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魏晋玄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0021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9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编魏晋玄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编魏晋玄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编魏晋玄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编魏晋玄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编魏晋玄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编魏晋玄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编魏晋玄学.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第三编 魏晋玄学,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玄 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屬皆从玄。许慎 说文解字 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扬雄太玄玄摛 玄,谓之深者也。-王弼老子指略,魏晋玄学,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1背景 政治上两汉长期统一后出现的短暂分裂割据,主要体现为政权更替频繁,政局以南北对峙为特点,所以出现了多元化(三国、西晋、十六国、北魏

2、,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东晋、宋、齐、梁、陈)。随着两汉土地兼并的发展,庄园主经济发达,经济一元化被打破,大量的豪强地主出现,“乌堡”成为地方经济的象征。于是出现了门阀士族和庶族地主。门阀士族为了标新立异,以示显贵,以清谈为荣。,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1背景 中原的长期战乱,在客观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南北虽然对峙,但是北人南迁,也加强了交流融合。同时,东汉经学谶纬化,神学化后,整个思想界死气沉沉,思想文化僵化。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经学,反思汉代的传统思想。(佛教、清议、

3、品鉴才性),2玄学的形成和发展,玄得名于老子,“(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北魏正始年间形成,两晋盛行。以清谈为主要形式,以老子、庄子、周易为谈资,又称“三玄”。清谈主要在名士间进行,以辨名析理为方法,交流思想,展开学术讨论。同时为了避祸存身,不言时政,专论有无、生死等抽象思辨问题。,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可分前後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儒家名

4、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正始玄学(204年249年)何宴、王弼创立,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竹林玄学(254年262年)阮藉、嵇康发展,提出越名教任自然。元康玄学(290年前后)向秀、郭象极盛,提出名教自然合而为一。东晋玄学,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基本特点,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以“得意忘言”为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3玄学的内容,(1)正始时期

5、何宴、王弼阶段:贵无,无是本体,是万物之本;以静制动,根本的无是不变的,是静,有是暂时的,运动是暂时的,以不变之本应万变,息乱以静;名教出于自然,建立秩序要依据根本,从自然出发;得意而忘言,注疏经书,要抛弃语言概念,求得莫名其妙的道(言外之意、象外之体)。,王弼,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何晏 重要著作:道德论,论语集解1 本末有无:“贵无论”2 自然名教:“名教本於自然”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3 圣人有性无情: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

6、於圣人无情而有性。“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王弼 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1 本末有无:“贵无论”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2 动与静:“本静末动”3 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得意而忘言,注疏经书,要抛弃语言概念,求得莫名其妙的道(言外之意、象外之体)。,洛

7、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4 圣人:“以性统情”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於物”“从心所欲不逾规”。5 自然名教:“名教本於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於自然。,(2)竹林时期 嵇康、阮藉阶段:越名教任自然,不拘泥于纲常礼教,一切要顺其自然。著名的

8、竹林七贤,循逆山林,饮酒赋诗,歌风咏月,反对名教,荒诞放纵,放荡不羁。,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嵇康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1 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2 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於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3 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嵇康,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阮籍 通易论,

9、通老论,达庄论 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3)元康时期 向秀、郭象阶段:主张名教即自然,绝对自由放纵与积极有为的纲常名教都是合理的,游外冥内,内圣外王;人有天性,顺性适情,按其本分存在和发展都是合理的,万事万物性分自足,名教即自然;自生独化,彻底否定造物主的存在,无不能生有,事物自然而生自然而灭。,洛阳师范学院思想

10、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郭象1.生平 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11、,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万物独化论:(1)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物各自生)A不仅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不能生物”。“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自生”、“自得”、“自尔”B自生”意谓“非他生”。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C“自生”意谓“非有故”。(无外在目的)“无故而自合者天属也”。D“自生”意谓“非有因”。不知所以因而自因,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万物独化论:(2)天地万物的生

12、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突然发生的。A事物是“无待”而存在的。“无待”是说事物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的生生化化不追求任何外在的力量,不要等待任何条件而自己存在着、变化着。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独生而无所资借。列子御风而行,虽“非风则不能行“,但列子“非数数然求之者”。(比如列子待风而不求之)“不为而自然”,“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这难道不就是无待而常通“吗?,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万物独化论:(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突然发生的。B 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自为而相因),否定物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自

