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5059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质量控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生物学质量控制,遗传控制标准化,微生物控制标准化,环境设施标准化,饲料营养的标准化,D,实验动物的四个“标准化”,GB14925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14923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14922.1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 GB14922.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 GB14924.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GB14924.2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GB14924.3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配合饲料 GB14924.4 实验动物兔配合饲料GB14924.5 实验动物豚鼠配合饲料GB14924.7 实验动物犬配合饲料 GB14924.8 实验动物猴配合饲料

2、 GB14924.6 实验动物地鼠配合饲料GB/T 14927.1 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测方法GB/T 14927.2 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GB/T 14926.4214926.43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1)GB/T 14926.114926.6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2)GB/T 14926.814926.17 GB/T 14926.41 GB/T 14926.4414926.49GB/T 14926.5014926.55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3)GB/T 14926.1814926.32 实验动物检测方法(4)GB/T 14926.5614926

3、.64 GB/T 18448.118448.10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GB/T 14924.9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GB/T 14924.10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氨基酸的测定 GB/T 14924.12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GB/T 14924.1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维生素的测定GB/T 17998 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微生物质量控制要求:要求生产的实验动物达到预定的微生物质量标准,而且动物实验过程也要执行同样的微生物质量标准。,表1 小鼠、大鼠病原菌检测项目,表2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表3 小鼠、大鼠病毒检测项目,表4 豚鼠、地鼠、兔病

4、毒检测项目,表5 小鼠、大鼠寄生虫检测项目,表6 豚鼠、地鼠、兔寄生虫检测项目,检测规则监测频率a)普通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b)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c)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d)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取样要求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进行取样。群体大小(只)*100,取样数量不少于5只;群体大小(只)100500,不少于10只;群体大小(只)500,不少于20只。如为屏障环境,每个隔离器检测2只。,取样、

5、送检检测项目的分类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必要时检测项目: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怀疑有本病流行时;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污染源,生物材料,实验动物,宠物,工作人员,饲养材料,设施与仪器,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1,2,3,4,普通动物,CV,清洁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豚鼠 普通级 清

6、洁级 SPF级 无菌级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犬 普通级 SPF级猴 普通级 SPF级,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CV动物),定义: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动物。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来源:经微生物学检查不带有上述病原体的动物,或SPF动物降级。应用:豚鼠、兔、犬、猴等大动物的实验研究。,普通动物特点:,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2、饲养管理 饲养于开放系统。但仍然对温度,湿度,饲料,垫料,饮水,卫生等有一定控制。3、生理学特点 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无临床症状,脏器无眼观

7、病灶。,普通动物的应用:,可作为生物医学中教学示教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不可用于科研、生产和检定 由于普通级动物繁殖力强,生产量大,生产成本低,适宜作一般性的教学实验和预实验用。,清洁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定义: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物之间的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来源:SPF动物扩群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清洁级动物特点:,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

8、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应无病变。,2、饲养管理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定义:指不携带普通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内大规模生产/隔离器内保种最初来源:将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转移到屏障系统中饲养繁殖,SPF动物特点:,1、微生物特点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

9、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干扰大的病原。2、来源 SPF动物来源为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简称GF)定义:指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检测,动物的体表体内不携带其它生命体(包括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来源:第一代通过无菌剖腹产术,人工哺乳获得;以后通过无菌动物雌雄交配繁殖或无菌剖腹产术,保姆鼠代奶扩群。,隔离器,无菌动物特点:,1.微生物特点:在动物体内外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无菌”是个相对的概念

10、,只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检验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病原体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是无菌的动物或许将来可以检出病原体而不是无菌动物。,2.形态学特点:消化系统(1)盲肠肥大,(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3)肝脏变小,循环系统(1)心脏变小(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免疫系统(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 不良(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免疫功能(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生长率(1)不同种属不同(2)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3)无菌大、小

11、鼠与普通鼠差不多(4)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生殖(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2)豚鼠和兔繁殖能力比普通级低代谢和营养 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抗辐射能力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伤和抗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GN)定义: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来源:人为将已知的微生物投给无菌动物,使其体内带有已知菌 单菌动物 双菌动物 多菌动物,悉生动物

