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多媒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多媒体.ppt(2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Aronson,1980)曾说过:“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几乎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第一章 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 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 思想 情感(内隐的心理)行为(外显的)是如何受到他人 实际的(追求、玩具)想象的(1997,3,26,天堂门39 加州)或隐含的存在(田亮 牛奶 海苔)所影响”的一门科学。,1、国外流行的定义,G.W.Allport,1968,2、中国学者的观点:,孙晔,李沂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内隐的):动态的心理过程:知
2、、情、意 静态的心理特征:人格、智力行为(外显的)社会心理/行为: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他人要求、自我暗示等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内隐反应/外显反应。,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science):用系统的方法或程序来求知解惑的一种活动,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环境。方法:观察(ALLPORT)实验(HELP)调查(救谁)档案研究 常识(common sense):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观察等得出的经验。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因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感与所为。,如果你看到一个你所喜欢的某人做了一件错事或者愚蠢的事情后,你会:(a)更喜欢她/
3、他,(b)没变化,(c)不那么喜欢了.,思考题?,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的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尽管实际并非如此。,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Social motive,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Group,应用广告、环境心理健康,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侵犯行为Ag
4、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四、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一)、西方1、孕育阶段(1908年以前)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环境塑造(理想国)本能2、诞生(1908年)(美)罗斯-(英)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导论 人的行为模仿他人 本能,3、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种族歧视的研究.领导方式态度说服,4、危机阶段(70S)美国社会动荡:黑人、妇女、反越战、全球大造反的青年运动5、再次发展(80S-)社会认知取向信息加工应用研究的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文化差异),(二)、国内,1、20S-1949 评介阶段 陆志韦社心新论(1924)1948年社会
5、学者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上下册,全书六编、30章,内容自成一较完整体系,理论与实用并重,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社心著作 2、解放后到1980年 停顿阶段3、1981-重建与复兴阶段 1981年夏,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社心座谈会 82年10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二章 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什么是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知识、技能与经验价值观(value)人生
6、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法律、道德、风俗等,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政治社会化:国家意识、爱国情操道德社会化:行为规范性别角色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条件及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可能性身高、肤色、血型、智力、性格先天预成的语言装置/大脑语言文字(人类创造与使用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2)、人类社会生活使可能变为现实,1920 印度狼孩卡玛/安娜 6岁半家庭:最早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电视、网络等-暴力、色情,四、社会化的过程(类型),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个体从婴儿其开 始经过儿童
7、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地进行 初级社会化:出生-成年 为各种成人角色做准备继续社会化:成年-老年 工作、家庭/成熟 再社会化:当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发生剧烈改变时而进行的适应。强制性/非强制性(荣誉谋杀),五、社会化的目的与结果 社会角色,合格社会成员-分工-角色(技能/规范)(一)、定义: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社会规定了的该位置应具有的一套行为模式。主席-总理-部长-局长-司长-科长-职员/祖父母-父母-子女先赋角色:与生俱来的、自然获得的角色(遗传)父子自致角色:经个人努力与活动获得的 职业、婚姻1、社会角色由人的社会地位、
8、身份决定的,2、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义务,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社会或个人对于某种角色应表现出哪些特定行为的期望。儒家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医生:救死扶伤 教师: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3、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合相应的角色期望津巴多(1973)罪犯-看守公主日记,(二)、角色丛与角色冲突,1、角色丛: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的集合2、角色冲突:个体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分二种情况:1)、角色内冲突:同一或不同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
9、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父母、夫妻)2)、角色间冲突: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同时提出履行角色期望时,尤其是相反的角色期望时所产生的冲突。顾此失彼(女县长难解的人生方程式)如何抉择 赤桑镇,(三)、社会角色之一 性别角色,1、定义:社会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一套思想或行为方式。社会化的结果(ABC)问题:你觉得 男性 女性 应是什么样的?,东北师大张德调查了一个宣传干部学习班的51者学员(男48、女3名)。要求他们回答男人和女人各有什么特点。结果是:男: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直爽、深思熟虑、有勇有谋女:细心,善操家务,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嫉妒、软弱、好哭、好嘟囔有人还调查了男女适合担任何种社会
