17-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25-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26 -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26-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26-三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26-四防治措施-27 -结论与建议 .-28 -一结论-28-二建议-28 -附图目录序号图号图名序号图号图名1图1-1项目规划图5图4-1对应关系图2图1-2交通位置图6图4-2预测评估图3图1-3实际材料图7图5-1综合分区评估图4图2-1地质地貌图8

4、图6-1工程地质剖面图1-1、2-2附件一 钻探报告及附图附件二 物探报告及附图a刖 言任务由来拟建xxx建设项目位于xxxx。根据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该区属地质灾 害易发区,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 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014年9月,受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 司委托,xxxx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 xxxx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二评估工作的依据(一)法规文件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年3月1日;2、国土资源部第42号令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2009年1月1日;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

5、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 号),2004年3月25日;4、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吉林省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2009年6月1日;5、长春市国土资源局长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2010-2015),2012 年。(二)技术标准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04年3月25日;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 2006年4月;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4158-93);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6、2011);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6、建筑物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7、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年;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三)有关文件、委托合同1、 xxxx;三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一)评估工作目的对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同时对项目建设适宜性做出评价。为建设工 程合理设计、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 威胁,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进行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 为采空区治理设计提供依据。(二)评

7、估工作的主要任务(1)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工程建设的相 关资料;(2)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3)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4)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 与建议;(5)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一) 工程概况xxx建设项目位于xxx,本项目A区占地总面积xxxm2,分四期建成,总建筑面 积xxxm2;本工程由xx栋xx层楼房,xx栋xx层楼房组成,均为桩基础剪力墙结构。 拟建工程平面图详见附图一。根据本工程建设场地工程特点和设计条件,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

8、21-2001,2009年版):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 级。拟建xxx建设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xxxxxx,北纬xxxxxx,位于xxxxx 开发区内,交通便利,见图1-2交通位置图。拟建A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xxxx万元,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二)征地范围拟建xxx建设项目征地面积xxxm2 (xxx号宗地),均为城镇住宅用地,征地范围 拐点坐标(西安80坐标系)见表1-1.表1-1征地范围拐点坐标序号YX123序号YX456二以往工作程度区内曾做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主要成果资料有:1、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普查大队1: 20万长春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

9、告,1978年;2、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1: 50万),1982年;3、吉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吉林地下水,1998年;4、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 50万),2001年;5、以上各项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xxxx有限责任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组,评估方 法按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 求进行,同时进行搜集资料及地理底图矢量化等准备工作,在充分收集评估区及附近 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条件等有关资料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地 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地形

10、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体类型及水文地质 条件、地质灾害现状等,并重点对现状地质灾害的规模、危险性地质灾害隐患区段进 行了详细调查。2014年9月10日至9月30日,对建设项目外扩100300m范围内开展了调查 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体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现状等。2014年9月10至9月30日,完成三个孔的钻探工作,总进尺238.63m,以及孔 内电视,测试长度162.3m,并完成瞬变电磁法的物探工作,查明了 300m深度内采空 区分布情况,钻探与物探相互解译、验证。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采用野外现场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物探、钻探验证等 方法进行

11、,填图比例尺为1: 10000,调查点定位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提高了调 查点的准确程度,室内综合整理编绘图件充分采用数字与计算机技术,保证了成果精 度。野外调查人员4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2及图1-3,物探工作与钻探工作见 物探工作报告及相应图件。表1-2完成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单位数量说明调查面积km20.73拟建项目周边外扩100300m调查路线长度km4.15建设范围内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点个10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收集资料份11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物 探总长度5328m使用大地电磁方法布置8条物探线,点距20m钻 探m/孔238.63/3孔内电视m162.3

12、通过调查及综合分析,基本查明了评估区范围内的地下采空区的分布情况、现状 地质灾害,圈定了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及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段,确定 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及危害程度,并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 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防治效益,对工程建设 场地的土地适宜性做出了评估,同时有针对性地拟定了防治对策和治理措施。本次评 估工作均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工作程序进行, 见图1-3。图1-3评估工作程序框图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xxxx建设项目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地质 环境条件

