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3307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小区建设框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2住宅小区智能安防系统接入技术框架(征求意见稿)一、编制目的住宅小区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节点,是社会面治 安防控的基础支撑点。本着群防群治、警民共治、共建共享 的原则,根据浙江省公安机关人像比对应用系统建设技术 规范、浙江省公安机关车辆大数据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全市公安机关全息感知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甬公通 字2018101号)、宁波市车辆卡口图片二次分析及数据 应用接口规范(试行)(甬公网传2016420号)、公安 信息网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为进一步 提高公安机关对住宅小区的治安管控能力,扩大公安机关对 社会面基础信息的采集范围,统一整合接入方式和接口标 准,推进住宅小

2、区智能安防相关设施的联网整合接入工作, 特制订本技术框架。二、适用范围和接入原则本技术框架适用于全市住宅小区智能安防系统全息感 知数据的整合接入,其他社会面智能安防数据整合接入参照 本技术框架执行。全市公安机关对住宅小区智能安防系统前端点位、数 据、平台等根据实际按需接入。三、术语定义(_)住宅小区智能安防系统住宅小区安装的智能化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包括并不限 于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周界防入侵报警、车辆管理、人 员管理、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楼宇对讲、火灾自动监测、 RFID感应、无线AP采集、移动应用等技术系统。(二)智能安防社区安装有智能安防系统的居民社(小)区、酒店式公寓等具 有长期居住特

3、征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三)全息感知数据汇聚平台(简称“汇聚平台”)部署在公安视频专网上,用于接收、暂存智能安防社区 上传的各类信息数据,并向公安网全息感知大数据平台转 发。(四)社会面智能安防数据汇聚云平台(简称“云平台”)根据社会面智能安防设施建设和区域集成智能社区管 理平台推进情况,今后相应开展社会面智能安防数据汇聚云 平台(简称云平台)。部署在互联网上,用于社区等场所 智能安防系统信息的汇聚、管理和接入公安网络。(五)全息感知大数据平台(简称全息感知平台”)部署在公安网上,同时接收视频监控专网汇聚平台和互 联网云平台的数据推送,用于全市全息感知大数据的集中存 储与处理,并为各警种提供智能

4、防控应用。(六)整合接入网关安装在智能安防社区,用于对接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和设 备,并能实现与汇聚平台联网的设备。四、总体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智能安防社区涉及到社会公共安全的相 关信息数据通过联网整合接入到全息感知平台。具体接入应遵循部、省、市公安机关发布的最新标准、 规范和技术要求执行。五、总体架构(一)体系架构系统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大数据处理应用层山、县巾7区J公安智能防控人数据T:含数据汇聚层系统共分为数据采集层、网络传输层、数据汇聚层和大 数据处理应用层四个层面。数据采集层:从智能安防社区系统中采集的视频监控图 像、车辆抓拍、人脸抓拍、门禁、RFID采集、无线AP等数 据;网络传输层:承

5、载采集数据传输的网络,包括4G VPN 网、互联网、视频专网和公安信息网等;数据汇聚层:通过全息感知数据汇聚平台汇聚智能安防 社区采集的数据,并同步转发到公安网;大数据处理层:在公安网上对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大数 据处理,并开展各警种实战应用。(二)网络拓扑结构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m旺网,电政务时安全魂界智能安防社区内涉及的监控视频流信息、人脸车脸等图 片流信息以及无线AP信息等通过安全边界接入到公安视频 专网,同步推送至市局和区县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和全息感知数据汇聚平台。智能安防社区内的门禁信息以及相关管理平台信息通 过安全边界接入互联网/电子政务网,接入市、区县(市)云 平台进行汇聚,

6、通过安全边界接入到公安视频专网汇聚平 台。单向数据也可按安全规范直接通过安全边界进入公安 网。根据智慧城市”、平安宁波实际,推动区域集成智 能社区管理平台建设。六、联网整合数据内容及接入方式(_)联网整合数据内容智能安防社区系统中所有涉及到公共安全的信息数据 根据实际逐步接入到全息感知平台,包括并不限于周界和公 共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社区和单元楼的出入口人员出入记 录、社区和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出入记录、 无线AP 采集等格式化数据和抓拍的人脸、车辆图片等。数据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非结构化视频数据、结构化数 据和图片数据。其中结构化数据和图片数据直接接入到汇聚 平台;非结构化视频