10、职业,结果:男人:矿工、战士、企业经理、飞行员、外交人员、法官、警官。女人:服务员、保育员、纺织工、秘书、护士、演员、缝纫师、小学教员,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是:男强女弱、男主女从,2、为什么会如此?母系社会 身体强壮 经济资源 权力 男主女从 父系社会(生产性-消耗性劳动)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 为了维系男性优势地位 有 神力-弱不禁风 缠足 神智-头发长 无才 出人头地-不许科举、做官、从军(问政)强-弱,现代社会 机械化大生产 体力强失去意义 科学证明 男女智力无高低之分 妇女就业 经济独立、成功机会 核心家庭 女性间 夫妻间“妻管严”“四全丈夫”剩菜剩饭全包,
11、脏活累活全干 好话坏话全听,工资奖金全交 80S 70%,问题: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是否已改变?,择偶模式:郎才女貌 建国初 逆转理论 50-60S 婚外恋 70S末 80S 开放 90S角色期望基本上仍以男强女弱、男主女从为基调,只是要更强,做男人难 又有新的内容,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文化分:物质制度适应精神(观念)文化语言习惯变化慢(惰性、保守)对无知的恐惧美化过去文化失调,想一想,塞内加尔两个贵族妇女及两个社会阶层较低的妇女路过一口井,停下来休息。这时一个妇女走到井边,一脚迈了进去。请猜测这些妇女会怎样反应?为什么?请用社会化一章学过的内容来解释。,第三章 社会动机,Socialmoti
12、ve,问路,我们的行动一般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达到一定目的。心理学中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需要”、“目的”基本同义的一个术语是动机(motive)。早期-需要有些动机是天生的,有些是经社会化形成的。一、定义动机是引起、维持、推动个体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1、只有当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从事活动。需要 动机 行动 目标,2、行为和动机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 惩罚:棍棒 教育孩子 奖励 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 不想拖累对方(茶花女)拒绝求婚 不想被对方拖累(追鱼),二、动机的特征(一)动机的强度:有强弱之分越缺乏什么,想得到它的动
13、机就越强指标:行为的力度与持续性(二)动机的清晰度:动机指向目标的意识程度 口头报告法: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好朋友-女朋友(三)动机的更替:存在两种以上动机(目标),不能同 时满足或不知如何选择,产生动机冲突 1、双趋式:两个目标对个体都有吸引力(鱼、熊掌 段王爷)2、双避式:两个目标都想回避,但必须选一个(工作)3、双重趋避式:两个目标各有利弊(男友)冲突斗争更替,三、动机分类(一)按动机性质分自然动机: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饮食、睡眠、性(天生的)社会动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 成就、权利,(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他们是超越文化、国家、民族、社
14、会形态的,即是人类共有的。1)、生理的需要: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 金钱2)、安全的需要:身体与心理上的安全3)、归属与爱的需要:北漂4)、尊重的需要:他人的尊重/自尊(前倨后恭)人要脸,树要皮 社会地位(面子)能力、人品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潜能、理想,马斯洛:人类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2、这五种需要是逐级上升的,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之后,较高级的需要才能提到日程。(金字塔形排列)并非指100%的满足。管子动物 人/个体发展过程批评:没有考虑特殊人的需要,重遗传作用而忽视了社会作用3、也有例外(晚年的修改)理想信仰(江姐/朱自清)/个体
15、差异,四、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一)、成就动机(need forachievement)1、定义: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在力量。(尊重代表人物:莫里(Murry HA,1938)/麦克兰德(McCllelland DC,1953)2、测量: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原理:内隐动机,自己也不能总是准确地说出 投射测验的一种,要求参加者就一系列摸棱两可的图画编故事,把自己的价值观、动机等投射到画面的人物身上 优缺点:3、有关研究对儿童独立、自律训练 成就动机高 国家经济发展快,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
16、验,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阿特金森(Atkinson)期待-价值理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两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动机:追求成功/避免失败行为倾向=动机强度X成败概率的主观期待 X成败的价值追求成功的倾向:Ts=Ms x Ps x Is避免失败的倾向:Taf=Maf x Pf x If总的成就动机倾向:Ta=Ts+Taf=(Ms-Maf)Ps(1-Ps)Ms Maf Ps=0.5 中等难度Ms Maf Ps-0/1 易/难,(二)、亲和动机(need for affiliation,合群动机)1、定义: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欲求。(归属
17、与爱的需要)关禁闭 惩罚2、为什么有亲和动机?1)、本能:鹅、婴儿的依恋/结群生活合作 生存2)、后天习得的:不和群受排斥3)、焦虑-亲和假说(Schachter,1959)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动机强A实验:电流 高度恐惧 10与大家在一个房间等(62.5%/1/3)低度恐惧 单独等,B、原因和同样处境的人在一起,降低不安、恐惧(同病相怜)可模仿别人如何做,相互支持、依靠C、例子 新兵/老兵 两个出门在外的有矛盾的人 被拐卖的儿童,(三)、权力动机(need for power),、定义:指对权力的欲求,即影响他人、控制他人,获得支配地位的需要。、为什么会产生:)资源的获得(满足生理需要等)代表
18、一种成就,获得尊重)阿德勒(1929):无能自卑补偿极端的权力3)温特(1973):无能的恐惧+社会控制的渴求 消极的权利动机 积极、例子:只要你了解就行了,第四章 自我知觉,self perception,一、自我知觉定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自我图式(self schema)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基础,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正负性更明显些也有一些学者把自尊当作自我概念中的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成分,二、自我概念(一)、自我概念的结构,詹姆斯(18
19、98)、米德(1934)主我(I)-客我(me)詹姆斯把客我具体分为:身体自我(bodily self)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精神(心理)自我(spiritual self)采用句子完成法,即让被试写20个句子来描述自己,来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二)、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当许多人对自己看法都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真的。、反射性的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符号互动论学者Cooley(1902)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 glass
