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致病性原虫.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5955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件致病性原虫.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条件致病性原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肺孢子虫,主讲人:覃金红职 称:副教授,2008.3,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manceaux,概 述,1908年法国学者在北非突尼斯的一种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及脾单核细胞中发现,命名为弓形虫。1923年捷克医生首次发现弓形虫病例。1937年在一例死于脑膜炎的新生儿的脑中发现此虫,认为可经胎盘感染。1954年提出通过未熟的肉传播。1965年认为可能通过粪便传播。1969、1970年阐明其生活史过程及其形态。,形 态,滋养体:大小4724微米,又称速殖子,一个细 胞内含多个速殖子称为假包囊。包囊:大小5100微米,内含的虫体

2、称为缓殖子裂殖体:呈椭圆形,内含裂殖子429个,呈扇形排列。配子体:雌配子体圆球形,直径约10微米。雄配子体呈新月性,长约3微米,核伸展,前有2根鞭毛。卵囊:大小1112.5微米,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四个子孢子。,弓形虫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感染阶段,肠壁及全身有核细胞,肠腔,肠腔,包囊,缓殖子,慢性期,速殖子,假包囊,急性期,缓殖子,速殖子,子孢子,包囊,假包囊,卵囊,缓殖子,速殖子,子孢子,卵囊,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体,配子体,配子,配子,合子,卵囊,肠上皮细胞,弓形虫生活史要点,所需宿主:终宿主为猫科动物(最重要为家猫),中间宿主为人及多种动物。寄生部位:终宿主(肠

3、上皮细胞),中间宿主(有核细胞,主要为脑、肌肉、淋巴结)。感染阶段:卵囊、包囊、假包囊。感染方式:口、接触、飞沫、节肢动物、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生殖方式:终宿主中(配子生殖、裂体增殖)中间宿主(二分裂、出芽生殖),弓性虫生活史的特点,弓性虫对终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对中间终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在终宿主体内对终宿主细胞有严格的选择性,在中间宿主体内对中间宿主细胞无严格的选择性。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多样性。生殖方式多样性。传播方式多,致 病,致病因素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致病因素,虫体:1:虫株不同,致病力不同。弓形虫的毒素有弓形虫毒素,弓形虫素,弓形虫因子。2:虫体不同发育时期的抗原特异性不同,影响致

4、病力(速/缓殖子均有P30,但两者的空间结构不同)。宿主:1: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强时表现为隐性感染。2: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弱时表现为显性感染。,致病机制,速殖子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可直接破坏有核细胞。另外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炎性侵润导致炎性反应及组织坏死。包囊寄生广泛并不断长大压挤组织器官,包囊破坏可因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导致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先天性弓性虫病:1:妊娠早期感染:早产,流产,死产和胎儿畸形。2:妊娠晚期感染:出生后新生儿呈“隐性感染”,可出现癫痫及视力障碍,黄疸,发热。获得性弓性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常累及脑部、淋巴结和眼部,出现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运动障碍,眼部病变。,诊 断,病原诊断:1:体液检查.2:活体组织检查.3:动物接种.免疫学诊断:1:染色实验(DT).2:IHA,IFA,ELISA.3:DNA探针,PCR.,流行与防治,流行与分布:呈世界分布,广泛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动物;国外感染率25%50%;我国人体感染率5%20%,我国家畜感染率10%50%。流行环节:1:传染源: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为家猫,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2:传播途径:经口,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等。3:易感人群。防治原则:1:加强宣传教育。2:加强肉类检疫。3:加强家畜,家禽的隔离与消毒。4:治疗病人:一般药物+-干扰素,广泛流行的原因,1、虫体具有较强的抵

6、抗力 2、多个虫期都有感染性 3、中间宿主广泛 4、在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互相传播 5、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内 6、卵囊排放量大,隐孢子虫概述,隐孢子虫属顶复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有微小隐孢子虫、鼠隐孢子虫和贝氏隐孢子虫三种,主要寄生于人、牛等体内者为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隐孢子虫生活史中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无需转换宿主。,微小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内,通常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进入人体后将导致反胃、腹泻和痉挛病症。免疫功能正常者出现病症后数周会自然消失;但在体质较弱的人身上,隐孢子虫会作用数月,严重时能危及生命;是一

