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3950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结构的发展史.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结合而成的;水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组成的。,感觉上,存在的是By convention there is color,缤纷的色彩,By convention sweetness,浓郁的芬芳,By convention bitterness,深深的苦痛,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但实际上,存在的 atoms and space.是原子和空间。,德谟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万物都是由简短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哲学臆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古希

2、腊哲学家,2、道尔顿实心球模型,3、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4、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5、波尔电子分层排布,6、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7、夸克的发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实心球模型,假说科学!,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原子影像,1993年,中国科学院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手段,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中国”两字.说明了人类已经进人原子的时代。,原子是否真的是一个不可再分的球体呢?,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用实验方法测出电子的质量。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之中,电子则散布在正

3、电荷之中。,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式”,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结构,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2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核式结构模型,玻尔发现核外电子的能量,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核外电子在这些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1927年第五届索尔威会议合影,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中子,揭示了微观世界波粒二象性规律、认识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遵循经典力学的原理,建立用量子力学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

4、数学模型。,道尔顿模型(1803),汤姆生模型(1904),卢瑟福模型(1911),波尔模型(1913),电子云模型(1935),Ar,Ne,Kr,+12,+8,O,O2,Mg,Mg2+,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微观结构的变化,思考元素得失电子与原子微观结构有什么联系?,Cl,Cl,8电子稳定结构,镁条燃烧,+12,Mg2+,2 8,2,Mg,+8,O2,2,6,O,8,镁条燃烧,Mg2+,O2,MgO,镁条燃烧,+12,+17,+17,Cl,Cl,Mg,氯化镁的形成过程,+12,+17,+17,Cl,Cl,Mg,氯化镁的形成过程,Cl,Cl,Mg2+,+12,氯化镁的形成过程,Cl,Cl,Mg2+,MgCl2,1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2镁等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易失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3氧、氯等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易得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要点总结,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完成下表:,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完成下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