20、 self)这一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象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Bem(1967)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认为,在内部线索(如想法、情绪)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特征。但在大多时候,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内部线索,如想法、感受来了解自己,4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Festinger 于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为此,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Wood(1989)社会比较的
21、动机社会比较的方式准确的自我评价、向上比较(upward comparison 自我美化(self-enhancement)相似比较(similar comparison)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自我提高(self improvement)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较方式也不同。,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加工整合 自我概念,(三)、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1、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
22、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研究表明,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进入能允许他按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的社会情境(Snyder&Gangestad,1982)。(十一)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们形成准确的印象 使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对待我们。,2、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性行为:为了获得资源、赞许等而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行为。,人们对两者之一会有一种稳定的偏好。至于偏好于哪一种,要据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水平而定。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Snyder,1974)。高:
23、常根据当前所处的情境及观众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呈现出相应的形象;低:常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了解你自己 自我监控量表(是/否),1、我发现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很难的。2、我的行为通常是我内心思想情感的真实表露。3、在晚会和其他社交聚会中,我并不试图按别人的喜好说话做事。4、当别人和我的观点不同时,我会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5、我能够对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做即兴讲话。6、我会做出一些样子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让人高兴。7、当我在某种社交场合中拿不准该怎么做时,我就参照别人的行为。8、我或许能成为一个好演员。9、在选择电影
24、、书籍和音乐时,我很少需要朋友的建议。10、有时我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情感超出了实际的程度。,11、我和别人一起看喜剧时,比一个人看时笑得多。12、在一群人中,我很少成为注意的中心。13、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我常有不同的表现,就像变了个人似的。14、我不是特别善于让人喜欢我。15、即使玩得并不好,我也常装做玩得很愉快。16、我并不总是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17、我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改变观点或行为方式。18、我曾经考虑过当一名演员。19、为了与人相处并让人喜欢,如何符合别人的期望往往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20、我从来不善于玩即兴表演这类游艺活动。,21、我难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合不同的人与场合。
25、22、在晚会上,说笑话、讲故事一般都是别人的事。23、与别人在一起我有点不知所措,不能自然地表现自己。24、我能面不改色地说假话(如果目的正当)。25、对于不喜欢的人,我也能装得很友好。大于15分,高SM;小于9分,低,三、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有时我们无法选择跟谁比。Morse与Gergen(1970)曾做了一项有关社会比较如何影响自尊的研究。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的对象时,他们常倾向于做向下的比较,以维护自尊。还有一种策略就是把自己与成功的人的距离拉大,相似性降低。青春万岁,3 自己的内部标准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
26、crepancy theory),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the ideal self):我们想成为的人应该的自我(the ought self):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理想的自我 应该的自我 失望、焦虑 内疚、不安 自尊的降低,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第一节 概述,一、知觉(一)、定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特性:1、选择性:object-background刺激特征显著性/知觉者的经验、兴趣、动机、情感等2、整体性:把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
27、过去经验的参与,理解对象的意义,(三)、分类,1、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 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2、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或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提出又被称为: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二、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如对情绪的感知,兴奋、愉快时,瞳孔会放大
28、不快、厌恶时,瞳孔缩小,眯眼、皱眉打牌,面部表情,a)快乐,b)惊讶,c)害怕d)悲伤,e)生气,f)厌恶,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如 对性格的感知,三、社会知觉的内容(范围),1、对情绪的认知2、对人格的认知 个体具有的较稳定的思维、情感体验与行为方式。反映个体的独特性。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4、对事件与行为原因的推断,根据社会知觉的对象,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第二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第三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第二节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是否该信任、与对方合作等。中国人对
29、知解人心非常重视“刨树刨根,看人看心”,一、印象的内涵,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对人的看法、认识、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1977)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能量(potency):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活动水平(activity):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持类型观(typological View)的学者(如Anderson&Sedikides,1991)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
