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536865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 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

2、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3、,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四、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四言句_/_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句_/_/X或者(_/X/_)七言句_/_/_/X或者(_/_/X/_)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

5、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2、交流学习成果。参考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六、研读课文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

6、日月。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

7、开阔博大的意境。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小结: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七、拓展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

8、北戴河八、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板书设计: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实景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日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星汉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 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 虽是晚秋

9、,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 的生动写照。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 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

10、分领会诗人的感情。【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配乐朗诵的 音乐。【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 象。(学生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 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诗 篇观沧海,细读这

11、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初读感悟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三、精读理解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 课件展示明确)

12、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 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四、品读探究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方面: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情感方面: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想 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2、你曾经在

13、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 景)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五、小结拓展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3、 写实与想象。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时数:

14、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性学习】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合作性学习】1、 整体感悟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

15、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问:诗中哪几

16、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

17、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3、 小结,朗读、背诵。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学生齐读,当堂背诵。【探究性学习】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

18、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附:板书设计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实颂 借景抒情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的抱负。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

19、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3、 写实与想象。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合作性学习】1、 整体感悟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

20、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

21、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

22、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3、 小结,朗读、背诵。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学生齐读,当堂背诵。【探究性学习】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3、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附:板书设计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实颂 借景抒情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的抱负。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想象) 月

24、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课后附记观沧海翻译教学设计5一、课题:二、教学目的: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五、课时:2课时。六、课型:综合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八、教具: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二)三分钟演讲(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2. 教师作简评,引出

25、曹操的远大抱负。(四)学习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6、。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27、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2.朗读这首诗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4.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5.总结: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

28、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6. 当堂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