13、和地质灾害的种类,评估范围确定为工程范围外扩100300m,评估区面积 0.73km2。(二)评估级别的确定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的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 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分级。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已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研究结果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综合判定拟 建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主要依据如下:现状地质灾害:根据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区内未见有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地 质灾害不发育。地形地貌:评估区地貌单元为波状台地,地貌类型较简单。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地层岩

14、性主要为砂砾岩、砂岩等,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构造:评估区地处吉黑褶皱系、松辽中断陷、东南隆起之九台一长春凸起, 评估区内有三条断层,地质构造较发育,构造条件中等复杂。地下水: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风化带网 状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评估区内人类工程主要为矿山开采、工业活动与农业垦植,人类 工程活动对本项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大。2、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的规定,xxxxx建设项目属于中等规模的城镇建设项目,属较重要建设项 目。3、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上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

15、度为中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为较重要建设 项目,将本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见表1-3)。表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项目重要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重要一级一级一级较重要一级二级三级一般二级三级三级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_) 气象评估区属北寒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 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短暂,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多年平均气温5.2c,最 高气温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9.5C,最低气温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39C。多 年平均降水量567mm,相对湿度一般3、4月份最低,为4244%,6、7月份最高,为7178

16、%。多年平均蒸发量1234mm,常年以西、西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3.4m/s,无霜期157天,最大冻结深度1.69m (见图2-1)。图2T气象要素图I | A 2| 31 C 4 D 5| |6|7/ 81,5降水量(毫米)2 ,6蒸发量(毫米)3, 7温度(摄氏度)4 ,8相对湿度()(二)水文区内地表水不发育,仅见有一条季节性冲沟,自评估区由东向西流入伊通河。最 低侵蚀基准面高程233m。二地形地貌区内地势总的趋势是东高西低。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位于本区东南角,海拔标 高273m;最低点位于本区中部,海拔标高233m,相对高差为40m。拟建工程位于波状台地上。图版1建设场地地貌(N7

17、0 W)地貌类型按成因类型、成因形态、形态单元划分为两个成因类型、两个成因形态、 两个形态单元(见表2-1、图2-2)。表2-1地貌类型分区表成因类型成因形态形态单元代号基本特征构造剥蚀地貌构造剥蚀丘 陵丘陵I分布于评估区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大,顶部呈浑圆状,岩性由 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海拔标高240273m,相对高差33m。剥蚀堆积地貌剥蚀堆积台 地波状台地II分布于整个评估区,海拔标高233265m,相对高差32m,地 势起伏不大,岩性由侏罗系砾岩、砂砾岩,白垩系砂泥岩、砾 岩,上覆第四系浅黄色粗砂、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三地层与岩浆岩(一) 地层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

18、生界第四系(见表2-2、见图2-3),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沙河子组(J3s)分布于整个评估区。主要岩性下部为黄褐色砾岩;上部为黄褐色砂砾岩、页岩夹 煤层。与下伏安民组呈不整合接触。厚度250m。区内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275 285,倾角浅部2530,煤层厚度0.491.38m。2、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泉头组(K1q)分布于评估区的西北部。主要岩性下部为棕红色砾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厚度470m。3、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al-dl)全新统残坡积层分布于整个评估区,覆盖于沙河子组砂砾岩之上,岩性为亚粘土和粗砂,厚度2035m。表2-2地层简表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主

19、要岩性新 生 界第 四 系全新 统Q4al-dl20-35主要岩性为亚粘土和粗砂。中生 界白垩系下统泉头组%q470主要岩性下部为棕红色复成份砾岩; 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侏罗系上统沙河子组J3S250主要岩性下部为黄褐色砾岩;上部为 黄褐色砂砾岩夹煤层。(二)岩浆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区内东、南部,岩性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 地质构造区内地处吉黑褶皱系(I)松辽中断陷(II)东南隆起(III)之九台一长春凸起 (W),区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区内地层倾向为,倾角25度左右。经收集资料可知 评估区内有三条性质不明断层,F1位于评估区北部,在评估区内的发育长度为28

