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9318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研究动态.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及思路,一、学科动态与基本理论一)当前油气勘探所面临挑战与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思路二)攻关的热点问题三)油气储层建模的基本思路三)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其沉积构造特征四)八大沉积作用与储层非均质响应,二、沉积体系的特点与识别一)冲积扇体系的特点与识别二)河流体系的构形要素与层次分析法三)河流体系的新分类结构成因分类四)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与识别五)三角洲体系的新分类结构成因分类六)各类扇与三角洲的区别七)三角洲体系的地质特征与识别八)滨岸体系的地质特征与识别九)重力流体系的特征与识别,三、油气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各层次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二)综合权衡定量标准的界

2、定与权衡计算三)评价与设计阶段储层研究的重点四)实施与调整阶段储层攻关的核心,四、实例一)河流沉积储层及类型二)地质模型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三)海相三角洲、滨岸体系与油气的关系四)断陷湖盆三角洲的展布与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五)随机建模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与重点,第一部分:学科动态与基本理论,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1)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状况自二十世纪6070年代早期全球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后,尽管人们在全世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勘探工作,但至今没有发现象北海和阿拉斯加那样重大的油田。虽然已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油气储量,但也仅限于少数几个可采储量在5亿桶以上的大油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由于油气田开发的

3、不断深入,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已接近或达到了成年期。问题的两方面:一是勘探: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油田;二是提高已开采油气的采收率与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前者的主要任务开拓新的找油思路与建立新的成油理论;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与利用新的方法技术。前者是增加地质储量;后者是增储(可采储量)上产。前者是寻找目标打评价井;后者是搞清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布置加密钻井和油田的扩边。,2)从挖掘新的储量所面临的挑战 1986年与1998年的世界石油价格暴跌刺激了整个石油工业来降低成本。大多数有远景的低勘探成熟含油气盆地都处于勘探费用较高的边远地区,油气勘探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致使世界上主要产油国把重点转向

4、勘探成熟区和对已开发油田中挖掘增储上产的潜力。据美国经济地质局的最新估计,除阿拉斯加州以外,美国陆上已开发的储量中,通过加密钻井、扩边或油井的重新完井可以得到增补的石油可采储量约800亿桶(约114亿吨),天然气约5.1万亿立方米。然而,挖掘这部分储量遇到了两个新的挑战:一是必须更精确地描述储层特征,按油藏规模描述砂体的连续性、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及岩石内部微观特征等。二是改善或提高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手段,包括储层的静态和动态特征。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展储层表征及建模研究。,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状况更是如此,例如:在19811990年的十年间,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石油

5、公司经营的油田(除北美以外)可采储量已增长了36亿标准桶,在油田的扩边后,还将增加10亿标准桶的可采石油储量(Michael J.R.,1993):这是由于:1)储层表征(50);2)地质学、地震学及岩石物理学资料的修正(30);3)钻井结果的重新评价与开发(20)。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0的可动石油储量,因储层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各种非均质性隔挡和界面条件被滞于地下而无法采出。同时目前我国70以上的油田与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一样,都已进入了高含水期的开采阶段,地下油气水的分布极为复杂;各种非均质性隔挡使剩余油呈分散状分布。进行精细的定量储层描述或储层表征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因而建

6、立准确的储层地质模型(概念、静态和预测模型)便是储层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新课题或挑战。,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世界石油产量与需求预测,19922000年的年需求增长量1.3%,20002010年的需求增长量为10%,资料来源:SPE/Holditch 4/27/2001,世界油气勘探开发趋势,自1900年至1970年的70年内,世界石油年产量几乎是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的。而世界石油年产量的三次跨越式增长(1亿吨2亿吨,10亿吨20亿吨,20亿吨30亿吨)就是伴随石油工业三次技术革命的结果。,世界油气勘探形势,石油科技进步与世界石油产量跨越式增长相关图,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或构形特征分析(In

7、ternal architecture)1)、确定流体流动单元(Fluid flow units)2)、分析不连续薄层的展布及规律(Discontinuous barriers)3)、各级界面的划分(Bounding surface or Boundaries)4)、纹层的识别(Laminae)井间储层物性预测(Interwell prediction)1)、孔隙度 2)、渗透率砂体或储层连续性的确定(Reservoir continuity)1)、成因单元几何尺寸的确定与测量(Geometry&Size)2)、砂体连续程度的分析(Connectedness)有利孔隙带分布的预测1)、孔隙的分