7、种人畜共患性原虫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对付隐孢子虫。,卵囊形态示意图,大小46微米,外为囊壁,内含四个子孢子和一个残留体,卵囊-抗酸染色,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卵囊-抗酸染色,生活史,厚壁卵囊 子孢子 滋养体 型裂殖体 8裂殖子,经口,3次分裂,2代滋养体,型裂殖体,4个裂殖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2次分裂,薄壁卵囊(20%),自身感染,小肠,发病机制,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空肠近端是原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上皮细胞,以及其他上皮细胞,如呼吸道、胆管和胆囊、胰腺等。虫体寄生的

8、肠粘膜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脱落,可破坏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引起小肠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而发生腹泻。体内自身重复感染使肠粘膜表面积缩小、粘膜酶(如乳糖酶等)的减少亦为引起腹泻的原因。,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本病分为两型:(一)免疫功能正常者的隐孢子虫病 潜伏期一般为38天。主要表现为自限性腹泻,220次/日,以水样便为多见,或为粘液稀便,持续数日自愈、偶可持续1月左右。可伴纳差、恶心、呕吐、上腹部痛(多为间歇性、轻度),少数病人可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血象大多正常。婴幼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偶见反应性关节炎。,(二)免疫功能缺损者的隐孢子病 潜伏期难以确定。腹泻症状重,伴发

9、症状多,持续时间长。患者常有霍乱样,日多达数十次、量达1升至10+L/d,患者常有水电解质紊乱及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隐孢子虫尚可引起喉-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可同时伴肺孢子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X线检查显示肺纹理增深、间质性肺炎等。10AIDS伴隐孢子病患者可出现胆囊感染,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不一定有腹泻;本病伴胰腺炎、肝炎者亦有所见,播散型隐孢子虫病往往于尸解时发现。,病原学检查,粪便查卵囊 一般用金胺-酚染色法进行筛查,卵囊呈明亮乳白-黄绿色荧光。可疑虫体时可用改良抗酸染色法,二者联用效果最理想。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目前应用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ELISA)和单克隆抗体测定,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治 疗,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无特效治疗,抗生素绝大多数无效。螺旋霉素对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口服大蒜素每次2040mg,首次加倍,每天4次,6天为一疗程,13疗程后粪检卵囊大多阴性。因此,对隐孢子虫肠炎的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包括止泻、补液、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免疫功能健全患者多能自限性,一般无须化学药物治疗。对急性腹泻次数较多者,应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免疫功能缺损者患本病,化学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效果常常不佳。一般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螺旋霉素口服每日12g,2周或更长时间可能有效。对症治疗如腹泻严重者可适当应用复方苯乙哌啶或苯哌酰胺

11、。近来有人采用注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转移因子及口服高效价免疫的牛初乳可能有效,流 行,世界性分布,我国南京、徐洲、安徽、内蒙、福建、山东和湖南等省市均已有病例报道,其中福建的感染率最高。在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0.9%13.3%,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多发生于与病人或病牛接触后的人群,或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单位。多流行于温暖潮湿、经济落后的畜牧地区。,流行环节,传 染 源:病人、带虫者及动物(40多种)。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水源污染易感人群:婴幼儿、艾滋病患者及其它免疫功 能低下者。,防 治,人畜粪便管理,保护食物和水源。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隐孢子虫病后后遗症,隐

12、孢子虫病患者在痢疾性疾病后比对照者更多见关节疼痛、体重下降、食欲降低、反复呕吐、腹痛、腹泻、复发头痛和疲劳。有趣的是,在感染了隐孢子虫后的非胃肠道症状更为常见:28%的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患者随访期间至少有一种非胃肠道症状,对照组只15.1%。,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1909年从豚鼠肺组织中发现肺孢子虫,1912年将其命名为卡氏肺孢子虫,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它是导致人体肺孢子虫肺炎的病原体,并由此将其引发的肺部疾患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或称肺孢子虫病(PCP)。生物学上原认为其为原虫,自80年代起,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它是一种真菌。寄生于人体引起肺炎的肺孢子虫不是卡氏肺孢子虫,而是