12、特点:,微生物特点 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来源 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饲养管理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1、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2、影响动物生产。如兔出血热病毒、犬瘟热病毒等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3、影响实验结果。如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1)掠夺宿主的营养;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13、;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5)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二)监测意义 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 体健康。2、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三)监测方法,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 18448.118448.10)。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以病原学检测为主,血清学检测为辅;但有些病原体也逐渐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如支原体、泰泽氏病原体、弓形体等。病毒的常规定期检测以血清学为主,而疾病诊断则以病原学检测为主。包括监测项目的选定、采样数量、检测频率、采样方法、病毒、细菌、寄

14、生虫和真菌检测方法。,1、监测项目 我国经过十多年来对各地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情况的调查,结合其他国家的规定和经验,制定了我国啮齿类、兔、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规定SPF级实验大小鼠检测16种病原菌如沙门菌、支原体、泰泽病原体等;14种病毒如鼠痘病毒、汉坦病毒、仙台病毒和小鼠肝炎病毒等;7种寄生虫如体外寄生虫、弓形体等;豚鼠、地鼠和兔检测14种病原菌如沙门菌、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等;8种病毒如兔瘟、仙台病毒等;6种寄生虫如弓形体、兔脑原虫、球虫

15、等;犬、猴检测9种病原菌如志贺菌、结核菌等;9种病毒如B病毒、逆转录病毒等;5种寄生虫如弓形体、溶组织阿米巴等。,采样数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见表。,3、检测频率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清洁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一般来说,一旦病原体入侵动物群体引起感染,初期分离病原体较容易,随后抗体的检出率上升,2-3个月后可因某些个体抗体水平的降

16、低以及新出生的非感染个体的增加等原因,抗体检出率下降。,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1隔离饲养:不同种动物要分开饲养,严禁混养在一起。防止交叉感染。2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依据国家检测标准进行,严格检疫。要从具有质量合格证的单位引进动物。3坚持卫生消毒制度:杜绝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要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4人员健康检查: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人畜共患病者,应调离与动物接触的工作岗位。5动物质量检查:保种单位、生产单位要对饲养的动物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新种群。6动物免疫制度:对国家标准要求必须实施预防接种的实验动物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7隔离和无害化处理:严格防止

17、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室,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1、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分别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2、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环境设施,严格区分实验动物繁育区与动物实验区,且各种动物要分开饲养,以防交叉感染。3、坚持平时的各项卫生消毒灭菌制度,对实验动物的房舍、用具等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杜绝各种微生物的侵入。,4、自繁自养自用,引进的动物只有确认健康后才能与原设施内动物合群或投入使用;不得从疫区引进动物。5、外环境定期进行杀鼠灭蝇的工作,防止野生动物和昆虫进入动物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6、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

18、病的人员不能从事实验动物工作。,7、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迅速隔离患病动物,危害性大的疫病采取封锁、扑杀等综合性措施,将患病动物进行焚烧,污染的环境及用具应进行彻底严密的消毒或灭菌。8、开展经常性的卫生检疫,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动物疫病:本法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传染病:是一类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群发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动物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疫情控制),51,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人兽共患病: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脊椎动物和人类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

19、疾病。(1959年,WHO人兽共患病专家委员会;1981年再次确认,继续沿用。),52,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由动物传给人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保持世代延续,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储存宿主为野生脊椎动物,疫源地存在于野生动物间,是真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偶尔进入这些疫源地而感染疾病,如野生型鼠疫、森林脑炎、狂犬病、弓形虫病、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53,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Anthropozoonoses),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由人传给动物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人间保持其世代延续,疾病主要在人间流行,储存宿主为人,偶尔可由人传给动物,如人型结核(动物园的猴