8、带性(Porosity zonation)2)、低渗透带的预测3)、深层次生孔隙的发育机理储层的伤害与保护1)、敏感性分析2)、储层流体相互作用裂缝与原地应力分析1)、裂缝地层学(Fracture Stratigraphy)2)、裂缝间距(Spacing),三、攻关的热点问题,STRATIGRAPHIC/SUBTLE TRAPS,Lateral facies change trapsLateral depositional pinchout trapsOnlap/subcrop trapsChannel-/valley-fill trapsDiagenetic trapsFracture tr

9、apsCapillary pressure traps,Definition:Traps that cannot be defined by structural closure alone.They include pure stratigraphic and combination traps.,Stratigraphic Trap Categories,四、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领域Task and Domain of Research on Reservoir Geology,任务:研究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规律(各向异性)、储集空间的内部结构特点及其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分布特征(非均质性)。

10、目的:进行油气储层的评价与预测,以便提高和解决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效果。广义上讲:寻找和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提高采收率;为储量计算服务。狭义上讲:确定储层的有效范围与物性变化规律;指导加密井布置;确定外延井的位置。,四、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领域,1)储层表征与模型的概念,储层的随机建模或模拟是进行储层表征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它是储层由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研究的必经之路。何为储层表?模型与模式的区别?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其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物理特性(Property属性)非均质性Heterogeneities空间

11、特性(Geometry&Spatial)各向异性Anisotropies,2)模型与模式Model,模式 模型,模式是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概括;而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刻划。模式调强的是外观形体;而模型调强的是内部属性。前者重在定性描述,而后者重在定量研究。前者的作用是指导今后的研究用于临摹;后者的作用是设计方案用于实施。,3)储层表征的方法(资料来源),地震测量(3D 和4D)露头研究岩心分析与地质描述测井解释试井与各种监测示踪剂跟踪研究注水动态加密钻井生产历史拟合分析水平井,五、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的重点与特色,重点:油气勘探地质理论的发展过程油气勘探的核心系统盆地模拟技术层序地层学理论油气储层

12、的建模技术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技术特色:,1、国内外油气勘探地质理论的发展水平对比,地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分类:标准:体现研究目的;反映成因机制;表征事物属性(几何特性和物理特性);拥有可操作性(即界定识别标志);具备推广价值。,科学研究重点:告别跟随思维,发展理解思维。告别临摹研究,提唱创新研究。告别单纯描述,发展成因解释。告别想像数据,提唱科学量化。告别地域权威,占领学科领域。宏观项目调控,科学问题为重。借用国际技术,创建我国特色。,主力层系,主力层系,以砂、泥为标志的错误对比,Major Advances in Industry,3D Data(Late 70S)Enhanced 3D

13、 Migration Routines(Early 80S)Analysis of Dynamic Range with Color i.e Interpretation Workstations(Late 80s)Prestack Time/Depth Migration(Early 90s)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4D data(Today),六、发展动态与趋势,1、“将今论古”的类比法:已知模式(见过并想到);2、露头研究的推理法:已知模型(实物并量化);3、沉积相的演化观与基准面变化:时间观机理(成因动态分析);4、沉积作用非均质性响应的关系:理论

14、机制(过程与响应研究);,七、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七、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5、经验公式与参数的应用:一般与特殊规律与典型;6、水动力条件分析水槽实验:实验观察与分析结果;7、数值模拟方法:可靠的数学模型与地质解释;8、沉积微相导向的等时性小层对比:等时性的确定与沉积微相的演变;9、地震相与测井相分析:地质相的概念与其地球物理响应。,八、油气储层建模的基本思路,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第二节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原理概述,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一、地质模型的类别1、任务分类 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静态模型(Static Model)预测模型(

15、Predictable Model),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是把所研究的油藏中各种地质特征,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代表性的地质模型。只追求对储层总体的或/和关键性的特征描述,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每一个局部的客观描述。静态模型(Static Model)也称实体模型,是把一个研究对象(一个油田,一个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如实地描绘出来,并不追求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

16、对无资料点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种模型一般为二次采油中后期调整及三次采油实施所需求。,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2、地质分类(或称连通分类),多边式,单边式,孤立式,多层式,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3、结构分类拼块状(Jigsaw Puzzle);迷宫状(Labyrnth);千层饼状(Layer Cake);馅饼状(Stuffing Pie)。4、属性分类骨架模型反映储层的各向异性(砂体几何形态的空间展布);参数模型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储层物理特性的空间展布)。5、维数与规模分类一维单井地质模型或层内非均质性模型;二维砂体剖面或平面模型;三维砂体骨架或参数模型;二维层系剖面模型

