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3817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新药的药学评价化学药物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订,2,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8、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9、确证化学结构或者组份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10、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11、药品标准及起草说明,并提供标准品或者对照品。12、样品的检验报告书。13、原料药、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书。14、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15、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第二部分 药学资料,3,一、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创新药物质量研究基本步骤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过程,4,创新药物质量研究基本步骤,

2、5,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过程,确定质量研究的内容 进行方法学研究 确定质量标准的项目及限度 制订及修订质量标准,6,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名称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贮藏,7,1.名称,通用名: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载入国家正式药品标准中的药品法定名称。化学名:根据IUPAC命名原则(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商品名:生产厂家在申请生产新药时注册的商品名称。专利名:别名、曾用名:,2.性状,(一)外观与嗅味(二)理化常数溶解度 熔点比旋度 晶型吸收系数 相对密度馏程 凝点折光率 粘度,8,曾经发现过国内几家研究机构在仿制原研于日本的一个头孢类药物,国内的仿制原料

3、均与日本药典上该品种项下的熔点不一致,有点差别,这几家研究机构均认为是日本药典里有问题,最后发现是原料中混有没有紫外吸收的中间反应物.这件事可以看出,如果发现仿制药的理化常数与原研或报道的不完全一致时,虽然有时仅有一点差别,但不能忽视.,9,很多时候,性状的研究中忽视了平衡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的研究,前者提供了该药物在不同的PH条件下的溶解度,后者是在不同的PH条件下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情况,这两参数对于体内药物吸收,及体外溶出度的设计都有参考价值,这些参数提供后,也有助于审评专家对该药物有更深的了解.,10,3.鉴别,用可靠的理化方法来证明已知药物的真伪,而不是对未知药物进行定性分析。可选用的

4、方法 化学法 官能团鉴别 仪器分析法:紫外 液相 红外鉴别法选择的基本原则1 方法具专属性、灵敏性,2 化学法与仪器法相结合。每种药品一般选用24种方法进行鉴别试验3 尽可能采用药典中收载的方法,对于药物制剂的鉴别,通常是把主药提取出来后进行鉴别,11,制剂的红外鉴别,现在国外药典里该项目比较多见,实际制定标准时,也可以更多的考虑增加该项目,因为红外光谱的专属性很强,12,4.检查,检查项目安全性 热源检查、内毒素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升压或降压物质检查有效性纯度要求 杂质检查 均一性 均匀性、溶出度、释放度、装量差异、杂质检查方法的基本要求 要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专属性、灵敏性、试验条

5、件的最佳化,对于色谱法还要研究其分离能力,杂质检查及其限度的基本原则1、针对性 一般杂质:尽可能多做几项;特殊杂质:选择1-2项进行;毒性较大的杂质:严格控制2合理性 在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阶段,检查项目应尽量多做;但在质量标准的制定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检查项目及限度。,13,5.含量测定,常用的法定方法 容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 色谱法其他,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1原料药 容量、重量、紫外、凯氏定氮、色谱法等。2制剂色谱(HPLCGC、TLC)、UV,少用容量法。3酶类、抗生素类等4计算分光光度法,对于新药研制,其含量测定应选用原理不同的两种方法进行对照性测定,14,三、

6、质量研究及标准制订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质量研究用样品及对照品关于晶型问题手性药物的质量研究有关物质的检查残留溶剂的检查溶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要注意的问题方法转移的问题,15,1.质量研究用样品及对照品,质量研究用样品 采用试制的多批(至少三批)样品进行,其工艺和质量应稳定测定理化常数的样品:精制品,质量研究用对照品 所用对照品中检所已经发放提供,且使用方法相同时,应使用中检所提供的现行批号对照品 新的对照品应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并制订质量标准,说明其来源、理化常数、纯度、含量及其测定方法和数据,对照品纯度最好不要只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有条件的话应该再建一个通用检测器的方法 如ELSD,来验证面积

7、归一化法的可靠性,16,2.关于晶型问题,晶型是指结晶物质晶格内分子的排列形式多晶型物质晶格内部分子间力的差异可能引起药物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主要对熔点、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稳定性、有效性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各晶型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转化,原料药晶型研究 全新药物 仿制已上市的药品制剂晶型研究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应注意晶型的一致性,晶型检查 目的:控制有效晶型的含量、减少低效无效晶型的产生、保证批与批之间样品晶型的一致性、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熔点、IR、DSC、粉末X-射线衍射法、偏振光显微镜、电镜等,17,如果有必要,在性状中应加入晶型的测定,18,3.手性药物的质量研究,对

