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3824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的最终作品展示,双阳区鹿乡镇丁家小学,范艳华,目 录,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内容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学习者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

2、初步概念。,上一页,下一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上一页,下一页,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

3、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依据的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学习水平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在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媒体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分,几分之一,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上一页,下一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4、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桃子,出示问题:树上四个桃子怎样分给两个猴子,两个桃子呢?一个桃子呢?,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认识分数学二分之一,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桃子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

5、用1/2表示,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物体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和新知识二分之一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上一页,下一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认识几分之一,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1/4、1/5),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6、,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练习,设计说一说填一填动动手等练习,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检查学习效果,总结提高,拓展延伸,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个人发言,小组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下一页,上一页,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

7、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折的并展示的,在这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平均分?有不同意见吗?都同意吗?学生都给于肯定回答。当学生都认为是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再裁再演示进行验证值得商榷。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同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

8、学语言表达能力。,返回目录,克和千克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情境:,1、体验轻重:掂一掂书包和数学书,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哪个重一些?2、你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板书课题。,任务:,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从生活实际导入。(1)体验轻重:掂一掂数学书和书包,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哪个重一些?(2)你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二、出示学习指南,

9、自主体验。1、出示学习指南(用课件分三步出示)(1)、掂一掂2分钱硬币,感觉1克有多重。(2)、你手里哪些物品是1克重,比1克重的物品有哪些?(3)、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呢?哪些物品是1千克重?(4)、两袋500克的盐与1千克的物品的重量相同吗?你能得出什么?,(5)、你见过哪几种秤?它们都能称以什么为单位的物体?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3、汇报交流。4、检查自学效果。课件出示,学生用题卡完成,指名汇报。5、教师点拨、总结。三、当堂训练,深入体会。1、填一填:单位换算(课件出示)出示题卡,同桌比赛,汇报。2、秤一秤:课件出示教材88页1,2题。小组比赛 指名汇报3、猜一猜:课件出示教材89页4题

10、。男女生比赛完成。4、比一比:课件出示教材89页5题。全班竞赛。5、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当堂检测,完成目标。课件出示:判断,过程:,资源:,1、软件:课堂演示的多媒体课件等。2、材料:课件、各种秤、二分硬币、100克、200克、300克、500克、1千克等实物。,评估:,返回目录,教学实施计划,返回目录,我的作品中最出色的地方,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返回目录,我的作品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能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但指导的作用发挥不足。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不过深入。,谢谢观赏,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