20、0m, 走向260度,F2位于评估区中部,在评估区内的发育长度为245m,走向280度,F3 位于评估区南部,发育长度为855m,走向260度。区内未见有新构造运动形迹。(二)区域地壳稳定性据地震资料,自1970年至现在,本区未发生过有影响的5级以上的地震。按中 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地震烈度属 W度区,区域地壳为相对稳定。五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地层岩性及工程力学特征,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块状结构坚硬岩组、层状结 构较坚硬岩组、层状结构软质岩组和松散土体。(一)块状结构坚硬岩组分布在本区东部。由燕山期花岗岩等组成,岩石呈块状构造,饱和单轴

21、抗压强 度60MPa。(二)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分布在本区中部。由侏罗系上统沙河组及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的砂岩,砾岩、砂砾 岩等组成。岩石呈层状构造,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3060MPa。(三)层状结构软质岩组分布在本区西北部。由侏罗系上统沙河组页岩夹煤层、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的泥质 粉砂岩等组成。岩石呈层状结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530MPa。(四)松散土体组分布于整个评估区。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组成,岩性为亚粘土、粗砂。1、亚粘土灰黄色、黑色,稍湿、可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0200kPa。2、粗砂灰黄色,主要为粗砂,局部砾砂,密实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为 300kPa。六水文地质条件

22、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三个类型:松散岩类孔隙 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述如下:(一)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区内中部。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粗砂组成,颗粒较粗、透水性好,地下 水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好,水量中等。降深5m时,单井涌水量2080m3/d,水位埋 深0.21.6m,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矿化度小于0.5g/l。(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全区大面积分布。地下水赋存于侏罗系沙河子组及白垩系泉头组的砂岩、砾岩、 粉砂砾岩,水位埋深一般为1520m。富水性差、水量贫乏,按降深20m计算,单 井涌水量100m3/d,局部地段大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为重

23、碳酸钙型或重碳酸钙钠 型,矿化度小于0.5g/l。(三)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分布在本区东部。地下水赋存于燕山期的花岗岩风化裂隙之中,富水性差,水量 极贫乏,单泉流量V0.1l/s。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区内地貌为丘陵和波状台地,植被比较发育,评估区内人类活动以矿山开采、城 镇建设、工业活动、农业耕种为主,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该区于xxxxx年开采1个煤层,采厚0.51.4m,平均采厚1.0m,煤层倾向 290300,倾角平均25左右,采煤方法为炮采,长臂工作面,全部陷落法管 理顶板,采空区残留煤柱较多,煤柱宽度一般为1070m不等,多数在1030m, 断裂两侧及井筒部位均留设

24、煤柱。煤层开采上限+215m,下限+20m (经调查访问得 知),该矿后期由于深部煤层较薄,煤质较差,于xxx年停止开采并闭矿。为查明采空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对该采空区做了物探(瞬变电磁、孔内电视) 和钻探工作,物探解译结果如下:根据反演的视电阻率剖面可知,煤层采空区为煤系地层低电阻区的相对高阻层, 电阻率在100120Qm,如果采空区充水则为更低阻状态,本区基本为低阻。WT1剖面横切路面,未发现采空区。WT2剖面上桩号450520m,高程160200m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区。WT3剖面上桩号340480m,520653m,高程140170m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 区。WT4剖面上桩号360470m

25、,高程140170m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区。WT5剖面上桩号340455m, 480500m,高程140190m之间推测为煤层采 空区。WT6剖面上桩号440480m,高程193m左右推测为煤层采空区。WT7剖面上桩号360400m,430560m,高程130190m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 区。WT8剖面上桩号360375m,420450m, 450600m,高程140200m之间推测 为煤层采空区。用专业的软件计算各孔的裂隙的产状,并生成钻孔数字成像裂隙、破碎带统计如 下:ZK01号孔:该孔位于xxx小区内,孔深120.5m,孔内数字成像段50.9102.5m, 从钻孔图像可看出:该孔围岩破碎情况

