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4407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

2、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器型上,唐代的茶碗或茶瓯口径较大、高度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径,有利于观看茶汤的色泽与变化;高度较矮有利于手的把持。茶盏在成为专门饮茶器具后,唐人在茶盏的器用之外,开始对茶盏有了美的视觉需求。,唐 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 口径14.4cm 足径6.0cm敞口卷唇,斜壁,浅腹,玉璧形底足。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底部无釉。白釉莹润,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坚緻。,越窑青釉瓷茶碗规格:通高84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83厘米,陆羽认为,越州碗的最好造型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的小碗。所

3、谓“口唇不卷”,是说碗的口唇薄平而外侈,“底卷而浅”则是指底壁宽厚的浅圈足而言。像这样的茶碗,不仅饮用适口,而且易于把握,平稳,又不烫手。,这件秘色瓷茶碗,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通体为五瓣葵口圈足状,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底径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花纹,既有造型活泼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茶碗在供藏时,因用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包装,至今其图案印痕还在碗壁留有痕迹,为茶碗增添了姿色。,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

4、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碗,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7厘米 出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敞口,弧腹,圈足。胎色灰白,外施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青釉不及底,釉层开细片。口沿饰四块对称褐斑,碗内用褐绿双彩绘一朵盛开的重瓣莲花。器型规整,釉色光亮如新。,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径14.4cm,足径6.6cm。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越窑青釉花

5、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以束口盏为例,一、束口盏是建盏内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器型1、盏心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心。2、止釉线(施釉线)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这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3、盏壁角度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4、指沟近口

6、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于溢出。5、口缘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6、胎体上薄下厚的胎体造成重心下压,茶盏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盏有一种金鸡独立般的挺拔沉稳感觉。而建盏的黑釉衬托著如粥面的茶汤形成强烈对比,阴阳调和,也方便检视斗茶时汤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盏因而成为斗茶的利器。,束口宋建窑黑釉兔毫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高6.5cm,口径11.5cm,足径4.2cm。弇口碗

7、,口沿外缘向内束收,深腹、小圈足,施釉不及底,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足外墙竖直齐整,足内浅挖,并深刻一“律”字楷书。釉色青黑浓稠且流动性大,外壁垂淌至近足处,内底积厚釉,口缘则几乎无釉;碗身里外均有结晶析出的青黄色细密线条,随釉流动,深浅相杂,宛如兔毫,故宋人称之为“兔毫盏”。,束口北宋建窑油滴盏,高5.9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4.4厘米。束口、斜腹、矮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带有银灰色点状斑纹,并夹杂深色枯枝状纹。该盏之中深色枯枝纹非常特别,十分罕见,其成因为晾坯时坯体产生暗裂,上釉前未修补,致使该处釉层积聚,其型极似剪纸贴花。,束口盏,它的特征是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

8、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整个造型呈我们知道,当两条倾斜的线呈这种线型存在时,会相互排斥,相互抗衡,给人以舒展,开阔的视觉印象。而且,这种“V”字线形,体量关系对比强烈,它的口沿部分体量大,圈足部分体量小,两者之间相互衬托,体量小的圈足,衬托出体量大的口沿部更为突出,使视觉感更为明确,反之,体量大的口沿,烘托出体量小的圈足更为精巧,亭亭玉立。“V”字线形。从空间虚实对比来看,束口盏的造型,口沿曲折,外缘向内收缩,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这种凹凸线角,构成的虚实空间比较合理,空间关系虚实相辅,能够丰富造型形体,增强器形特点。从造型的整体效果来看,束口盏的腹与

9、足比例协调,构成形体的外轮廓线形收放适度,轮廓曲线由外敞的口边向内缓收至圈足,这种一收一展的微妙处理,赋予整体以舒展秀美典雅的风韵。,二、敛口盏敛口盏整体外形和束口较为接近,容易弄混,但也很容易区分,敛口盏在盏口下沿处没有凹槽,而是快到盏口位置的时候,开始往内微微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三、撇口盏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盏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撇口盏盏口向外撇,腹部较长,且带有弧度。四、敞口盏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盏”。

10、常见中、小型盏,偶见大型器。敞口盏和撇口盏一样,盏口向外撇,区别在于敞口盏的腹部较短,且没有弧度为直线,或者弧度非常之小,很多人会将撇口盏误认为是“斗笠盏”,这是不对的。,敛口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敛口4名称:南宋吉州窑窑变釉盏尺寸:高6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3.3厘米。年代:南宋器型:杯盏此盏窑变釉色近似于虎皮斑,黑地黄斑,妙趣天成,造型与底足工艺最

