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4602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2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知识结构.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拼音,1、基础知识回顾: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2、声调:分为四声。标调歌:“有a 不放过,无a 找o、e,i、u 并列标在后”3、音节: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去掉“u”头上的两点,如“ju”。(2)人或事物等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 Beijing”4、隔音符号:当a、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读音易发生混淆时,应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隔音符号,用“”表示,帮助分清两个音节。如“pingan(平安)”、“qie(企鹅)”。,二、汉字,1、笔画与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八),

2、从上到下(景),从左到右(树),从外到内(同),从内到外(函),先里面后封口(国),先中间后两边(水)。”2、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7种结构)独体字(中)、左右结构(秋)、左中右结构(做)、上下结构(恩)、上中下结构(翼)、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园、区)、品字形结构(晶),3、无声的老师字典(3种查字方法)(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认准字音;定字母、翻索引;查音节、找汉字。(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定部首、翻索引;数余画;查汉字。部首查字法的规则:上下都有,取上不去下;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内外都有,取外不取内。独体字一般将字的第一画作为其部首。(3)“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数准笔画数;翻索引

3、、查难检字索引;找汉字。,4、形近字(8种表现形式)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1)笔画相同而位置不同“由”和“甲”(2)字形相似但笔形不同“外”和“处”(3)字形相似但偏旁不同“晴”和“睛”(4)字形相似但笔画数量不同“今”和“令”(5)结构单位相同但位置不同“陪”和“部”(6)形近音相同“很”和“狠”(7)形近音相近“清”和“情”(8)形近音不同“贫”和“贪”5、多音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如“塞”、“露”、“咽”。6、同音字:音同形不同。如“燥”和“躁”。7、多义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字。如:“张”(1)展开(2)看、望(3)陈设(4)姓,5、多音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如“塞”、“露”

4、、“咽”。6、同音字:音同形不同。如“燥”和“躁”。7、多义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字。如:“张”(1)展开(2)看、望(3)陈设(4)姓,三、词语,实词:名词(木)、动词(跑)、形容词(美丽)、数词(一)、量词(位)、代词(你、我、他们)1、词性划分 虚词:副词(特别、不)、介词(在、关于)、连词(和)、助词(着、的、啊)、象声词(叮咚),2、近义词和反义词(1)意思相同的词:“爸爸父亲”、“互相相互”(2)意思相近的词:词义的轻重不同:“愉快”“高兴”“快活”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战斗”和“战役”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断”和“武断”词的搭配关系不同:“严厉”和“严格”词的用

5、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3)反义词:绝对反义词:“生”“死”;“富”“穷”辨析角度:意义和感情色彩 相对反义词:“前”“后”;“高”“低”,3、词语归类分类记忆法 例如:按照植物、动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类。4、词语结构一AA:“一群群”AABB:“重重叠叠”、“干干净净”ABAB:“研究研究”5、成语和谚语。诀窍“三多”:多读、多想、多记。,四、语句 1、单句:由主语和谓语组成。根据应用分为四种:陈述句(叙述说明);疑问句(询问、提问);祈使句(要求、希望或命令别人做什么);感叹句:(表达某种强烈感情),2、复句:(1)并列关系:也,又,一边一边,有时有时,

6、不是而是(2)递进关系:不但而且,还,甚至,也(3)选择关系: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4)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还是,却(5)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才(6)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任凭(7)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3、理解句意的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3、扩句、缩句和合并句,扩句:加上恰当的词语修饰和限定语。扩句的原则:(1)不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2)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3)如有例句按照例句扩充。扩句的方法:(1)找句子的主干成分(2)在主干词语前面添上合适的修饰词语(3)检查句

7、子是否通顺,缩句:去掉修饰或限定语,保留句子主要成分。缩句的主要方法:(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谁”“干什么”(2)找出句子主干(着了过不能去;的得地要去掉)(3)保持原句意,否定句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合并句:省略重复的部分,将多句合成一句。合并句的方法(1)用关联词把两句合一句(2)同一个主体发出两个不同的动作,去省其中的一个主语。(3)一个主体既是前一个动作的接受者,又是后一个动词的发出者。,5、语序(4种排列方式)(1)事情发展顺序(2)时间先后顺序(3)先总述后分述顺序(4)空间推移顺序,6、句式转换(1)“把”字句(主动句)和“被”字句(被动句),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相互转换,更换

8、主语。(2)主说和转述:“三个改变”第一,改变标点符号:“”,。第二,改变人称。第三,根据需要删减个别字,保持句子通顺。,7、修改病句(1)成分残缺。例句“我们要从小养成讲文明”(2)用词不当。例句“妈妈非常关爱我”(3)搭配不当。例句“她穿着一件粉色上衣和一顶白色帽子”(4)语意重复或啰嗦。例句“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5)词序颠倒。例句“语文对我最感兴趣”(6)前后矛盾。例句“五颜六色的红旗在迎风飘扬”(7)指代不明。例句“王宇和李军是好朋友,他经常到他家一起学习。”(8)不合事理。例句“盲姑娘见有人进屋,赶紧站起来让座。”,修改病句技巧:(1)了解病句常见类型(2)保留原意(3)从语法

9、角度入手,抓句子主干(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词语搭配 从逻辑事理入手,8、修辞(6种常见修辞)(1)比喻: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本体”+“比喻词”(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变成、是)+“喻体(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例如“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睡了”(3)排比:结构相似、证据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4)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加强语气。例句“这比山还高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5)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6)夸张:为了表达需要

10、,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突出印象。“飞流直下三千尺”,五、标点符号,1、点号(7种):句号“。”;问号“?”;感叹句“!”;逗号“,”;顿号“、”;分号“;”;冒号“:”2、标号(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连接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 位置:点号放在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不放在另一行开头;标号“前不置尾,后不在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不能分两截分放在上行末尾和下行开头。,六、口语交际,听记(注意2点):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切忌心不在焉善于记忆抓住所 内容的不同要素,按一定的条理听清听懂记牢。听辨(注意2点):听清别人的讲话内容要有

11、敏捷的思维,边听边想.,说 结合生活说话、根据课文说话、转述说话 看图说话、观察说话、向别人介绍,七、阅读理解“捉迷藏”游戏,1、阅读三字歌 好题目 明中心 含内容 慢慢找 中心句 中心词 关键段 宜先找 总起句 在前面 总结句 在后头 合段意 提问题 串联法 是高招 答问题 要周到 常练习 有提高,2、解题步骤:“一读二找三答”“一读”:边读边圈点勾画,多做记号。“二找”:归纳段意必须充分利用原文。“三答”:“三个忠实”忠实于题目、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语言规则。,八、作文,一、如何写人:确定好写作对象,交代清楚他(她)是什么人,如他(她)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以及与自己的关系。抓住人物的性格

12、特点,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写出这个人与他人不同的地方。通过典型的、具体的事件(一件或几件),来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二、如何叙事:叙述要完整。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事等基本情况交代清楚。确定好记叙的顺序。记事类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先交代起因,再写经过,最后点明结果。事情的经过和主要场面要详细具体。合理安排结构。开头结尾要简洁明了,中间部分要理好层次,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三、如何写景: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即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景物描写要按时间或空间方位,即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而外的顺序进行描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四、如何状物:确定要写的物品。(即物体、动物、植物等)认真观察,找到物品的特点。,动物:外形动态习性等方面来写 具体描写,结构有条理 植物:颜色形状滋味用途来写 物体:样子结构用途来写 了解所写之物(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抒发本人要表达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