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11.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5995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之风.1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君子之风.1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君子之风.1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君子之风.1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君子之风.1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君子之风.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之风.11.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君子?小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政治地位高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在对人的反思中,孔丘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君子之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文饰,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

2、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本章内容是文质之别。【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需要外表的文饰。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提问:1、子贡怎样反驳棘子成的观点?2、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你怎么认为?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君子

3、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质彬彬)“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思考,君子之质(内在修养):76、1518、159、4.16、611、716、719、1428、623、87君子之文(外在表现):738,那孔子对“质”和“文”又分别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找出相关章节),君子之质(内在修养)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补充: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1.礼、乐、射、御、书、数 2.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培养学生,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你觉得孔子的这一做法对当

4、前教育有怎样的启示?,成为君子的途径,倡导素质教育,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评析】孔子说,一个真正的君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成语:出言不逊:意为指某人说话态度傲慢,言语不客气。,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评析】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

5、”,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提问: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各是什么?成语: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生命。,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6、(15.9)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我来说说!,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苏 武 牧 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 嗣 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11月30日,28岁的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孟祥斌奋不顾身跃入冰冷江水,救起了轻生女子,自己却没有能够上岸来,留下刚刚探亲团聚的妻子和三岁的幼女。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

7、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你认为生命与仁义哪个更重要?,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当然我们也不能看轻生命,在两难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地想办法,既要能保全仁义,也要能保全生命。儒家是热爱生命的,提倡心胸要开阔,意志要坚定,不能因一时遭受挫折就放弃生命。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儒家提倡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的义利观,

8、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

9、利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

10、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今天,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杭州地铁发生坍塌事件,7人死亡,14人失踪,黑砖窑里奴役孩子,把工厂废水大量倾倒到湖里河里,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用废纸充作包子馅儿就统统都成了“必然”!

1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师:解释一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生:吃我爸药厂的假药就需要这样。,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义”的富贵荣

12、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成语: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提问: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问(课后练习一第二问):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不合乎义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答案: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如过眼烟云;浮云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3、【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提问: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注意区别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颜渊档案,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家语记曰:“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后儒曾评价说:“颜子没而圣学亡。”足见颜渊对儒学的重大影响。“好学”的精神安贫乐道“不违仁”,孔子语录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无。回也,其心三

14、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余!”,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语: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君子:安贫乐道,勤奋好学。,(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719两章中来看,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

15、境?,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7.16章 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7.19章,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

16、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钱穆论语新解,安贫乐道 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陶渊明,刘禹锡,体验思考,快乐的本源在哪里?,精神家园的固守,物欲狂欢横扫中国城市 一代人陷入过度精神贫困,当“过度”成为横扫中国大小城市的最强势力,从东部到西部,从有产到无产;当所有的“过度”行径,最终都能够归结为一类:即全民性的物欲狂欢。一代人便身不由己地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过度炫耀,过度疲劳,过度焦虑.,“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我坐完

17、奔驰开宝马,没事洗桑拿吃龙虾”。,“人人都是长尾松。”自由撰稿人良子介绍,这是松鼠的一种,它喜欢囤积远远超过基本需求的粮食。担心食物会缺乏,长尾松拼命工作,忙个不停。一旦被关入笼子,缺乏足够食物的长尾松,很快就会死去,它们不是死于饥饿,而是死于心理上的巨大威胁和压力。,孔子君子的楷模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可敬可爱,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18、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仁者不忧,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智者不惑,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勇者不惧,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智、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乐水 喜好知者动 活跃仁者静 沉静,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

19、似于山,故乐山。”,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能显其智慧,山的沉稳能显其敦厚。然而海水的灵动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山虽然是沉稳的却有它的敦厚。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04江苏高考作文),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87曾子

20、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提问:曾子要求读书人要有一种什么精神?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斗争。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宋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谓远矣。”(论语集汀卷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

21、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8.7)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君子: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君子之文(外在表现)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小结“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

22、度谦逊。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那孔子心中的“小人”是怎样的?,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评析】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