7、数据接入到视频专网汇聚平台下属的视 频监控共享平台。(二)主要接入方式原则上主要分为两种联网整合接入方式:直接接入和云 平台接入。1. 直接接入社区智能安防系统信息数据通过视频专网直接接入到 所属县级公安机关汇聚平台。根据具体情况,间接或直接推 送至市局汇聚平台。根据各小区智能安防系统设备的配置情况,直接接入方 式分为三种接入类型:安防设备直连接入(设备接入)、社 区智能安防平台接入(平台接入)和社区联网整合接入网关 接入(网关接入)。(1)设备接入社区智能安防系统设备通过路由器地址映射或数据推 送的方式接入到视频专网上的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和全息感 知数据汇聚平台,设备需符合相关接入技术标准和要

8、求。RFID采集采集设备同时具备4G VPN网络接口和以太 网接口的,可通过4G VPN网络接口接入到视频专网。(2)平台接入社区智能安防系统配有管理平台且符合接入技术要求 的,可通过平台与视频专网上的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和全息感 知数据汇聚平台对接,但必须保证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 运行。(3)网关接入对于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管理平台或设备不符合接入技 术要求,或设备点位数量较多无法通过地址映射方式接入 的,可通过社区联网整合接入网关接入。2. 云平台接入社区智能安防系统信息数据经互联网云平台汇聚后统 一接入到市局或所属县级公安机关汇聚云平台。七、数据规范化与接口要求(一)数据规范化要求与公安全息感

9、知大数据平台对接的数据格式和质量,须遵循以下技术要求:(1)分辨率:不小于1920*1080 ;(2)图像质量:目标清晰可见,不过白、过黑、虚焦(3)编码方式:h.264或h.265(向下兼容h.264);(4)帧率:不小于25帧/秒;(5)支持按监控点位、时间点查询、回放、下载录像,支 持录像播放快放(2、4、8、16倍速)、慢放(1/2、1/4、 1/8X暂停和进度条拖动。2.车辆抓拍(1)图片质量:需包含整车车脸,车脸水平像素点不小于 1000个,车牌、车脸特征应能清晰可辨,前排司乘人员面部特征基本可辨;(2)图片格式:JPG或PNG格式;(3)车牌识别:车辆号牌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9.6

10、% ;(4)车辆类型:包括大型客车、中型客车、小型客车、大型 货车、中心货车、小型货车。3. 人脸抓拍(1)人脸图片质量:需包含整个人脸和上半身,人脸像素点 不小于150*150,垂直/水平偏转角度不大于30,人 脸特征应能清晰可辨,不可过白、过黑、拖尾、虚焦;(2)全景图片质量:分辨率不小于1920*1080,应包含抓 拍的人脸和人体,目标特征应能清晰可辨,不可过白、过黑、拖尾、虚焦;(3 )图片格式:JPG或PNG格式。4. 无线AP应能采集上传完整的数据内容、采集点位编号和采集时 间。5. RFID应能采集上传完整的RFID编码、车主姓名、采集点位 编号、点位名称和时间。6. 门禁信息应

11、能采集上传社区编号/名称、单元楼编号/名称、RFID 通行卡号、持卡人编号/名称、开门时间等,采用手机APP 开门的,需上传APP绑定的手机号码和机主姓名,采用指纹 验证开门的,需上传指纹图片和所有人姓名,通过人脸识别 开门的,需上传开门验证时抓拍的人脸图片和姓名。(二)接口要求按省厅视图库标准及市局全息感知网络体系建设相关 最新规范执行。八、传输网络要求(一)社区整合接入网络1. 接入带宽要求智能安防社区对视频专网的接入带宽不小于100Mbps。2. 传输质求(1)网络时延上限值为400ms ;(2 )时延抖动上限50ms ;(3)网络丢包率不超过1%;(4 )在无网络故障前提下,主动推送数

12、据的延时不超过5s ,视频调阅延时不超过500ms。TP(二)视频专网1. 县级公安机关视频专网县级公安机关在现有视频专网的基础上,应延伸至本辖 区智能安防社区。充分考虑多元数据传输的特点,采用先进 的网络传输技术架构,提高大规模数据并发传输能力和容灾 能力,确保各类数据传输质量、传输安全和传输效率。2. 市局视频专网市局视频专网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进行升级,市县互联 主干链路带宽不低于10Gbps。九、安全要求(一) 网络安全社区互联网云平台和全息感知数据汇聚平台之间数据 交互需经安全边界隔离,并按相关规定执行。(二) 数据安全社区物业管理单位、互联网云平台运营单位承担本地数 据的安全保密责任,应建立防止数据流出的技术措施和管理 措施。互联网云平台的投建运营机构在开展业务前,需按规定 到平安城市建设主管单位备案登记,明确相关安全责任,并 签订数据保密责任书。市局、县级公安机关应按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技 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汇聚到中心的数据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