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0474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章节生产者行为理论.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学习目标: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的内容。理解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熟悉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注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经济的应用。,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经济学家箴言】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什么。在他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出得到最大的价值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亚当斯密,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问题导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从一开始的一个和尚到两个和尚再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人

2、力的投入在增加,而产出又是怎样的呢?越来越少。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在减少。为什么?,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第一节 生产理论和边际产量第二节 成本理论,第一节 生产理论和边际产量,一、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四、规模报酬,一、生产函数,1.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2.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3、的情况下,投入某种组合的生产要素同最大可能的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的一个概念。设某厂为生产某种产品,使用n种投入要素。现用Q表示其产出的数量,用xi表示第i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那么,生产函数一般可表述为:Q=f(x1,x2,xn),如果生产要素只考虑劳动(L)、资本(K)、土地(N)、企业家才能(E)四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为:Q=f(L,K,N,E)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对于投入我们一般只考虑劳动(L)和资本(K)两个要素,因此,简化后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L,K),3.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1)短期和长期的概念 短期生产理论指生

4、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生产理论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2)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指至少有一个生产要素(一般为资本K)无法随产量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或变动)的生产函数,其表达形式为:Q=f(L,)=f(L)(表示资本固定)长期生产函数,指所有生产要素皆会随着产出量的变动而可以进行调整的生产函数,其表达式为:Q=f(L,K),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otal Product 简称TP):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5、,简称AP):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它的定义公式为: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它的定义公式为:,根据以上的定义和公式,可以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随劳动要素投入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生产函数中,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案例及表来说明:,案例,用3台机床加工转盘,开始只用1名工人,由于既要操作机床,又要作必要的辅助工作,使机床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日产量只有6件。当增加一个工人后,有1人做辅助工作,另外1人能够把大部分时间

6、放在操作机床上,日产量增加至17件,人均8.5件,边际产量为11件。再增加1个工人后,就能够2人操作2台机床,另外1人做辅助工作,日产量增加到31件,人均10.3件,边际产量为14件,再增加1个工人,就能够3人操作3台机床,充分发挥了3台设备的效率,日产量增加到46件,人均11.5件,边际产量15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当增加到5人时,由于第5人没有具体的分工,看哪个环节紧张就到哪儿帮忙,总产量虽然增加至60件,但边际产量却下降了。当增加到第6个人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相等,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总厂量继续上升。此后,随着劳动力不断增加,不但剩余时间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工人互相干扰,废品率也上升

7、,结果平均产量不断下降,边际产量下降更快。直到总劳动力为9人时,总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降为0,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继续增加劳动力,便出现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废品率进一步增加,导致边际产量为负,平均产量继续下降,总产量也开始下降。,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递增后递减,MP与TP之间关系:MP0,TP MP=0,TP最大MP0,TP,MP与AP之间关系:当MPAP,AP 当MPAP,AP MP=AP,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Q,L,TP,AP,E,L2,G,MP,O,L3,

8、L1,F,A,B,MP、AP和 TP的关系,TP,AP,MP都是 倒U型曲线;,TPMPAP,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连续等量地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为什么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呢?,例如:一块农田,不施肥,产量较低,施适量的肥料产量增加,但是肥料施的太多,产量又会减少,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生产中也如此,劳动力的投入也要适度,劳动力投

9、入适量时,生产效率最高,在投入人力太少或者太多,生产效率均会下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不变。如果技术水平改变了,很显然会推迟边际收益递减的时间。另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当可变要素投入量超过一定数量以后才出现的递减趋势。,四、规模报酬,规模报酬研究所有的投入等比例增加时,由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情况。当所有投入同比例增加时,总产量变动情况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形:(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时,企业产量或者收益的增加速度快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2)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时,企业产量或者收益的增加速度等于于生产要素投入的

10、增加速度。(3)规模报酬递减,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时,企业产量或者收益的增加速度慢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出现了规模不经济。,(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产量增加的比例规模(要素)增加的比例。,当劳动和资本扩大一个很小的倍数就可以导致产出扩大很大的倍数。投入为两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但生产200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小于4个单位。,Q=100,Q=300,2,8,4,Q=200,6,L,O,K,R,2,4,6,8,规模报酬递增,(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的比例。,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为2个

