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5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5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77-2009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钱建军,1,目次 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5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5.1 一般规定 5.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 5.3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6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6.1 一般规定 6.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 6.3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件法传热系数检测 6.4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7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检测 7.1 一般规定 7.2 外窗气密性检测 7.3 透明幕墙气密性检测,2,8 采暖空调水系统检测 8.1 一般规定 8.2 冷水(热泵
2、)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 8.3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 8.4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8.5 水泵效率检测 8.6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9 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 9.1 一般规定 9.2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 9.3 新风量检测 9.4 定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10 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及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3,11供配电系统检测 11.1 一般规定 11.2 三相电压不平衡检测 11.3 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 11.4 功率因数检测 11.5 电压偏差检测 11.6 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检测12照明系统检测 12.1 照明节电率检测 12.2 照度值检测 12.3 功率密度值检测
3、 12.4 灯具效率检测 12.5公共区照明控制检测,4,13 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13.1 送(回)风温、湿度监控功能检测 13.2 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功能检测 13.3 风机盘管变水量控制性能检测 13.4 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5,1总则1.0.1 为了加强对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督与管理,规范建筑节能检验方法,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的节能检验。1.0.3 从事节能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从事节能检测的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1.0.4 在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6,2005年、2007年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从设计施工两个环节对公共建筑节能进行了规范。为了强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2007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签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应经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凡达不到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自 2
5、008年 10月 1日起施行,条例中规定,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7,2术语2.0.1 建筑采光顶: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屋面。2.0.2 透光外围护结构:外窗、外门、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等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2.0.3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单位时间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能耗之和的比值。2.0.4 同条件试样:根据工程实体的性能取决于内在材料性能和构造的原理,在施工现场抽取一定数量的工程实体组成材料,按同工艺同条件的方法,在实验室制作能够反映工程实体热工性能的试样。,8,3基本规
6、定3.0.1 节能检测时,委托方宜提供工程竣工文件和有关技术资料。3.0.2 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 证书、校准证书或检测证书。除另有规定外,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有关规定。,9,检测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且通过计量认证项目应符合本标准规定。节能检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复杂程度高的工作,涉及建筑热工、采暖空调、检测技术、误差理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是简单地丈量尺寸、见证有无、操作仪表,抄表记数,所以,要求现场检测人员具有一定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4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温度、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性的位置,温度、湿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
7、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湿度测点位置及数量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房间使用面积小于 16m2时,应设测点 1个;2)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等于 16m2,且小于 30 m2时,应设测点 2个;3)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等于 30 m2,且小于 60 m2时,应设测点 3个;4)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等于 60 m2,且小于 100m2时,应设测点 5个;5)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等于 100m2时,每增加(2030)m2应增加 1个测点,11,S4.0.2通常测点布置时,室内面积不足 16m2时,在室内活动区域中央布测点 1个;16m2及以上不足 30m2测 2点时,将检测区域对角线三等分,其二个等分点