8、映异构体的构型与药理作用的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完全或主要由其中的一个对映体产生 两个对映体具有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 一个对映体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一种药理作用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而其他药理作用的立体选择性很低或无 两个对映体的药理作用不同,原料药质量研究:1、应制订合理的比旋度范围 2、如含量测定采用非立体专属性方法,应在“有关物质”项中增加对映异构体检查 3、对于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的药物,若根据所用的合成路线及质量研究的结果,对映异构体不可能存在,则可不订入对映异构体检查项,但应对其他可能产生的非对映异构体进行控制,制剂质量研究:如果该手性药物在制剂的制备及放置过程中有外消旋化发生,则制剂的标准

9、中需制订对映异构体的检查项 如无外消旋化发生,但同时有该手性药物的外消旋体或对映异构体上市销售,则制剂的标准中须要制订对映异构体的检查项,但应订入立体专属性的鉴别项以进行区别 如无外消旋化发生,并且也没有该手性药物的外消旋体或对映异构体上市销售,则制剂的标准中既不必制订对映异构体的检查项,也不必订入立体专属性的鉴别项,19,4.有关物质的检查,分析方法 分离技术与检测手段的结合:HPLC、GC、TLC 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 有关物质的定量方式 分析方法的验证:专属性、灵敏度,分析方法(专属性研究)设法获得已知杂质作对照,可在原料药中加入适量,证明能达分离 不能获得杂质或未知

10、杂质,则可用含杂质的样品(未精制或粗品)进行试验,证明能达分离 原料药经光照、高温、高湿等影响或经酸碱加热、分解、氧化后的样品进行试验,证明能达分离,分析方法(专属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破坏条件太剧烈,主药峰太低,提供的色谱图主峰与降解物或降解物间分离不好,甚至主峰消失,失去破坏性试验意义。一般样品含量控制在80%-90%范围(归一化法)遗漏了药物敏感条件下的破坏试验.缺少制剂的辅料考核和未排除辅料产生的杂质干扰.,20,辅料和溶剂峰对杂质峰的干扰,没有紫外吸收的杂质在测定波长下几乎没有响应的杂质之间分离不好,21,4.有关物质的检查,杂质限度的制订 一般原则 创新药物 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临

11、床研究与上市生产申请阶段的杂质研究,原料药的杂质限度,22,注意0.10%和0.1%的区别如果某药物日使用量为1.5g,那其鉴定限将不再是0.10%,而是1mg/1.5g=0.067%可以将其鉴定限定为0.07%,23,制剂的杂质限度,24,杂质含量是否大于鉴定限度?,合格,结构确证,有无与人体有关的危险性?,降低到安全限度,合格,合格,合格,是否大于质控限度?,是否与临床不良反应有关?,考虑病例数与疗程,同时考虑:遗传毒性研究;常规毒性研究;其它特定的毒性终点(酌情而定)。,降低到鉴定限度以下?,降低到质控限度?,降低到安全限度,决策树,否,否,否,否,否,否,是,是,是,是,是,是,有,无

12、,25,仿制药的杂质限度:有原研药进行参比,只要杂质个数量及含量未超过参比药品就可以.报告限是整个有关物质定量的基础,以该浓度为定量限(s/n=10)浓度,用来确定供试品浓度.,26,有关物质出现问题的一些对策,分析方法(专属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破坏条件太剧烈,主药峰太低,提供的色谱图主峰与降解物或降解物间分离不好,甚至主峰消失,失去破坏性试验意义。一般样品含量控制在80%-90%范围(归一化法),降低破坏条件 遗漏了药物敏感条件下的破坏试验.增加敏感条件测试 辅料产生的杂质干扰.在标准扣除辅料干扰,要注意的是同种辅料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有时杂质不同.标准中最好直接注明扣除辅料峰,而不要写保留时

13、间XX分钟前为辅料峰,27,辅料和溶剂峰对杂质峰的干扰,一般来说用流动相溶解样品,消除溶剂峰,溶剂干扰杂质峰最常见又很难处理的现象是,供试品色谱图中溶剂色谱峰明显比自身对照色谱图中的溶剂峰来的高,有时真是没有杂质,就是有这种现象,但如不做验证,往往会被提出补充,这种情况,1)换波长2)可以用柱切换的手段,将该段色谱流出物,切换到另一根色谱拄里,此时,这根色谱柱可以任意改变流动相组成,及比例,来证实是否真有杂质混溶剂峰中3)可以用ELSD或RI检测器,这类通用检测器,流动相要相应变动,有时也能证明是否有杂质,当然也可以收集上述段的流出物,用手动进样的方式,再另一台配有ELSD或RI检测器的仪器上