26、及层理张开现象不明显,但是在高程xxxm以 下发现空洞及严重破碎现象,该处空洞及破碎带高度达1.5m,推测高程xxxm处及以 下为煤层采空区,采空区埋深为101m。ZK02号孔:该孔位于xxx小区内,孔深73.0m,孔内数字成像段30.060.8m, 从钻孔图像可看出:该孔30.2443.81m孔深部位围岩破碎,并伴有层理张开现象, 深度43.8m以下部位有多处炭质夹层,层理不张开,也无大的破碎带。出现该现象的 原因可能为底部煤层采空引起含有炭质夹层的软岩层整体沉降而导致其顶部围岩破 碎及层理张开,推测采空区埋深46.747.6m (高程为1xxxxx1)。ZK04号孔:孔深106.5m,孔内

27、数字成像段33.0104.3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 该孔围岩破碎情况及层理张开现象不明显,共有12条裂隙,多未超过1cm,基本倾 向西南,倾角在35左右。104.4m105.1m (高程1xx1xxxm)处取得的岩心较破 碎,其下部为角砾岩和砂岩。该孔未发生掉钻现象。ZK05号孔:孔深66.08m,孔内数字成像段053.9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该 孔层理不张开,无破碎带,存在16条裂隙,存在裂隙组10组,宽度未超过5mm, 倾向多为东南,倾角在30左右。该孔煤层埋深60.861.5m (高程xx1xxx3m), 煤质相对较好,钻探过程中未发生掉钻情况。ZK06号孔:孔深66.05m,孔内数字成

28、像段13.763.8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 该孔围岩有丰富的裂隙及破碎情况。共画出裂隙和破碎情况65处,其中存在多组裂 隙带,12条宽度超过1cm裂隙,裂隙倾向与倾角变化范围较大。该孔多处岩心较破 碎,孔深50m (高程xxxx)以下钻探取芯较差,煤层埋深在64m (高程xxx2m)。该 孔未处发生掉钻情况。通过钻探及孔内电视验证,以上物探解译采空区位置与范围和煤矿已有采空区资 料基本相同。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拟建xxx建设项目地貌单元为波状台地,评估区海拔标高xxxxxxm,相对高差 18m,地形起伏不大。经收集相关资

29、料并经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依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规模、发育程度、危害程度,遵照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 灾害调查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进行评估。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 害,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xx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工程建设可能引发 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二是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现分 述如下:-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

30、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区地貌单元为波状台地,征地范围内多为耕地,拟建项目房屋建筑为多层、 小高层住宅建筑,挖方深度小于10m,引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见 图 4-1。评估区东部为xxx煤矿采空区(19xxx19xxx年采空),采空结束时间20年以上, 煤层顶板岩性为页岩、砂岩、砂砾岩,岩石风化程度为中等-微风化,平均采厚为1m, 最大采厚为1.4m (ZK02钻孔附近),煤层采深为35230m,采深采厚比为35230。 见图4-2及剖面图1-12-2。考虑到区内新建多层与高层住宅可能引发采空区失 稳,对场地稳定性分析如下:1、地表集中移动延续时间分析按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

31、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规定,地表 集中移动延续总时间(即集中移动期)包括地表移动初始期、活跃期和衰退期三个阶 段。当地表下沉达到10mm时,即认为是地表移动期的开始;地表下沉速度大于50mm/ 月(煤层倾角小于45)或大于30mm/月(煤层倾角大于等于45)的时期为地表移 动活跃期;连续六个月地表下沉值累计不超过30mm时,可认为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 从地表移动活跃期结束到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的阶段称为地表移动衰退期。长春市xxx煤矿的地下煤层最大深度为350m、据三下采煤规程,可按下式预计煤 矿开采后地表移动时间T:T=2.5H0T-地表移动延续时间H0工作面采深煤层开采深度为35350m