8、作为测点;30m2及以上不足 60 m2测3点,将室内对角线四等分,其三个等分点作为测点;60 m2及以上不足 100m2测 5点时,在二对角线上成梅花布点;100m2及以上时,每增加(2030m2)增加(12)个测点,均匀布置。,12,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是指同一区域所有测点的平均温、湿度;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规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宜符合表4-1规定:表4-1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13,5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5.1 一般规定5.1.1 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括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隔热性能和热工缺陷等检测。5.1.2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
9、、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和隔热性能的检测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13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5.1.3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为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加权平均传热系数。,14,5.1.4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可采用热流计法;当符合下列情况时,宜采用同条件试样法:1外保温材料层热阻不小于1.2 m2.K/W;2轻质墙体和屋面;3自保温隔热砌筑墙体 轻质墙体和屋面一般包含众多金属构件,热桥较多,形成多维传热,因而在现场较难准确测量其传热系数;自保温砌体砖缝多,现场检测较难反映墙体保温性能。因此,本条文规定采用同条件试样法检测上述三类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同条件试样法仅适用于新建建筑。,
10、15,5.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5.2.1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一种构造做法不应少于 2个检测部位;2每个检测部位不应少于 4个测点。5.2.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流计法是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外墙和屋面的内、外表面温度场测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分析确定热桥部位及其所占面积比例,采用热流计法检测建筑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温度、热流密度,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外墙(或屋面)加权平均传热系数;2热流计法检测应在受检墙体或屋面施工完成至少 12个月后进行。3 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进行,检测期间建筑室内外温差不宜小于 15。,
11、16,4 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原理、热流和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及安装要求、检测条件和数据整理分析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 132中的有关规定。5 外墙热桥部位热流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充分考虑覆盖不同的受热面。热桥部位应根据红外摄像仪的室内热成像图进行分析确定。热流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宜根据红外热像图中的温度分布确定,且应布置在该受热面的平均温度点处。每个受热面应至少布置 2个热流传感器,并相应布置温度传感器;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热桥部位外表面应至少布置 2个温度传感器。,17,6 红外热成像仪测量应在无雨、室外平均风速不高于 3m/s的夜间环境条件下
12、进行。测量时,应避免非待测物体进入成像范围,拍摄角度宜小于 30;同时,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测量受检部位表面温度,并记录建筑物室内、外空气温度及室外风速、风向。7 应根据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和热桥部位所占面积的比例,通过现场检测的平均温度和平均热流密度计算得到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各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并应按公式计算外墙(或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18,利用红外热成像仪配合热流计法进行现场检测、应用传热学及计算机图形学的有关技术计算分析得到外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是根据红外热成像图分析确定建筑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和热桥部位各自所占面积比例,利用热流计法现场测得的外围护结构主体
13、部位的传热系数,通过现场测得的热桥部位内、外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计算得到其各受热面的平均热流密度。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检测的平均温度和平均热流密度对外围护结构保温层的厚度或导热系数进行修正,使得修正后的有关测点对应部位的温度和热流密度误差在3%以内,然后计算得到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中采用的室内、外空气温度为根据热桥部位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之和的算术平均值以及热桥部位平均内、外表面温度推算得到。,19,5.2.3外墙(或屋面)平均传热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当外墙(或
14、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符合本条第 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20,5.3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5.3.1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数量应以单体建筑物为单位随机抽取确定;2每种保温材料不应少于 2组;3每种外围护结构构造做法不应少于 2组,且应包括典型热桥部位。,21,5.3.2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条件试样法检测应在外围护结构保温施工时同步进行。同条件试样所对应的保温施工部位应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与检测单位共同商定。2施工现场进行同条件试样的保温材料(包括砌体的砌块)、厚度尺寸等应与工程一致。保温浆料应同条件制作并养护试样
15、。3 轻质外围护结构可在现场抽取材料、构件,在实验室组装制作试样;自保温隔热砌体墙可在现场抽取砌块、砂浆,在实验室砌筑试样,并养护干燥。试样构造尺寸应与实物一致。,22,4 外围护结构热阻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进行;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10294或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 10295进行。其他材料可直接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给出的有关参数。5 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给出的方法计算,也可采用