14、检测.辅料的干扰,换辅料会影响工艺.不可取,那可以考虑色谱条件的微调,流动相比例改变,还是不行的话,更换不同填料的色谱柱,还不行的话,还可以加预柱,还不行,考虑针对该杂质改边波长,特别是用更高的波长往往会消除干扰,也可以用上述柱切换的方法没有紫外吸收的杂质,一般用ELSD或RI检测器,也可以适当找个较经典的衍生法,28,杂质之间分离不好,往往会造成杂质的真实含量无法判断,调流动相比例,更换柱子,也可以尝试选用柱切换或收集该段流出物,手动再进到另一台液相.多种办法配合使用,减少建立标准的时间,而且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另外要提的是要时刻观注主成份自身对照面积和供试品主峰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正常情况

15、下,肯定是倍数关系,也有供试品主峰拖尾时,不成倍数关系,此时往往也会造成对杂质含量的误判,一定要查明原因,排除操作问题后,最好要解决拖尾问题,29,如果自身对照和供试品主峰都出现拖尾,而一些杂质峰又没有拖尾,此时会出现实际超过限度的杂质此刻是合格的,因为自身对照主峰因拖尾而虚大,如果被仿制标准中出现自身对照为1%时,而某些单杂却要求不得过0.1%或0.2%时,要保证主成份的1%0.1%之间呈线性关系.不能只观注0.05%的定量限(报告限)是否大于10良好的仪器维护是保证准确测定的基础,因为现在很多原料都要求了0.10%的杂质限度.较大的基线波动会干扰判断,日常使用的液相要每隔一阵,进一下这种低

16、浓度溶液,测定其基线波动,和信噪比S/N,并记录,一旦某次信噪比有明显变话,就因该提起警觉.而不能看计量局的那种检定.,30,纯度试验,HPLC,手性分离,红外光谱法热分析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31,5.残留溶剂的检查,残留溶剂研究的基本原则 确定残留溶剂的研究对象 残留溶剂分类及研究原则 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制定 残留溶剂表示方法 A.允许日接触量 PDE B.浓度限度(%)=质量标准制定的一般原则及阶段性要求,32,药物中常见残留溶剂及其限度,第一类溶剂,33,第二类溶剂,34,第三类溶剂,35,尚无足够毒性资料的溶剂 1,1-二乙氧基丙烷 1,1-二甲氧基甲烷 2,2-二甲氧基丙烷

17、异辛烷 异丙醚 甲基异丙基酮 甲基四氢呋喃 石油醚 三氯乙酸 三氟乙酸,36,残留溶剂要注意的是顶空进样方法验证中不能盲目的按药典里附录中提到的顶空时间一般为30min.根据实际情况,一些如正己烷这类溶剂.很快会气液平衡,而象乙醇这类溶剂特别在水中,因氢健原因,气液平衡较慢,有时30分钟也不够,因此实际上可以用多选几个时间点都考查一下,37,还有就是基质效应,出现回收率很高的情况的解决,对照品溶液里只有溶剂,而样品溶液里有溶剂还有很浓的样品在里面,实际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的组成差很大,样品溶液中含有样品(基质),有可能在顶空过程中,会促进溶剂的气化,造成样品虚大,这在回收率会看出来,回收明显偏

18、大,此时要采用标准加入法,用样品溶液来溶解对照品,具体说明在药典该附录下,38,6.溶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溶出度测定方法时,应考虑体内外相关性 2.对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口服固体制剂,应控制两个时间点的溶出量 3.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要加强,主要的研究内容 1.测定方法的选择 2.介质的选择 3.转速的选择 4.检测方法的选择 5.考察方法的重现性 6.考察工艺的稳定性 7.制定可行的限度标准,39,含量测定因为大家都很熟悉的方法,各种测定方法需验证的项目应该都掌握了,但实际上都忽略了方法的转移,现在是研究所建立一个方法,研究所也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方法就拿到工厂里,工厂里的质检部门一般也就按该方法检验,但这里面缺了一个方法转移验证的过程,研究所因该将自己的样品进行检测,然后寄给工厂方,工厂方也进行测定,结果数据要求,按药典里重现性的要求进行判定,然后再由工厂方生产的样品,先由工厂检测.再寄给研究方再检测,其结果数据要求依旧要符合重现性的要求.此刻工厂才能正式接收该检验方法.含量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