11、具时代和窑口特征,是一件颇有特色的南宋吉州窑制品。,撇口建阳窑黑釉盏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撇口宋龙泉窑青瓷撇口小盏原属宫廷御用,文物高5.1cm,口径13.1cm,足径2.9cm斗笠形小碗,外形简单明锐:广口、小圈足,斜壁自口至足直削而下;里心仅小圆面下凹,器底中心则隆起略尖。,敞口南宋吉州窑褐釉地洒釉碗(图11)口径1

12、0.6厘米、底径3.7厘米、高5.1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敞口,斜直腹。褐釉打底,鹧鸪斑纹散布其上,大小不一,疏密有致,随意性强,并且留有洒釉的痕迹,似一幅“泼墨图”,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敞口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盏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此器为福建福清窑烧造。福清窑黑釉茶盏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高3.5cm,口径4.5cm,足径2.5cm。碗敛口

13、,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紫红斑装饰,红斑呈色较宋代钧瓷上的红斑略显浅淡。,钧窑天蓝釉碗,元,高9cm,口径18.5cm,足径5.6cm。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此碗碗足较宋代高,且底部无釉,显示出元代钧窑产品的特征。,龙泉窑粉青釉划莲花撇口碗 高5.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3厘米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开创于北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明两代继续生产。龙泉窑产品以青釉为主,其装饰手法有划花、贴塑等。宋元时期,龙泉窑瓷器经过海路大量出口。,进入明清之后,茶盏开始被称为“茶杯”,并渐成主流,但“茶盏”、“茶瓯”仍时有出现。但此时的“茶盏”或“茶瓯”只是名称

14、上的沿用,由于饮茶方式的巨大变革,器型上与唐宋时期具有质的不同。不仅将茶盏、茶托二器合一,且器型上比宋代小得多,釉色也由黑釉转变为白瓷。由于用叶茶直接冲泡,茶汤绿,故白瓷更能衬托出叶茶嫩芽冲泡时的嫩绿的色泽。,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

15、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明 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高4.3cm 口径9.8cm 足径3.5cm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外壁白釉无纹,内壁印饰双龙赶珠纹,器心绘一绿彩云龙纹,以黑彩钩边。白釉莹洁,口沿积釉,胎体极薄透光,内壁印饰的龙纹对光清晰可见。底青花书“大明弘治年製”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这类形如倒置斗笠者有时称斗笠形,有时又称铙式,为宋代常见的茶盏造型,尺寸较大;明清两代则因不于茶盏内置末点茶,因此尺寸缩小。,明 斗彩团花果纹茶杯高4.0cm 口径8.0cm 足径4.2cm器呈喇叭形撇口,平底,凹足。内壁白釉无纹,外壁饰四团花果纹,有牡丹、

16、莲花、菊花、石榴、桃实、柿子等等。胎骨匀薄,足底露胎,洁白细緻,胎釉间呈浅橘色。青花淡雅,色釉鲜丽,白釉细润略微泛黄。器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方框。,明 青花团龙菱花茶钟高5.2cm 口径11.5cm 足径4.2cm莲瓣形花边口、微侈,深弧壁,矮圈足。外壁青花绘三团云龙纹,团龙之间各饰花叶纹,底边画如意纹,内壁白釉无纹,内底饰云龙纹。青花浓重,系採回青釉料,胎骨均匀,製作细緻,但偶见缩釉棕眼。底书“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清 宜兴胎画珐琅三季三果花茶碗高5.7cm 口径11.2cm 足径4.5cm撇口,深弧壁,圈足。口足间各饰凹棱弦纹一周,内壁无纹,外壁紫

17、砂胎上未施透明釉,而以珐琅彩直接描画四季花果纹,以果实为主:有桃实、荔枝、香橼、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荸荠、菱角,樱桃等,果实之间并饰兰花、月季、雏菊。紫砂胎地略粗,间杂黑、黄砂点,碗内外均无挂透明釉。碗底书“康熙御製”二行四字黄料楷款,不加框圈。,清 松石绿釉茶杯高5.9cm 口径9.1cm 足径3.5cm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松石绿釉,釉色淡蓝幽雅,釉面满佈细碎透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白瓷地上加施松石绿釉,二次低温烧成技法,虽见于明初,然如此淡雅,形制端庄的器皿,却始见于雍正朝,雍正松石绿釉器传世器极少,数十件吹绿釉小碗中、松石绿釉仅此一件。,清 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高5.2cm 口径10.0cm 足径4.0cm器形同前。内壁白釉无纹,外壁一面珐琅彩饰奇石、菊花数株,黄花绿叶;一面墨书:“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诗句,上下红料加饰“佳丽”、“金虎”、“旭映”三印。底篮料书“雍正年製”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