13、耶氏肺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仅寄生于大鼠。,概 述,肺孢子虫肺炎(PCP)是一种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化疗的普及、脏器移植和自身免疫抑制剂的增多,PCP的发病有所增加。调查显示,在美国AIDS病人PCP发生率高达85,位居其他机会性寄生虫感染之首。60年代全美平均每年新发病例65例,而80年代上升到每年2万6万例。PCP是AIDS病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且也是AIDS最主要的先兆症状。,形 态,本虫生活史中主要有两种型体,即滋养体和包囊。在姬氏染色标本中,滋养体呈多态形,大小为15m,胞质为淡蓝色,胞核为淡红色。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58m,略小于红

14、细胞,经姬氏染色的标本,囊壁不着色,透明似晕圈状或环状,成熟包囊内含有8个香蕉形囊内小体,各有1个核。囊内小体的胞质为浅蓝色,核为紫红色。,包囊内有8个囊内小体 Giemsa stain,生活史,成熟包囊,囊内小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包囊前期,包 囊,呼吸道,二分裂、内出芽或接合生殖,两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肺孢子虫病,健康人感染本虫多数为隐性感染,无症状。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处于潜伏状态的本虫即进行大量繁殖,并在肺组织内扩散导致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肺组织的泡沫状渗出物为肺泡内蛋白性渗出伴脱落变性的肺泡细胞,少量巨噬细胞、虫体的滋养体和包囊等。,婴儿型(流行型),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国内

15、已有报道,但未见到病原证实。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及营养不良的虚弱婴儿。好发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烧、呼吸、脉搏增快,严重时呼吸困难和紫绀,X线胸检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灶。常因进一步呼吸衰竭导致死亡。,成人型(散发型),先天性免疫功能不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及放射线照射等的应用易诱发本病。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发病最多。如果遇到病人出现肺孢子虫性肺炎,一般会想到艾滋病。是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干咳、呼吸困难、紫绀、精神不安,咳嗽几乎无痰,肺部无明显的罗音。X线显示双侧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浸润,开始由肺门向外扩展,随之迅速实变为蝶状阴影,肺尖和肺底很少累及。如诊断不及时,26周内死亡。,诊

16、 断,1.病原学诊断应用支气管冲洗术:可提高检出率。经皮穿刺肺活检、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方法虽可靠,但损伤大。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镜检:阳性率低(平均50)。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为IFA、ELISA或补体结合试验。但由于大多数正常人都曾有过肺孢子虫隐性感染,血清中都有特异性抗体存在,故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一般不用于肺孢子虫病的诊断。3.DNA诊断 近年来,DNA探针和PCR技术等已试用于肺孢子虫病诊断,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流 行,世界性分布,二次大战后先在欧洲流行,病例报告达数千例,以后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均有报告。我国文献报告已有10余例。本病流行常发生于婴幼儿集中的

17、场所。传播途径不甚清楚可能与咳痰飞沫直接传染有关。,治 疗,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如及早治疗则可有6080生存。既往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者,可用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TMPSMZ),疗程2l天,副反应严重者或治疗无效时可改用戊烷脒。但TMPSMZ无效而改用戊烷脒者仅10有效,而由于副反应严重而改用戊烷脒者90以上有效。治疗有效的标志为主观感觉好转和气促减轻,治疗结束后仍要预防用药。目前国内多数医院治疗白血病时加服磺胺噻唑(ST)合剂,对预防并发肺孢子虫肺炎有良好效果。,AIDS病人以前曾患PCP及CD4+T 细胞计数200ul时易患PCP,且死亡率高。因此,对HIV感染者,应定期计数血

18、液中CD4+T细胞数,当CD4+T细胞200ul时应给予预防用药。对伴有全身症状者,如鹅口疮或不明原因发热(高于37.8)持续2周以上者,不论CD4+T细胞数目多少均应预防用药。可每天用TMP 160mg、SMZ800mg,每日2次,每周服药3天,用药1518个月。另外,也可用戊烷脒气雾剂,虽效果不及TMP-SMZ,但负作用小,常见负作用有胸痛、咳嗽、喘鸣,发作时可停药给予受体激活剂,如舒喘宁100ug,给药2次,也可在使用戊烷脒前10分钟使用舒喘宁预防副反应发生。,防治方法,由于其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了,故尚缺乏预防措施。有人认为鼠类可能是病原的携带者,在医学上,目前戊烷脒是治疗人的肺孢子虫病最有效的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