17、;三维井组模型;三维夹层模型等。,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二、两类建模技术1、确定性建模(Deterministic Modeling)前提条件:认为资料控制点间的插值是唯一而确定性的。地面露头地下钻水平井井间地震2、随机建模(Stochastic Modeling)前提条件:承认地质参数或属性的分布有一定的随机性,即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对已知控制点间的内插不是唯一而确定的。定量地质知识库条件模拟(Conditional Simulation)各种地质统计模型(Geostatistics),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三、地质建模三步曲(三步建模程序)1、建立井模

18、型 2、建立层模型 3、建立参数模型,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1、建立井模型(1)把井筒中得到的各种信息转换为开发地质特征 参数建立每一口井显示各种开发地质特征 的一维柱状剖面。(2)井筒一维剖面中最基本的九个参数是:渗透(砂岩)层,有效层,隔层;含油层,含气层,含水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3)关键点:是建立把各种储层信息转换成开发地质 特征参数的解释模型。(4)现阶段测井是普遍获得储层信息的主要手段。,油藏的开发地质特征,定义?油藏的具有的那些控制和影响开发过程,从而也所采取的开发措施的所有地质特征。通常有九项主要内容:构造形态(倾角),断层分布,节理(裂缝)发育程度。储集层

19、的岩性,岩石结构,几何形态,连续性,以及储油能力和渗流能力的空间变化,即储层的两大基本属性。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及空间变化。储层内油、气、水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油、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油藏的压力场与温度场。小体的大小、天然驱动方式及能量。油气的可采储量。与钻井、开采、集输工艺有关的其它油田地质。,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2、建立层模型(1)把每口井中的每个地质单元通过井间等时对比连接起来,即把井筒的一维柱状剖面变成三维的地质体,建成储集体的空间格架即骨架模型.(2)沉积层总是由大到小可以逐级划分 大沉积旋回小沉积旋回单层层内韵律段 层序地层学可划分出多级层:层序准层序组

20、准层序层组层层系纹层 高分辩层序地层学可划分出 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3)关键点:正确地进行小单元的等时性对比,尤其是井间小层或砂体的对比。(4)现阶段的主要采用沉积微相导向进行人工或自动对比。井间砂体或小层的一般对比原则:界面划分;成因单元确定;遵循成因单元的几何形态特征;相同成因单元可对,不同成因单元相变。,第一节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原理概论,3、建立参数模型(1)把储集体内空间各点间的各种储层属性参数定量地给出。(2)关键点:是根据上述层模型,按层用已知井点(控制点)的参数值内插(外推)井间未钻井区域储层的各种属性参数;内插值的误差越小,地质模型的精度就越高;但精度与细度是相互制

21、约的。(3)当前攻关的重点:是针对渗透率原因:渗透率空间变化大、非均质程度最高、预测难度最大(4)现阶段通用的方法:是先建立孔隙度模型,然后转换成渗透率模型。,1、定义(Stochastic Modeling)所谓随机建模就是以现有的数据和信息为基本条件,以地质模型和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人工合成可选的、等概率的和高精度的反映现有参数数据空间分布或该参数理论分布的模型。其中有三个要素:可选性是指所合成的模型是多个,每个模型都是在现有数据条件下,对储层参数的合理反映;等概率是指模拟参数的统计特征与现有样品的统计特征或参数的理论分布一致;高精度是指所合成的模型能够反

22、映参数的细微变化。模型之间的差别反映了由于缺乏资料而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第二节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原理概论,2、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该技术的重点是研究属性场中属性的空间相关性;也就要产生与已知数据属性的空间相关性相同的属性场。另一方面:应用该技术建立储层模型可以得到某一属性场的多个不同的可能实现;用以说明实际属性场的空间组合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储层模型。3、前提条件承认在现有的研究方法下,人们对储层(研究对象)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不可知性或不确定性。也就是对已知控制点间的内插不是唯一而确定的。,第二节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原理概论,4、随机建模的目的 两个层次:1)、广义上讲:

23、是建立储层的预测模型,以实现(控制点间内插和外推)井间或外延井的储集体(各向异性)和/或储层物理属性(非均质性)的预测。2)、狭义上讲:产生多个附合地质统计数据结构的模型;模拟精细规模的非均质性;评估不确定性并提供多种实现。5、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将这些不确定性转化为多个相对确定的、等概率的地质参数空间分布模型,供人们进行评价和优选。,第二节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原理概论,6、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1)资料拥有量的限制;(2)资料置信度的差异测量的误差;(3)人们对各种地质资料和地质客观规律认识上的局限性。7、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地逼近地质的真实,而不仅仅是逼近数学的真实。8、克里金插值与随机建模的主要区别 Kriging does not meet the objectives of simulation Too smooth:does not fit input variogram.Too smooth:does not model reservoir heterogeneity.No multiple realizations.,第二节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原理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