13、为的,即所谓“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另方面事物在各自自为的时候又自然而然地配合着,此即所谓“彼我相与为唇齿”,任何事物都必须在这种“自为而相因”的关系中存在,故“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者也”任何事物都是“自生、“自为”,因此罔两(影子外圈的阴影)并不是由影子所造成,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宏矣。进一步讲,“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万物独化论:(3)独化于玄冥之境“冥”是昧的意思,就是泯除分别,不分彼此。“玄”是黑色、辽远、看不清楚的意思。“玄冥”是郭象哲学的中心观念,就是一种神秘主义世界观。玄冥

14、,原意为深远幽寂。A 名无。根据其“独化”论,天地万物的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B 但就世界整体来讲,万物又是互不可缺的。(和谐)C非无。他只能把这种决定和谐的力量归之为所谓的“命”或“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寓言注)“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人间世注 D玄同归一。面对事物的这种情况,人们只能“以不知为宗”(大宗师注),就是“捐聪明,弃知虑,魄然忘其所为,而任其自动”,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1)根本否定事物的相对差别。A 万物“各足于其性”。根本无所谓大小差别。“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

15、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其性足者为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B 他之所以否定事物的差别,恰恰是为了要论证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绝对的。“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有递哉?”“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思音抱思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自性(意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并必然如此的。)1.就事物的自性”说,每一事物都各自有各自的“性”,而且各自的“性”都有其所能达到的一定限度。“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歧尚之所及哉?”“小

16、年”如“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大年”如“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2.每个事物的“性”都有其具体的特定的的内容。“性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不可废者,耕织也。”“夫马之真性,非辞鞍而恶乘,但无羡于荣华”3.由于每个事物的“性”是天生如此的,不得不然的,因此是不能改变的。“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马的“真性”是否是“非辞鞍而恶乘”;一般老百姓的“自性”就是“衣食”、“耕织“,而“智者”就是天生的智者,“愚者”就应一辈于处于奴隶的地位。,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自性(意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并必然如此的。)4.每个事物的自

17、性天生,因而必然是自足的,也就是自然如此并必定如此的。(大小俱足)“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则天下无小也。无小无大,无寿无夭,足以蟪蛄不羡于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鹑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5.那么每个事物都应安于其“自性”所要求;如果能安于性命,那就是“逍遥”(绝对的自由)了。“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那他就不仅是绝对的自由,而且是能成为与整个宇宙一体的绝对自由的存在,达到万物一体彼我玄

18、同的境界。,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2)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郁在变化之中。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郭象认为事物都是在经常变化之中。“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人的生命也是这个样子。“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息得耳。”(3)古不至今 可是,郭象交谈事物的运动变化时,却否认运动的连续性,而把运动的中断性绝对化。“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巳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向者之我,非复今我,我与今俱往矣。”,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

19、,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4)根本否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联系。“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独化而生耳。独化而是,死与生各自成体”。“向者之我,非复今我,我与今俱往矣。”,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3.冥然自合认识论(1)客观世界是无法认识的。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曰芒也。今夫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皆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万物虽异,至于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2)本性自足。(3)取消人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4)冥然自合 与忘己“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非所言也”。“冥极者,任其至分而无

20、毫铢之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 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放形骸于天地之间,寄精神于八荒之表”。,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郭象 庄子注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1 万物独化论:无待而独化说 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2 独化於玄冥: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於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

21、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郭象,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3 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 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於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4 自然名教:名教即自然,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4玄学的特点及影响,与经学相比:以“贵无”为宗旨,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为主题,汉代经学是以王道、名教为主题;玄学探求理想人格,经学运

22、用神学目的论;玄学思辨深邃的本体论,,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理性思辨。超脱多样化的现实事物直接诉诸本体,辨析分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辨。有着浓厚的哲学意味,他们口若悬河,剖玄析微,“注而不竭”。,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理性思辨。(2)自然审美情趣。在情感中去体验美,重神理轻形骸,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文已尽而义有余。寄情山水,山水画,山水诗,田园诗一时兴起,追求“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1)理性思辨。(2)自然审美情趣。

23、(3)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贵无,主张脱离尘世,在山水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顺性适情,以狂放为达,竹林七贤行为多荒诞不羁。,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名教观念最初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要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据此倡导审查名号,教化万民。“以名为教”,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魏晋时期曾兴起围绕“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论辩。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