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0768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能力单元五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腐生性病原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一定侵入动物体内,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物称为。,传染 又称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的过程。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动物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动物,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 动物畜共患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

2、物与动物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例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至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如艾滋病)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时,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与动物体宿主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异。因而产生传染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表现明显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感染,传染过程的发生,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动物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病原微生物是否被清除,或定居下来,进而

3、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动物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功能)。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能力,使动物体致病取于它们的病原性与毒力。微生物的病原性: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病过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毒力: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1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病原性 细菌毒力 细菌侵袭力 细菌毒素,宿主细胞感染细菌将死亡,(1)细菌的侵袭力,侵袭力: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表面结构:具有吸附与抵抗吞噬的作用。荚膜:具有抵抗宿

4、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的功能。菌毛:帮助致病菌吸附于动物细胞表面。如:大肠杆菌吸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酶类: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向细胞外分泌多种酶,能溶解破坏宿主机体的屏障结构。透明质酸酶:宿主细胞间的透明质酸具有粘和作用,细菌产生此酶分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有利用病原菌的扩散。胶原酶: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能水解宿主机体肌肉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肌肉软化,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魏氏梭菌。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导致组织细胞崩解和红细胞溶解。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阻止吞噬细胞的游走,保护病原菌免受吞噬。溶纤维蛋白酶:将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解除了病原菌被局限的状态,

5、有利于它的扩散。,(2)毒素,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以白喉、破伤风和肠毒素为代表。后者以革兰阴性杆菌的脂多糖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器官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类毒素:外毒素经0。3-0。5%甲醛37度处理一定时间后,毒性完全丧失,仍保留良好的抗原性,称为,毒力的测定,毒力测定不仅用来确定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而且用于疫苗、血清及药物安全性检查。1、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试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2、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半数试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6、3、最小感染量(MID):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小量。4、半数感染量(ID50):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量。,病毒的致病作用:,1、破坏细胞:引起动物细胞代谢障碍和变性(CPU,包涵体形成,溶酶体的破坏,红细胞凝集与溶解)2、细胞融合: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硬气引起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引起病毒向正常细胞的扩散。3、细胞转化:病毒的DNA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从而改变宿主细胞遗传消息的过程,称为转化。这种转化后的细胞在机体内可能形成肿瘤。如:疱疹病毒(MD,牛传鼻,鸡传喉)腺病毒(EDS)反转录病毒(白血病)4、免疫

7、异常:病毒吸附于动物正常细胞上,引起机体的免疫异常。(改变机体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激发变态反应发生),被病毒感染的 T 淋巴细胞,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病毒对宿主细胞膜的影响,病毒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包涵体,细胞凋亡,细胞感染病毒频临死亡,噬菌体杀灭细菌,电镜下的流感病毒,细胞无任何明显变化,细胞病变(损伤、死亡),细胞增生(恶性肿瘤),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结果,传染的发生,传染发生的条件:(一)病原微生物:1、足够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有强毒、中毒、弱毒、无毒之分。必须有足够的毒力才能引起传染。例如:自然界中的一些弱毒株以及通过人工减弱的弱毒株不能引起传染。,2、一定的数量:病原菌毒力越强,所需

8、菌数越少。毒力越弱,需要的数量越多。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只需几个菌即可致死小白鼠。而毒力较弱的菌株,则需几忆个菌才能致死小白鼠。(二)传播途径: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如:破伤风梭菌经深部创伤,厌氧感染才能引起传染,狂犬病病毒通过咬伤引起感染。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多种途径感染(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三)宿主机体方面:易感动物:如果一种病原微生物能侵入某种动物而发生感染,则这种动物就是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动物。是否能成为易感动物,由以下因素决定:1、动物的种类:牛痘病毒仅感染牛,不感染马发病。2、动物的年龄、性别、体质:副结核病,母牛发病高于公牛。3、动物抗感染能力,(四)外界环境条件:外界环境因素对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都有影响。春、夏、秋季温度、湿度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宿主营养因素、使役情况、饲养管理情况。将影响宿主对微生物的易感性。,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