16、传热学计算软件。,23,6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6.1 一般规定6.1.1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括保温性能、隔热性能和遮阳性能等检测。6.1.2建筑物外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132的有关规定进行。6.1.3当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的构造外表面无金属构件暴露时,其传热系数可采用现场热流计法进行检测。,24,6.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6.2.1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种面板、构造做法均应检测;2每种构造不应少于 3处;3 每种面板不应少于 3件。6.2.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17、 透明幕墙、采光顶构造尺寸应直接或剖开测量,幕墙的展开图、剖面图、节点构造图等应根据检测结果绘制或确认,25,6.3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6.3.1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种幕墙、采光顶均应检测;2 每种构造不应少于一个。6.3.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幕墙、采光顶进行构成单元分格,确定每单元应包括的构造和试样数量。2每个幕墙、采光顶试样应包括至少一个典型构造、典型节点、典型分格,且有关框、面板的尺寸应与对应的部位一致3试件的传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
18、测方法 GB/T8484有关规定进行,检测结果应进行表面换热系数的修正。4传热系数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规定进行,也可采用传热学计算软件计算。,26,6.4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6.4.1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房间为单位进行随机抽取确定;2每种构造均应检测,且不宜少于 2处。6.4.2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应包括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热通道通风量的检测。6.4.3 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时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种杆件或玻璃的室内表面温度测点均不应少于3个;2)室内、外空气温度
19、测点均不应少于2个,空气温度传感器应做好防辐射屏蔽。2每个部位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应为测点的算术平均值,整幅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应按各部位面积进行加权平均。,27,6.4.4热通道通风量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通道通风量应采用示踪气体恒定流量法检测。2检测宜在最热月、晴朗无云且风力小于三级的天气下进行,检测时间应在当地太阳时10:0015:00之间。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宜为26,且应保持稳定。3 检测应在遮阳板角度为 45工况下进行。4示踪气体应采用SF6气体,释放位置应在热通道下部进风口处,且应均匀释放。5通风量连续检测时间宜为 15min,检测时间间隔宜为30s。6 热通道通风量应根据示踪
20、气体的释放流量和出口处的检测浓度计算,28,7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7.1 一般规定7.1.1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宜包括外窗、透明幕墙气密性能及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7.1.2 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按本标准附录B进行。附录B: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 鼓风门法是利用风机人为地制造一个室内、外较大的压差(一般为50Pa),使空气在压差的作用下从室内向室外(或室外向室内)渗透,通过流量表测得该压差下通过该空间的空气渗透量,进而计算得到该空间的换气次数。N50=L/V 式中:N5050Pa、-50 Pa压差下房间的换气次数(h-1);L 空气流量的平均值(m3/
21、h);V 被测房间换气体积(m3),29,B.0.1 本方法适用于鼓风门法进行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的检测。B.0.2鼓风门法的检测应在 50Pa和-50Pa压差下测量建筑物换气量,通过计算换气次数量化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B.0.3 采用鼓风门法检测时,宜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红外热像图,并确定建筑物的渗漏源。B.0.4 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的检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将调速风机密封安装在房间的外门框中;2利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照片,确定建筑物渗漏源。3 封堵地漏、风口等非围护结构渗漏源;4 启动风机,使建筑物内外形成稳定压差;5 测量建筑物的内外压差,当建筑物内外压差稳定在50
22、Pa或-50 Pa时,测量记录空气流量,同时记录室内外空气温度、室外大气压,30,7.2 外窗气密性能检测7.2.1外窗气密性能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位工程建筑面积5000m2及以下(含5000m2)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1组;2 单位工程建筑面积5000 m2以上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2组;3 每组应为同系列、同规格、同分格形式的3个窗口部位。7.2.2外窗气密性能的检测方法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规定的方法进行。7.2.3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检外窗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应
23、小于或等于1.5 m3/(m.h)或受检外窗单位面积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4.5 m3/(m2.h);2受检外窗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31,7.3 透明幕墙气密性能检测1透明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位工程中面积超过300m2的每一种幕墙均应随机选取一个部位进行气密性能检测;2 每个部位不应少于1个层高和2个水平分格,并应包括1个可开启部分。23.2透明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方法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规定的方法进行。33.3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检幕墙开启部分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
24、1.5 m3/(m.h);受检幕墙整体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2.0 m3/(m2.h);2受检幕墙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32,8采暖空调水系统检测8.1 一般规定8.1.1采暖空调水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均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8.1.2冷水(热泵)机组及其水系统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以下规定:1冷水(热泵)机组运行正常,系统负荷不宜小于实际运行最大负荷的60,且运行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的80%,并处于稳定状态;2冷水出水温度应在(69)之间;3 水冷冷水(热泵)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应在(2932)之间;风冷冷水(热泵)机组要求室外干球温度在(3235)之间;