11、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劳动和资本分别为4个单位时,产出为200个单位。,Q=100,Q=200,Q=300,2,8,4,6,2,4,6,8,L,O,K,R,规模报酬不变,(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是一种规模不经济,劳动与资本投入为2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当劳动与资本分别投入为4个单位时,产出低于200个单位,投入是原来的两倍,但产出却不及原来的两倍。,R,L,O,K,2,4,6,8,Q=300,2,8,6,4,Q=200,Q=100,规模报酬递减,第二节 成本理论,一、成本概述二、短期成本分析 三、长期成本分析四、利润最大化原则,一、成本概述,1.会

12、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均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收入。,2.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总成本(TC),指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开支的最低总费用。固定成本(FC),又称不变成本,是指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VC),是指随着产出(产量)水平变动的开支 平均成本(AC),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需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AC=,边际成本(MC),指生产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总成本,其计算公

13、式为:MC=平均固定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其公式为:AFC=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AVC=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3.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企业的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则是指应支付给厂商的自有的且被用于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有支付报酬。,二、短期成本分析,1.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表示的是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其一般形式可写

14、为:C=f(Q)如果生产中只使用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价格为r,劳动的价格为w,则可以把成本方程写为:C=rK+wL2.短期成本及其分类(1)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和短期可变成本,短期总成本STC(Short-run total cost)是指在短期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短期总成本分为短期固定成本与短期可变成本。短期固定成本STFC(Short-run total fixed cost)是指短期中与产量无关的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短期可变成本STVC(Short-run total of variable cost)是指短期

15、中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总成本(TC)=总不变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短期总成本STC=STFC+STVC,STFC,STC,STVC,成本 C,(2)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间的特征:FC是一常数,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VC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且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先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STC曲线的形状与TVC曲线相同,向右上方倾斜。与VC曲线之间的距离即是FC。,3.平均成本(1)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

16、FC)是每单位产量的固定成本。公式:AFC=FC/Q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平均每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AVC=VC/Q 平均总成本(AT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ATC=AFC+AVC,(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变动规律和关系 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可变成本变动的规律是,起初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效率逐渐得到发挥,因此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决定的。当产量增加时,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变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以后,随

17、着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来越不重要,这时平均成本随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而变动,即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4.边际成本(1)边际成本的定义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公式:MC=TC/Q(2)边际成本变动规律 由于MC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变动主要取决于VC,与FC无关。其变动规律是:最初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很快就变为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MC曲线的U型特征表现了MC随产量增加而先递减后递增的性质。,(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图

18、,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也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表示出来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尤其是不变要素投入量和要素价格不变时,当产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时,起初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相对不变要素投入量是较少的,因此,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会提高生产效率,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最佳比例以后,再继续增加可变投入量,就会降低生产效率,边际成本是递增的。,(5)各类短期成本相互关系表,各类短期成本相互关系表,三、长期成本分析,1.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是

19、STC曲线的包络线。它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下方包络众多短期总成本曲线。LTC曲线的特征: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LTC曲线先递减的增加,后递增的增加。(原因:规模报酬的作用。),2.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它等于长期总成本LTC与产量Q之商,即:LAC=LTC/Q。长期是由无数个短期所构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和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下图加以说明。,3.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是指在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它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

20、本曲线的最低点。,四、利润最大化原则,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总收益(total revenue 以 TR表示)是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P)乘以销售数量(Q),可用公式表示为:TR=PQ。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以AR表示),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平均收益可用公式表示为:AR=TR/Q=PQ/Q=P。(AR=P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有成立)。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以 MR表示)是指厂商每增加或减少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或减少的收入。可用公式表示为:MR=TR/Q,或MR=dTR/dQ。,2.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为什么在MR=MC时能实现最大化?用反证法(1)若MRMC增加产量能增加利润说明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若增加产量会减少利润,减少产量能增中利润说明也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厂商都会调整产量以实现更大利润,只有在时,厂商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Q,P,P0,AC,O,MC,MR=AR=P,Q0,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MR=MC,F,超额 利 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