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解告子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读解告子上.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读解 告子上,本篇共20章。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重要成语:成仁取义、舍生取义、一暴十寒、专心致志、杯水车薪,1、人性本善,不可伤害,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读解】告子认为仁义等善性是后天培养的,犹如“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反对这种看法,认为人性本善,要顺着本性来培养。,2、人性向
2、善,犹水就下,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读解】告子以水为喻,认为水无东西,性无善恶。孟子也以水为喻,认为人性本善,犹水就下。若有不善,是外力所致。由此也可见外力环境、教育等的重要性。,3.人性非物性,不可混淆,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3、?”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读解】人不仅物性,还有人性。人性远远高出物性,否则,混淆了本性,人与牛马无区别,与禽兽无区别。,4.仁义礼智,才是本性,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
4、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读解】告子提出“食色性也”,还是证明人性无善恶。孟子认为,那是物性,而非人性。仁义礼智等才是人性,且非外力所致。,5.义内义外,敬在不变,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基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
5、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读解】公都子最终没能说服孟季子。关于先尊敬谁的问题,根据情况有所变化,涉及的应该是“礼”的问题,而不是“义”的问题。,6.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6、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读解】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仁义礼智)是人类本来就有的,至于变得不善,不善天性的过错,而是不去思考探求的结果。,7.心之所同,理义者也,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 地同,树之时又同,
7、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四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 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
8、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读解】本篇运用类比手法,说明了“人性本善”的道理。从味觉、听觉、视觉有同美出发,说明人心的同一性,即人性本善,对于真理好正义有同样的嗜好。,8.操则存,舍则亡,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
9、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读解】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人心如山,本性如木,善养则茂。,9.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10、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解】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10.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 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读解】怎样对待“所欲”?人之所欲,往往会碰到两难选择,选什么?生死与荣誉发生矛盾,则不苟且偷生、屈辱苟活,这就是“舍生取义”。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11.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
12、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注解】放,丢失。放心,丢失本心。【读解】人性本善,但人们在外界的诱惑之下,往往会丢失与生俱来的善心。学问之道,就是寻找丢失的本心善心而已。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这一点,对我们当今的道德建设极有借鉴意义。,12.忧指忘心,舍本逐末,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读解】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
13、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14.养身养心,不可因小失大,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 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 檟,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 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
14、,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读解】只知饮食养身,不知养心,就会因小失大,为人鄙视。对自身最大的养护是养心志,最好的是身心健康。,15.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读解】这一章正好可以作为上一章的补充。上一章是从否定的方面表达了“养小失大”的害处,这一章则从正面说明树立“大”的方法多思。,16.求“人爵”
15、弃“天爵”,惑之甚,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读解】仁义忠信是天爵,是内在修养;公卿大夫是人爵,是外在功利。为了功利而放弃培养美好品德,那么最终也会失去那些功名利禄。,17.自尊自贵,才是真贵,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 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读解】真正的尊贵要靠自身修养获得;精
16、神上的富足饱乎仁义、广誉施身远比物质上的满足重要。,18.杯水车薪,应多自省,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读解】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诸侯推行仁义,必须有耐心,有自信,不放弃。否则,就是助纣为虐,自己也丧失了原有的那点儿仁义之心。,19.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曰:“五谷,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读解】培养仁需要持之以恒,否则没有意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熟之”,从而产生从外到内的变化。,20.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读解】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