30、。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有研究(Berry&McArthur,1985)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语言“口为心苗,言为心声”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非言语线索,)面部表情:忧郁快乐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31、;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身段表情:姿势,)言语表情(副言语),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速度很快:心直口快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小鸟依人的印象。,行为,Jones与Davis(1965)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
32、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很多Anderson(1965)的平均模型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Asch(19
33、46)的经典研究: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Asch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联想)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s)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Luchins(1957)的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效应的存在。,
34、70%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先入为主”。“新官上任”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一致的认识,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有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以经验为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Rosenberg 聪明 友好冒险强健、冲动、果断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
35、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就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halo effect)。Dion等(1972)的研究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三国演义:周瑜死后,鲁肃把凤雏庞统举荐给孙权。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以至于孙权“誓不用之”。,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评价。,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原因可能有:(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2)、在大多
36、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五、印象的作用,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仍然如此;这种倾向被称为保守性偏差(perseverance bias)。选择信息、证实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假设我们在看欢乐总动员或正大综艺等节目定势(set):先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倾向。,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
37、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Rosenthal 与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女孩白裙子/标签理论/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但是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缺乏认识时,另外,当人们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正性的,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Brewer(1988)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此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38、processing),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 based processing)。前者是把个体当作某一群体的成员之一,就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种加工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无需人们多大的努力。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是试图注意并整合他人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这种加工需意识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一、相关概念,为了更快速、有效地认识与应对他人,人类一个基本的认知策略就是分类。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s)就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在大多数国家,性别、年龄、种族、社经地位、文化背景都是划
39、分群体的重要特征。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所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有人译成定见)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另外,刻板印象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解是不正确的;但多无法测量与验证,因没有合适的效标。,二、刻板印象的形成,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例如,张德(1990)就认为,我国大中小学生对性别产生的刻板印象深受小学语文教材的影响。,三、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2、对侍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3、当时间紧迫,判断准确性不重要时4、
40、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四、刻板印象的利与弊,一看到或听到有关类别的线索,有关相应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中。所以,使用刻板印象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弊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念的偏差;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 亚群体(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相互交往(1)、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2