32、,地下采空区形成的最晚时间为19xxx年。依据上式所列地表移动延续时间规律,地表集中移动延续时间约12年,地表集中移动期结 束距今已有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从地表集中移动延续时间角度分析,长春市xxx 煤矿区域的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地表残余变形分析地表残余变形是指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之后,地表所产生的变形。根据建筑物、 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有关规定,地表移动期结束,仅指 连续六个月内地表下沉的累计值不超过30mm,并不意味着地表移动过程的完全结 束。实践表明,地表移动期结束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一定的地表残余变形存在。关于地表残余移动期间的地表移动

33、与变形计算问题,国内外研究尚不深入。根据 我国中硬覆岩长壁全陷法采煤残余下沉的部分观测资料,经综合分析后得出地表残余 移动期的极限连续残余下沉量计算公式如下:上、w = (1 - q)M cosa (1 - e(5。) (t)其中:Wc地表残余下沉值,mmM煤层采出厚度,mmq地表下沉系数a煤层倾角,度T集中移动期地表移动延续总时间,年t残余移动期的时间变量,年最大下沉值 W= qMcosa倾斜值:I= WC/r曲率值:K= 土 1.52WC/r2水平变形值: = 土 1.52bI0针对地块受地下采煤沉陷影响的具体条件,利用上式及表4-1计算得出目前和未 来5年该地块采煤沉陷区域内地表可能产生

34、的连续残余下沉值见表4-2。根据砖石结 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表4-3,对区内建筑物破坏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见表4-4。表4-1地表沉降及移动计算参数值矿井煤层倾角a下沉系数 q水平移动系数 b采深H平均采厚m移动角P主要影响 tgxxx煤矿250.60.235 2301662.表4-3砖石结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破坏等级建筑物可能达到的破坏程度地面变形值倾斜 I(mmm)曲率 K (10-3/m)I墙壁上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宽度小于4mm的细微裂缝3.00.2II墙壁上出现4-5mm宽的裂缝,门窗严重变形,墙皮局部脱落,梁支承处稍有异样6.00.4m墙壁上出现16-30mm宽的裂缝,门窗严重变形,墙身倾

35、斜,梁头有抽动的现象,室内地坪开裂或鼓起10.010.00.6表4-2地块采煤沉陷范围内地表极限连续残余下沉预测值井区开采位置开采结束 时间(年)移动延续时间(年)开采深度(m)残余下沉 值(mm)已发生的残余 下沉值(mm)1右一路至右三路33135 833623143右三路至右五路19183 1483622457右五路至西侧开米边界1821482303621696采空区位置平均采厚(m)开采深度(m)剩余残余下沉值(mm)倾斜值I0 (mm /m)曲率(10-最小最大右一路至右二路13557483.03/1.860.29右二路至右三路15783481.86/1.280.11右三路至右四路1

36、831111172.99/2.320.12右四路至右五路11111481172.32/1.730.07右五路至右六路11481801932.86/2.350.06右六路至西侧开米边界11802001932.350.区内建筑物破坏等级预测表表4-4由表4-4结果可知,地块区域剩余的残余下沉值为48193 mm,地表最大倾斜 值3.03 mm/m,最大曲率值为0.29 X 10-3/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0.94mm/m,预测 地表残余变形分别对地面建筑物产生I级-II级破坏性影响。3、地表塌陷可能性分析地表产生塌陷,一般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煤层深厚比较小时,采空区顶板 覆岩破坏高度达到地表,导致地

37、表塌陷;二是急倾斜煤层开采时,浅部煤层露头 处的抽冒导致地表塌陷;三是废弃井筒、溜煤眼、井下硐室等未进行有效处理, 受长期地下水和其它动力作用影响,产生地表塌陷。煤矿属于缓倾斜煤层开采,顶板覆岩岩性为中硬型,根据建筑物、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长壁全陷法开采条件下 采空区顶板覆岩的垮落带高度Hm和裂缝带高度Hli可按下式计算:Hm=100M/ (4.7ZM+19) 2.2Hli=100M/ (1.6ZM+3.6) 5.6式中:SM累计采厚,m。计算结果见表4-5,计算结果表明,在xxxxxxxxxx建设项目地块范围内,长 春市xxx煤矿地下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可能发