23、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成语: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个人得失。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17.15)本章孔子认为鄙夫患得患失,寡廉鲜耻,谄媚奉承,无所不至,对之表示了极大的蔑视。,朱熹说:“鄙夫,庸恶陋劣之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论语集注卷九),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总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罢了。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

24、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 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课后练习:有人认为“患得之”是生怕得到的意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孔子心中的小人形象:,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患得患失。,课堂总结,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

25、(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

26、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乐”字的理解。,答案:1、孔子所讲的“乐”并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满足。所以虽然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他还是“乐”。孔丘认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都有适当的安排。这就为一个人布置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孔丘的“道”。2、孔丘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这种

27、精神境界。经常在这种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称为“仁”,孔丘把“乐以忘忧”作为他自己的一项成就。他一生到处碰钉子,应该说是处于忧患之中,但他还是“乐以忘忧”。他是“忘忧”,并不是强制他自己勉强地不变。“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忘忧的一种表现。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里说:“安身立命之地”,对于人生的重要。,例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28、老之将至云尔。”(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2分)(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2分)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重点字词归纳汇总:1.通假字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女奚不曰“女”通“汝”知者不惑“知”通“智”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不义而富且贵 义:名词作动词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意动用法耻恶衣恶食者 耻:意动用法,3.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君子喻于义,

29、小人喻于利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宾语前置句: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夫子自道也 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主谓倒装句:贤哉,回也!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定语后置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省略句:未足与(之)议也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判断句:君子哉!,4.一词多义道志于道,据于德(正道)夫子自道也(说)与师言之道与(规矩)会天大雨,道不通(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主张)道之以政(通“导”,训导)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如杀无道,以就有道(道德规范,为人处 事的准则),以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何以

30、文为(介词,用)5成语积累志士仁人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乐在其中 发愤忘食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志于道,据于德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二、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1、耻恶衣恶食者2、饭疏食3、曲肱而枕之,回顾,意动,以为耻,名作动,吃饭,使动,使弯曲,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仁以为己任,古今“问”的用法不同:双宾语(异)今:带双宾语:我 问 你 一个 问题。主语 谓语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古:带双宾语:叶公 问 孔子 于 子路。主语 谓语 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课文中“

31、问”的句子:子贡问政(一课)、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季康子问(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颜渊问仁(二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子夏问孝(二课)、宰我问(二课)、使子路问津焉(四课)、问于桀溺(四课)、子路问曰(四课)、门人问曰(五课)、不问马(五课)、子张问曰(五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分类,(1)季康之问政于孔子(一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2)子贡问政(一课)、颜渊问仁(二课)、子夏问孝(二课)、不问马(五课),(3)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问于桀溺(四课)、,(4)季康子问(一

32、课)、宰我问(二课)、子路问曰(四课)、门人问曰(五课)、子张问曰(五课),论语中使用“问”字句的规律是:问字后面的宾语有的完整,有的省略(或省略直接宾语,或省略间接宾语,或两者都省)。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让人明白,所省略的宾语或在前面交代,或在后面交代。如果句子或文章开头的问句,则一般齐全。这也是古汉语中宾语省略的一般规律。古汉语中宾语省略十分常见,只要前、后有所交代,人们能看出,即省略,以使表达简约。大多数的问句内容并不出现“问”字,如“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晨门曰:奚自?”(1438),第一句中的“焉”是个语气兼指代性质的助词,这里子路问的宾语中用“焉”指代询问的间接宾语,

33、而“津”则是直接宾语。古汉语中常在问句中用“焉”,表达这样的双重作用。,第二句的省略是省略了间接宾语,而直接宾语又只有“子产”,因此引出两种不同理解。但联系全句内容,还是可以明白的。这段语录: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子产是郑国的贤相,所以孔子说他是个“惠人”(给人以恩惠的仁人),而问“子西”(楚国人),孔子用“他呀”、“他呀”的语气表示否定之意。从全句看,应该是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第三句的“问”,是“探问”、“慰问”之意,与一般的询问不同,所以没有省略。,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

34、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