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6706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吏制作的演变,尧,年老了。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因为丹朱很粗野,好闹事。后来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考验了三年,非常满意,将帝位禅让给舜。,(一)萌芽阶段(夏至秦统一以前)1、禅让制,2、世袭制,相传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按照禅让制的原则要传位给伯益。谁知禹死后,启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禅让制与世袭制,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内容:土地和人口。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

2、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3.分封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2)内容:解决贵族之间的继承权之争。推行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有利于保证贵族的政治垄断特权。,4、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二)成长阶段(秦至南北朝),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岁即位,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公元前238年,这年秦王22岁,宦官嫪毒发动政变,秦王率兵围剿,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将叛乱者一网打尽。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吕不韦,收回朝政大权。后听从李斯之议,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计策,灭六国。,确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代世袭。特征:皇权至上(总揽国家大权)、皇帝独尊和皇位

3、世袭。,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形成郡县 乡、里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三)成熟阶段(汉元时期),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其他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军进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存,中央与封国矛盾日益激化。,七国之乱,推恩令,(1)背景:,(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定“”。汉武帝:颁布“”,并设刺史监察地方。,1.推恩令,1)、发展演变:隋:开始 唐

4、宋元:继承并完善明清:八股取士 2)、评价: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2.科举制,2.三省六部制,文臣,通判,3.文官和通判,保证君权独尊,决策、审议、执行,在大部分地方实行。,行省制度,(1)措施:,(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省制的开端。,4.行省制,明清时期,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1.原因:明初,丞相权势过大,威胁皇权。2.措施: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决策。,1.废丞相,内阁制与宰相制,图一,图二,机构架构,二、中国古代的人事管

5、理思想,(一)人治的思想(二)“任人唯贤”的思想(三)用人“不求全责备,而取其长,避其短”的思想三、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的经验(一)以法治吏一是具有完备的体系,二是具有严格的执法机制。(二)合理的管理机制1.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2.按功行赏的激励机制3.老有所养的保障措施,四、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的缺陷,(一)君权至上的人身依附关系极为严重(二)入仕的不正当竞争途径(三)官吏选用的不平等政策,第二节 西方文官制度,一、文官与文官制度文官:主要是指“事务官”这类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考试录用,实行常任制的政府文职公务人员。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

6、动、解职、退休、保障等做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二、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英国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发源地,最早由议会几个专门委员会执行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和机构增加,文官队伍不断扩大,受恩赐制影响,文官录用无常规依据,任凭要人指定,工作效率低下,腐败成性。财政混乱是文官管理的焦点,下院设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府收支和文官收支状况,1782年通过11个决议,颁布第一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法案,以廉洁和效率为基本目标的文官制度改革拉开帷幕。1785年设立审计署加强对各部门财政账目的审核和对财政人员的监督。,完善阶段:1853年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规划英国未来制度基本蓝

7、图。区分文官类别,统一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酬标准,量才使用;公开考试录用;功绩晋升。1855年枢密院令的方式颁布文官改革第一个正式法令,负责对政府部门推荐的文官候选人进行年龄健康等审查,并对是否胜任文官工作的必要知识水准进行考核。,文官管理制度的健全:1912年麦克唐纳委员会:提出清除恩赐官职制的建议,具体措施为专业性职位应预先在报纸上将空缺职位公布,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对于高级管理文官,全面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1966年富尔顿报告:行政人员博而不专,专家太少,等级制度影响人尽其用,文官不了解社会,缺乏职业训练。改革重点在于加强文官培训,增加专家比例。涉及五个方面:文官委员会提升为文官部;调整文

8、官结构;增加专家数量;加强文官培训,三、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一)法治化(二)政治中立(三)政事分开(四)职务常任(五)功绩制(六)成套的管理体制,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的人事制度,一、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演变(一)晚清时期-近现代文官制度酝酿时期(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近现代文官制度筹建时期(三)北洋政府时期-近现代文官制度正式建立时期(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现代公务员制度实行时期二、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评价(一)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成就“五权学说”的确立,批判了封建专制体制,人事制度的具体措施也不乏科学性与先进性。(二)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局限性,三、建国后我国人事

9、管理制度的发展,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人事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停顿、倒退的阶段;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年,是人事管理制度的恢复、发展和探索改革的阶段;第四阶段,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进入法制化建设的阶段。,四、新中国成立以后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干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二)“国家干部”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模式单一(三)原有干部人事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四)干部管理不规范,重人治、轻法治,第四节 人事管理的信息、立法和现代化,

10、一、人事信息是指在人与事,以及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当这些现象被人们感知,并用语言形式描绘成种种消息资料等时,就成为人事信息。人事信息对人事管理的作用:1.人事信息是人事决策的基础2.人事信息是实现人事管理的手段3.信息反馈是改进人事决策和提高人事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正确处理人事信息工作中的几个关系:1.数量与质量的关系2.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关系4.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与非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关系,二、人事立法是国家对人事管理中的人与事的有关方面及相互作用的各个环节制定系统的法律规范。人事立法的意义:1.有利于保证干部队伍的高质量2.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3.有利于推动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我国人事立法的现状和立法需求(P47),人事立法应遵循哪些原则:1.立法权限的原则2.效力分级的原则3.程序合法的原则4.体系完整的原则5.稳定与适应的原则,三、人事管理现代化 就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管理工作中去,使人事工作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保持高效率,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标志1.科学化 2.法制化3.系统化 4.专家化四、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方法(一)社会学方法(二)统计法(三)心理测验法-(P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