25、,33,根据研究和检测结果,冷水机组性能系数(COP)在负荷 80%以上时,同冷水机组满负荷时的性能相比,变化相对较小,同时考虑空调冷源系统多台冷水机组的匹配运行情况,确定检测工况下冷源系统运行负荷宜不小于其实际运行最大负荷的 60,且运行机组负荷宜不小于其额定负荷的 80%。根据研究和检测结果,当冷水出水温度以 7为基准时,冷水出水温度为(69)之间,冷水机组的性能(COP)变化在24;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以 32为基准时,冷却水进水温度为(2932)之间,冷水机组的性能(COP)变化在 08;现场检测工况满足或相对优于机组额定工况。,34,8.1.3 锅炉及其水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以下规
26、定:1 锅炉运行正常;2 燃煤锅炉的日平均运行负荷率不应小于 60%,燃油和燃气锅炉瞬时运行负荷率不应小于 30%。8.1.4 锅炉运行效率、补水率检测方法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32的有关规定执行。8.1.5 采暖空调水系统管道的保温性能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的有关规定执行。,35,8.2 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8.2.1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2台及以下(含2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1台;2 对于3台及以上(含3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2台。8.2.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
27、系数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1次数,连续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2供冷(热)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3 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应按下式计算:4 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36,Q0=Vpc t/3600(8.2.2-1)式中:Q0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kW);V 冷水平均流量(m3/h);t 冷水进、出口平均温差();p冷水平均密度(kg/m3);c 冷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p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
28、由物性参数表查取。5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COPd)应按下式计算:COPd=Q0/Ni(8.2.2-2)式中:COPd 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Ni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输入功率(kW)。,37,6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COPx)按下式计算:COPx=Q0/(Wq/3600)p 式中:COPx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W 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燃气消耗量,m3/h或燃油消耗量(kg/h);q 燃料发热值(kJ/m3或 kJ/kg);P 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kW)。8.2.3 机组实际性
29、能系数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工况下,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第5.4.5、5.4.9条的规定;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38,附录 C 水系统供冷(热)量检测方法C.0.1 水系统供冷(热)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GB/T 10870规定的液体载冷剂法进行检测。C.0.2 检测时应同时分别对冷水(热水)的进、出口水温和流量进行检测,根据进出口温差和流量检测值计算得到系统的供冷(热)量。检测过程中应同时对冷却侧的参数进行监测,并应保证检测工况符
30、合检测要求。C.0.3 水系统供冷(热)量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温度计应设在靠近机组的进出口处。2流量传感器应设在设备进口或出口的直管段上,并应符合产品测量要求。C.0.4 水系统供冷(热)量测量仪表宜符合下列规定:1 温度测量仪表可采用玻璃水银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或热电偶温度计。2 流量测量仪表应采用超声波流量计。,39,附录D 电机输入功率检测方法D.0.1 电机输入功率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B/T1032规定方法进行。D.0.2 电机输入功率检测宜采用两表(两台单相功率表)法测量,也可采用一台三相功率表或三台单相功率表测量,D.0.3当采用两表(两台单相功率表
31、)法测量时,电机输入功率应为两表检测功率之和。D.0.4 电功率测量仪表宜采用数字功率表。功率表精度等级宜为 1.0级。,40,8.3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8.3.1与水系统集水器相连的一级支管路均应进行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8.3.2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位置应在系统集水器处;2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24h,检测数据记录间隔不应大于 1h。8.3.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持续时间内,冷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允许偏差应为 1;热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允许偏差应为 2。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 1款的规定
32、时,应判定为合格。,41,8.4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8.4.1 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均应进行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8.4.2水系统供、回水温差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供、回水温度应同时进行检测;2测点应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测量时应采取减少测量误差的有效措施;3 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 1次,连续测量 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8.4.3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工况下,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值不应小于设计温差的 80;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 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
33、。,42,8.5 水泵效率检测8.5.1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循环水泵均应进行效率检测。8.5.2 水泵效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的检测值。2流量测点宜设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0倍管径,且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处。压力测点应设在水泵进出、口压力表处。3水泵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43,=VpgH/3.6P(8.5.2)式中:水泵效率,V 水泵平均水流量(m3/h);p水平均的密度(kg/m3),可根据水温由物性参数表查取;g 自由落体加速度取 9.