38、生塌陷的界限采深为63米,即采空区 采深在63米以内的区域地表塌陷的可能性大,根据前述公式计算,最大塌陷深度 可达0.76m,危险性大。表4-5地块覆岩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矿井平均 采厚 (m)开采(n深度Q)垮落带 高度(m)垮落带顶距基岩面最小厚度(m)裂缝带 高度(m)可能发生塌 陷的界限采 深(m)最小最大xxxx煤矿135230732663注:第四系松散层厚度按该地区最大值30m考虑。该地块区域内存在废弃的井巷工程,主副井口均未处理,给地表的稳定性留 下了一定隐患。从巷道口至埋深63m位置巷道塌陷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4、地面建筑物附加载荷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形成垮

39、落带、断裂带、弯曲带。在垮落带,岩石被断 裂成块状,岩块之间存在较大的裂隙。在断裂带,岩层产生断裂、离层、裂隙, 岩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在弯曲带,岩层基本呈整体下沉,破坏轻微。因此,垮 落带、断裂带的岩层虽然经过多年的压实,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裂隙和离 层,其抗压、抗拉、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原始岩体的强度。如果建筑物荷载传递到 这两带,势必加大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甚至造成建筑物破坏。地面建筑物附加载荷对采煤沉陷区地基的稳定性是否产生影响,主要考虑附 加载荷的影响深度与采空区覆岩裂缝带顶部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 要保证裂缝带岩体不受建筑物附加载荷的影响,保持地基的稳定性,建设场地要 求

40、的开采深度应满足如下条件:叫+耳+耳式中:H建设场地要求开采深度,m;Hl.采空区覆岩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m;H.建筑物载荷最大影响深度,m;Hb建筑物载荷最大影响深度与采空区覆岩裂缝带顶部之间 的安全保护层厚度,m。建筑物载荷影响深度主要取决于建筑物附加载荷大小和地基承载力,通常根据建筑物附加载荷与地基自重应力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当土层中有高压缩性土或其他的不稳定因素(如老采空区破裂岩体的存在) 时,建筑物载荷影响深度的计算标准应按建筑物载荷附加应力等于相应建筑物位 置处地基的自重应力的10%考虑。2mn(1+n2 + 8m2)2P = z 兀为便于工程实践应用,对

41、于矩形基础建筑物,深度为Z处的建筑物载荷附加 应力 z和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C可按下式计算。, + arC _&1+n2 + 4m2(1+4m2)(n2 + 4m2)2m: 1+n + 4m2 /式中:n=L/b,m=z/b。P一建筑物自重均布应力,Kpa;L矩形基础的长度,m;b一矩形基础的宽度,m。 =W y h=1式中:nZ深度内地基土层数;y.第i层地基土容重,KN/m3 ; ih i一第i层地基土厚度,m。以长度不超过100m、宽度不超过16m的楼房为例,单层建筑物的平均面积 载荷约17kPa,且建筑物载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建筑面积内,计算得出十三层以内建 筑物附加载荷最大影响深度结果见表

42、4-6。表4-6建筑物附加载荷最大影响深度计算表基底1、深度(m)10%自重 应力 (kPa)建筑物附加载荷(kPa)单层2层3层4层5层6层7层8层9层10层11层12层13层610.814.96814.413.8727.7441.6255.6269.531018.025.4338.1551.3364.161221.622.7134.0745.4256.781425.220.430.641.8952.361628.827.9537.2446.5555.851832.434.6043.2551.902036.031.1438.9346.722239.635.2643.782443.239.7846.1752.7759.3665.9672.562646.843.7950.0556.3062.5668.822850.445.7051.4157.1262.8330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