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组织.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0306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组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群落的结构组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群落的结构组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群落的结构组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群落的结构组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组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组织.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梳理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4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常呈镶嵌分布。,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问题探究2: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结构以及稳定性有哪些变化?提示:(1)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2)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3)稳定性:越来越高。,自主检测一、判断题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答案】2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答案】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答案】4噬菌体必须在细菌体内才能生存,所以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关系为种间互助。()【答案】,科目三考试 科目3实际道路考试技巧、视频教程,科

3、目四考试 科目四模拟考试题 C1科目四仿真考试,5当农作物密度过大时,它们之间由于竞争而减产。()【解析】竞争是种间斗争,同种作物之间的矛盾属种内斗争。【答案】6土壤中的各种小动物构成了一个群落。()【答案】,二、选择题7(2010广东)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 D捕食【解析】苗和草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发生了竞争。【答案】A,8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

4、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解析】从曲线上看,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也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答案】B,9(2011山东临沂一模)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解析】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竞争力强。【答案】D,10(2011海南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

5、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答案】B,11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解析】由于该生态系统已非常稳定,因此其物种丰富度,固定太阳能总量,净光合产量均趋于稳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且趋于稳定,恢复力稳定性较低,故选B。【答案】B,

6、三、非选择题12某同学种用暑假放假时间来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参与大豆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1)如果他想估算一下自家大豆的植株数量,利用所学的知识他应该_。(2)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该昆虫终将呈S型增长,原_。(3)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是_。(4)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群落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答案】(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3)互利共生(4)增强,(对应学生用书P189)考点1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分

7、布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乔木层接受全光照。灌木层利用全光照的10%。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苔藓地衣层仅利用微弱的光照。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如下图所示)。,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或地带性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2种间关系,典例1(1)(2011大纲全

8、国理综)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如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现象的原因是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5)若

9、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1)任何一个群落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因而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也不例外,都具有分层现象。(2)图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动关系,其中a上升可引起b下降,则b为被捕食者,a为捕食者,曲线表示竞争,为共生,为寄生。竞争可导致不利一方死亡,但寄生一般不引起寄主死亡,捕食关系中天敌死亡可导致食物方暂时增多,但随后将下降并趋于稳定。【答案】(1)A(2)(1)(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3

10、种内、种间的各种关系均对种群进化有利,属于进化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内容。4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举一反三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答案】B,2(2010济南模拟)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

11、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答案】A,3潮

12、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越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答案】B,考点2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

13、扰。2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2)不利于群落正常

14、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5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典例2(1)(2010海南)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

15、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2)(2011安徽理综)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利,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了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1)由题知有关该地群落的变化趋势为物种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群落结构趋于完善,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演替,才叫做初级演替,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2)该岛屿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刚形成的岛屿上从来没有被植被所覆盖,所以在这个条件下

16、进行的是初生演替。【答案】(1)B(2)B,1.群落的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2群落演替存在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举一反三1(2011合肥一检)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

17、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弃耕的农田只有气候、水分等适宜才能形成森林。【答案】A,2(2011南通三模)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3.(2011揭阳模拟)近年来某省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

18、撂荒的耕地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解析】在撂荒的耕地发生的生态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增加因此固定的太阳能也增加;生物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复杂化;土壤中的微生物数目也增加,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较多;营养级数目增多。【答案】B,考点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采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3)丰富度: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

19、流程,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典例3(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模)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答案】C,1.从不同营养环境

20、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举一反三1(2010江苏淮安二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

21、很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答案】B,2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1

22、1种,米草群落物种6种,所以A选项正确;从表中看出除泥螺外,其它生物的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所以B错;只要是常规底泥采样器采取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C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所以D正确。【答案】AD,3(2010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

23、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答案】C,(对应学生用书P192)易错点1:对种间关系的概念和类型理解不全面典例1(2010沈阳模拟)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

24、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小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竞争中获胜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内斗争中失败【错因分析】对物种的概念和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中的竞争分辨不清。【正确解答】本题考查竞争关系曲线判断。由甲图可看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大于大草履虫,说明双小核草履虫的繁殖能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在混合培养时,可借此优势在竞争中获胜。由乙图两曲线变化趋势看,曲线符合竞争关系曲线,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注意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不是一种生物。选C。,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

25、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图中曲线给予的信息,可以判断甲、乙为捕食关系,进一步推断: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由题意“丙专食浮游动物(乙)”,所以甲、乙、丙之间构成一条食物链,由于“大量”投放丙,使乙被丙捕食而消失,而丙又会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后只能剩下生产者即

26、甲种群。【答案】C,易错点2: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理解不全面典例2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错因分析】错选的原因有:(1)不能准确从题图中获得解题信息。由于没有准确判断出图中甲表示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导致错选。(2)基本概念及其特点掌握不准、理解不透。由于不理解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特点“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快,所以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导致错选B项。由于不清楚“在适宜的条件下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可演替成森

27、林”,导致错选D项。【正确解答】甲中、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然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在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选C。,(2011安徽安庆二模)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故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