34、8(m/s2);H 水泵进、出口平均压差(m);P 水泵平均输入功率(kW)。8.5.3 水泵效率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水泵效率检测值应大于设备铭牌值的80%;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44,8.6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8.6.1所有独立冷源系统均应进行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8.6.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的检测值。2 供冷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3冷源系统的供冷量应按下式计算:Q0=Vpc t/3600(8.7.2-1
35、)式中:Q0冷源系统的供冷量(kW);V 冷水平均流量(m3/h);t 冷水进、出口平均温差();p冷水平均密度(kg/m3);c 冷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p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45,4 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同时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检测期间各用电设备的输入功率应进行平均累加。5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应按下式计算:EER-sys=Q0/Ni(8.7.2-2)式中:EER-sys冷源系统能效系数(kW/kW);Q0冷源系统的供冷量(kW);Ni 冷源系统各用电设备的平均输入功率之
36、和(kW)。,46,9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9.1 一般规定9.1.1 空调风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均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9.1.2空调风系统管道的保温性能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的有关规定执行。9.2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9.2.1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抽检比例不应少于空调机组总数的20%;2不同风量的空调机组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台。,47,9.2.2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应在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2风量检测应采用风管风量检测方法,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3风机的风量应为吸入端风量和压出
37、端风量的平均值,且风机前后的风量之差不应大于5;4风机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同时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5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Ws=N/L(9.2.2)式中:Ws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N 风机的输入功率(W);L 风机的实际风量(m3/h)。,48,附录E 风量检测方法E.1 风管风量检测方法E.1.1风管风量检测宜采用毕托管和微压计;当动压小于 10Pa时,宜采用数字式风速计。E.1.2 风量测量断面应选择在机组出口或入口直管段上,且宜距上游局部阻力部件大于或等于 5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并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大于或等于 2
38、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的位置。E.1.3 测量断面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49,50,E.1.4 测量时,每个测点应至少测量两次。当两次测量值接近时,应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点的测量值。E.1.5 当采用毕托管和微压计测量风量时,平均动压计算应取各测点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动压。E.1.6 采用数字式风速计测量风量时,断面平均风速应取算术平均值。E.2风量罩风口风量检测方法E.2.1风量罩安装应避免产生紊流,安装位置应位于检测风口的居中位置。E.2.2风量罩应将待测风口罩住,并不得漏风,应在显示值稳定后记录读数。,51,9.3 新风量检测9.3.1新风量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抽检
39、比例不应少于新风系统数量的20%;2不同风量的新风系统不应少于1个。9.3.2 新风量检测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1检测应在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且所有风口应处于正常开启状态;2新风量检测应采用风管风量检测方法,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9.3.3新风量的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风量检测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允许偏差应为10%;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时,应判为合格。,52,9.4 定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9.4.1定风量系统平衡度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一级支管路均应进行风系统平衡度检测;2当其余支路小于等于5个时,宜全数检测;3当其余支路大于5个时,宜按照近端2个,中间区
40、域2个,远端2个的原则进行检测。9.4.2定风量系统平衡度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应在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且所有风口应处于正常开启状态;2 风系统检测期间,受检风系统的总风量应维持恒定且宜为设计值的100110;3 风量检测方法可采用风管风量检测方法,也可采用风量罩风量检测方法,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53,4 风系统平衡度应按下式计算:FHB j=Gwmj/Gwdj(9.4.2)式中:FHB j 第 j个支路处的风系统平衡度;Gwmj 第 j个支路处的实际风量(m3/h);Gwdj 第 j个支路处的设计风量(m3/h);j 支路处编号。9.4.3 定风量系统平衡度合格指标与判别方
41、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90的受检支路平衡度应为0.91.2。2 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时,应判为合格。,54,10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及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10.0.1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检测应符合下列原则:1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应采用全年统计或计量的方式进行;2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应包括采暖空调系统耗电量、其他类型的耗能量(燃气、蒸汽、煤、油等),及区域集中冷热源提供供热、供冷量;3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的统计或计量应在建筑物投入正常使用一年后进行;4当一栋建筑物的空调系统采用不同的能源时,宜通过换算将能耗计量单位进行统一。10.0.3 对于设置用能分项计量的建筑,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可