20、患结核病多为结核病人所传播)、阿米巴痢疾、人的甲型流感等。,54,人源性人兽共患病(Zooanthroponoses),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疾病在人间和动物间均有流行,即可由动物传给人、亦可由人传给动物的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均为其储存宿主,病原体在人间和动物间均可保持世代延续,疫源地在人间和动物间均存在。人和动物互为传染源,互相感染。这些疾病的特点是病原体的宿主很广,传播媒介很多,如血吸虫病、葡萄球菌病等。,55,互源性人兽共患病(Amphixenoses),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病原体必须以动物和人分别作为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缺一不可。如人的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两者的病

21、原分别以猪、牛为中间宿主,人为终宿主。,56,真性人兽共患病(Amphixenoses),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在WHO所分类的1415种人类疾病中,有61%的疾病属于人兽共患病。在人类所知的300多种传染病中,除10余种只感染人类之外,其余的都是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发生的175种新发传染病中,有132种是人兽共患病,占75.4%。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狂犬病、弓形虫病、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人源性人兽共患病:人型结核(动物园的猴患结核病多为结核病人所传播)、阿米巴病。,动物疫病与动物传染病,注:引自夏咸柱院士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实验动物要求排除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58,人间传染的

22、病原体微生物名录(卫生部,2006年1月11日),59,未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在人间传染的病原体微生物名录(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2004年)列出,并在实验动物质量标准中要求排除的病毒。,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2010 年12 月19 日,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0801 班的学生进行“羊活体解剖学实验”,上午解剖,下午观察羊的内脏。染病用来作试验的羊被几个班级的学生重复使用。2011 年1 月,有些同学连续高烧很多天。2011年3 月,共5个班级28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其中包括27名学生、1名老师,感染者被送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接受治疗。,60,实验

23、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61,实验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感染发生后,实验动物群体中仅有少数个体呈 现临床表现,多数个体无任何临诊症状而成隐蔽经过,重 症和致死病例罕见。(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 的感染谱以此类为主)显性感染:感染发生后,引起多数个体呈现明显的临床症 状和体征,少数个体有严重的症状或死亡。可根据临床症 状作出病因的初步诊断。(由于实验动物饲养条件的控制和规 范操作不到位,此类感染谱并不多见),62,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条件致病性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体内,有些微生 物和寄生虫的侵袭力和致病力受到宿主机体免

24、疫功能的制约,表现为非致病性,呈隐性感染,或者表现为致病力较弱等。一旦宿主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陷时,不仅使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致病性增强,隐性感染活化,而且还使实验动物易遭受这些病原的反复感染和多种病原或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使感染强度和致病性大大提高。(这类感染在实验动物还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在动物实验过程,由于动物受到实验处置,改变或降低了动物免疫力,从而引发了感染,造成动物死亡,导致实验失败。),63,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致死性感染:实验动物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体出现严重的临床体征,并且多数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死亡为结局。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单纯感染:有一种

25、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或称之为单一感染,大多数感染过程都是由单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同时参与的感染。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体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64,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危害性 1隐性感染常导致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使动物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或得出错误的结论。2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导致传染病,大批动物死亡,给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的正常进行带造成严重影响。3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对饲养管理人员和动物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4病原微生物还可造成细胞培养物、肿瘤移植物或以动物组织和细胞为生产原料

26、的生物制品的污染,不仅干扰实验,而且还可将病原扩散,以至危害人类的健康。,65,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1)及时发现、诊断和向上级管理和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和器具紧急消毒。实验期间的动物应停止实验观察或淘汰。(3)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消毒处理后一个月方可解除封锁。(4)病死和淘汰动物应采取焚烧等措施合理处理。,小结:微生物感染对人、动物和实验的影响 直接影响:(1)引起人畜共患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引起动物传染病,影响均衡生产,影响动物健康和质量。(3)严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重复性。(4)污染环境 间接影响:(1)引用不正确的实验结果可能会导致临床的错误治疗。(2)用不健康的动物材料制成生物制品可扩散疾病。(3)重复实验可造成新的人力、物力、才力的浪费。,重点掌握内容,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清洁动物、普通动物;微生物感染对人、动物和实验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