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9451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社会认知及印象形成(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这一兴起的领域被称为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它探讨人们如何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一复杂的过程。,(二)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1.好恶评价(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2.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1)平均法则(2)叠加法则(信息叠加而形成总的印象)(3)加权平均

2、法则(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2)近因效应(据最后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一般而言,在熟悉的人之间往往近因效应起作用;陌生人之间往往首因效应起作用。,二、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一)知觉他人 1.知觉他人的过程(1)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2)注意显著性信息(显著性-负向效果)(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刻板印象为典型的类别化)(4)运用图式(图式即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或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语言图式、视觉或其它具体的图式。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等)2.

3、知觉他人的内涵(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二)自我知觉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3自我知觉的内容 态度:内省;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2.宽大效应(积极性偏差)3.证实偏差(1)认知证实偏差 既有观念或期望影响其社会知觉和行为,如刻板印象(2)行为证实

4、偏差 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4.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情况更为精确,大多表现为事后诸葛亮 5.虚假一致偏差(罗斯:1977的经典实验)6.自我中心偏差 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三、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一)社会推理的步骤 1.搜集、选择信息 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典型信息或模式),(三)认知启发 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

5、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识(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

6、)提出“戏剧论”,又称为印象管理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演出一定的节目当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总是企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往的性质。面子功夫即印象管理的策略 亚力山大等: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境同一性理论也认为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1)卡

7、内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提出了条方法(2)琼斯(1964)提出条讨好策略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动、倾诉自己的思想,(三)印象管理的识别 作为社会认知的客体(对象),人们要进行印象管理,以求控制别人的知觉和认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们又要尽量识别他人的印象管理,剔除他人装饰出的东西,了解他人的真实态度、情感和人格。只有这样,人们方能辨别真伪,以控制、影响其交往活动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

8、为标准去作判断,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2负性的事件糟糕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去探求原因,以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二)归因理论 1成败归因模型(维纳,1979)(1)内一外因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2)稳定一不稳定 稳定:能力、规则等 不稳定:努力、运气等(3)可控制性(是否在个人的控

9、制范围之内)维纳对原因三种维度的区分,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归因结果对人的期望、情绪、动机、自信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三纬度六因素归因模式,2三维理论(凯利,1967)主要观点:(1)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及行动产生的环境(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A一致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若是,一致性就高 B一贯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他时间、地点是否也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 C特异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特异性就低,利用三种信息进行归因判断的方式,马丽为什么发笑(美麦克阿瑟),3反常条

10、件关注模型(希尔顿1986)该模型认为,一个行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要从中找出真正的原因常需已有知识的帮助在与行为、事件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那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的发生归于它而那些经常保持不变的条件不会被作为事件的原因,即使它们对事件的产生也是必要的如小张期末考试不及格,其他人都及格了,那小张就突出了,他自身就是不及格的原因了至于哪些条件被看做是异常的,则根据归因者已有的知识、注意的焦点、对照标准的选择等主观因素来决定反常条件关注模型的优点:利用一种信息做一种归因,4顺序阶段模型(吉尔伯特等,1988)归因过程的三个阶段:(1)行为的分类:这一阶段是自动进

11、行的(2)自动的特质归因:即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把此行为与相应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如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就认为此人没修养(3)校正:即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归因如看到周围没有垃圾箱,就可能认为这个人随地吐痰是因公共设施不完备造成的需要意识的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5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1965)从行动者意图到其个性本质的推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第一,社会赞许性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第二,非共同性效应或称独特性,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因

12、素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第三,选择自由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三)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又叫对应偏差,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的差异可能是由下列两种原因造成的:(1)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者更注意

13、行动者;(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即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把失败归于运气不好、他人拆台等,以摆脱责任、免受责备。这种做法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平衡,可以避免对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打击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从国内已有的对成败归因的研究来看,这种结论有待进一步论证,(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人们对事件、结果(如成败)的归因存在稳定的倾向与个体差异 国外研究:个体的内控程度越强,越易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活动水平越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自理能力、婚姻质量越强;越易使用相对性思维与操作来解决问题;越易参加体育锻炼、休闲活动、减肥等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国内研究:我国学者韩仁生通过对小学生的归因训练发现,这种训练确实能提高他们对成功的期望,更加自豪、欣慰、努力与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