41、)、广泛交往(3)、与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根本与前提,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控制需要)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一、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 负性的事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二、归因理论,1、海德的素朴心理学(Heider,F.,1958)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能对其加以分析、推测。归
42、因理论的创始人 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 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2、凯利的三度理论(cube theory),Kelley,H.,19671)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三种:行为者(actor)刺激物(stimulus)-情境(situation),(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A、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是,高。B、一贯性(consensus)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它场合是否也发生。是,高。C、特异性(distinctiveness,区
43、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是,低。一致性 一贯性 特异性 归因于 高 高 高 刺激物 低 高 低 行动者 低 低 高 情境,批评,(1)、模型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得不到一致性、一贯性与特异性三种信息;(2)、模型逻辑含糊不清,过于复杂;(3)、忽略了归因者对特定行为的知识所起的作用,如在听相声时,当听众棒腹大笑时,人们一般都会归于相声说得好,说得逗。,3、成就归因模型,Weiner 等(1972)提出了成就归因模型(Achievement Attribution Model),后来Weiner(1979)又对此模型加以扩展。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
44、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2)、稳定不稳定 内因 外因稳定能力 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 运气(3)、可控制性,归因的作用,当一个人把成功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能力”时,他就会增强自信心(自我效能感,Bandura,1977)更高的成就动机。Self-efficacy:个体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可当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太差时,他就会消沉、自卑、产生习得无助,从而造成动机缺失,不再努力。Learned helplessness(Seligman等,1967)消极事件+归于不可控因素,4、其他理论,对应推论理论(Johns&
45、Davis,1965)Bem(1972)的自我知觉理论:内部线索模糊时,通过外在行为推测内在特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归因过程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是一样的。,三、归因偏差(attribution warp),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又叫对应偏差(correspondent bias)产生的原因:(1)、人们有一种信念,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动负责(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更易引起注意。,2、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观察者:内部归因行动者:外在
46、归因原因: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即人们把在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平衡,可以避免对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打击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第六章 社会态度,Socialattitude,一、定义Freedman,1985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社会存在
47、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的成分:认知(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认识、理解与评价 复杂 单纯情感(Affect):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行动倾向(Behavioural tendency):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拉皮尔(R.T.Lapiere,1934)对种族歧视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现场研究:66旅馆/1 184餐厅/0问卷调查:128回/92%拒绝思考问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影响因素:,态度的强度:直接经验道听途说/认知-情感一致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笼统具体 单一-多重 即时-长久 利
48、害关系:环境压力:个人特征:自我监控水平,三、特殊的态度偏见1、定义:prejudice:对某一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歧视(discrimination):对某一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方式。种族/性别/民工,2、产生的原因:,A、群体冲突理论 资源有限B、社会学习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防御机制(无意识的):投射 把自己具有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品质愿望投射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群体身上潜意识中被尊重的需要具有权威人格的人(等级观念/尊重权威),四、态度的测量,1、量表A、瑟斯顿(Thurstone)量表(等距量表,equal
49、interval scale)Thurstone,1928.态度可以测量 题序 项目 分值 1.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持正义,战争是必要的(7.5)4.战争是没有道理的(0.2)6.战争通常是维护国家荣誉的唯一手段(8.7)9.战争徒劳无功,甚至导致自我毁灭(1.4)14.国际纠纷不应以战争方式解决(3.7)18.无战争即无进步(10.1),B、李凯特量表(Likert-type Attitude Scale)R.Likert,1932(summated rating scale).战争是维护正义的必要手段。非常同意 同意 无所谓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5)(4)(3)(2)(1).发动战争是不人
50、道的。非常同意 同意 无所谓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5)(4)(3)(2)(1),、语义分化(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奥斯古德(C.E.Osgood,1957):让被试用成对的双极形容词(如好 坏,聪明-愚蠢)去评价态度对象 我认为这场战争是,、投射测验:白人黑人句子完成法:老师是:、行为观察法:互动的距离态度的情感成分黑人座位,五、态度如何形成的,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家庭学校同伴团体,个体的学习(学习论Learning theory)联结四月黑强化观察模仿,六、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一)、态度形成及变化的三阶段理论(H.C.Kelman,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