42、直接通过分项计量仪表记录的数据,统计得到该建筑物的年采暖空调能耗。,55,10.0.2 对于没有设置用能分项计量的建筑,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可根据建筑物全年的运行记录、设备的实际运行功率和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等统计分析得到。统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冷水机组、水泵、电锅炉等运行记录中记录了实际运行功率或运行电流的设备,运行数据经校核后,可直接统计得到设备的年运行能耗;2当运行记录没有有关能耗数据时,可先实测设备运行功率,并从运行记录中得到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再分析得到该设备的年运行能耗。,56,10.0.4 单位建筑面积年采暖空调能耗应按下式进行计算:E0=Ei/A(10.0.4)式中:E0
43、单位建筑面积年采暖、空调能耗;Ei 各个系统一年的采暖、空调能耗;A 建筑面积(m2),不应包含没有设置采暖空调 的地下车库面积。10.0.5 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L)应按下式进行计算:EERSL=QSL/Nsi(10.0.5)式中:EERSL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QSL供冷季冷源系统的总供冷量(kW.h);Nsi 供冷季冷源系统各设备所消耗的电量(kW.h)。,57,11供配电系统检测11.1 一般规定11.1.1 低压供配电系统电能质量检测宜包括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功率因数、电压偏差检测,各类参数测量宜选择在配电室内低压配电柜断路器下端进行。11.1.2 电能质量检
44、测应在负荷率大于 20的配电回路,且应在负载正常使用的时间内进行。应采用 A级或 B级的仪器并配置不小于 0.5级的互感器进行测量;当对测量结果有异议时,应采用 A级测量仪器进行复检。,58,11.2 三相电压不平衡检测11.2.1初步判定的不平衡回路均应检测。11.2.2三相电压不平衡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前应初步判定不平衡回路。观察配电柜上三相电压表或三相电流表指示,当三相电压某相超过标称电压 2,或三相电流之间偏差超过 15时,可初步判定此回路为不平衡回路。2 对初步判定为不平衡的回路应采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应按国家标准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543中规定的检测
45、方法。,59,11.3 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11.3.1 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变压器出线回路应全部测量;2 照明回路应抽测5,且不得少于2个回路;3 配置变频设备的动力回路应抽测2,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4 配置大型UPS的回路应抽测2,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60,11.3.2 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仪器宜采用新型数字智能化仪器,窗口宽度为10个周期并采用矩形加权,时间窗应与每一组的 10个周期同步。仪器应保证其电压在标称电压15,频率在49HZ51HZ范围内电压总谐波畸变率不超过8的条件下能正常工作。2 测量时间间隔宜为3s(150周期)
46、,测量时间宜为 24h。3 谐波测量数据应取测量时段内各相实测量值的 95概率值中最大相值,作为判断的依据。对于负荷变化慢的谐波源,宜选 5个接近的实测值,取其算术平均值。,61,11.4 功率因数检测11.4.1 补偿后功率因数均应检测。11.4.2 功率因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前应对补偿后功率因数进行初步判定。初步判定应采用读取补偿后功率因数表读数的方式,读值时间间隔宜为 1min,读取 10次取平均值。2对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回路应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采用数字式智能化仪表在变压器出线回路进行测量。3直接测量时间间隔宜为 150周期3s,测量时间宜为 24h。4功率因数测量宜与谐波
47、测量同时进行。,62,11.5 电压偏差检测11.5.1 电压偏差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压(380V)时,变压器出线回路应全部测量;2电压(220V)时,照明出线回路应抽测 5,且不应少于 2个回路;11.5.2 电压偏差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前应进行初步判定。电压(380V)偏差测量应采用读取变压器低压进线柜上电能表中三相电压数值的方法;电压(220V)偏差测量应采用分别读取包含照明出线的低压配电柜上三相电压表数值的方法。读值时间间隔宜为 1min,读取 10次取平均值。2对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回路应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电压(380V)偏差测量应采用数字式智能化仪表在变压器出线
48、回路进行测量,且宜与谐波测量同时进行;电压(220V)偏差测量应采用数字式智能化仪表在照明回路断路器下端测量。3直接测量时间间隔宜为 3s(150周期),测量时间宜为 24h。,63,11.6 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检测11.6.1安装分项计量电能回路应全数检测。11.6.2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低压配供电系统的有功最大需量检测应与当地电力部门测量方法相一致。2校核时应采用 0.2级标准三相或单相电能表作为标准电能表;标准电能表的采样时间应与分项计量安装的电能表采样时间一致,且累计采样时间不应小于 1h。11.6.3 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合格指标与判别
49、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标准电能表与分项计量安装的电能表时间一致的条件下,同一时刻开始数据采集,累计时间大于等于 1h后,两者测量值的测量误差应小于 1;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 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64,12照明系统检测12.1 照明节电率检测12.1.1改造区域的照明主回路应全部测量。12.1.2照明节电率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前应从区域配电箱中断开除照明外其他用电设备电源,或关闭检测线路上除照明外的其他设备电源。2 检测时应开启所测回路上所有灯具,并待光源的光输出达到稳定后开始测量。检测时间不应少于 2h,数据采样间隔不应大于 15min。,65,3 检测仪表应采用 0
50、.5级功率计或单相电能表。4 照明回路改造前后耗电量应分别检测。5照明总耗电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 当因故无法全部断开其他用电设备电源时,应记录未断开电源的其他正常工作设备功率和工作规律,在计算节电率时作为调整量 A予以修正。7照明系统改造前后检测条件应相同,检测宜选择在非工作时间进行。,66,12.2 照度值检测12.2.1 每类房间或场所应至少抽测1个进行照度值检测。12.2.2 照度值检测方法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照明测量方法GB5700中规定的照度值检测方法。12.2.3 照度值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照度值与设计要求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中的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